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
哀策”。文体的一种。封建时代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韵文多书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礼时由太史令读后埋于陵中。古代帝王死后,将遣葬日举行“
遣奠”时所读的最后一篇祭文刻于册上,埋入陵中,称为哀册。前蜀永陵和
南唐二陵中的哀册皆作玉石册的形状。辽庆陵的作石墓志状,刻
契丹文及
汉文。
明定陵的哀册为木质板状,用丝绳编缀成册。
《王建哀册》 ,
四川省博物馆藏。1943年出土於成都老西门外的抚琴台五代前蜀主王建墓中,在
墓室的后室石床上置墓主圆雕石像及谥宝、
玉哀册、
谥册等法物。哀册为玉质共五十一简。简上所刻字皆填金,字体为楷书。书法娟秀雅丽,是五代时期楷书的佳作。
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史称“永陵”,建于前蜀光天元年(918)。王建(847~918)本是
河南舞阳县人,早年为唐朝将领,唐末战乱时随
唐僖宗逃亡到四川,后任利州(今广元市)刺吏。公元907年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的历史从此开始。王建遂占据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历史上称前蜀。王建墓陵台呈圆形,高15米,直径80余米。占地面积6.8亩。当地老百姓一直误传是诸葛亮的抚琴台,并因此而成为当地的地名,宋以后,日趋荒芜,隐没不彰。直到1942年发掘时才确知是王建的陵墓。墓室内出土有玉带、哀册、
谥册、谥宝,各种银器及铁猪、铁牛等。出土的玉制哀册,是确定墓葬主人的依据。
庆陵出土遗物多已散失,仅存部分石刻哀册。庆陵三陵出土哀册15方 ,为石质,哀册下为仰斗式,上为覆斗式,共分为册盖、册石两部分,呈墓志形,其中册盖8石、册石7石,盖、册皆用汉白玉所造,呈正方形,边长130厘米左右,厚约30厘米,每石重约1.5吨。其中汉文哀册有圣宗、仁德皇后、钦爱皇后、道宗、宣懿皇后的各一合,仁懿皇后哀册分别镌刻
契丹、汉两种文字,每方近2000字,其中4方用
契丹文书写,被确认为失传多时的
契丹民族文字,对研究契丹小字极有价值。碑身高大雄伟,刻功刚健遒丽,工整含蓄,堪称辽代书法精品。在哀册册盖与册石侧面,还有采用线雕手法做出的精美生动的纹饰,册盖四角或雕有双龙、或刻镌
牡丹。周边则线刻端庄,飘逸的人首、人身,整个哀册丰富多彩。
永庆陵的3方哀册还填补了辽圣宗和两个皇后在历史上记载的不足。这些
契丹小字哀册和榜题,是发现最早的契丹小字资料,首次证实了
契丹文的存在,为研究辽代的历史、文化及开展
契丹字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堪称稀世之宝。其中道宗宣懿皇后哀册(汉文和
契丹文书写)是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哀册仅存篆盖。1922年还从中陵抄写出兴宗和仁懿皇后的
契丹小字哀册册文,原石已失。
《李弁哀册》1950年出土於南京南郊牛首山,哀册为绿色式灰白色玉所制,计完整的十三片,残缺三十片,上刻哀册文,字皆填金,有许多字的金已脱落。从已不完整的哀册文句,可以断定为
南唐烈祖李弁的玉册。哀册的字体楷书,书法峻厚圆浑有六朝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