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品特
英国剧作家、导演
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年10月10日~2008年12月24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剧作家、导演。
人物经历
1930年10月10日,哈罗德·品特生于伦敦北部哈克尼地区西斯威特路19号,是杰克·品特和弗朗西斯·品特的独生子。
1939年,被疏散到康沃尔郡梅瓦杰塞附近的西尔海斯,这是二战期间待在伦敦以外的第一个住处,许多逗留之处中的第一个。
1944年,在哈克尼·唐斯文法学校就读。1947年,在学校的戏剧演出中扮演麦克白,受到《新闻纪事报》的评论。1948年秋季,进入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学习。10月,被征召服兵役,但他将自己登记为反战者。
1949年,因拒服兵役,曾两次被传到军事法庭受审,两次遭到逮捕,后来罚款了事。从皇家戏剧艺术学院辍学,一度流浪在外。后待在家中,读书并写作,同时在申请表演方面的工作。
1950年,两首小诗登载在《伦敦诗歌》杂志上;8月获得第一份工作,作为一位演员;9月在BBC电台部的广播剧《聚焦足球场》里扮演次要的角色。
1951年1—7月,在演讲及戏剧中心学校继续表演方面的训练,读了两个学期。8月,被阿努·麦克马斯特聘用,去爱尔兰作为期6个月的巡回演出,在莎翁及其他经典戏剧中扮演角色。
1952年,继续在麦克马斯特的剧团里,同波琳·弗拉纳根及巴里·福斯特在一起;同时继续写诗,并且发现了贝克特的作品。1953年,加入唐纳德·沃尔菲特的戏剧公司;与维维恩·麦钱特相识;开始创作小说《侏儒》。
1954年,取舞台艺名大卫·巴伦;参加哈德尔菲尔德巡回演出公司的冬季演出。1955年在科切斯特巡回剧团演出。
1956年在伯恩茅斯表演;又遇见了维维恩·麦钱特;9月14日,他们结婚;在康沃尔郡度过蜜月后,他们一起加入桃魁的巡回剧团。
1957年,在桃魁、伯明翰、帕尔默斯·格林及沃尔辛等地表演。5月15日,所作《房间》一剧在布里斯托大学戏剧系上演。12月,重新排演的《房间》参加《星期日泰晤士报》学生戏剧比赛,受到哈罗德·霍布逊的称赞。
1958年4月28日,《生日晚会》在剑桥的艺术剧院上演;5月19日在伦敦哈默斯密斯的抒情剧院上演。创作《暖房》。
1959年1月,在伯明翰导演《生日晚会》。7月15日,《黑色与白色》及《工厂里的麻烦事》在时事讽刺小品系列《从一个到另一个》中上演,在哈默斯密斯的抒情剧院上演。7月18日,《送菜升降机》用德语在法兰克福市剧院上演。7月29日,《微痛》广播剧播出。9月23日,《最后一个走的》《请求停止》及《特别提供》在《八部小品》系列中上演,是在阿波罗剧院上演的。
1960年1月21日,《房间》及《送菜升降机》在汉普斯特德戏剧俱乐部上演;两部剧后都转到皇家宫廷剧院上演。3月1日,广播剧《一夜外出》播出,品特扮演其中的西利。3月22日,电视剧《生日晚会》播出。4月24日,电视剧《一夜外出》播出。4月27日,《看管人》在伦敦艺术剧院俱乐部上演。该剧获1960年《晚间新闻报》戏剧奖。7月21日,电视剧《夜校》播出。7月27日,《生日晚会》在旧金山演员工作坊剧院开演,这是品特剧作在美国的首次专业演出。9月19日,最后一次以大卫·巴伦的艺名露面表演。12月2日,电视剧《侏儒》播出。
1961年1月18日,《微痛》在伦敦艺术剧院俱乐部上演。5月11日,电视剧《收集证据》播出。9月17日,《一夜外出》在都柏林的盖特剧院上演。10月4日,《看管人》在纽约学园剧场开演,这是品特的首场百老汇演出。
1962年6月18日,品特和彼得·霍尔一起在奥德威奇剧院导演《收集证据》。1963年3月28日,电视剧《情人》播放,该剧获意大利电视剧奖。9月18日,在伦敦艺术剧院俱乐部导演《情人》及《侏儒》。《看管人》拍成电影,导演是克莱夫·唐纳,1964年在美国发行,片名改为《客人》。《仆人》拍成电影,导演是约瑟夫·洛赛。
1964年4—5月,电视小品《那是你的问题》《就是这些》《申请者》《面试》及《三人对话》播出。《吃南瓜者》拍成电影,导演是杰克·克莱登。在萨特作品《照相机》中扮演贾尔辛。
1965年3月25日,电视剧《茶会》播出。6月3日,皇家莎士比亚公司的奥德威奇剧院上演《回家》。
1966年,被授予大英帝国荣誉勋章。9月25日,电视剧《夜校》播出。《奎勒备忘录》拍成电影,导演是迈克·安德森。1967年1月3日,《回家》在纽约八音盒剧场上演。2月20日,电视剧《地下室》播出,品特扮演剧中的斯托特。《事故》拍成电影,导演是约瑟夫·洛赛。《回家》荣获纽约戏剧批评家奖。
1968年4月25日,广播剧《风景》在BBC播出,此前品特没有按张伯伦勋爵的要求修改戏剧文本。l0月10日,《地下室》及《茶会》在纽约的东边戏院上演。
1969年7月2日,《沉默》和《风景》在皇家莎士比亚公司的奥德威奇剧院上演。8月9日,在喜剧剧院,戏剧小品《夜晚》放在时事讽刺剧《混合双打》中上演。
1970年1月18日,广播剧《生日晚会》在BBC电台播出。9月17日,《茶会》及《地下室》在公爵夫人剧院上演,品特扮演斯托特。在美人鱼剧院导演詹姆斯·乔伊斯的《流放者》。被授予德国莎士比亚戏剧奖。
1971年6月1日,《昔日》在皇家莎士比亚公司的奥德威奇剧院上演。在标准剧院导演西蒙·葛雷的《巴特雷》。
1972年,开始创作普鲁斯特电影剧本。1973年4月13日,电视剧《独白》播出。导演由西蒙·葛雷的《巴特雷》改编的电视剧。
1974年,根据司各特·菲兹杰拉德同名小说改编的《最后的大亨》拍成电影,导演是伊莱亚·卡赞。在皇家国家剧院导演约翰·霍普金斯的《近亲》。
1975年4月23日,《虚无乡》在老维克剧院的皇家国家剧院上演;7月15日转到温德姆剧院。lO月22日,电视剧《昔日》播出。在皇后剧院导演西蒙·葛雷的《在忙其他事情》,后来去纽约导演此剧。在皇家国家剧院导演诺埃尔·科沃德的《快乐的精灵》。
1978年在环球剧院导演西蒙·葛雷的《后方纵队》。9月20日,根据艾丹·希金斯小说《下去吧,朗格利希》改编的电影剧本拍成电视版,在BBC播出,导演是大卫·琼斯。10月3日,电视剧《虚无乡》播出。11月15日,皇家国家剧院上演《背叛》。普鲁斯特电影剧本出版。
1979年,在皇家国家剧院导演西蒙·葛雷的《比赛结束》。1980年4月24目,在汉普斯特德戏剧俱乐部大使剧院导演《暖房》。11月27日,跟安东尼娅·弗雷泽结婚。
1981年2月13日,《家庭声音》在皇家国家剧院上演。在伦敦皇后剧院导演西蒙·葛雷的《夸特缅因的条件》。在汉普斯特德剧院导演罗伯特·伊斯特《发生在塔尔斯·希尔的事件》。
1982年3月27日,导演电视剧《暖房》。10月14日,《其他地方》(包括《家庭声音》《就像是阿拉斯加》《维多利亚车站》)在皇家国家剧院上演。
1983年,在皇家国家剧院导演让·吉劳朵的《特洛伊战争不会发生》。12月18日,在阿波罗·维多利亚剧院导演《大佬》中的《正好》。
1984年,在哈默斯密斯的抒情剧院导演西蒙·葛雷的《共同追求》。3月,在哈默斯密斯的抒情剧院导演《出路》。
1985年3月7日,《出路》《就像是阿拉斯加》以及《维多利亚车站》在公爵夫人剧院上演。品特任编剧的《海龟日记》拍成电影,导演是约翰·欧文。7月,存海马克特的阜家剧院导演田纳西·威廉斯的《可爱的青春鸟》。在美国圣路易斯及洛杉矶上演的《昔日》中扮演迪利。
1986年3月6日,广播剧《维多利亚车站》播出。在温德姆剧院的汉普斯特德戏剧俱乐部导演唐纳德·弗里德所著《瑟茜和亡命徒》。
1988年10月20日,在皇家国家剧院导演《山地语言》。12月11日,导演电视剧《山地语言》。
1989年品特任编剧的《团聚》拍成电影,导演是杰里·沙茨堡。品特改编的伊丽莎白·鲍恩所著《日之方中》拍成电影,导演是克里斯托弗·默拉汉。
1990年在哈默斯密斯的抒情剧院导演简·斯坦顿·希区柯克所著《香子兰》。出版小说《侏儒》。品特任编剧的《陌生人的安慰》拍成电影,导演是保罗·希拉德。马格丽特·阿特伍德所著、品特任编剧的《侍女的故事》拍成电影,伏尔克·希隆多夫任导演。
1991年6月20日,在喜剧剧院导演《看管人》。7月19日,在皇家宫廷楼上剧院导演《世界新秩序》。10月31日,在阿美达剧院导演《派对时间》,同场上演的还有《山地语言》。出版《诗歌和散文》。
1992年,在阿美达剧院及喜剧剧院上演的《虚无乡》中扮演赫斯特。11月17日,导演电视剧《派对时间》。
1993年9月7日,《月光》一剧在阿美达剧院和喜剧剧院上演。品特改编的卡夫卡小说《审判》,拍成电影,大卫·琼斯任导演。
1994年,《生日晚会》在皇家国家剧院上演。在都柏林的盖特剧院举行首次品特节,上演《背叛》《送菜升降机》《昔日》《出路》《月光》及《风景》。导演《风景》,后该剧转到皇家国家剧院演出。
1995年7月3日,在契切斯特戏剧节及标准剧院导演罗纳德·哈伍德所著《偏袒》。在契切斯特戏剧节及喜剧剧院上演的《匿房》中扮演鲁特。10月21日,导演电视剧《风景》。被授予大卫·科恩英国文学奖,旨在表彰其文学方面的终身成就。12月31日,品特根据普鲁斯特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改编的广播剧播出。
1996年,在布里斯托尔的老维克剧团及喜剧剧院导演雷金纳德·罗斯所著的《12位愤怒的人》。9月12日,在大使剧院的皇家宫廷剧团导演《从灰烬到灰烬》。荣获劳伦斯·奥立佛奖,旨在表彰其戏剧方面的终身成就。
1997年,都柏林盖特剧院举行第二届品特戏剧节,上演《收集证据》《从灰烬到灰烬》《就像是阿拉斯加》《虚无乡》。品特在《收集证据》里扮演哈里,并导演了《从灰烬到灰烬》。在休·威特默所著《打破规则》中扮演约翰·斯密斯,该电视剧由BBC播出。在奥德威奇剧院导演西蒙·葛雷的《生命支撑》。
1998年5月13日,品特的三部剧作——《就像是阿拉斯加》《收集证据》及《情人》在董马尔仓库剧院上演。在《收集证据》中,品特扮演哈里;《情人》后来去皇家剧院、巴斯及里士满剧院巡回演出。出版《各种声音:散文、诗歌及政治1949—1998》一书。
1999年,在沃特福德的宫殿剧院导演西蒙·葛雷的《近期的中产阶级》。品特强烈谴责北约轰炸科索沃。2000年3月16日,在阿美达剧院导演《房间》和《庆典》。在电影《曼斯菲尔德庄园》中扮演托马斯·伯特拉姆。10月8日,广播剧《月光》在BBC电台三套播出,品特扮演安迪。10月13日,BBC电台三套播出广播剧《微痛》,品特扮演其中的爱德华角色。11月15日,《看管人》在喜剧剧院上演。11月23日,在皇家国家剧院上演《追忆似水年华》,由迪·特雷维斯根据品特的普鲁斯特电影剧本改编。
2001年,品特参加为斯洛伯丹·米洛什维奇辩护的国际委员会,美国前司法部长拉姆赛·克拉克也在其中。2002年1月,品特被诊断患有食道癌。在下院发表措辞激烈的反战演讲,强烈反对美英在伊拉克进行的所谓“防止战争”的战争。
2003年,出版诗集《战争》。2004年11月,品特参与左翼名人要求弹劾英国首相布莱尔的运动。
2005年3月,品特突然在英国广播公司的一个访谈节目中宣布,将中断戏剧创作,转而将全部精力投入政治事务。3月18日,获威尔弗雷德·欧文诗歌奖。10月10日,在爱尔兰度过75岁生日。庆祝晚会结束后,摔了一大跤,头上缝了10多针。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在推迟一周的情况下,宣布该年度的文学奖授给品特,称他“在剧作中揭示出隐藏在日常闲谈之下的危机,强行进入受压抑的封闭空间”。由于健康的原因,没能去瑞典参加颁奖仪式并作演讲。他将事先录制好的演讲录像发过去,供人们在大屏幕上收听收看,演讲的题目是《艺术,真理与政治》。
2008年12月24日,哈罗德·品特因患癌症在伦敦的家中去世,享年78岁,被埋葬在伦敦西北区的坎瑟尔·格林公墓。
个人生活
品特有过两段婚姻。
1956年,品特与女演员维维安·莫姗特(Vivien Merchant)结婚,两年后他们的儿子丹尼尔出生。然而,他们的婚姻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品特的两段婚外情则加速了他们婚姻的终结。1962-1969年,品特曾与BBC电视台的记者琼·贝克威尔(Joan Bakewell)有过一段长达7年的婚外情,这段感情经历后来被品特写进《背叛》一剧。1975年,品特与传记作家安东尼娅·弗拉瑟另一段婚外情给妻子莫姗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莫姗特将之公之于众,并提出离婚诉讼。1980年两人离婚。离婚后,莫姗特没有再婚,但却开始酗酒,酒精几乎毁掉了这个杰出女演员的事业,莫姗特于1982年离世。
1980年,品特与莫姗特离婚后,即与安东尼娅结婚,开始了28年不离不弃的婚姻生活。然而,不太稳定的家庭生活、母亲的过早离世、父亲的再婚等生活变故,让儿子丹尼尔与父亲逐渐疏远,最终形同路人,2008年品特去世的时候,葬礼中没有出现丹尼尔的身影。品特与儿子丹尼尔之间的感情裂痕永远没能弥补。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20世纪60-70年代,哈罗德·品特以自己独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将对社会的主要关注点落在了当时因受“性解放”运动影响而出现的新的性和婚姻伦理的思考,尤其是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婚姻出轨的社会现象的思考,并将之作为创作的重要题材,迎来了个人戏剧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通过塑造《情人》中的萨拉、理查德夫妇、《风景》中贝丝、达夫夫妇以及《背叛》中的杰瑞、爱玛、罗伯特等不同人物形象,品特首先注重的是对他们复杂的情感和心理世界的细节演绎,力图表现出人的两面性本质。其次,品特也表现出“婚外情”这种所谓流行的社会风尚,对已有的家庭和婚姻伦理秩序带来的巨大冲击力和破坏性。与此同时,他还非常注重展示出导致婚姻出轨行为发生时,人物的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伦理冲突的过程,并在《风景》《沉默》《背叛》等作品中,通过运用“内心独白”、“倒叙”等多样的艺术手段对此加以呈现。
在哈罗德·品特整个创作生涯中,从1957年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房间》,到1996年完成的后期剧作《归于尘土》,家庭伦理一直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在这些作品中,大多数都着重表现出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伦理关系的“不和谐”。作品里既有表现日益商业化的家庭伦理观对西方传统的家庭结构和成员关系产生的巨大冲击和深层次影响;也有表现父辈与子女代际之间血脉相连但又矛盾重重的亲子之情。这种“近在咫尺,却又难以企及”的至亲之情,也是现实生活中品特与儿子丹尼尔之间疏离之情的写照。
此外,作品中有关子女对于父辈的“逃避”剧情,还反映出西方社会中的“敬重父母”文化趋于解构的事实,即子女对父母赡养的观念呈现出越来越淡化的趋势,孝道之责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显性的社会问题。
不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的“为自己写作”或“为戏剧写作”的创作观,80年代之后,“随着关闭的房间对国际社会的开放,品特重新把浪漫之爱界定为能恢复活力之爱,其中包括友谊以及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公正的急迫心情”,其创作主张、创作内容和审美取向也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些变化并非只是简单地转为表达其个人的政治立场或意识形态倾向,伦理价值观的表达成为其创作的主要目的。
品特后期创作中的这种“文以载道”艺术主张的转变实则是对文学伦理属性的回归,进一步说明“文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为人类提供娱乐,而在于为人类提供从伦理角度认识社会和生活的道德范例,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道德指引,为人类的自我完善提供道德经验”。
诗歌创作是品特的整个艺术创作和思想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的地位并不逊色于戏剧。品特的诗歌写作与其同时期的戏剧作品在主题上具有同一性,特别是后期创作的诗歌更是饱含着丰厚的伦理内涵,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对造成死亡的战争的强烈谴责、主张正义、抨击强权统治、倡导人道主义等品格。
通过戏剧、诗歌创作、发表政治演说、参加政治活动等方式,晚年的品特步入到另一个更真实的舞台。他对充斥世界的各种不公正现象进行了严厉地抨击,因为“在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我不再沉默寡言”。品特后期创作的反战诗歌用词简洁、犀利、准确,饱含着丰厚的伦理内涵,表现出他对造成死亡的战争的强烈谴责,以及对生命的敬重和对于“逝者”尊严的索求。
无论是在微观的家庭场景中,还是身处宏大的社会历史舞台上,也无论是在弱小卑微的个体生命旅程上或是动荡不定的民族迁徙中,个体和集体的文化心理中都曾充满了怨债、责难、痛苦、焦虑、冷漠或麻木。那么如何再现这些人类曾经经历过的伤痛历史?舞台呈现无疑是最佳途径之一。相较于小说、诗歌等其他文学体裁,戏剧作为再现创伤的表现形式,更加直观、也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形象地营造出各种变异的意象和情节,强迫性的重复动作设计以及受创场景的再现,宜泄常规语言无法表达出的情感。
在《归于尘土》一剧中,从“丧女之痛”这一个人创伤事件出发,品特创新性地运用了互文性、创伤叙事等多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更加广泛而深远的、有关历史中的种族大屠杀,以及当今世界里的其它形式的暴虐行径的伦理主题,反映了品特这样一位艺术家对于历史的见证和记忆,以及对于“后大屠杀”当下现实社会的反思,体现出作家深切的人道关怀。其中所蕴含的警示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战争、暴虐存在一天,那些己经逝去的亡灵势必“入土难安”,而“入土为安”只能是作家自己的一个美好愿望。
艺术特色
总体
品特的剧作创作大致被分为早、中、后3个时期。早期是荒诞派创作,中期是现实主义和回忆性的戏剧,如《情人》。这两段时期的作品都有哲学上思辨的意味。后期的创作政治倾向特别明显。
品特早期的戏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荒诞派戏剧”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塞缪尔·贝克特的创作理念的影响。在这些剧作中,“房间”意象的运用表现出狭小的空间里人们内心的焦虑、无法沟通的人际关系、入侵者随处可见以及生存危机等“威胁”主题。同时,品特还通过零乱而又无逻辑的对话,以及运用对话中时刻出现的停顿和沉默所造成的特定氛围,形成一种不可名状而又模拟两可的神秘感。这些特点与他特有的喜剧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威胁喜剧”的基本样式,为“品特式的”戏剧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品特剧作的艺术特色在于:
1、喜剧与危险共生,轻松与恐惧俱存。嘻闹中透出严肃的人生意义思考,严肃借喜剧般的对话与动作发挥展开。
2、语言的多解性,为观众创造了奇特的戏剧舞台世界:让貌似日常现实生活中充满不可理喻的神秘与荒诞,冲击着现代观众因习惯而疲劳、因疲劳而麻木的艺术审美观。
品特创作情境时“视觉是双层面的循环过程,一方面,剧作家必须允许人物有足够的必要时机来展开自己奇特、看不见的行动,另一方面,人物必须具有本能的戏剧节奏和戏剧结构的感觉。”
他认为,作家的作用是很好地把握他和人物的微妙关系,他们相互高度尊重,不应强求人物说他们不能够说的话。作家也不能将人物领到计算好的位置上,而是让他们自己承担自己的问题,给予他们正当必需的时机去解决。同时,品特认为他的人物也是可控的。他的作用仅仅是选择和处理人物的行动。然而事实上,“品特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句子的成型到戏剧的整体结构。一方面安排人物的行动,一方面聆听他们的要求,沿着人物自己留下的线索往下走。
因此,品特通过综合了戏剧、广播、电影和电视的艺术能力,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打通了门类艺术的局限,延伸了戏剧形式的边界,他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汇在一起,扩大了艺术综合的可能性,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具体地说,品特利用电影与广播艺术技巧解决了舞台剧创作的局限性问题,反过来,戏剧与小说艺术手法也帮助他的电影实现了独特的时空结构。
1960年代,品特经历了不断参与电影和电视的制作,有些戏剧就是在拍电影时所产生的。1965年以前,品特的戏剧都是从排练中获得灵感与技巧,包括《回家》。但是之后,《风景》《沉默》《昔日》《独白》《虚无乡》和《背叛》都是受到拍电影和电视经历的影响,以致他戏剧的形式非常接近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在小说中取得的成就:等效戏剧的内心独白。必须承认,由于各种风格的相互影响,导致品特形式边界的扩张,因此,观众和评论家往往不能适应,而造成莫名其妙的观演效果。
品特戏剧的艺术本质特征是一种日常生活情境“惯例”仪式。虽然品特戏剧显现出极明显的“冲突”,但是这种模式并不符合黑格尔阐述的以及戏剧史上所表现的意志冲突模式。“品特式的冲突”情境表现在离意志爆发点还有一段距离的对抗上,这种情境下的人物对抗并不是简单的毁灭或解决问题,而是在审美意识形态中的较量,没有对、错、输、赢。戏剧中的各类情境仪式,规定着权力与屈服的内在控制关系,戏剧人物就是在这种总的情境基础上发生种种行动的选择,形成了品特独特的戏剧形式。
品特的大多数剧作常常会呈现典型的品特式的场景:一个房间,两个人,这两个人在进行着平静的对话。但是当室外的人进入到房屋的领域,特别是登堂入室后,屋内的局势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很多时候室内外的人们会进行某种游戏,或者是某种仪式。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近似儿童玩的游戏,如捉迷藏,或争强好胜的口舌之战,最终的结果常常出人意料,而室内外人物的关系也因此而发生突变,所以这些游戏成了剧中人物命运的转折点,也是预示人物在游戏前后不同命运的分水岭:生死存亡从此大不相同。
创作态度
在后期的戏剧、诗歌创作中,他通过互文性、创伤叙事、戏仿等各种文学策略,将集体历史文化创伤与个体心理创伤相结合,表达出自己对于战争给人类带来创伤的再思考,尤其是对于“后大屠杀”时代的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的战争以及各种暴虐行径的批判,书写着历史创伤的当代危机。
在创作中,品特一直保持着求新求异、勇于尝试的写作态度。他的写作总能创意迭出、式样常新,因此,他的艺术表达方式远不止“沉默”、“停顿”等众所周知的方法。他常常通过多种方式、多种舞台手段,包括影视、小说、诗歌等表现方法,来建构自己的剧作,表现出超强的驾驭舞台的能力。
不同作品中,品特的表现手段很少雷同,多样的戏剧形式里蕴含着作家对于社会的种种深刻思考:
在《情人》一剧中,运用“角色跳转”表现人物身上斯芬克斯因子中自由意志的肆意;
在《风景》中,运用“内心独白”的叙事方式,在舞台上“说出”了夫妻间的疏离的感情危机;
在《背叛》中,倒叙手法的运用,将剧中“婚外情”行为还原至两个不同的伦理语境,说明意志冲突导致或抑制“婚外情”的原因是在不同的伦理语境中形成的;
在《山地语言》中,他赋予“画外音”和“沉默”丰富的伦理含义,以表现出至亲之情的无法阻断;
在《月光》中,他将三个舞台空间并置,这一戏剧策略彻底解构了原有的平衡、稳定的舞台空间,形象地表现出父辈与子女代际之间,矛盾且疏离的亲子关系;
在《归于尘土》一剧中,他创新性地运用了创伤叙事、互文性等多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更加广泛而深远的、有关历史中的种族大屠杀,以及当今世界里各种暴虐行径的伦理主题,反映了品特这样一位艺术家对于历史创伤的见证和记忆,以及对于“后大屠杀”当下现实社会的反思等等。
语言
品特写的是对话的冰山,他剧中的人物像是冰冷的海洋中漂浮的遥远的冰山,他们之间的交流在海底进行。在“品特式”的独特氛围中,最有表达力的不是语言而是沉默。读者所能知道的,关于这些人和这些事,永远是片面的,但在沉默中,有时人们似乎能摸到真相。
人类的沟通其实就是冰山,冰山浮出水面的小小部分就是听得到的言语。飘浮在下面的巨大体积就是平时听不到但已结晶的情感、思绪。在某种程度上,品特的语言正应了俗话说的“雄辩是银,沉默是金”或“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种貌似支离破碎的语言架构中,品特努力展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矛盾、困惑和应对策略。
品特运用了“极短句”、“中断语”等来表达一种吐不出、说不上、化不开的内心恐惧,用一再重复的静场、停顿、静默来表达一种迷漫空中的威胁感。实际上,极短句的背后却是丰富的“潜语言”,它负载着无限众多无法以“沟通”作为媒介的潜在世界,于是,一种非语言的真实世界就只能由观众自行感悟,一种荒诞不经的疑惑在落幕之时又重新升起。
在品特手中,戏剧语言取代情节成为揭示人物内心激情、表现冲突和展开行动的要素,停顿和沉默成为了戏剧行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人物感情冲突的高潮。
因此,品特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紧张度。然而,在表面上,剧中人物的对话却往往显得轻描淡写,正如大河平静的水面下隐藏着湍急的激流一样。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人物影响
正是由于品特及其作品迥异的特质,他为此赢得了“品特风格的”(Pinteresque)称谓,这一形容词已经列入《牛津词典》。此外,围绕品特,还有其他的专用名词,如“威胁喜剧”,及“荒诞派戏剧家”等标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国曾经出现过荒诞派戏剧的热潮。品特作为英国荒诞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为中国观众所认识。中央戏剧学院曾排过品特的《升降机》《生日晚会》《情人》等作品。
人物评价
他真正对戏剧的贡献就是他的作品是可以作为英文戏教材的。他的原文,很容易看懂,但是能明白里面深层传达的东西又挺难,他其实发现了人类语言的诟病。(人艺导演徐昂评)
他的作品语言高度集中和故事合乎逻辑,这是我最大的感触。品特会用咖啡厅里旁边人的对话或者街边的聊天营造自己的戏剧风格。这个人给人最大感觉就是特楞,也特神,有胆儿。(中戏教授,英国戏剧研究专家沈林评)
“品特的戏剧作品通常是由某一段特殊的个人经历引发,随后将会沿着自身的内部逻辑逐渐成形。我们不能说这些剧作是自传性的,但却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他在某个特定情境下流露出的恐惧,担忧和关注”。(英国剧评家迈克尔·比林顿评)
品特擅长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不祥与平静状态下的噪声,这使他成为最有影响的剧作家并成为同代人模仿对象。(《纽约时报》评)
战后英国戏剧舞台上最具有创造力,最高深莫测的戏剧家。(《每日电讯报》评)
“品特的作品中既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在人物之间的权力游戏中,人们很少看见谁占据了上风;他们改变着位置,在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上下沉浮”。(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评)
品特并不是一个现实主义剧作家,在他的剧中,人物和对话与现实生活很接近,但是全剧的效果却有着一种不可名状的神秘感,给人以一种不可琢磨、模棱两可的感觉,而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则是品特剧作的最大特点。(何其莘《英国戏剧史》评)
“尽管这位最令人敬佩的剧作家受到过贝克特的影响,但是他现在无疑是西方文学界实力最强的、最有活力的作家”。(美国耶鲁大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哈罗德·品特》评)
在我看来,他(品特)是唯一一位汲取了萨缪尔·贝克特教诲的英国剧作家,而且他将贝克特的虚无和绝望发展成了一种全新的戏剧,超越了传统的悲剧和喜剧的类别,通过把威胁、嘲讽、暴力和沟通失败溶于一炉,传递出一种弥漫于二十世纪末的扭曲而复杂的绝望情绪”。(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首席书评人约翰·凯里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7 07:2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