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兴(1956.9-),男,四川广安人,
四川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特聘
教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学术目标:创建本土化的当代哲学;研究方向:生态理性哲学和生境伦理学。
人物经历
唐代兴(1956.9-),男,四川广安人,
四川师范大学二级教授、荣誉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特聘教授。
立足世界风险、全球生态危机和社会转型发展整合生成之当代境遇,围绕“当代人类何以才能理性存在发展”而致思不息,先后提出“人是世界性存在者”、“世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场”、“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人·社会·自然·地球生命共生互生”、“生态文明乃人·自然·环境的生境化”、“生态化综合是生境文明的根本方法”等六个基本命题和“自然失律源于人为”、“人与环境的亲缘性存在”、“生境逻辑乃观念逻辑的指南”、“限度生存是世界的根本法则”、“生境利益机制乃世界的生殖机制”、“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是人类永续存在唯一正确道路”等六个实践命题,创建生态理性哲学及生态化综合方法,并以此为思想基础和认知导向,探索生境伦理问题,构建融世界生境论、人性论、哲学本体论、伦理知识论、伦理心理学、伦理政治学、伦理教育学于一体的生境伦理学,并开创灾疫伦理学新学科。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个人著作23部,其代表性著作是八卷《生境伦理学》(2013-2014)和《语义场---生存的本体论诠释》(1998、2014)、《
生态理性哲学导论》(2005)、《生态化综合:一种新的世界观》(2014)。
立足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世界风险、全球生态危机和社会转型发展三者所形成的存在境遇,尝试创建的本土化当代新哲学,即是生态理性哲学和生态化综合方法,以为化解其世界风险、全球生态危机,顺利实现社会转型发展提供生境化的认知、思想、方法资源。所致力探索的生态理性哲学及其整体蓝图,由如下六个基本命题构成:
生态理性哲学是主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理性的形而上学拷问、本体论构建、生境伦理学、生境政治哲学和生境教育。生态理性哲学就是从这几个方面重构当代社会的认知体认、价值导向系统、社会原则和规范体系,其最终目的是要走当代人类社会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引导。因而,在如上六个基本哲学例题规范引导,生态理性哲学达向社会实践引导,也有六个基本命题:
实践命题1:反思自然失律人为论
自然是指宇宙和地球。
自然运行自有其时空韵律性。自然失律是自然运行丧失了它本有的时空韵律,而沦为无无序运行状态。
自然失律展开为两个方面:是一宇宙运行失律,它的具体呈现形态就是气候失律,即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冷的无序交替运行的常态化;二是地球失律,它的具体呈现形态就是灾疫(自然灾疫和疫病)失律,灾疫失律的典型表现就是灾疫的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并且,由气候失律所引发出来的灾疫失律,变化了当代社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从气候失律到灾疫失律,这是近代科学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征服自然、掠夺地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力、破坏力遵循层累原理而生成,并又遵循突变原理而爆发的体现,当代气候失律所发出来的日益严峻的灾疫失律,对地球环境生态和社会环境生态所产生的破坏力、摧毁力,又恰恰遵循提边际效应原理。
概括地讲,人类的无限度的发展的行动进程本身,构成了自然失律的强劲推动力。
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掠夺地球的行动进程所造成的日益严重和普遍的自然失律状况,源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自然资源无限论的机械论世界观、唯人类中心论的价值观、惟物质幸福目的论,所遵循的是由如上三者所形成的傲慢的物质霸权主义行动纲领和绝对经济技术理性行动原则。
实践命题2:重建人与环境的亲缘性存在
自然失律,最终源于人类的自我迷失,或者说人性迷失。人类的自我迷失或者说人性迷失的根本表现,就是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丧失了人与环境的亲缘性存在,这种丧失的最终根源,是人因为物质主义膨胀而遗忘或者说抛弃人的亲生命性。
所谓“环境”,是指人赖以存在和生存的一切条件的总和。人与环境的亲缘关系,是指人与其赖以存在和生存的一切条件之间所形成的血缘关联,这种血缘关联具体表述为人与宇宙、人与地球、人与生物世界的生命之间的本原性关系,这种本原性关系是自然宇宙的伟力(亦可简称为自然力)在自创生中实现他创生时,赋予给它所创造的每一种存在方式、每一种生命形态的内在性质、存在本质、关联方式。人与环境的亲缘关系是人与宇宙、人与地球、人与生物世界的所有生命之间的本原性关系。这种本原性关系揭示了一个存在法则:在这个充盈生命的世界里,人与他者(无论是作为宇观的宇宙还是作为个体的事物)所建立起来的关联性始终是内在的,并且原本是内在的,是每种存在、每个生命诞生本身就已经形成的,所以它来源于存在本身,来源于生命的内部,构成生命得以创造世界并在世界中存在的根源。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宇宙、地球、生物世界的生命之于人,还是人之于宇宙、地球和生物世界的生命,其最真实的和最根本的价值,不是其使用价值,而是他们各自的存在价值和其存在敞开生存的生成论价值。
以此审视人类自身,人并不具有主宰世界的权力,虽然他可能具有主宰世界的能力或想望及野心。因为人原本且最终是世界的一分子,并且人原本且最终必与他者构成亲缘性存在关系。人与他者所构成的这种亲缘性存在关系的最终表述,就是人是世界性存在者。人作为世界性存在者,他既是世界的浓缩形式,也是世界的敞开方式。世界因为人而得到敞开,人因为世界而获得一种照亮性的生存和存在。人与宇宙、人与地球、人与生物世界的生命之间既共在互存,又共生互生。人与世界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内生力,才是人与环境(即人与宇宙、地球、生命)的本原性亲缘关系生成的最终动力。所以,重建人与环境的亲缘性关系,就是恢复和重建人与环境之间的生境关系。重建人与环境之间的本原性亲缘关系,这是人类得以实践理性方式展开国际合作、协作减排、自觉于低碳生活的根本前提,亦是人类得以重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方式、开辟生境文明道路的内动力。然而,要重建人与环境的本原性亲缘关系,必须重建“人是世界性存在者”这一认知论视野,必须重建“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7]这一存在论思想和生存论信念,这是我们努力于自我节制、限度生存、中止掠夺、重建生境气候、重建生态家园和生境文明的最终思维基础和认知依据。
实践命题3:遵循生境逻辑法则
近代以来不断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创造出了两个成果,一个成果是今天仍在膨胀的工业文明,一个成果就是气候失律和灾疫失律。对人类本身来讲,前者是呈正价值取向的积极成果,因为它是人类所期望的;后者却是呈负价值取向的积极成果,因为它是人类所不愿意看到的。然而,对于人类自身来讲,无论是其正价值成果还是负价值成果,都融进了人类特有的思想智慧,即人的惟主体论、惟物质幸福目的论和人的立法论(即康德所讲的人为自己立法,同时人也为自然立法)思想。这种思想落实在行动领域,就锻造出人类的集权专制的行动模式。
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集权专制的行动模式展开为两个维度,即指向对人的集权专制和对自然、地球的集权专制。仅者而论,人类集权专制的行动模式及其连绵展开所形成的改造自然、征服地球、掠夺地球资源,释放出一种强大的张扬人定胜天的自身逻辑,这就是观念逻辑。所以从根本上讲,气候失律及其所导致的灾疫失律,都是人类自造的观念逻辑的产物。
观念逻辑的具体呈现形态有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对大前提观念的主观预设,形成了它指涉对象时必然生成的其认知与行动的内在困境。这种内在困境渗透在人类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导向人类的物质霸权主义和绝对经济技术理性行动,锻造了自然失律。具体地讲,近代
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所合谋创建起来的机械论世界观和二元分离的认知模式,恰恰构成了工业文明的认知基石,然而构建这一认知基石的逻辑前提,却是“自然没有生命”,并且它对人类只有使用价值。因而,人类为了自己的意愿性存在和需要,可以否定自然,这是合规律的,也是合人的法则的。这就是康德的人为自己立法,人也为自然立法的逻辑大前提,这也是洛克的“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向幸福之路”的逻辑大前提,这更是人类肆意改造和征服自然、创建工业文明的逻辑大前提。但当我们经历300余年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而走到今天,面对无处不在的世界风险和全球生态危机,不得不发现,不断恶化的气候失律和灾疫失律,毁灭了工业文明的幸福美梦。追溯根源,问题最终出在创建大工业文明的逻辑大前提上,因为从根本上讲,自然是有生命的,并且自然是一切物种生命和所有个体生命的本源生命。否定自然的生命性,最终是否定人类的幸福之路。
由此可以看出,要恢复失律的气候,根治灾疫,重建生境,必须清算观念逻辑,重建生境逻辑。所谓生境逻辑,是指事物按其自身本性而敞开存在的逻辑。生境逻辑的宏观表达,就是宇宙和地球遵循其自身律令而运行,自然按照自身的法则而生变,地球生物圈中的物种是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而生生不息。生境逻辑的微观表达,就是任何具体的事物、所有的个体生命、一切具体的存在,均按照自己的本性或者内在规定性展开生存,谋求存在。比如平澹而盈、卑下而居则是水的本性,水总是按照其自身的这一本性而流动不息,生生不己;起于地平线而直耸云霄,这是高山的本性。“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这是违背水和山的生境逻辑,并使水和山丧失自身本性的人力表现。日月运行有时,寒暑交替有序,这亦是日月、寒暑按其自身本性而运作的呈现,反之,当日月运行无时,寒暑交替无序时,这就是它们丧失自身本性、并违背自身之生境逻辑的体现。
生境逻辑与观念逻辑有其根本的不同;首先,观念逻辑是人为逻辑,而生境逻辑是宇宙逻辑、地球逻辑、自然逻辑、事物逻辑、生命逻辑、人性逻辑;其次,观念逻辑是以对观念的假设为前提,生境逻辑却是以实际的存在事实为准则,即任何形态呈示的生境逻辑,都是以其事实本身的存在为前提,任何观念假设都与生境逻辑无关联性。其三,观念逻辑张扬的是人力意志,追求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或强力意志而设定的目的;生境逻辑敞开的是事物的本性,存在的本性,具体地讲,生境逻辑敞开的是宇宙本性、地球本性、生命本性,张扬的是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人性要求,体现其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概论之,生境逻辑就是宇宙、自然、生命、事物的本性逻辑,更具体地讲,生境逻辑就是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人性要求的生态整合所形成的逻辑。在存在世界里,人类遵循生境逻辑,就是尊重事实本身,就是尊重事物的本性、生命的本性、自然的本性、宇宙的本性,使它们在各自成为自己的同时尊重对方、并促成对方成为自己。亦或可以说,生境逻辑就是事物与事物、生命与生命、个体与整体等等之间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逻辑,就是宇宙、地球、人类之间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逻辑,就是“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内业》)的逻辑。
实践命题4:遵循限度生存法则
从根本上讲,人类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无限地改造自然、掠夺地球资源的激情与行动,最终来源于一种无限度论思想的激励。这种无限度论哲学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潜力无限和人类创造力无限,正是这种无限论观念和思想,构成了人定胜天的主体条件,亦成为人类追求物质幸福无限的主体性认知依据。二是自然无限和宇宙无限,这种无限度观念和思想构成了资源无限论、财富无限论的最终依据,亦是人类为自己追求和实现物质幸福无限设定了最终源泉。因为无限度论哲学让人类坚信,人作为万物的尺度和自然世界的立法者,他拥有创造幸福、获得幸福和享受幸福的绝对权利,无限物质幸福论构成了无限度论哲学的人本目的。人为要把拥有、获得和享受无限物质幸福的权利变成生活的现实,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这两个条件均由近代革命和哲学革命为之具备:因为,近代哲学革命重新发现了人自己:人是拥有无限潜能的个体生命,对任何人来讲,只要他愿意于将自己的潜能释放出来,就会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生存幸福来。与此同时,近代科学革命重新发现了自然:自然世界具有无限性,这种无限性首先展现为资源无限,因而,只要人类愿意以其自身潜能为武器而开发无限的自然世界,就会创造出无限的物质财富,实现无限的物质幸福。
无限论哲学的这种假设观念,并不是一个需要证明的问题,而是它从根本上违背了事物、自然、世界的有限性这一存在事实,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个体性的事物,事物的个体性本身就决定了事物的边限,即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的界限性;当然,自然、世界是整体的,但作为整体的自然、世界,却是由一个又一个个体性的事物和一个又一种个体性的生命、个体性的物种所组成,自然、世界的这种构成性本身,就决定了自然、世界是有限度的,有边界的。将事物、自然、世界赋予无限性,这是人类主观意愿上的狂想,当人类将这种主观意愿上的狂想症释放为一种行动,去开辟和构筑无限度地改变自然、掠夺地球资源,征服世界的历史进程,必然会播种下气候失律的恶果,层累起绵绵不绝的灾疫之难。面对这种境况,要从根本上治理失律的气候、失律的灾疫、失律的自然,必须无情地抛弃这种无限度论哲学,从根本上消解观念逻辑对人类的指控,恢复生境逻辑对人类生活的引导,这需要唤醒人类为自然、生命、事物担当生境责任而学会限度生存。
为担当生境责任而学会限度生存,首先需要具备一种全方位的限度意识:世界是实然存在的世界,任何实然存在都是有限度的,都要接受数量、质量、时空、空间等方面的规定性。世界存在的有限性,决定了地球的有限性,也决定了事物的有限性,更决定了地球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当然更包括地球资源、生命资源的有限性。因为,有限性是世界、地球、事物、生命的本原性存在事实。具备限度意识,其实就是对世界、地球、事物、生命的本原性存在事实的尊重。正是这种尊重,才使我们人与世界建立起动态协调的生境关系。正是通过对这种动态协调的生境关系的重建,我们才可能真正恢复失律的气候,根治灾疫,实现生态幸福。
其次,为担当生境责任而学会限度生存,就是自觉培育起一种限度生存的品质、精神和能力。其根本前提就是必须全面确立起“自然为人立法”的存在论思想,并努力促进人“人为自然护法”。并以此为导向,学会尊重宇宙律令、尊重自然法则、尊重生命原理、尊重普遍的人性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会自我限制、自我节制。
其三,为担当生境责任而学会限度生存,必须重新学会承认、敬畏和尊重,因为自然宇宙、地球世界不仅是生命的存在体,而且更是创造生命的存在体。自然宇宙和地球世界的生命化存在事实,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承认,即承认自然宇宙、地球世界及其生存于中的所有事物、一切生物物种、全部生命拥有其存在神韵和生的灵性;自然宇宙和地球世界的生命化存在事实,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敬畏,即敬畏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当然还包括人性要求本身;自然宇宙和地球世界的生命化存在事实,更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即学会尊重自然、生命、事物还有人,尊重它们在生态整体框架下生生不息地存在和生存。从本质上讲,学会限度生存,就是学会遵循人与宇观环境协调的整体原则,万物平等的物道原则,地球、生命、人互为照顾的持续再生原则。
实践命题5:重构生境利益机制
根据人与环境的亲缘性存在关系要求,遵循生境逻辑法则,学会限度生存,这是恢复失律的自然和气候、根治当代灾疫、重建世界生境和人类生境的基本认知进路,这一基本的认知进路要获得生存行动上的全面落实,即要使国际协作减排、构建低碳生活,发展低碳化生存的技术、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和全方位的生存自救运动,需要重建一种全新的利益谋求及其取舍机制,即生境利益机制。因为,世界是一个利益化的世界,人类是利益化的人类,人的存在和生存同样是利益化的,利益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根本动力。恢复失律的自然和气候,根治灾疫,重建世界生境和人类生境,不可能忽视利益,更不可能抛开利益,它仍然必须以利益为启动力。但决不可能如过去那样只单一、片面地追求物质利益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欲,必须抛弃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所宣扬的这种物质利益观,重建一种生境利益观,追求生态整体意义上的生境利益。
所谓生境,就是指环境生态的生生不息化。生境所指涉的范围,包括以为宇宙以及气候运行为实体形态的宇观环境生态、以地球以及地球生物圈为实体形态的宏观环境,以人类存在为实体形态的中观念环境生态和以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之实际关系为实体形态的微观环境生态。生境利益,就是指如上四个维度的环境生态要获得生生不息的朝向,必须一种利益的滋润。这种能够滋润宇宙环境生态、气候环境生态、地球环境生态、人类环境生态以及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环境生态,使其获得生生不息的朝向与自生力的利益,只能是生境利益。所谓生境利益,就是使世界上的一切存在者、所有生命都能够在相向的互动进程中获得生生不息的利益,或者,凡是能够在事实上推动或促进宇宙、气候、地球、地球生命、人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利益,就是生境利益。
通俗地讲,生境利益是指能够促其生并生生不息的利益,它的具体内涵可表述为如下三个方面:首先,生境利益是指生境关系化的利益,它包括了构筑这种生境关系的个体或群体的利益,但它决不仅仅是个体与群体单方面的利益,而是构筑这一实际存在关系或生存关系的双方共享的利益。其二,生境利益是一种现实的生态关系中使双方利益生殖的利益,即使实际生存关系缔结的双方都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存在朝向和生存动力的利益,就是生境利益。其三,生境利益既是一种谋取的利益,也是一种给予的利益,或者说它是一种谋取与给予同时生成、同时展开的利益形态。比如,采取国际协作减排这样一种生存行动,无论是何方------比如A企业实施协作减排,它的减排行动为其所在的地区以及整个国家低碳化做出了一份实际的贡献,付出了利益,或者说使其所在的地区及其国家获得了低碳利益,它亦必须同时谋取应该谋取的利益,这就是它必须依法而获得实施减排所应该获得的经济补偿,这种经济上的补偿来源于“谁排放谁付费”,具体地补偿方式就是税收的减免或政策的补贴。同样,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作减排所形成的生境利益,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现实层面的内容,即在现实层面上,必须根据“谁排放谁付费”和“谁减排谁受益”的原则,减排者享受国际税收减免或国际政策补贴。二是历史层面的内容,即当一个国家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实施了超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其排放者仍然要根据“谁排放谁付费”和“谁减排谁受益”的原则,在过去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凡是产生了超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必须为其支付排放费用,以作为现实国际减排的跨国经济补偿。
概括如上内容,恢复失律的自然和气候,推行国际协作减排,构建低碳社会,根治当代灾疫,实质上是重建一个生境利益分配机制的问题。并且,只有当建立起这样的生境利益机制,才可真正推行和实施全球化的国际协作减排;惟有当全球化的国际协作减排付诸实施, 恢复失律的气候、根治灾疫、重建世界和人类生境,才可变成现实。
实践命题6:开辟可持续生存式发展道路
恢复失律的自然和气候,推行国际协作减排,构建低碳社会,根治当代灾疫,重建地球环境生态和社会环境生态的生境化,必须中止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和开辟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方式和道路。
从根本上讲,工业文明以物质幸福为目的论,并以此为准则而构建起以财富创造为认知起点和价值核心的生存发展观,这种生存发展观的价值导向是物质主义的,其关注的重心是惟经济发展论,由此,傲慢的物质霸权主义构成其社会行动纲领,绝对经济技术理性构成其社会行动原则。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工业社会的物质幸福目的论观念,并且仍然在顽强地坚持物质主义价值导向、惟经济发展论、傲慢的物质霸权主义行动纲领和绝对经济技术理性行动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于1972年提出,后经过国际自然保护同盟、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及其诸多领域学者的努力而风靡全球。虽然如此,但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思想比较庞杂,对其予以梳理可得出如下三点:第一,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以保持人类中心地位为价值前提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第二,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第三,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尤其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为目标追求。概括地讲,“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战略,它为了实现财富和福利的长期持续增加,而对一切资产、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也包括金融和实物资产等实施管理。”正是因为如此,可持续发展通过
布伦特兰委员会的推动,最终成为一个面向
第三世界国家的激进话语,它是更新资源管理中追求更大化的持续产出,或者追求最大的可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也包含着一让人安心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全部拥有它们: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正义,不只是在当前,而且是永久性的。”从本质上讲,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比工业主义更贪婪的求全主义,它即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追求全面高速的经济增长,满足人的需要,又要保护环境,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正是这种贪婪的求全主义,使“可持续性学派的观点还远远难以令人信服。到目前为止,它们产生的一切充满了矛盾、混乱和内在的不一致。” 这种理念上的混乱、前后不一致和实践上的求全主义,使“在一个由市场自由主义支配的世界上,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暗淡的,除非它能够表明环境保护对所有地方的收益率和经济增长都是有利的,而不仅仅是这些竞争性的价值能够相互调和。”
简要地讲,可持续发展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它所强调的是发展,是发展的不停顿性、不间断性,连续性,具体地讲,就是经济增长的高速性和不间断的持续性。因而,可持续发展观所追求的方向与低碳社会、生境文明所努力的方向,构成了内在不一致。因为,低碳社会、生境文明努力于碳的低排放或零排放,重建生境生态,恢复失律的自然和气候。而碳的低排放或零排放问题、生境生态的重建问题和恢复失律的自然和气候等问题,都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抽象地讲,创建低碳社会、生境文明所致力于实现的,是“人与天调”,即实现自然、生命、人、社会四者的共生互生。“人与天调”的问题,不是发展状态,而是生存状态。所以,无论是从具体方面审视,还是从整体抽象的角度来看,低碳社会、生境文明所面对的根本问题、基本问题都是生存问题,而不是发展问题;创建低碳社会、建设生境文明所肩负的根本任务,也是生存问题,而不是发展问题。所以,低碳社会的实践探索创建,只能走可持续生存式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为如果选择可持续发展方式,低碳社会探索、生境文明的创建,只能成为空话。比如,走可持续生存的路子,要实现低碳排放、重建环境生态的生境化,必须启动税收等法律手段和政策杠杆,规范、压缩汽车生产产业,抑制汽车消费;但如果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就是为保持高经济的持续增长指标,而可出台各种鼓动政策,鼓励汽车消费,刺激汽车产业无限度发展,其结果,低碳排放、地球环境生态和社会环境生态的生境化重建只成为空洞家园装饰理念而束之高阁。再比如,长江、黄河历来被我们誉为母亲河,这标明长江、黄河之于中华民族生存的根本性。今天的长江、黄河的生态状况极为不佳,它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如果按照可持续发展观,在长江、黄河流域再修建更多的水电站,这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但如果这样下去,长江、黄河的生存能力将更加被弱化,最后丧失最基本的可持续生存潜力。因而,按照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要求,现在的长江、黄河最需要的休养生息,使它们恢复可持续生存能力,而不是雪上加霜的进行水电开发。但这只是对、长江之可持续生存的消极的不作为方式,如果采取积极的作为方式,国家应该采取紧急行动对策,对黄河、长江流域的水电站展开全面审查和清理,然后对这些星罗棋布的大小水电站实施有计划的拆毁,使这两条母亲河重新恢复流畅,重新恢复自净化能力,从而使其恢复生境化的自承载能力
所以,面对自然失律、气候失律、灾疫失律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今天,人类要实现最终的自我拯救,必须中止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方式,开辟可持续生存式发展道路。要真正而全面的探索和开辟可持续发展方式和道路,首先重新认知并廛清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可持续生存式发展强调生存的根本性,强调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基础、动力。没有生存,不可能有发展;并且,发展只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所以,生存不仅是发展的前提、基础、动力,还是发展的归属。其次必须重新认知并廛清可持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持续生存强调的生存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强调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生存式发展强调可持续生存的根本性,没有可持续生存,根本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所以,可持续发展只能是在可持续生存的基础上的发展,并且也是为了可持续生存的发展。第三,必须重新确立人的目标;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是指在实现可持续生存基础上的发展,是为了不断强化和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可持续生存的发展。
生态理性哲学,是当代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所需要的新哲学。本人致思和创建生态理性哲学,目的于求解时代存在困境和消解发展进程中的生态危机,因而,努力于从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首先是探索和澄清生态理理性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本体论问题、形而上学问题、宇宙生成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以及人如何自由、幸福的生存问题,然后运用生态理性哲学理论、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当代人类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即日益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当代灾疫问题,包括如何调节失律的气候、治理失律的地球,展开可持续生存以及怎样重建生境化的低碳生活问题。整体上讲,唐代兴对如上从多问题进行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的探讨,最后形成如下五个方面的具体的初步贡献。
1.构建“生态理性哲学”基础理论
生成“生态理性哲学”本体论思想------即生态语义场本体论,其论述专著《语义场导论:人类行为动力研究》(1998)。
重新探讨世界本原及其人类行为的整体动力,构建起生态语义场理论,为生态理性哲学奠定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视野。
探索“生态理性哲学”宇宙生成论蓝图-------即生态化书写与被书写的双重生成论,其论述专著《人类书写论》(1991)
构建“生态理性哲学”形而上学原理-------即“人、社会、自然、地球生命”共生互生的自由创化论原理,其论述专著《生态理性哲学导论》(2005)。其主要论文①《哲学探询的中国当代方向》(香港:社科研究,2005/06);②Eco-Reason: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the Limitation Existence(ECOLOGICAL ECONOMY,April. No.2,2005);③Eco-Reason:The Contemporary Direc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Inquiry(ECOLOGICAL ECONOMY,April. No.3,2005)
2.创建“生态理性”哲学方法
生态理性哲学方法论--------即生态化综合方法,其论述专著《生态化综合:一种新的世界观》(2014),另见已出版的《语义场导论:人类动力研究》第15章“生态化综合”和《生态理性哲学导论》第3章“生态化综合:生态理性之思的哲学方法”。
3.创建“生态理性”本体论美学蓝图
“生态理性”本体论美学是建立在“语义场”理论基础上的,是对“生态语义场”的美学探索。这一本体论美学体系由四部分内容构成:一是对美进行形而上学思考;二是探讨生存与永恒的时空韵律;三是探讨生存语义审美学蓝图;四是重构艺术理论体系。
“生态理性”本体论美学,其论述专著《当代语义美学论纲:人类行为意义研究》(2001、2003);主要论文《文学话语形态:文艺学研究的新视域》(2001/12)、《生态化综合:全球化语境下的文艺学方法》(2002/09)。
4.创建“生态理性”伦理学体系
生态理性伦理学体系,即是生境伦理学体系,其论述专著《利益伦理》(2002)、《公正伦理和制度道德》(2003)、《优良道德体系》(2004)、《
宪政建设的伦理基础与道德维度》(2008)、《生存与幸福:伦理构建的知识论原理》(2010)、八卷本《生境伦理学》,包括《生境伦理的人性基石》、《生境伦理的哲学基础》、《生境伦理的知识论构建》、《生境伦理的心理动力》、《生境伦理的规范体系》、《生境社会的宪治伦理基础》、《生境社会的制度伦理规训》、《生境社会的伦理教育方向》。
“生态理性”灾疫伦理学,即生境主义灾疫伦理学,它是一门新型的整合从多自然科学和
人文社会科学资源而形成一门综合性的应用人文科学。灾疫伦理学,就是运用生态理性哲学和生态化综合方法,来整体审查和系统研究日益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当代灾疫防及其防治所涉及根本伦理问题,以为根治当代灾疫提供一个全新的视域、整体的路向、宏观的社会学方法。其论述专著《灾疫伦理学:通向生态文明的桥梁》(2012);其主要论文①《灾疫伦理学:当代应用伦理研究新视域》(道德与文明,2010/0/02);②《灾疫伦理学:一种生态文明的话语方法》(伦理学,2010/02);③《灾疫伦理研究的背景、目标、视域、方法----灾疫伦理学:通向未来的桥梁(上)》(吉首大学学报,2009/05);④《灾疫伦理研究的姿态、公理、原则----灾疫伦理学:通向未来的桥梁(中)》(吉首大学学报,2009/06);⑤《灾疫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核心问题、多元方向----灾疫伦理学:通向未来的桥梁(下)》(吉首大学学报.2010/01);⑥《在重建生境中开创生态文明:灾疫伦理学角度下当代灾疫防治》(河北学刊,2011/06);⑦《重建社会整体动员的灾疫预防国策的伦理社会学考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03)。
6.尝试探索构建以生态理性为规范的软实力学
灾疫伦理、气候伦理研究和软实力拷问,是本人运用生态理性哲学、生态化综合方法论和生境主义伦理学理论来进行应用研究的两个维度的尝试:对灾疫失律和气候失律的研究,这是尝试探讨如何重建地球生境问题;对软实力的拷问和对软实力学的探索构建,这是尝试探讨如何重建社会生境问题,或者更具体地讲,是如何重建健美人性的当代国家的问题。而地球生境和社会生境重建,合起来就是生境文明。
软实力既是当代社会的新国际政治理论,也是当代社会的新国家政治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国家政治理论,它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有五:一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主导力问题,即政府作为问题;二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社会动力问题,即人性主义的教育能力问题、健康的学术思想发展问题和科学、艺术的创造力正常的问题;三是重新耕耘和培育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土壤问题,即社会化的伦理水准和如何在选择、净化、整合、运用中充分释放传统魅力的问题;四是如何重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政治取向和制度活力的问题。五是如何锻造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统合能力的问题,即如何重塑国民素质的问题。
其基本著作《
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2008);论文:①《创建文化软实力学的宏观视野与基本思路》,《湖南大学学报》,2010(1);②《中华文化当代重构的全球生态视域与方法》,《理论与改革》,2010 (3);③《软实力的学科定位及发展蓝图》,软实力研究论丛(1),济南出版社,2012(9);④Research on Soft Power and Its Discipline Orientation,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2(1);⑤《国家软实力的构成及其功能体系》,2012(10)济南软实力会议参会论文集;⑥《政府作为:发展国家软实力的导航力量》,2012(10)济南软实力会议参会论文集;(⑦《国家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2012(10))济南软实力会议参会论文集。
唐代兴的初步思想贡献
1.提出“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的新存在论思想,旨在为当代人类创建全球化的生境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全境视域和新的价值坐标
2.重新探讨世界本原及其人类行为的整体动力,构建起生态语义场理论,为生态理性哲学奠定了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视野
3.批判性整合中西思辨哲学智慧和悟性哲学智慧,创建体现人类当代方向的生态理性哲学
4.以生态理性哲学为思想基础、以生态化综合为方法,构建起“生态本体论美学思想体系”(美学家高楠语)
5.以生态理性哲学为思想基础、以生态化综合为视野和方法,初步构建起以“人-生命-自然”相共生互生的生境伦理学体系:其理论体系构建的准备性研究成果有《利益伦理》(2002)、《
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2003)、《
优良道德体系论》(2004)、《生存与幸福:伦理构建的知识论原理》及《当代新功利主义》和八卷本《生境伦理学》
6.运用生态理性哲学思想和方法,伦理学方法,初创宪政伦理研究新领域,其专著成果《宪政建设的伦理基础与道德维度》(2008)
7.运用生态理性哲学思想和方法,构建起一个本土化的新国际政治理论学科蓝图、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即文化软实力学,其专著成果《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2008)和论文《创建文化软实力学的宏观视野与基本思路》,《南大学学报》,2010(1)。
8.运用生态理性哲学思想和方法,构建一门大综合型的新型应用性人文学科:灾疫伦理学。已发表系列论文《灾疫伦理学:开辟当代应用伦理研究新领域》、《灾疫伦理研究的背景、目标、视域、方法:灾疫伦理学:通向未来的桥梁(上)》、《灾疫伦理研究的姿态、公理、原则:灾疫伦理学:通向未来的桥梁(中)》、《灾疫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核心问题、多元问题:灾疫伦理学:通向未来的桥梁(下)》、《灾疫伦理学:一种生态文明的话语方法》、《灾疫伦理研究的开放视域与方法》、《当代灾疫频发之多元成因的伦理学检讨》等十余篇;专著《灾疫伦理学:通向生态文明的桥梁》(2012)。
学术著作
1.《生境伦理的人性基石》,上海三联书店,2013。
2.《生境伦理的哲学基础》,上海三联书店,2013。
3.《生境伦理的知识论构建》,上海三联书店,2013。
4.《
生境伦理的心理学原理》,上海三联书店,2013。
5.《生境伦理的规范原理》,上海三联书店,2014。
6.《生境伦理的宪政方向》,上海三联书店,2014。
7.《生境伦理的制度规训》,上海三联书店,2014。
8.《生境伦理的教育道路》,上海三联书店,2014。
9.《语义场:生存的本体论诠释》,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10.《生态化综合:一种新的世界观》,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12.《灾疫伦理学--通向生态文明的桥梁》,人民出版社,2012.
13.《生存与幸福:伦理构建的知识论原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4.《先秦思想札记》,巴蜀书社,2009.
15.《宪政建设的伦理基础与道德维度》,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7.《北京大学-软实力研究丛书: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18.《生态理性哲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优良道德体系论:王海明新伦理学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20.《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人民出版社,2003。
21.《当代语义美学论纲:人类行为意义研究》,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003。
22.《北京大学应用伦理丛书:利益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3.《语义场导论:人类行为动力研究》,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24.《人类书写论》,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1.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著作
唐代兴《生态理性哲学导论》提要
出版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
哲学是对人的世界性存在的境遇性生存困境的不懈觉悟与执着追问,其基本方式是沉思,或悟性之思,或理性之思:前者开辟出诗意(悟性)智慧的中国传统;后者开创出以“经验理性→观念理性→科学理性”为历史道路的技艺(思辨)智慧之西方传统。
唐代兴在此著中所所标举的生态理性哲学则融合贯通“不变中求变”之思辨智慧与“变中求不变”之悟性智慧,以人与世界生态一体存在为基点,以“已在→此在→彼在”相融流共生、互生为视角,以人-文化生态语义场和世界存在生态语义场之相向书写进程为视域,探询人与天宇、大地、生命万物之相向言说的整体生态智慧:生态理性哲学以更高远的存在境界和更广阔的生存视域,在生存论分有与解构中谋求存在论融合与贯通,在配享融合与贯通之智慧洗礼的进程中达向更高水平的分有与解构,并在新的分有与解构中开辟更为广阔无限的融合与贯通之路,以此而生生不息。质言之,本书致力于在“哲学终结”论和全球生态危机的双重时代背景中拓荒,即从对象、视域、方法等方面重建当代人类哲学。
唐代兴《语义场导论》内容提要
出版机构: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98.
关于人类生存行为的整体动力问题,一直为哲学所忽视,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世界存在本原的探讨。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全速推动,人类现代哲学的主流走向了相对片面的认识论道路,有关于世界存在本原的探讨被悬置了起来。该著以现代科学成果为基础,以中西哲学成就为视野,从人类行为本身出发,重新探讨世界的本原及其人类生存行为的整体动力,提出了世界存在的本体图景乃是生态语义场,并从存在论、语言学、类型学、行为学、生态学、思维学等不同层面,对生态语义场进行了多元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生态语义场对宇宙自然世界的进化、对人类思维拓展、真理探索、科学发展、道德解构、美学创新、社会进步、历史演变等方面的整体动力功能与作用。
该著是作者生态理性哲学思想构架的奠基性思考,在这一奠基性思考中,首先重新探讨了人的存在和生存问题:人的存在是一种世界性存在;人的生存是一种整体生态化的生存;其次思考了人类哲学的对象视域:哲学探讨的对象视域是人与宇宙、自然、生命、万物相共生的、与其已在→此在→彼在相融通的生生不息之场化进程与状态;其三是以此提炼出了一种新型的哲学方法---生态化综合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
出版机构: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重印:2003.
该著是在清理建国五十年来“本质美学”主客相分的遗产基础上,从生存语义入手来检讨人类美学的历史走向及其迷雾。将美与人类生存发展及其行为意义相联系起来进行整体考察,从而揭示了美的产生与人类的诞生(从动物的人类向文化的人类的诞生)相同步,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人类的审美创造(包括艺术审美创造、思想审美创造和器物审美创造)与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审美创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动力之源,人类生存发展的文明进程,亦是人类审美创造能力的不断提升的体现。从而揭示了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创造、思想探索、艺术创作以及日常生活之间的审美本质的同一:即人类一切形式的审美活动,都是在现实的种种(比如自然环境、求知的无限与得知的有限性等)限制性生存状态下追求自由的行动;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生存发展原则、生存意义原则和时空框架原则,提炼出了生态化综合的美学研究方法,该著是人类美学史上第一次对美的本体论反思,初步描绘出美学本体论蓝图,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起由美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真正统一的全境式当代美学理论体系。
唐代兴《利益伦理》内容提要
出版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
自中国先秦和西方古希腊哲学思想产生开始,利益问题一直成为中西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们所关心的一个基本问题。但中西哲学和伦理学对利益问题的探讨,都没有很好解决利益的道德本质问题。该著从人类当代文明发展和市场化的社会进步的双重要求,以中西伦理思想和道德历史为整体背景,重新反思“利益”的人类
生命本质和社会本质,以利益为主题,在选择性地重新解读中西伦理史上八位有影响的利益伦理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正面探讨了“利益”问题的终极道德标准,制定出更符合人类目标的利益伦理价值导向系统和利益道德规范体系。并根据社会主义利益道德理想所指引出的方向,以利益伦理的基本道德原则为导向,着重探讨了利益与劳动、价值、德性、公正、政府道德和法律治理等重要而迫切的问题。为利益伦理学的创建,提供一个更新的宏观视野、整体蓝图蓝图与研究方法。
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内容提要
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
人组成了社会,社会产生出道德。道德存在的根本理由在于它是社会治理的一种基本手段。道德治理社会的基本目标是使社会成为道德的社会和使人道德地生活。基于此,道德治理社会的首要任务是使制度道德化。制度道德化的整体标志即是制度公正,制度的确立、运行和创新要严格遵循人性需要、普遍发展和动机与效果相一致的公正原则。在公正原则为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下,制度道德化整体地展开为政府职能的服务化,其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政府行为、法律(立法和司法)行为和社会权力(包括社会公共权力、社会知识权力、社会职能权力)行为之间的他律与制衡,和平等地分配社会资源与公正地考虑代际储存。
本著的最大学术贡献是:第一,在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相对滞后的学术背景下,将伦理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开辟了
道德社会学的研究方向,初步构建起了道德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并为制度伦理学的建设提供了思维蓝图;第二,是在承续中西前辈之思想智慧基础上,重新解释了“公正”问题,提出了公正伦理的整体框架和评价模式:
唐代兴《优良道德体系论》内容提要
出版机构:中国大百科全书社;出版日期:2004.
理论永远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惟有其不完美,才构成了理论和思想的张力,才激发后来者想象的空间并由此激发出后来者的思想的活力。一种理论变成了完美,那就等于宣告了这种理论的死亡。
理论的探索,永远都不是从理论走向理论、从观念走向观念,而是人的生存本身,是人、社会、人类的历史性存在苦难与不屈于这种苦难的突围本身,这才构成了理论探索的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
――――摘自此书《优良道德体系论》“导读”
该著是唐代兴这位当代哲学家、伦理思想家对另一位伦理学家王海明的《新伦理学》著作的批判性研究成果。表面看,这是在研究王海明的伦理学理论,但实质上,这是唐代兴在整体勾勒自己的伦理学蓝图。只是他的这一工作假借了王海明在《新伦理学》学中所提出的“优良道德”概念而展开。
概括地讲,在这本研究王海明的《新伦理学》的著作中,下面的内容却是王海明《新伦理学》中所缺乏的,而这些内容恰恰构成了唐氏伦理思想体系的精髓。
1、以人的世界性存在为视野,来考察优良道德问题。
2、提出了“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立法”的全新命题。这一命题唐氏生态理性哲学的核心内容,它标识了生态理性哲学的新存在思想的呈现;同时,这一命题也构成了唐氏生境伦理学体系的一块思想基石。而这一命题却在该著中首次出现。
3、提出了“生命-人本”论人道论,并在该著第7章中做了专章系统阐述,这是唐氏的当代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蓝图,他严格地区别了王海明《新伦理学》中的那种传统主义的惟人本中心论的人道主义。这是唐氏当代“生命-人本”论的当代人道主义思想的首次系统阐述。
唐氏的当代人道主义思想有三个全新的内容:一是把当代人道主义定义为是对“生命之道、人人之道和个体主体之道的整体表述”;二是提出“三平等善待”思想,这是当代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即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把一切生命当生命看,并努力使生命成为完整的生命;平等地善待一切人,把一切人当人看,并使一切人成为完整的人;平等地善待自己,把自己当人看,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完整的人。二是提出广阔的博爱和全面的慈善思想。并认为“世界生命主义、广阔的博爱主义和全面的慈善主义是当代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由此三者不仅看出,唐氏所提出的当代人道主义思想蓝图,是超历史的,是跨时代的,她是必将闪光永恒光辉的伟大人道主义思想、人性主义思想。
4、唐氏在该著中进一步发展了其《利益伦理》中的利益原动力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世界利益观”和“普遍利益权利”概念。这种伦理视野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