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是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以及其它地区中的
发展中国家,它们构成第三世界。这些国家数目多,现已有130多个,土地辽阔(约占世界陆地的60%),人口众多(约占
世界人口的73%),拥有极为丰富的资源,是重要的
战略要地。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长期遭受
帝国主义和
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和剥削,经济上大多比较落后。尽管他们中大多数国家已宣告独立,但仍然受到帝国主义特别是
超级大国的
经济渗透、政治控制和
军事威胁,面临着彻底的政治独立和
经济独立的严峻任务。
名称由来
此名词最先由
人口学家Alfred Sauvy于1952年8月14日的法国杂志Le Nouvel Observateur中提出。原本是指
法国大革命中的Third Estate(第三等级)。
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
北约或
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
1973年9月
不结盟国家在阿尔及尔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这个概念。
另外,中共领导人
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同
赞比亚共和国总统
卡翁达谈话中曾提出:“我看美国、
苏联是
第一世界。
中间派,
日本、
欧洲、
澳大利亚、
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亚洲除了
日本,
非洲除了
南非,都是第三世界,
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眼下,这个词主要指那些具有很小联合国
人类发展指数(U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国家,不管他们属于哪种
意识形态。这些国家在学术上也被称为南部国家,
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和主体世界(Majority World)。
第三世界国家绝大多数过去都是
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半殖民地或
附属国,它们取得政治独立后,还面临着肃清
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
民族经济、巩固
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它们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并且第三世界相对而言都是不怎么发达且较贫困的国家。
理论
按照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第三世界首先是一个当今世界性阶级分析得出的概念。也就是说,毛泽东是把当今全世界作为一个经济
政治体系来分析的,而不是把当今世界的各个部分作为相互分离的经济政治体系来分析的。
马克思曾指出:
世界史不是从来就有的,
资本主义时代才开创了世界史。我国著名世界史学家
齐世荣曾解释说:世界史不是
中国历史,
印度历史,
欧洲历史,非洲历史等等的相加。当资本主义时代使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各个部分相互密切关联的有机的经济政治体系时,世界史才产生。而毛泽东,就是把中国的国情放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所产生的世界史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的。
毛泽东同志在70年代对世界政治、
经济力量作出了科学的划分,他根据50年代国际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发展状况,指出美国和前
苏联两个
超级大国是
第一世界,亚洲(除日本外)、非洲(除南非外)、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
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两者之间的
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三个世界的理论对于孤立
霸权主义和进一步加强中国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和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历程
简介
第三世界是在
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
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
发展中国家的外部不均衡、外贸的不均衡结构、缺乏外汇、起伏波动的出口收入、债务问题、经济
依赖性。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
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
民族独立、发展
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亚非会议
亚非会议的召开(1955年4月18~24日)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有约三十个亚非国家打碎了
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而独立;旧的国家
政治秩序虽然已被打破,但亚非人民反帝斗争的任务仍很艰巨。为建立
国际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当增进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以推动反对新老
殖民主义的斗争,因而产生了要求合作和团结的强烈愿望。这样,在印尼、
缅甸、
锡兰、
印度、
巴基斯坦5国总理的发起下在印尼的
万隆召开了这次会议。
会议宗旨
促进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讨论所面临的共同任务,以及维护民族主权和废除
种族主义、
殖民主义等问题。
中国代表团
会议期间,由于各国历史背景不同,
社会制度一致通过了《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体现了反对
殖民主义,维护
民族独立,反对
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
亚非会议的召开,标志第三世界开始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世界进入
帝国主义时代。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向外扩张、侵略,把世界10亿以上人口的大部分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和
半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的
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
资本输出场所。经过长期的反帝反殖斗争,这些国家取得了独立,有些国家走上了
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独立的
国民经济体系。但由于长期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国家虽然在政治上获得了民族独立,但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剥削。旧的
经济结构并没有彻底摧毁,一些
经济命脉仍然不同程度地控制在国际
垄断资本手里。
发展中国家虽然根本改变了自身的附庸地位,但仍面临帝国主义和
霸权主义的威胁。因此,维护
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
强权政治,变革国际旧秩序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
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历史命运,面临共同的任务和愿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上取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大多奉行中立
不结盟政策,并实现了不同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直接合作,加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地区新独立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参与国际事务,开展维护
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强权政治、变革国际旧秩序的联合运动。
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①
不结盟运动。反对参加大国
军事集团和与大国结盟。不允许在本国建立大国
军事基地,要求尊重各国主权,共同参与解决
国际政治经济的
重大问题。
②发展运动。主要任务是变革以控制和掠夺为核心的
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
国际经济新秩序;其行动主要体现为南北对话和加强
南南合作,重点是南南合作,以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对话的发展。
③反独裁、争民主的运动。70~80年代达到高潮。随着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的增强,各国人民普遍要求建立
民主制度,实行普选,加强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