和合承德
承德市建设旅游城市文化品牌
2010年以来,承德市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新目标,并在“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了建设“避暑山庄 和合承德”的城市文化品牌。该市于2010年12月20日开始面向全社会开展城市形象标志设计征集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应征作品830余件,经过多达36次的修改,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城市形象标志。
由来
该市于2010年12月20日开始面向全社会开展城市形象标志设计征集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应征作品830余件,经过多达36次的修改,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城市形象标志。
“避暑山庄”既代表有形的国内最大的皇家园林、世界文化遗产,更代表承德辉煌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并渐渐成为承德市的代名词。而“和合承德”之中的“和合”二字颇具匠心,意味深远。“和合” 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和合” 的“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传统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它强调城市、自然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并与当下国际国内倡导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和合”理念在承德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避暑山庄的建筑理念更是和合文化的集中体现,正如康熙皇帝在《避暑山庄记》中所言“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皆非人力之所能,借芳甸而为助;无刻桷(音:决)丹楹之费,喜泉林抱素之怀”。又如在其三十六景定景诗《芝径云堤》中所言,“测量荒野阅水平,庄田勿动树勿发;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避暑山庄建筑艺术上的天、地、人和谐共融的哲学思想。外八庙的每一座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也都是实现和合、争取和合的历史见证。如普宁寺是纪念平定厄鲁特蒙古准葛尔部反动头目达瓦齐的叛乱而建;普陀宗乘之庙是为接待少数民族领袖而建;安远庙是为由新疆伊犁迁往热河的达什达瓦部而建。山庄与外八庙的布局,又寓意着民族团结与世界和平的美好意愿;“和合”在承德能够赋予更多具体内容,如天地之和、天人之和、民族之和、宗教之和、人文之和、生态之和等等。反映在现代城市人文面貌上,则是和谐和睦、和衷共济、以求进步的独特的城市发展观。倡导城市发展的“和合”价值观,不仅能够从承德的传统文化中发现深厚的历史基础,引申出产业结构更新升级的契机和动力;同时,借助“和合”理念,统合资源,树立品牌,引领承德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山庄是因“和”而修,外庙是因“和”而建,承德是因“和”而兴。
承德,旧称“热河”,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甲类开放城市。1994年位于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从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2010年以来,承德市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新目标,并在“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了建设“避暑山庄和合承德”的城市文化品牌。“避暑山庄和合承德”现已成为承德市的城市形象宣传用语。“和合承德”之中的“和合”意味深远。“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传统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和合”理念在承德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在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避暑山庄是因“和”而修,外八庙是因“和”而建,承德是因“和”而兴。
发展情况
经济总量突破800亿元。初步测算,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11.4%;第二产业增加值449.5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13.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9∶51.6∶33.5改变为15.8∶51.0∶33.2。
财政收入明显增加。全年全部财政收入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4.8亿元,增长21.4%。其中,税收收入49.5亿元,增长30.2%。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49.5亿元,增长26.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教育支出分别增长19.1%、1.6%、26.5%、5.6%、17.1%。
山庄概况
承德避暑山庄,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始建于一七零三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八十九年建成。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热河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二零零七年五月八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承德避暑山庄的营建平内攘外习武木兰
承德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的痕迹生息在这块土地上,这里曾发现的石斧、网坠、陶鬲等丰富的历史文物,就是他们在这里劳动生活的遗迹。殷周时期,这里是山戌、东胡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是燕侯的势力范围。秦汉以后,历代的中央政权都曾在此设置过行政管理机构。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里的汉、匈奴、乌桓、鲜卑、库莫奚、契丹、突厥、蒙古等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清朝初年,边疆局势日益紧张,国内的形势也动荡不安。康熙十二年爆发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潘之乱。
三潘是指明朝降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清兵入关后,因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农民起义以及南明政权的反抗,便依靠收复的明朝降将承当前驱,从事招抚工作,以及武力镇压。当时在明降将中,以孔有德、耿进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为清朝出力最大,因此很受清帝的赏识,后来都被封王,以示恩宠。经过二十年的斗争,反清的农民起义被镇压,南明政权垮台,在这种情况下,清兵把基本兵力调到北京驻守京师及其它重要城市。当时吴三桂镇守广东,耿精忠镇守福建,尚之信镇守云南,这样形成了三藩。三藩取得地盘之后势力日益膨胀,不受清朝约束,俨然以独立王国自居,企图长期分裂下去。三藩尤吴三桂的势力最大,气焰最嚣张。三藩的存在,严重威胁着清政权,消藩乃当务之急。康熙皇帝于康熙十二年下令消藩,吴三桂首先发动了叛乱,接着尚之信,耿精忠积极响应,一时间从东南到西北,叛乱波及中原地区,数月间战火弥漫几个省。康熙皇帝在这一斗争中充分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他看出主要叛乱分子是吴三桂,所以采取了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决不给予其妥协的机会,而对其他人采取大开招抚之门,只要投降就既往不咎的方针,消弱吴三桂党羽,从而孤立吴三桂。由于康熙的平叛策略正确,经达八年的战斗,终天在康熙二十年冬,彻底消灭了三潘之乱。平定三藩之后,清朝才真正在关内完成了统一大业,稳定了统治权。然而就在局势刚刚稳定之后,在我国北方,沙俄的侵扰起来越猖狂,引起了清政府的关注。十六世纪,沙俄就已越过了乌拉尔山,积极向东方扩张。十七世纪四十年代末,沙俄的侵略势力已经扩张到我国黑龙江流域并侵占了大片领土,骚扰我国边境数十年。三藩之乱时,沙俄的侵略势力就更加嚣张,到处烧杀抢掠,同时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头目噶尔丹在沙俄的扇动下公然扯起分裂的叛旗,擅自称汗,并四处侵扰威胁整个西北边疆的安全,致使边疆局势日益紧张。而历史上以英勇善战而著称的八旗将士,入关后却渐渐骄逸自安,士气大大削弱了,每日耽于安乐。特别是在平定三藩叛乱战斗中,清军表现非常可悲,为逃避战斗,有时临陈脱逃,自作伤痕,有的一人受伤,数十人护送为名搀扶下战场。借种种机会回京师。可以说,入关二十年后的士兵素质之抵劣,在平叛战争中暴露无遗。面对这种情况,康熙非常忧虑。
然而更加使清朝政府震惊的,是北方察哈尔蒙古亲王布尔尼的叛乱。满清皇族爱新觉罗之所以能够顺利从东北地区挥师进关,逐鹿中原,成为中国的统治民族,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是借助了蒙古骑兵的力量。所以康熙皇帝一直把蒙古族看作是自己可靠的同盟军,但在关键时刻同盟军内部却出现了问题。
上述一系列原因迫使康熙皇帝把提高士兵素质,如何巩固西北边疆,笼络蒙古王公等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因此平定三藩之乱后,立即把政治注意力转向北方,加强对蒙古漠南、漠西、漠北三部的管理,使之有效的防御沙俄。康熙皇帝亲自率满蒙八旗出喜峰口北上巡视,并实地勘察地势,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旗蒙古王公敬献牧场为名义,设置了以习武绥远为目的的木兰围场。
木兰围场建立后,习武即成定制,并被垂为家法。清帝每年定期在围场举行大规模的木兰秋狝军事活动,随围的有宗人府、内阁、六部的官员,以及皇室的亲王、阿哥、八旗兵等,总人数达三万余众,此外还有众多的蒙古族上层人物。行围期满后,清政府和蒙古王公还要举行盛大的庆功和告别宴会,宴会后清帝再宴赏蒙古王公,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到此礼成。
可见行围打猎只是一种表象,实质是清政府笼络蒙古王公,筹划北方边事,整军经武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围场距京师很远,秋狝规模盛大,每次时间长达二十多天,需要大批物资,而且长达八百里的路程和狩猎往返要几个月的时间,中途需要休息,朝中主要奏折又必须飞驰递送,及时的处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凭当时的交通能力,在古北口至围场之间的巡行路线上建立一系列行宫。
承德避暑山庄简介承德避暑山庄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距离北京200公里。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 谷地上,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一百余处。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这里发生的一系例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
整体布局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面积包括州岛约占43公顷,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东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热河泉。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风光。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平原区西部绿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风光; 东部古木参天,具有大兴安岭莽莽森林景象。 在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这就是外八庙,其名称分别为: 溥仁寺、溥善寺(已毁)、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寺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的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
山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与其它园林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山庄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山庄融南北建筑艺术精华,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景区气候及建筑风格
承德避暑山庄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冬天虽然寒冷,但由于四周环山,阻滞了来自蒙古高原寒流的袭击,故温度要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夏季凉爽,雨量集中,基本上无炎热期,是旅游避暑胜地。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范囿和皇家寺庙群。最大的特色是它园中有山,山中有园。避暑山庄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总体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设计上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吸取唐、宋、明历代造园的优秀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加以综合、提高,把园林艺术与技术水准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典范。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宫殿区建于南端,是皇帝行使极力、居住、读书和娱乐的场所,至今珍藏着两万余件皇帝的陈设品和生活用品。避暑山庄这座清帝的夏宫,以多种传统手法,营造了120多组建筑,融汇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为中国皇家园林艺术荟萃的典范。
帝王苑囿与皇家寺庙建筑经验的结晶。它成为与私园并称的中国两大园林体系中帝王宫范体系中的典范之作。园林建造实现了“宫”与“苑”形式上的完美结合和“理朝听政”与“游息娱乐”功能上的高度统一。寺庙建筑具有鲜明的政治功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标志中国古代造园与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它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是具有创造力的杰作。在造园上,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总结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造园素材、造园技法,使其成为自然山水园与建筑园林化的杰出代表。在建筑上,它继承、发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建筑技艺,撷取中国南北名园名寺的精华,仿中有创,表达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主题。在园林与寺庙、单体与组群建筑的具体构建上,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实现了中国古代南北造园和建筑艺术的融合,它囊括了亭台阁寺等中国古代大部分建筑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架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加之建筑装饰及佛教造像等中国古代最高超技艺的运用,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不论是造园还是建筑,它们都不仅仅是素材与技艺的单纯运用,而是把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化的内涵融注其中,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主要建筑
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宫殿区建于南端,是皇帝行使权力、居住、读书和娱乐的场所,至今珍藏着两万余件皇帝的陈设品和生活用品。避暑山庄这座清帝的夏宫,以多种传统手法,营造了120多组建筑,融汇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为中国皇家园林艺术荟萃的典范。
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
平原区位于山庄北部,占地60.7万平方米。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其中又分为西部草原和东部林地。草原以试马埭为主体,是皇帝举行赛马活动的场地。林地称万树园,是避暑山庄内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之一。当年这里有万树园,园内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径达7丈2尺,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万树园西侧为中国四大皇家藏书名阁之一:文津阁。另外还有永佑寺、春好轩、宿云檐等组建筑点缀在草原、林地之间。
山区位于山庄西北部,面积443.5万平方米。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4/5。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高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环绕、色壑纵横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当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涧等地形,修建了多处园林、寺庙。避暑山庄周围寺庙共占地47.2万平方米,博仁寺、博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罗汉堂、殊像寺等12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喇嘛寺庙群,是清政府为安抚中国西北蒙、等少数民族,加强边疆管理而建造的皇家寺庙。寺庙之集中,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湛,寺庙中大量佛像、祭器制造技艺之高超,使其成为藏传佛教圣地之一。山区多处园林解放前多遭破坏,但山区景物仍然十分迷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遥相对立的两个山峰上的亭子,一个叫“南山积雪”,一个叫“四面云山”。在亭子上远眺,山庄的各风景点,山庄外的几座大庙,以及承德市区,周围山上的奇峰怪石,都可以一览无余。在另一座山峰上还有一座亭子叫“锤峰落照”,在这里磬锤峰首先映入眼帘,每当夕阳西照,磬锤峰被红霞照得金碧生辉,故名“锤峰落照”。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帝后居住的地方,位于避暑山庄南端,
占地10.2万平方米。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毁)四组建筑。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宫殿区是清帝理朝听政、举行大典和寝居之所。建筑风格朴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宫殿的庄严。正宫现辟为博物馆,陈列清代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正宫区藏有珍贵文物2万余件。其后的殿堂分别叫“四知书屋”、“烟波致爽”、“云山胜地”等,是皇帝处理朝政、读书和居住的地方。“烟波致爽”殿是一座五开间平房。宫殿区坐落在避暑山庄南部,东北接平原区和湖区,西北连山区。主体建筑居中,附属建筑置于两侧,基本均衡对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而又加以改造,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使避暑山庄宫殿建筑园林化,又显示出皇家园林的气派。宫殿区由正宫(被辟为避暑山庄博物馆)、松鹤斋、东宫(已毁)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组成。
承德满族姓氏
一、承德满族姓氏的由来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满族姓氏多是从其前身金代女真族传袭下来的。《金史国语解·姓氏》载有金源31姓,即是当时女真族的著姓(大姓)。清史专家郑天挺先生曾参传世两本,核之八旗氏族,列以简表。清乾隆年间纂修《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一书时,对金源旧姓均注以满文字音,而删其所译汉姓。乾隆《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一书,辑录了除清皇室爱新觉罗氏以外的满洲姓氏1114个。又据《皇朝通志·氏族略》载,满族姓氏有646姓,谱外33姓,共679姓。这些姓氏,追本溯源,斑斑可考:①“以地为氏”。即以原住地为姓氏,如佟佳、章佳、兆佳、栋鄂(董鄂)、乌苏里、宁古塔、裕瑚鲁等姓;②“以部为氏”,即以原属部落为姓氏,如完颜、瓜尔佳、纳喇(那拉、纳兰)、赫舍里、乌拉特、奈曼等姓;③“以姓为氏”,如钮祜禄、舒穆禄、那木都鲁等姓,均为金源旧姓,辽沈地区满族著姓有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祜禄氏,1644年入关以后,被派驻北京及全国各地,俗称他们为“从龙八户”,即今之佟、关、马、索、齐、富、那、郎等八大姓。 满族姓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有些姓氏的涵义是由图腾崇拜的动植物而得名。如钮祜禄,满语本义为狼,当是以狼为这个部落的图腾象征,后来即以狼为姓,雅化改用“郎”字。萨克达,本义为野猪,即以野猪为图腾,演变为这个部落人的姓氏;另一涵义,老人之老,后即以老(或骆)为姓。尼玛哈氏,本义为 鱼,雅化改用“于”字。乌雅氏,本义为猪,雅化改用“朱”字。绰罗氏,本义为桃子,雅化改用“陶”字。热河驻防和木兰围场的满族均为“佛满洲”(老满洲),他们的姓氏来源和特点与北京和辽沈地区无大差异。
二、承德满族姓氏的演变
满族先世女真族早有以女真姓氏译以汉姓的旧俗,如完颜氏,译汉为“王”或“汪”;钮祜禄氏,译汉为“郎”;舒穆禄氏,译汉为“舒”或“徐”。被康熙皇帝誉 为“满洲翻译第一人”的徐元梦,本姓舒穆禄氏,但从其名字看,显然受汉族的影响。乾隆帝在乾隆十二年七月十八日上谕中即严厉指责:满洲,“姓氏惟当对音,而竟有译为汉姓者,今既灼见其谬,岂可置之不论”(《东华录》乾隆二十六)。满族历来有出名不冠姓的习惯,在社会交际中人们往往以其名之首字当姓呼之,因而认为满族人“父子不同姓”,或“一辈一个姓”,或“一家几个姓”等等。乾隆年间满族画家、《木兰秋猕图》作者,自署“长白山老满洲京旗驻防热河兴隆阿”,使人只知其名,其满洲姓氏为何,却无从查考。又如京旗驻防热河皂保,历任 吏、礼、刑部尚书、理藩院大臣、吉林将军等职,姓宁古塔氏,镶黄旗人,世居北京前园恩寺和热河温家沟路北22号,其父永某,子双泰,孙景贤,曾孙恒启,在社会交际中,人称其家永宅、皂宅、双宅、景宅、恒宅,至今景贤之女玉华、翠华则姓景,恒启之孙恒毅则姓恒,其本姓为何,却鲜为人知,宁古塔满语为六之意,故皂保同族之后人有冠姓刘者,因“刘”与“六”字谐音。再如寄籍承德的清代康熙年间曾任山西巡抚、议政大臣、兵部尚书,并协助康熙帝举行多伦会盟与亲征噶尔丹诸事的马齐之后人世袭镇国公府敦惠伯宗华,本姓富察氏,字子实,其子富察杰,女富察骥;后因从世俗,即以宗华之首字为姓而姓宗名士杰、士骥。
三、承德满族人的冠姓
辛亥革命后,民国Government下令迫使旗人更名、冠姓、入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许多满族人不得不更名、改姓,并在所在省、县入籍。据承德地区档案馆所藏档案载,民国三年(1914年)三月二十七日,热河步兵第一团团长白蔚文造呈的《热河陆军步第一团旗籍官佐冠姓更名表》列有军职、官阶、原名、 冠姓、更名、原籍、入籍等项。原名托金的更名为炳金,原名福克金泰的更名为国义,原名闹海的更名为大海,原名博贵的更名为崇汉,原名双志的更名为智超。所冠之姓有白、果、兆、关、富、赵、章、吴、苏、海、修、上官,并由原籍满洲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旗佐领下分别入籍到直隶承德、滦平等县,有的还入黑龙江省呼兰县籍。另据民国三年三月二十二日营长嵩保造呈的《热河陆军骑兵第一营旗籍官佐冠姓更名表》所列营本部及第一至四连各项,嵩保更名业方,兴额哩更名振兴,多伦更名勇伦,胜恩更名鸿恩,恩升更名云升。他们分别冠以佟、罗、那、兆、毕、赵、胡、关、白、张、傅等姓,并由原旗佐分别加入承德、滦平等县籍。由此可见,民国初年,随着八旗制度的解体,在当时Government的迫力下,旗人的更名冠姓入籍已形成大势所趋。
四、承德满族姓氏的分布
热河驻防八旗满洲的后裔,主要居住在今承德市区和滦河镇,其姓氏有:关、赵、那、郎、富、傅、王、汪、佟、罗、于、卜、马、耿、舒、唐、何、胡、吴、蔡、 毕、老、刘、章、白、黄、苏、董、巴、林、盛、张等30多姓。承德县的满族,岔沟乡有张姓为富察氏;满杖子乡索姓为萨克达氏;两家、满杖子、八家乡佟姓为佟佳氏;三沟镇孤山村何姓为赫合里氏;赵姓为伊尔根觉罗氏;六沟镇南房身沟黄姓为乌雅氏;太平乡、十道河乡王姓为完颜氏。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清代木兰围场故地,当年护围的八旗满洲兵丁的后裔,其姓氏有:佟、白、那、安、张、赵、富、关等八大姓。镶黄旗营房有富、那等 姓。正白旗营房有吴、包、佟、那、关、舒、崔、于、富、敖、汪、徐、王、任、陈、刘、李、宋等18姓。 丰宁满族自治县,从搜集到的满族家谱看,有金、徐、张、赵、刘、马、黄等姓。镶黄旗驻地的满族,有佟、陈、石、潘、孟、鲍、戚、闰、傅、叶、那、苏、柯、 何、张、兰、赵、钱、刘、李、周、吴、郑、王、郭、徐、杜、杨、缪、舒、蒋、韩等30多姓。 隆化县隆化镇满族有“三徐”、“五李”、高、魏、裴、马、赵等13姓。大坝满族乡石片村,是清代木兰围场正蓝旗营房驻地,满族有郭、宫、富、那、石、曹、 刘、齐、苏、董等1l姓。唐三营为清代木兰围场总管衙门驻地,满族有“五刘”、“二董”、“一口锅(郭)”、苏、陈、李、周、门等姓。张三营镇满族有“三 周”、“五李”、“一淌河(何)”、邱、傅、沈、门、刘、陈、宋等姓。 滦平县红旗满族乡,满族有周、王、赵、白、李、潘、杨、于、傅、石等十大姓。小营满族乡,有信、蔺、田、高、姜、刘、郎、李、崔、汤等10姓。金沟屯乡满 族有焦(赵)、牛、敖、白、封、佟、鲍、魏等八大姓。虎什哈镇满族有缪、项、越、范、吴、邓、孙、王、褚、蔺、孔、张等13姓。 宽城满族自治县大石柱子乡、汤道河镇满族有金姓为爱新觉罗氏,铧尖乡叶姓为纳喇氏,大石柱子乡王姓为完颜氏,山家湾子、板城、缸窑沟等乡和宽城镇满族的佟 姓为伊尔根觉罗氏,碾子峪、桲罗台、独石沟等乡的章姓为章佳氏。 平泉县郭杖子满族乡的满族有林、姚2姓,黑山口乡仓子村家院有姚姓,七沟和东六沟有金姓。
五、承德满族姓氏演变的特点
满族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自16世纪兴起于辽沈地区,进而入关移驻北京和中原各省及边疆各地,300多年来,随着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在不断吸收先进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他们的姓氏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筒,由多音节、多字姓到单音节、单字姓,这与汉族复姓演变为单姓有相似之处。 承德境内的佛满洲(老满洲)姓氏的演变也有其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主要是: ①沿用女真旧姓。如完颜氏、瓜尔佳氏、赫舍里氏,分别冠以王(或汪)、关、高(或赫、何)姓。 ②以满译汉、俗字雅化。如前所述钮祜禄氏,本义为狼,译汉改用郎字。乌雅氏,本义为猪,译汉改用朱字,或取首字改为吴姓。宁古塔氏,本义为六,译汉改用刘字。 ③以本姓之第一字(第一音节)为单字姓。如舒穆禄氏、舒舒觉罗氏改姓舒或徐,富察氏改姓富或傅、栋(董)鄂氏改姓董,布尼氏改姓卜或布,裕瑚鲁氏改姓于。 ④以祖、父辈名讳之首字为姓。如承德市的钱树信,本姓钮枯禄氏,一般改用单字姓郎氏,但因祖父名“钱儿”,人称“钱爷”,辛亥后即以“钱”为姓。 ⑤保留本姓之最后一字(一个音节)为姓。如爱新觉罗氏,—般改姓金氏或赵氏,但也有个别改姓罗的,如承德市的罗继刚、罗继和、罗继绪一家便是一例。佛满洲姓氏,虽然有很大变化,然其特点仍很显著。除前述满洲八大姓外,比较常见的如金、赵、舒、吴、毕、汪、敖等姓,一见便可知其为满族人。至于伊彻满洲姓氏,因他们来自蒙古、高丽(朝鲜)、汉等民族,虽在三四百年前即已被编入满洲八旗,却还保持自己本来的姓氏,如鲍、郭、张、王、李、赵等姓,人们一见其姓,再问籍贯,其为伊彻满洲后裔,则可肯定无疑。满族从传统习惯有姓不出姓,到冠以单字姓,这一发展趋势有力地说明了满汉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满汉两族从文化到风俗习惯日益接近、 缩小差别的必然结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7 09:09
目录
概述
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