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英基金会(又称唐氏基金会)是美籍华人
唐仲英先生于1995年私人出资在
美国成立的。主要包括唐仲英基金会(中国)、唐仲英基金会(美国)和唐氏中药研究基金会。唐仲英基金会(中国)与唐仲英基金会(美国)致力于教育、医疗和社区发展三大领域的资助活动;唐氏中药研究基金会旨在融合中西方技术与手段,应用于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将中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推广到世界各地,造福社会。
组织宗旨
唐仲英先生认为,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品质高尚、知识渊博的人才。基金会“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的宗旨是唐先生对德育教育的精辟论述。 自唐仲英基金会成立以后,累计在中国捐款爱美金2.5千万元(合人民币2亿元)。其中90%用于教育事业,其余10%用于公益事业。
创始人简介
唐仲英先生1930年出生于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为避
日本侵华战乱,自幼随父迁至
重庆,后辗转去到
香港。1950年,唐先生自香港赴美求学。之后白手起家,涉足多种行业。1960年开始建厂,1964年独资创建了第一家钢铁服务中心——国际物资公司。至1980年已在
美国拥有30多家企业,唐氏工业集团初具规模。1982年,收购美国著名的麦克罗斯钢铁厂,从而使唐氏工业集团跻身于年销售额逾10亿美元的私营企业行列,唐先生亦被誉为“钢铁大王”。1999年,唐氏工业集团被美国“福布斯”杂志排名为全美私人公司第157位。
尽管商务缠身,唐先生不忘探索回馈社会之道。他认为,知识、健康和社会责任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三大要旨。为此,自1995年起唐先生在美国先后创立了三个基金会:唐仲英基金会(中国)、唐仲英基金会(美国)和唐氏中药研究基金会。唐仲英基金会(中国)与唐仲英基金会(美国)致力于教育、医疗和社区发展三大领域的资助活动;唐氏中药研究基金会旨在融合中西方技术与手段,应用于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将
中药这一
中华民族的瑰宝推广到世界各地,造福社会。唐先生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资助活动引起全社会对上述领域的进一步关注,激发相关机构和个人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使三个基金会成为促进中美民间交往的一道桥梁,籍此回报养育他的国度——中国,以及成就他的国度——美国。
中国发展
德育奖学金
1998年起至今,先后在国内21所知名高等学府和1个地区设立“
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迄今已奖励8,100多名品学兼优、热心公益的优秀大学生。唐仲英德育奖学金是基金会在中国最早开展的资助项目,也是国内首度以“德育”命名的奖学金。
设立理念:在选拔获奖学生时,强调“德育”标准为先,要求获奖学生有爱心、有诚信、有志向、有知识,更要尽己所能去“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从而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
为保证奖学金评审进程的公开、公正、公平,基金会特制定了《唐仲英基金会德育奖学金章程》以及实施细则,供各高校参照执行。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金额为每人每年4,000元人民币。奖励期间原则上为入学至毕业。但每年10月份须对已获奖同学进行重新评审,评审合格者方可在下一学年度继续获得奖学金。
为便于学生开展
公益活动,在校方的指导和支持下,各校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获得者组成爱心
社团,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获奖同学深入社区或走进贫困地区,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10年,唐仲英基金会决定向
上海交通大学捐资一亿元推进转化医学研究院建设。唐仲英殷切希望上海交通大学能够高起点建设转化医学研究院,利用现有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优势,综合学校其它学科的研究力量,力争在重大疾病的研究和诊治上取得重大突破。
爱心奖学金
2006年10月,唐仲英基金会在
江苏省宿豫区、
安徽省舒城县、
陕西省周至县各农村初中设立了“唐仲英爱心奖学金”,奖励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刻苦勤俭、成绩优良的初中生。奖学金获得者通过所在的班级全体同学进行两次无记名投票推选而决定,每学年评一次。各设奖学校都应成立“唐仲英爱心小分队”,学校推选道德品质高、热心爱心工作的老师担任“唐仲英爱心小分队”辅导员,组织获奖者和热心公益的同学开展力所能及的爱心活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帮助他人。
2007年9月,唐先生和基金会在总结分析一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将“唐仲英爱心奖学金”由初中扩展至高中(奖学金初中为400元/年·人,高中为800元/年·人);从三省三地扩展至八省十县,获奖学生数已逾7,000人。
2008年10月,唐仲英基金会在江苏省吴江市召开了2008年唐仲英爱心奖学金工作会议,同时开始在吴江市设立“唐仲英爱心奖学金”。
2009年9月,唐仲英基金会开始在上海市青浦区设立“唐仲英爱心奖学金”。
2012年9月,唐仲英基金会开始在山东省商河县设立“唐仲英爱心奖学金”。
2015年9月,唐仲英基金会开始在江苏省张家港市设立“唐仲英爱心奖学金”。至此,爱心奖学金扩展到全国的十四个县(市、区)。
薪火计划
自2004年起,在江苏省来龙镇、陕西省广济镇和马召镇、安徽省舒茶镇四个贫困乡镇实施教育援助计划,关注当地少年儿童的教育状况,捐资改善教育设施设备;对薪火乡镇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推广
农业信息技术,加快农民脱贫步伐;同时,各挂钩高校师生下乡传播文化、卫生、法律知识,帮助提升当地人民素质,让爱心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资助内容:
(1)资助受助乡镇贫困学生的教育费用,助其完成学业,使得受助乡镇
义务教育阶段的巩固率明显提高。受助地区中小学的学生们成立“爱心小分队”,开展力所能力及的关爱活动,将爱心传递发扬。
出资改善受助地区学校的教学硬件,如兴建教学楼、宿舍楼、配备多媒体教室等。
邀请名师前往受助地区上示范课、开办讲座,进行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班级管理、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并组织当地农村教师去名校听课、参观学习。
(2)资助受助乡镇青壮年农民接受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外出就业。对在家乡务农的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生产,提高农业收益。
(3)各受助乡镇与附近设立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高校挂钩,德育奖学金的获奖同学义务联系专家、教授和大学生,前往受助地区实施各类志愿活动,传播文化、卫生、法律知识,提升当地人民素质。
(4)依托农业大学的技术优势,在陕西省广济镇北双庙村和马召镇虎峪村建立农业示范基地,农业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农作物养殖技术,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加快农民脱贫步伐。
CTF小学
唐先生深切感到“越是贫困的地方,越是需要办教育”,自1997年起,先后在全国12个省市的贫困地区捐资设立CTF小学;至2003年,累计建校251所,有力地改善了当地贫困农村的教育面貌。
2004年,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政策的改革,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此外,不少偏远地区的学校合并校区,集中办学。为此,基金会配合政策实施,停止了捐资助建CTF小学的活动。但在“薪火乡村教育援助计划”项目中,在选定的受助乡镇,基金会继续出资兴建当地学校的校舍。
公益项目
教育
炳麟图书馆
1995年10月,唐先生首次回国,即在江苏省吴江市捐资建造盛泽中学炳麟图书馆新馆,以纪念唐仲英先生的父亲、曾任盛泽中学校董的唐炳麟先生。
2003年10月,资助苏州大学建设新校区图书馆,冠名为苏州大学“炳麟图书馆”。该图书馆于2006年5月18日正式落成启用。
2002年开始筹建,是
南京大学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江苏省,以及美国唐仲英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汇聚了包括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重点学科的科研力量所建构的一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国家实验室以微结构科学研究为核心,以
物理学、
化学、材料科学与电子科学等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攻方向,以国际前沿、国民需求、自身积累和学科交叉为依据,围绕研究凝聚态物质与材料中微结构的组态、分布、功能、相互作用及形成和转变的规律,揭示它们与物理、化学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设计和制备具有各种人工控制微结构的新型功能材料;研究与开发新型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及其集成系统,为微电子、光电子、微波电子、声电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提供创新成果。
江苏省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6年5月,江苏省政府、
南京中医药大学和美国唐仲英基金会共同出资1亿元建设该重点实验室,作为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的重要科研平台之一。
该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包括:
1、紧扣中医药现代化关键问题,对药性与方剂配伍规律展开深入研究
,提高该研究领域的整体实力和学术水平;
2、集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与中药、传统与现代、基础与应用的综合优势和多学科技术手段,凝炼构筑独具特色的学术优势与高地;
3、建成以方剂现代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为主要目标的示范性功能实验室。
实验室研究方向:
(1)方剂配伍规律及生物效应的研究
(2)方剂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3)新技术在方剂研究中的应用
(4)方剂信息资源知识挖掘与利用研究
安徽大学唐仲英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
2008年4月23日,唐仲英基金会为了帮助
安徽大学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强化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决定资助安徽大学共同建设“安徽大学唐仲英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
2008年7月,在唐仲英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和唐仲英先生的亲切关怀下,
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正式成立。
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制建设是顺应社会变革,实现大学培养优秀社会公民的目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一次勇敢实践。书院远远超出大学宿舍的范畴,旨在为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是一个覆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本科学生的社区综合体。仲英书院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东校区四栋高为八层的“回”字形宿舍楼群,横跨
核工程与核技术、软件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钱学森实验班、ACCA等十余个专业方向的三千余名本科学生。
唐仲英基金会资助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唐仲英艺术庭院
2008年10月,唐仲英基金会决定资助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唐仲英艺术庭院。唐仲英艺术庭院是西安交通大学艺术系学科建设的重点工程,该工程将在保护原有历史建筑的基础上,以科学性、合理性、人性化为原则,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为学校艺术教育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2010年10月1日正式开园。
唐仲英基金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育种基金
2008年10月14日,美国唐仲英基金会决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唐仲英育种基金”,用于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人员从事农作物、园艺和林木、果树育种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植物遗传育种科研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曾培育出我国小麦推广面积第一的“碧玛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六号”、自育苹果品种推广面积最大的“秦冠”等。唐仲英育种基金的设立必将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进各项育种科研工作健康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唐仲英基金会少年班人才培养计划”和“唐仲英讲席教授奖励计划”
2008年11月,美国唐仲英基金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订了实施“唐仲英基金会少年班人才培养计划”和“唐仲英讲席教授奖励计划”协议书,决定在原来设立的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基础上给少年班每年增加10名获奖学生,资助唐仲英讲席教授奖励计划每年2名。协议签订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和造就中国交叉学科领域科技创新的新军人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室”
2009年11月唐仲英基金会决定支持西北大学建设“唐仲英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室”。该实验室依托西北大学考古学、文物保护学两个主干学科,结合陕西及我国西部地区文化遗产资源特点,主要研究开发田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科学安全提取及
信息采集技术;可移动文物与大遗址文物的现场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文物保存环境跟踪监测系统,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及控制技术;研究开发现代激光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运用等方向文化遗产保护技术。
实验室承担国家文物局“东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遗址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国家可控考古实验场”、“古代建筑油饰彩绘保护技术”等多项文化遗产保护科研项目,已在砖石质文物保护、土遗址保护、彩绘类文物保护和青铜器修复保护等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全国的领先地位。
清华大学“唐仲英学生领导力培养计划基金”
唐仲英基金会与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共同设立“清华大学唐仲英学生领导力培养计划基金”,加大学校培养面向未来的政府部门杰出领导人才的力度。本基金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质:首先,要培养从事基层公众服务与社会管理的理想抱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之保有长期持续的热情;其次,要教授管理学的知识,传授处理事务的经验和技能,使之具备服务公众及成为未来政府部门杰出领导人的基本素质;第三是安排到政府、企业及机构的考察实习,使之初步熟悉和了解政府运作的程序和规律,具备从事政府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第四是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使之具备服务社会、奉献爱心,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意志坚强、奋发进取,崇尚科学、善于学习的基本素质。
为了确保本基金顺利实施,唐仲英基金会和清华大学成立了专门管理委员会,不定期商讨本基金管理、使用、资助等重大问题。清华大学已经制定了初步的“唐氏计划”培养方案,确定了人员遴选的原则和方法。基于全过程匹配各类教育资源的因材施教的工作理念,培养方案主要分为系统培训、导师指导和实习锻炼三个环节。通过三个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学习管理学基本知识,了解政府的基本运作情况,并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
西安交通大学“唐仲英拔尖学生培养项目”
唐仲英基金会捐资在西安交通大学设立“唐仲英拔尖学生培养项目”。通过实施该项目,希望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学校整体水平,使相关基础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工程师。唐仲英基金会捐助经费主要用于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聘任国外教师、建设国内一流的物理实验项目、建设基础教学科研楼和设立拔尖学生专项奖学金。
作为学校办学特色“注重实践,推进创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集中体现的
西安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是学校直属的实验中心,具有真实工程环境、学科综合性强、学生受益面宽等特点。该中心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为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示范基地。经基金会与学校的多次沟通,2011年5月双方最终决定:依托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唐仲英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地”。该项目建设周期为1年,基金会向西安理工大学捐资,与学校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学校自筹相结合。项目通过扩建工程训练中心现有场地、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实践教学平台、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计算机教学平台及新建电气、电子及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践平台和机电技术分析测试平台,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下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及对于工程问题分析、设计和实践的能力。
浙江大学唐仲英传感材料及应用研究中心
2010年开始筹建,是
浙江大学在唐仲英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汇聚了包括
材料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和化学等4个国家重点学科的科研力量所构建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下设传感材料制备平台、传感材料表征平台、传感器件制备与测试平台和物联网传感展示平台等四个研究开发平台。研究中心以新型传感材料研究为核心,探索传感材料的组分、微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设计和制备高性能低成本的传感材料;设计与制造新型传感器并研究与开发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促进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浙江大学唐仲英智能电网运行研究中心
2010年开始筹建,研究中心以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等四个一级学科为主干力量,联合机械系等相关学科,以国家863重点项目-海岛新能源供电关键技术研究为起步,在唐仲英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瞄准世界新能源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以海岛微网技术为突破口,进行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本研究中心将以风能、光伏能、储能等海岛新能源混合供电系统为目标;重点研究电储能调峰调蓄控制技术、新能源并网变流控制技术、以及海岛混合电源多模式电网运行控制等关键技术。通过研究中心团队的研究,拟以舟山群岛中摘箬山岛为新能源电网研究基地,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并通过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岛新能源电网混合发电技术体系,实现智能电网核心技术的产业化,缩小在海岛能源利用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提升我国海岛多能源发电技术水平,推动风、光、储等新能源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和纵向发展,并形成科研示范和产业辐射,推动我国新能源微网技术产业的发展。
2010年唐仲英基金会决定资助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在陕西省选点建设“梦想中心”,即在周至县和蓝田县为10所中小学建设“梦想课堂”教室并提供相关培训教程。该项目是一次素质教育的公益行动,具体由唐仲英基金会出资,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负责执行。
何谓“梦想中心”?简言之,就是以标准化的方式为乡村学校建设多媒体教室和图书馆,并以此为基地推广一系列的综合课程,从绘本戏剧、情绪管理到理财创业;通过对乡村教师的系统培训及博客、论坛、Q群等各种IT手段,建立积分奖励系统,持续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已经建成的10个“梦想中心”,分别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四群中学、西岩坊中学、
九峰初级中学、楼观台九年制学校、
二曲镇东街小学、二曲镇八一小学和蓝田县白村初中、普化初中、北关小学、葛牌九年制学校。
西安交通大学英仔综合能力提升计划
唐仲英基金会于2011年在
西安交通大学实施仲英书院唐仲英基金会英仔综合能力提升计划。
仲英书院唐仲英基金会英仔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包括仲英书院庭院建设、仲英“教育名家大讲堂”导师选聘,资助仲英书院学生“春诵夏行”暑期游学活动三项内容,针对学生交流沟通平台建设、知识面和国际视野拓展、增强团队合作与领导力培养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激发和协助学生塑造自我,塑造人格,积聚力量,做德才兼备、知书达理、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谦谦君子,为书院育人环境的改善、通识训练项目的开展和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促进师范教育之进行,则国民教育根本自固”。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对于形成一支中国未来教育的生力军,终生奋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教育的兴盛实现国家的兴盛,有着最直接,最有效的主导作用。作为国家优秀骨干教师培养的摇篮,自2007年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以来,北京师范大学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培养免费师范生的重任。
唐仲英先生及其基金会心系民族,道济天下,襄助祖国教育事业发展。于2011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捐赠设立了专门针对
免费师范生培养的“仲英未来教育家培养基金”。该基金共包括仲英教育名家讲堂;仲英师范生教育实习;仲英师范毕业生教师专业提升;仲英师范毕业生攻读在职
研究生奖学金四个子基金。基金内容涵盖了免费师范生从入校求学,毕业实习,直到毕业后继续深造的一系列的职业发展提升范畴。
仲英未来教育家培养基金的设立,对于广大免费师范生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步成为综合素质优良、专业基础厚实、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职业拓展潜能的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型教育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唐仲英种质资源库
2012年,唐仲英基金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唐仲英种质资源库。科学有效地保存宝贵
作物种质资源,为农作物育种提供优异基因资源,有效提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育种创新能力,为
中国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良作物品种。
唐仲英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规模1020平方米,包括中短期贮存库800平方米、长期储藏库120平方米,其他辅助设施用房60平方米,储藏间40平方米。建成后可满足不同作物存贮条件要求,保存小麦及其他作物种质资源8万份,为作物育种研究源源不断提供种质资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仲英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仲英书院”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唐仲英基金会的支持之下于2014年成立的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将在学校中校区的中心位置建造合围楼群,作为少年班学院学生居住、生活、学习的大家庭。
“书院制”借鉴西方高校教育实践,承续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强调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亲密互动,承担着非形式教育的育人功能;“少年班”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有益探索,自创建以来已经培养出一批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优秀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仲英书院把“书院制”和“少年班”结合起来,把中科大“追求卓越,创新报国”理念和唐仲英基金会“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宗旨结合起来,通过协调配套的软硬件建设、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与通识教育、素质提升、领导力培养、社会服务、党团建设、文化体育等活动的开展,着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和科学民主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和组织领导能力,培养朴实厚德、乐于助人、气质卓越、学识精深的少年班学生。
东南大学“唐仲英抗震防灾实验平台”
东南大学的土建交通学科群是我国顶级的学科群之一,其关联的土木、建筑、交通、园林、规划等五个一级学科的排名全部进入全国前三名(依据教育部2013年最新一轮评估结果);拥有7位院士以及5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以此为核心,东南大学建立了一支学风严谨、视野宽广、实力雄厚的创新型工程抗震防灾研究团队。
由唐仲英基金会捐资建设的东南大学抗震防灾实验平台,主要包括高度15米的双向反力墙和反力台座、多维智能拟静/动力加载系统、地震工程远程协同网络试验系统、非接触三维动态测试系统、大型地震
模拟振动台系统等,通过该平台的建设,构建土木工程由材料-构件-结构层面多尺度,静力-拟静力-拟动力-振动台全方位的抗震实验体系,其中台面尺寸6×8m,承载能力100吨以上三向六自由度的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为抗震防灾实验平台的核心装备。该平台的建成,将大大提高我国抗震防灾的科研水平,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唐仲英作物育种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唐仲英作物育种研究所项目内容包括:唐仲英种质资源库、唐仲英育种基金(第二期)、唐仲英
小麦育种实验室和小麦育种基地。目标是进一步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植物遗传育种科研方面的优势,培育小麦等农作物优良品种,培养植物遗传育种科研人才。通过项目实施,将选育出一批小麦优良新品种成为中国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的主导品种,并力争在国外同生态类型地区引种推广;选育其他农作物新品种在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将提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一支国际一流的小麦育种团队,建成有国际影响的农作物育种实验室。形成育种基金自身不断扩大发展的运行机制,使唐仲英作物育种基金持续发展壮大。
医疗
医疗设备
2000年,捐赠给
江苏省吴江市红十字医院一台CT主机;并出资装修新住院部大楼手术室,新手术室按国际标准设计。
江苏盛泽医院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素以“鱼米之乡”和“丝绸名镇”享誉天下,是吴江市的经济重镇。该镇本地居民12.98万,外来经商、务工人员约20万,并周边地区总人口逾百万人。该区域内仅有的两所医院设施陈旧简陋、医务力量匮乏,无法满足广大民众的就医需求。基金会遂于2006年出资协助当地政府兴建江苏盛泽医院。该医院于2007年6月正式开工,计划设置床位500张;建成后将大力提升盛泽镇及其周边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使之与当地高速发展的经济条件相匹配。
唐氏中药发展奖
为促进中国中药事业的发展,鼓励
科学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自2005年起,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在基金会的支持下,经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批准设立“
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唐氏中药发展奖”)。该奖项的奖励对象为在中药基础或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正在从事研究工作的中国内地科技人员。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在中药基础研究和中药应用研究领域评选突出成就专家各1人,共2名。奖励金额均为人民币20万元。据悉,这是国内同类奖项中奖励数额最高的。
清华大学唐仲英医学研究基金
唐仲英基金会致力于国内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清华第一附属医院在心脏研究领域有着突出成果,此次基金会与清华大学共同出资建立“唐仲英医学研究基金”,用于支持清华大学医疗、医药领域内具有应用前景的科学研究项目。唐仲英先生相信医学研究基金在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之下会健康运营并取得良好收获,将心脏中心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
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是美国唐仲英基金会捐资,江苏省政府和苏州大学联合出资共同兴建的,以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为基础,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基础科学研究为重点,以
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和血液和血管疾病诊疗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以为临床诊疗服务为宗旨的科研创新平台。中心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导向,以“严谨、求实,探索、发明”为主旨,坚持血栓与止血及血管生物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白血病及其它造血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造血干细胞生物学及应用造血干/祖细胞的细胞/基因治疗三大研究方向,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奋斗,建成集基础研究、诊断治疗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内领先、亚洲一流、国际先进的血液学研究中心。
该中心于2009年11月26日正式揭牌。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仲英骨质疏松症研究室
2009年11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与美国唐仲英基金会合作成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仲英
骨质疏松症研究室。研究室以骨质疏松症为核心,以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生物力学、医学生物材料等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攻方向,以国际前沿、国民需要、自身积累和学科交叉为依据,围绕骨质疏松症开展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骨质疏松症专科的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开展集产学研为一体的转化医学研究。研究室拟在搭建骨科生物力学、骨科生物材料、骨科组织工程、骨科细胞分子生物学、骨组织形态学等高技术研究平台基础上,成为以“科研为先导,临床和教学为基础,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临床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2011年5月,唐仲英基金会决定支持四川大学建设“虚拟现实技术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虚拟现实技术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是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为提高医学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优秀临床医务人员而规划实施的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虚拟现实技术作为现代医学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对在安全的前提下培养临床医务人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虚拟现实技术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能够创新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临床医学
整体教学水平,更多更好地培养优秀临床医务人员以服务社会大众。
苏州大学“唐仲英医学研究院”
唐仲英医学研究院是在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基础上,进一步集成和优化苏州大学传统医学学科优质资源,瞄准国际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围绕国家和江苏省科技发展、医疗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战略,形成以血液与血管转化医学为龙头,向其侧翼学科群延伸发展,牵引和带动
心脑血管与淋巴管疾病、肿瘤、衰老与神经性疾病、干细胞等研究方向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研究院大楼建筑面积约84000平方米,将建成医学科研、药物筛选、GLP中试研发、医学模式动物研发以及各类交叉合作等设施平台;研究院运行借鉴国际科研机构的管理机制和国内科研活动特点,采用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机制;大中型仪器
DNA测序仪、
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等设备的配置、布局、管理全院统筹,无屏障共享,并向全校和全社会开放。
预期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建成以血液与血管为鲜明特色的国际高端生物医学人才的集聚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和孵化基地,汇聚全球知名的医学生物学人才100名以上,年均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500名以上,通过承担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生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具有广泛社会需求的应用成果,为我国的医疗健康、生物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其他
仲英大道
1999年,在江苏省吴江市捐资兴建仲英大道。工程于1999年3月1日开工,8月31日竣工。大道全长1.8千米,路面宽40米,其中主车道16米,两侧各2米绿化带,5米慢车道及5米人行道。
仲英广场
2000年捐资在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修建文化广场,在繁忙的城市中心辟出面积近10,000m2的绿地,成为民众休闲、娱乐、集会的场所,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
唐仲英基金会农业示范村项目
2005年12月,唐仲英基金会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优势,由基金会出资,由学校组织专家在广济镇北双庙村实施“奶牛-沼气-大樱桃”农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在马召镇虎峪村实施“杂果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以扶持指导农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经过6年多的努力,两个示范村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初步实现了预期目标,还先后被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侨爱新村”。因此,2012年基金会与西农大又启动了富平和安康农业科技示范项目。
美国发展
基金会在美国实施各类资助项目。通过在社区和文化交流领域的有效投入,推进中美两国之间更深广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此外,基金会也致力于教育和医疗事业,并资助相关民间活动以帮助美洲亚裔更好地融入
美国主流社会。
教育
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
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893年始建于
芝加哥,其设馆初衷为“积累与传播知识,保存并展出具有艺术、考古、科学和历史价值的珍品”。博物馆拥有2,000多万件收藏品,
其附设的图书馆馆藏25万余册书籍;这些藏品成为该馆各类展览、研究和教育项目的基础。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举世公认的最出色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并被推为生物进化学、
古生物学、
考古学和
民俗学的国际领军者。基金会三年内向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资金作为一般费用。此外,对于特别的项目另行给予资助,例如:关于中国
山东东南部文明兴起的研究。
2006年博物馆野外考察团研究中国东北部文明的兴起。研究员们徒步考察了约1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00多个遗址,系统地记录了龙山文化时期、
周朝和
汉朝时期中国沿海地区的生活模式。
中国南部“海龙”研究——新民项目
2007年野外考察团将目光投向了“
海龙”的分类研究。“海龙”为2.4亿年前繁荣在中国南部地区的一种奇特的
海生爬行动物。此前的1,000多万年间,地球上曾爆发了一次
生物大灭绝,90%的物种从此消失。后来,许多种群的海生爬行动物渐渐从这次生物大灭绝中复苏。当时的地球有两个大洋:Panthalassa,即今天
太平洋的前身,面积更加广阔;另一大洋为Tethys,连接
亚洲和
欧洲两片大陆(约相当于
印度洋和
地中海的前身)。这两片海域在中国南部地区交汇,便是今天这些举世瞩目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被发现的地方。
贵州新民地区产生了许多惊人的发现,包括至少10个之前从未见于记载的新物种;其中之一被
《科学杂志》刊载。
中国中南地区植物种类研究
2008年远涉中国
四川西部收集植物标本,并进行基因比较分析。四川西部是地球上温带植物品种最丰富的地区。基金会捐资,旨在记录整理该地区物种名目,归类存档,为进一步采取保护措施打下基础。
芝加哥大学
捐资设立“唐氏特聘教授”席位。该席位由唐氏中药研究中心主任担纲。现任唐氏特聘教授为袁钧苏博士。
美国内华达州克拉克郡公立教育基金会
迄今为止,基金会在两所学校捐资实施学生发展项目:
唐氏挑战者学会——布瑞哲中学
通过主题鲜明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帮助学生们提高数理、科学和写作方面的水平。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各类特定主题的活动,并由专门的教师帮助学生设立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每季度测评一次。
唐氏读书会——弗雷蒙特中学
该项目旨在激发学生们终身阅读的兴趣。利用课外时间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们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同时借助社区的力量,鼓励家长参与,共同引导和提高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
伊利诺理工大学
在
伊利诺理工大学(IIT)捐资设立唐氏奖学金,重点资助以前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中国高校学生;新生或在读学生均可申请。奖学金获得者须达到并保持一定的学业成绩要求,且热衷于社区服务活动。
威廉姆&玛丽大学
设立“唐氏师生研究基金”,支持教师与学生合作研究的项目。基金的收益部分需用于科研奖励,专业领域研究资金,夏季奖学金,旅行津贴,以及其他与研究相关的活动。该基金用于支持所有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创新活动。获奖者每年评选一次。
内城教师团
ICTC素来走在美国芝加哥地区城市教育创新的前沿。开拓各种途径,帮助新教师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更积极的教育效果。由于成效显著,芝加哥公立学校协会邀请ICTC扩展规模,使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1996年,ICTC与
美国西北大学合作,在芝加哥首创教师认证的另一套方法,使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有才能的职业挑战者无须就读专业师范院校,便可直接进入教育这一专业领域。ICTC还成立了芝加哥第一所示范学校,为戴立市长的2010文化复兴运动作铺垫。
唐仲英中国展馆——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内的永久展馆
中国不仅在世界经济、政治和金融舞台上占有极具分量的一席之地,在艺术、文化和科学领域更是如此。然而,这个东方古国在很多美洲人眼中仍是十分神秘。
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新馆“唐仲英中国展馆”,将向各个年龄阶段的美国人展示中国。该展馆将帮助数以百万计的人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对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唐仲英中国展馆将当世尖端技术运用于藏品的展示,使游客们置身于一个集色彩、音乐、语言、珍品、景观于一体的神奇世界,精彩迷人,不同以往。
一百多年来,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一直保持着连通中国的学术纽带。时至今日,
博物馆拥有两万四千多件中国藏品,成为北美洲研究中国文化的最佳机构之一。过去十年,
菲尔德博物馆的科学家与来自中国几所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同僚们一起,针对30多个项目展开了调研。
“唐仲英中国展馆”将于2015年10月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捐赠其他机构
杜奇尼大学奖学金
美国艾里克森研究院一般费用
圣吉瑟职业学校一般费用
圣迈克尔印第安学校一般费用
儿童之友联盟:为来自寄养家庭的大学生提供个人费用
捐助“芝加哥之光”项目,资助课后学习费用
医疗
芝加哥大学卡默儿童医院
该医院占地面积242,000平方英尺(约合2.25万平方米),拥有155个床位,六个楼层,为患病儿童提供先进且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该医院在心脏科、神经科、新生儿科以及内科和外科上的优势是全美国公认的。作为芝加哥大学医院系统的一部分,卡默儿童医院的宗旨是仁爱行医,尊重患者,个性化服务。基金会持续资助医院的一般运营费用。
芝加哥大学软骨康复研究中心
该中心研究如何修复被损害的软骨,如何延缓、中止软骨的衰退,以及如何实现软骨的再生。基金会除资助上述研究外,还支持该中心研究人员在关节软骨的修复方面进行教育培训。
西北大学费恩伯格医学院
基金会向该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提供经费购置最先进的眼科设备,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水平。
国际爱心网络组织(CNI)
该非赢利组织成立于2001年,总部设在美国
内华达州。其设立宗旨为帮助中国
福建省低收入家庭中患有听力障碍的儿童。CNI为这些儿童提供免费的听力设备,并通过特殊的教育项目让孩子们学习语言及其他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拥有幸福的人生。2007年,基金会资助了该组织的部分运营费用。
北岸大学医疗系统
2010年2月,基金会承诺向北岸大学医疗系统及其基金会进行资助。认捐的资金一部分将投入先前设立的唐仲英基金,继续推进北岸大学的介入心脏病学研究;另一部分将用来加强和拓展北岸大学的临床、教育及医护系统。北岸大学医疗系统已连续13年入选汤姆森路透“(美国)医院100强”。这是美国唯一一家持续获此殊荣的医院。北岸大学医疗系统是电子医疗记录系统的行业领先者,并已为全美各地的模范医院。
其他捐助项目
爱滋患者步行项目
囊性纤维化
芝加哥复活节象征
社区活动
1999年,基金会向APALC协助安排贷款购置办公大楼。此举使APALC得以将现有各项目部门集中到一处,并能更加有效地拓展其它活动,从而使该中心的优势更加彰显。
1997至2001年间,基金会出资帮助设立视角21社区服务项目。
捐助其他组织
运河通道协会
芝加哥2016年申奥委员会
美国华裔服务联盟
芝加哥青少年成就会
来特坞基督教青年协会 (Lattof YMCA)
交流项目
美国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
唐氏中美关系研究所
斯坦福大学——乡村教育行动项目
百人会
亚洲协会—南加州中心
跨越太平洋——教育,透视中国的焦镜
其他活动
犹太民族大屠杀纪念馆
卡特利娜基金
莎士比亚剧院
Evergreen 邀请赛
美国女排
Ounce of Prevention基金
研究机构
基金会在中美两国分别设立中药研究机构,结合中西方研究开发手段,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研究传统中药药草,论证中药理疗的优势和潜在的风险,加深对传统中药基本理论和应用机理的理解,藉此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疗效,提升其在国际上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兼而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团队中培养相互协作的精神。
唐氏中药研究中心(美国芝加哥大学)
该中心成立于2000年1月,任务为科学地考证中药的效用,尤其是在远东地区具有悠久的治疗和保健历史、且在美国越来越受欢迎的中药。
除了对一些特定的药草和疾病进行研究,该中心还对中药的其他方面进行基础研究。近期公布的一些发现包括:人参在治疗糖尿病和血液凝块中的作用,某些药草在减轻类罂粟碱副作用和减少细胞损耗上的效用。此外,该中心还与亚洲科学与医药高级研究所联合出版双月刊《美洲中国医学杂志》。
该中心主任为原春苏博士。原博士为美国芝加哥大学麻醉与危重病部门的“唐仲英特聘教授”。他是中药研究方面极负盛望的专家,致力于研究中药的疗效及毒副作用。该中心的成员从各药学和护理学专家中抽取,其严谨的治学和研究作风正沿袭了这所产生过7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著名学府的传统。
该中心成立于2000年5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属的一个机构。
中药研究所是中国卫生部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专门从事中药研究的唯一研究所,也是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基础的博士、硕士学位教育授权单位和
博士后流动站。中药研究所的任务是:继承整理研究中药生产和应用中关键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中医临床和中药生产服务;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使中药疗效得到科学的证明,为把祖国医药学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发展我国独创性的医药学派做出贡献。
1983年,
世界卫生组织将中药研究所指定为传统医药合作中心的一个分支,并选派各国学员前来接受中药学方面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中药研究所共有70余名资深研究员从事该项教育培训工作。
唐氏中药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中药及其方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和日常保健中的应用。同时,唐氏中心还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中草药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开发项目包括:
(1) 治疗和改善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的药物;
(2) 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药物;
(3) 瑶族民间中草药;
(4) 多种中药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
唐氏中药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唐氏中药研究中心,设立于2000年。基金会旨在通过与中国高层的中药研究机构的合作,有助于促进传统中药的发展,提升中药现代化进程。
研究内容
1.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方法诠释传统理论、经验和术语。
中药的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用语。所借鉴的古代哲学和古代语言难于同现代科学交流融合,因此中药所使用的大部分药材与方剂的有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尚不清楚,阻碍了“传统中医药”向“现代中医药”的发展进程。为此,本中心拟用现代科技的知识方法揭示中药的特色——方剂应用和中药的优势——调整作用的科学内涵为研究目标,以传统经典方剂的活性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为切入口,开展中医用药的基础研究。
2.促进民族药物的发展。
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1.6%,他们所使用传统药物被称为“中药”;其他55个民族占总人口的8.4%,他们所使用的传统药物被称为“民族药物”。广义的“民族药物”包括中药和少数民族药物,有时也将“中药”泛指包括少数民族药物在内的中药。“民族药物”中,有相当一部分药物与“中药”的基源相同而用途不完全一致;大部分是各民族在长期医疗保健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迄今仍在本民族中使用,其中蕴涵着行之有效的方药。它们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宝贵财富,但研究仍较薄弱。为促进民族药物的发展,是本中心的另一工作重点。
3.提高现有中药质量及其控制水平。
4.开发新药以适应临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