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诠释(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是
量子力学的一种
诠释。根据哥本哈根诠释,在量子力学里,量子系统的
量子态,可以用
波函数来描述,这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关键特色,波函数是个数学
函数,专门用来计算粒子在某位置或处于某种运动状态的
概率,测量的动作造成了
波函数坍缩,原本的量子态概率地坍缩成一个测量所允许的量子态。
概论
由于哥本哈根诠释是由几位物理学家的观点所构成的,哥本哈根诠释并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论定的。著名的以色列物理学家Asher Peres在一篇论文中,特别提到,有两位物理学家,对于哥本哈根诠释,给予了有如天壤之别的定义。
哥本哈根诠释包含了几个重要的观点。
波函数的意义
哥本哈根诠释不认为波函数除了抽象的概念以外有任何真实的存在。至少,对于波函数是否是一个独立,可区别的实体的整体或一部分,哥本哈根诠释都不做任何表态。
有些物理学家主张,哥本哈根诠释的客观版本允许真实的波函数。但是,这观点是否与
实证主义相符合,是否与玻尔的论点相符合,还是个问号。
尼尔斯·玻尔强调,科学只注重实验结果的预测,任何其它额外的命题都是不科学的,属于玄学范围。玻尔深深地受到实证主义影响。换个方面,玻尔和
海森堡两个人的见解也不完全相同。有些时候,他们的观点有相当大的分歧。特别地,海森堡非常倾向实在论。
即使波函数不被视为真实的,也仍旧可以找到至少两派意见不同的物理学家,主观派认为波函数只是一个计算实验概率的数学工具,没有别的意义。不可知派则认为波函数是不可知的,对于波函数不表示任何态度。
Carl Friedrich von Weizsäcker是不可知派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在参与一个剑桥大学的学术报告会时,他否认哥本哈根诠释主张不能被观察到的事物绝对不存在。他提出哥本哈根诠释所信奉的原理是:能被观察到的事物当然存在,而不能被观察到的,仍旧可以自由地做适当的假设,利用这自由来避开佯谬。
波函数坍缩
每一种版本的哥本哈根诠释,都会包括一个正式版本的
波函数坍缩在内。借着这坍缩,未测量到的
本征值会被删除。坍缩后的波函数是对应于测量到的本征值的本征态。(换句话说,哥本哈根诠释从来不曾否定坍缩这概念。甚至在量子力学早期,也没有像
多世界诠释的拥护者一样地否定坍缩。)波函数牵涉到一个事件会走向各种可能的结果的概率。可是当其中一种结果变为事实,其它的结果就不可能存在于真实世界。
设定一个电子,通过一个双缝实验仪器,那么,这电子抵达于侦测屏障的地点,这位置是概率性的,跟电子的量子态有关。可是,一旦电子抵达了侦测屏障的某一点,电子不可能再跑到别的点,抵达别的点的概率是零。多世界诠释认为电子会抵达任何它可能抵达的地点。每一种可能都发生于一个分离的宇宙。
见解
通过思考一些实验与
佯谬,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哥本哈根诠释的内涵:
薛定谔猫
将一只猫放入一个配备了
放射性物质,辐射侦测器(盖革计数器)和毒气桶(氰化氢)的盒子。假设,在一段时间T内,放射性物质有50%的概率发射出一个粒子,也有50%的概率保持不变。再假设放射性物质发射出的任何粒子,都可以被盖革计数器侦测到。在这一段时间T内,假若盖革计数器侦测到任何粒子,毒气桶释放毒气的机制就会被启动。释放出毒气来毒死盒子里的猫;否则,假若放射性物质保持不变,那么,猫仍旧会是活的。薛定谔设计出这个荒谬的实验。在时间t=T,整个系统的波函数会是各占一半概率的活猫与死猫,这两种状态混杂在一起:。而当观察者一掀开盒盖,想要观察到底猫是活的还是死的,这时候,波函数 立刻会坍缩成活猫波函数或死猫波函数 。假若猫是死的,则可以说猫是被观察者的观察这动作杀死的。
哥本哈根诠释:要区分清楚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在这个
佯谬里,放射性物质放射出的粒子的行为是一个微观系统;而猫的生死则是一个宏观系统。针对微观系统的部分,可以用两个量子态的
线性组合,来描述放射性物质是否发射出一个粒子,这是一个微观系统的量子行为。
双缝实验
在双缝实验里,照射
单色光在一座有两条狭缝的不透明挡墙。在挡墙的后面设立了一个侦测屏障。在侦测屏障上可以观察到干涉图样。现在,在这实验里,装上一台狭缝侦测器,能够侦测到光子的行踪,光子会经过两个狭缝中的哪一条狭缝?可是,当将狭缝侦测器打开后,熟悉的干涉图样,就会消失不见,改变成另外一种图样。侦测这个动作,涉及了光子与狭缝侦测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改变了光子的量子态。请问这该作怎么解释?
EPR佯谬
在一个
衰变事件中,一个
自旋为零的粒子衰变为两个粒子。这两个
量子纠缠的粒子被发射出去。守恒定律确保,假设测量这两个粒子的自旋,那么,其中一个粒子的测量值,必是另外一个粒子的测量值的负值。因此,假设一位观察者测量到其中一个粒子的自旋,瞬时,这观察者也知道另外一个粒子的自旋。EPR 佯谬最使人困惑的地方就是这瞬时效应。在星系的这一端发生的事件瞬时地透露出星系的那一端发生的事件。但是,根据狭义相对论,任何含信息的讯号或物理实体的移动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所以,看起来似乎哥本哈根诠释与狭义相对论不符合。
评论
完备性
回应哥本哈根诠释第一论点,量子力学到底是不是一个完备的理论?是否需要额外隐藏的变数来解释?EPR 佯谬的设计原本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凸显这问题。这佯谬使得物理学家对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产生很大的疑问。1964 年,约翰·贝尔(John Bell)发表了非常重要的
贝尔不等式(Bell inequality),证明了定域性隐变数不可能存在。然而, 非定域性的隠变数诠释仍未被推翻。
测量的定义
哥本哈根诠释给予了测量步骤很特别的角色。可是,它并没有清楚地定义这角色,也没有解释会产生的特别效应。海森堡在一篇文章《Criticism and Counterproposals to the 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Theory》中强调,
当然,观察者的介入,不应该被曲解地意味,那自然的描述将会蕴染到一些主观特色。观察者的职责只在登记决定,也就是说,登记发生于空间和时间的事件。重点并不是观察者是否是仪器或是人,而是事件的登记,在这里,从可能到真实这变迁事件是绝对必要的,一定不能够从量子理论的诠释中被忽略。
偶然性的含义
与经典物理不同的是,在量子物理中所有涉及的测量值都不可以明确地预测。比如在经典物理的牛顿力学中,对一辆直线行驶中的汽车而言,从初始速度和加速度以及初始位置,可以计算出汽车在一定时间之后的位置及速度。然而在量子物理中,不可能求得在一定时间内量子粒子的明确位置与速度。取而代之,可以通过概率(偶然性)来预测它的位置与速度。这个看起来十分牵强的理论确实曾经遭受到不少的批判。
爱因斯坦在这个理论刚被提出时曾说:“上帝不通过掷骰子来做决定。”
经典测量
史蒂文·温伯格在《爱因斯坦的错误》这篇文章中,谈到哥本哈根诠释对于测量的处理:
量子经典诠释的玻尔版本有很大的瑕疵。但是,原因并不是如同爱因斯坦所想像的。哥本哈根诠释试着描述,当观察者测量时,所发生的状况。哥本哈根诠释经典地处理观察者与测量这动作。这种处理方法肯定的不对:观察者与他们的仪器也得遵守同样的量子力学规则,就好像宇宙的每一个量子系统都必须遵守量子力学规则。这些规则表达于可以完美确定地演化的波函数(或,更精确地,态矢量)。问题是,哥本哈根诠释的概率规则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最近几年,关于这问题的解答,物理学家有相当大的进展。在这里,不能详细说明。稍微提示一点应该就足够了。玻尔和爱因斯坦都没有聚焦于真正的问题。哥本哈根诠释明显地可以解释量子系统的量子行为。但是,哥本哈根诠释并没有达成解释的任务,那就是,应用波函数演化的确定性方程(薛定谔方程)于观察者和他们的仪器。量子力学的概率性并不是难处,必须试着与之共存。真正的难处是量子力学的确定性,更精确地说,量子力学将概率的诠释与确定的动力学结合在一起。
在量子
宇宙论领域里,关于量子系统的测量问题,假若采取经典方法来处理,会遇到更严峻的困难。因为,在这里,量子系统就是宇宙。
别种诠释
系综诠释与哥本哈根诠释类似。系综诠释专门诠释多粒子波函数。一致性历史诠释(consistent histories)宣传自己是哥本哈根诠释的修正。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consciousness causes collapse theory)时常会被错认为哥本哈根诠释。
假若,波函数真实地存在,而坍缩完全地被否认。那么,结果就是多世界诠释。假若,波函数坍缩被认为是真实的,则会得到客观坍缩理论(objective collapse theory)。有些物理学家主张隐变数理论,波函数并没有完备地描述量子态。
许多物理学家赞成量子力学的不可诠释。引述David Mermin的名言来概括,“闭嘴,计算!”,因此又称为闭嘴计算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