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指作为商业用途的
地产,故又名做
商铺地产。以区别于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住宅房地产,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的
工业地产等。商业地产广义上通常指用于各种零售、批发、餐饮、娱乐、健身、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从经营模式、功能和用途上区别于普通住宅、
公寓、
别墅等房地产形式。以办公为主要用途的地产,属商业地产范畴,也可以单列。国外用的比较多的词汇是
零售地产的概念。泛指用于零售业的地产形式,是狭义的商业地产。
模式类别
商业地产规模也有大有小。规模大的
商业房地产如shoppingmall项目,可以达到几十万、上百万平方米,规模小的商业房地产项目仅几百平方米,甚至更小。对于规模庞大的商业房地产,其经营多采用开发商整体开发,主要以收取租金为投资回报形式的模式;商业地产项目,可以打包上市,形成商业
房地产金融;对于规模较小的商业房地产而言,大多数项目依然采取租金回收的方式,但国内很多商业房地产中住宅、
公寓、
写字楼等项目的底层和各类商业街、商品市场则采用商铺出售,零散经营的模式,这个模式存在后期经营管理的很大问题,大家投资的时候需要谨慎。
模式
第一种就是我们逐步认同的是“只租不售”,这一类通常把
物业建成以后形成独立的产权,通常招商合作,以租金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目的是什么呢?是通过产权形成之后,物业通过商业运营包装进入资本市场,获取良好的融资,这个
金融市场一般来说有多次融资,第一次通常都是我们讲的银行的抵押融资;第二次
经济评估会是我们讲的基金会、
信用凭证等等这些融资,以后每次经过价值不断包装以后,融资不断的缩短,这是第一种模式。
第二种模式就是“出售”这种模式是商业地产最原始的模式,随着商业地产逐渐的火爆,单纯的出售开始不再适应商业地产的发展。由于商业地产具有“总价高、利润率及开发风险较高、
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使有能力全额购买商业地产的投资者实在少而甚少;即使有能力购买,理性的投资者也不愿将大笔资金积压在投资回收期如此漫长的项目上。这使得开发商在开发商业地产时不免会面临两难局面。一难是,开发的商业地产用于整体出售时,难找到买家,开发资金无法回笼;二难是,自己经营时,不得不由于投资回收期过长而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无法尽快回收资金投入其他项目的开发,影响整体运作。开发商为了解决自身的困境,不得不想办法在开发经营模式上有所创新。于是大部分高档写字楼都采用只租不售或租售并举的方式入市。
第三种叫“租售结合”,这种通常是
投资商和开发商把其中的部分
物业出租;另一方面销售,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底层销售,最典型的就是大连万达,把一楼留下来,二楼三楼卖给沃尔玛,其实大连万达尝到很多的甜头,那一层销售价格通常是市场价的两到三倍,最高的卖到十九万一平米,沃尔玛主力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我信它为“拖”,这个“拖”实际上当的好,为了沃尔玛价值的提升,它是主力店,或者是远期的回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租售结合呢?大多数是迫于资金的压力,通过卖掉一部分后套现,租的部分也为后期的资本融资留下后路,这是住宅地产的开发模式和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比较。
类别
第一类把它称之为“
沃尔玛”模式,这种模式比较典型的是业内的“万达”模式,这种模式在不同的
城市郊区,进行大规模的拷贝,目标客户极其准确,基本上是围着城市的白领阶层和一些中青年购物打造的,体制上也采取一个强制控制,并且有计划的在郊区进行开发。和提到沃尔玛一样,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连锁商店,万科作为住宅代表性企业,走的也是这个模式,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我们叫作
百货公司模式,谈到百货公司模式,即在同一个地域各种产品同时做,产品也多样化,就像一个百货公司的高中低档产品,什么都有,包括商户、写字楼、住宅、酒店、公寓都在整个盘子里都体现出来,这种百货公司的模式比较多的,一般在过去有一个城建系统,每个城市都有城建系统,城建系统转制过来开发公司,包括很多大型的开发公司都在走这种模式,这是第二类。
第三类是我们叫做
精品店的模式。这类模式像万通一直在拼命的推行这个“美国模式”,它这种模式主要干什么呢?主要在少数高端的市场进行精品店的经营,就像我们一样,我卖的
劳斯莱斯,可能一天就卖三辆,但是我的总营业额和利润是最高的,所以是走
高端路线。
发展
近年来,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已经迅速成为不少城市商业零售市场的主力军,而传统的商业物业已经很难满足它们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这给房地产行业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白,于是融合传统流通业与地产业的商业地产企业就应运而生。
据统计,2010年开始,房地产紧缩型调控拉开大幕,新政主要针对住宅市场,而商业地产成为楼市调控新政的受益者。2010年我国商业地产呈爆发式增长,达到历史新高。2010年1-12月,商业营业用房和办公楼开发投资完成额分别达到5,598.84、1,806.55亿元,分别增长33.90%和31.2%。
2011年,随着地产格局的更替和政策的调整,住宅地产发展开始趋缓,而商业地产市场却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俨然进入到了黄金发展期。2011年全年,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
同比增长率分别高达16.1%和23.7%。
2012年以来,我国商业地产发展整体依然向好,市场逐渐步入理性。2012年1-9月份,商业营业用房和办公楼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25.3%和36.1%。1-9月份,办公楼销售额下降4.2%,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2.3%。
从部分重点城市2011年一季度的土地出让种类以及商业地产项目开发数量来看,商业地产已经呈现超越住宅地产的趋势,结合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部分地区商业地产泡沫已成定局。商业地产泡沫在二三线城市尤为严重。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此前曾发布报告称,珠海、中山、海口、银川、西宁等5个三线城市
商业建筑面积增幅将高达83.9%,出现过剩化的趋势。
在房企接连涉足商业地产领域之后,对商业地产人才的渴求自然提上日程,也造成了人才的频繁流动。不过,由于高校里并没有相关专业的设置,商业地产人才的培训一方面依靠成人和继续教育的外部培训,另一方面是依靠实力企业的内训。对于绝大多数新成立的商业地产公司及项目来说,通过猎头挖角成了最便捷的手段。不过,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需的人才,与团队相匹配,才能优化配置资源。
随着住宅限购令在全国范围的蔓延,其已对投资性需求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部分资金已陆续抽离住宅市场,流入商业地产,致使短期内非住宅产品销售量出现明显增长。与住宅销售消化相反的是,2011年写字楼销售同比增加13%。与此同时,特别在2011年3月限购令严格执行后,四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商品房销售面积中的写字楼占比已从15%上升至20%。
2011年,四大城市一、二手写字楼销售面积约为360万平方米,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加13%,与2010年下半年相比下滑5%。而2011年四大城市一、二手住宅的销售面积为3353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3%,与2010年下半年相比下降28%。
受投资气氛逐步增强、写字楼成交量稳中有升的影响,2011年,深圳、广州、成都、杭州的样本甲级写字楼均价分别为50161、25715、15819、37339元/平方米,半年累积涨幅分别达到24%、18%、7%、8%。其中深圳的中心西区商圈、广州的天河北商圈、成都的人民南路商圈、杭州的黄龙商圈分别为各自城市价格上涨最为显著的区域,涨幅分别达到27%、31%、7%、16%。
在商办用地供应方面,从2007年到2011年,北京、上海、成都的商办用地供应出现了逐年大幅增加的现象,这些新增的土地供应将在逐步进入商办物业市场,短期内必将对写字楼市场的供求结构产生明显的冲击。反观广州、深圳、杭州的商办用地供应,基本呈现较为合理的水平。
预计在限购令退出之前,商业地产的政策利好因素仍将存在。在房地产调控政策趋于“常态化”和保障房大力建设的背景下,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新的突破和转型势在必行。商业地产是房地产转型和突破的一个重要方向。
未来,商业的集中是必然趋势,无论是一线还是二线、三线城市,集中式的商业必然是主流。随着二三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的产业转移将会使得二三线城市对于商业地产的需求大大增加。根据
仲量联行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到2020年,一线城市在中国商业地产总量中的比重将仅占10%,这预示着今后10年里二、三线城市蕴含着巨大商机。
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2022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2895亿元,比上年下降10.0%。其中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0647亿元,下降14.4%。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6366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343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26947万平方米,增加4186万平方米。
行业现状
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61.0万公顷,同比下降16.5%。其中,工矿仓储用地14.7万公顷,同比下降29.9%;房地产用地15.1万公顷,同比下降25.5%;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31.1万公顷,同比下降1.9%。
《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四季度末,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商业、住宅、工业地价分别为3522元/平方米、6552元/平方米、5277元/平方米和742元/平方米。四类用地价格
环比增长率分别为0.94%、0.39%、0.69%和1.45%,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16%、3.90%、4.85%和6.03%。
2016年6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中的第12条:“允许改建房屋用于租赁。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土地使用年限和容积率不变,土地用途调整为居住用地,调整后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应当按照居民标准执行。”如今,福建、四川、昆明等地区的商业地产开始“商改住”政策的调整。
运作原则
地产运作
一直在和一位业界的朋友争论,原因是对商业地产的运作有不同的理解。因为理解不同,导致商业地产的操作模式不同,自然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结果中的一种情况:招商先行或租售并举,这种情况下
商业物业一般会升值;另外一种情况:只售不租或先售后招商,往往导致商业物业贬值,招商难度加大,开发商失去招商主导权,业主和入住商家无法得到期望的投资回报。
所以天津的冯新总经理,将商业地产的操作模式分为二派:一派是杀鸡取蛋型,另外一派是养鸡生蛋型。
不管是哪种形式,都应该以“招商”作为商业地产的核心。“只要商铺能出租,在运营,它就具备升值的可能,从而做到“进可攻,退可守”的理想境地。“进”就是可以“带租约销售,”“退”就是先持有,后寻机再售,或寻求上市、
REITS、或
信托。”这是我在各种场合讲的对招商的理解。下面是招商与销售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招商原则
一、招商难度远大于销售,佣金上要有侧重。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一线的“置业代表”往往青睐销售。为什么呢?因为销售后回款,他便可领取很高的佣金,而且这个过程很简单,大多适用于投资客,这类业主的特点大多是不太懂商业运营,而追求投资回报。在实际操作中,只要销售员明确告之单价、面积、商铺位置,以及区域大概租金,合同就可以签订了!某种程度上,开发商的销售员比投资业主更专业!
而招商会难的多,一般来讲,选址的人都很熟悉区域租金和租赁的商业条款,租赁合同中对租金、物业费、空调费、取暖费、停车费、消防手续、装修手续、广告位、
免租期、付款方式等都会有明确约定,而且大一些的商铺不是选址员能确定的,一般要报给地区经理、地区总经理、甚至商业总部总经理,其要亲自察看区位、房型,以及合同条件,然后才会确定。甚至这些高级职位的人,可能会亲自参与谈判。这时,开发商的招商专员相对商家选址人员来说,不如人家专业。这个谈判过程很长,难度也很高,有时十几个条件中,只要一个条件谈不拢,或者电力供应、结构形式、或
物业服务内容有争议,就谈不成。
所以在市场上,招商人员很难招,而销售人员很好找,就是这个道理。解决方法是对招商人员,在工资和佣金上,要有所侧重。
二、招商人员在数量上要多于销售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
对销售人员,很多项目实行“
末位淘汰制”,但对于招商人员,由于谈判周期长、难度高、专业性强,所以要求人员相对稳定,讲究“跟踪”,不是“一蹴而就”的急于求成。项目招商人员,一般按业态分工,人员数量,应该2-3倍于销售人员,考核周期要加长,考核标准也要针对招商技能和专业性及责任心三方面。
三、 招商要善于借助专业招商机构
在招商过程中,开发商手中掌握的商家资源是有限的,而一些专业招商机构,则掌握着大量的商家资源,更重要的,它们对商家的选址要求很熟悉,他们对谈判会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通过实际经验,对品牌商家,或大面积的商铺招商,往往中介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实际工作中,可以在招商部门中,专门设置代理行(中介)管理组,负责与之鉴定
合作合同,和与其所带领的商户的谈判对接,这样,往往起到“借船出海”的重要作用。
四、
带租约销售,是大多数开发商接受的商业地产运营形式
在商业地产开发过程中,除了上市公司,或者极少数对资金要求不高的开发商外,大多数对现金流有明确的要求,这就要求处理好售与租的关系。
既然是商业地产运营的核心是招商,公司又要求营销部门回款,那就出现了“带租约销售”这种模式,才能够巧妙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带租约销售”就是招商在前,销售在后,又要将二者巧妙结合在一起,让他们成功对接,在操作中对招商部门和销售部门要求都很高,尤其是对营销总监,要求其比较全面,妥善处理好租房与业主的关系。
商业地产常被简单的理解为商场、商铺,MALL,步行街之类的购物中心(区),其实,商业地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商业地产依托的应该是一个泛商业的概念。用于商业用途或者具备商业功能的地产称之为商业地产。它应该包含了:商业街,商场,MALL,写字楼,酒店,公园,零售业等等。狭义商业地产是专用于
商业服务也即经营用途的
物业形式,主要经营内容有零售、餐饮、娱乐、健身、休闲等,他们在开发模式、融资模式、经营模式以及功能用途等方面都有别于住宅、公寓、写字楼等物业类型。
六大要素
只租不售
做商业地产,是长期投资,不是做住宅销售。这种性质决定需要较长的市场培育期,来获得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不能搞
短平快,不能简单以实现短期现金流平衡为目的。
准确定位
(一)定地址
选址非常重要,能在成熟的商业区域为首选,也可以选址在有升值潜力的新区或郊区。万达在宁波的项目,综合面积45 万平方米,商业面积25 万平方米,这个项目在新区。为什么选在新区?第一,旁边有行政中心,工商、税务、保险、银行都搬过去。第二,附近规划有大的居住区,大约10 平方公里,这个地块正在大规模开始建设,而且地价、房价比较贵,平均房价6000 元左右,将来
消费层次高。在这做购物中心开始可能人流量不大,但将来升值潜力大。商场上有句名言,“一步差三成”。还有句话叫“隔街死”。所以商业选址绝非拍脑袋心血来潮,一定要反复研讨,一定要看政府长期规划多方面综合评估。
(二)定客户
目标客户要选好。我们也有教训,第一批做了六个单店,沃尔玛一楼卖出去做精品店,一平米2、3 万元,因为售价高,租金高,只能经营服装、皮具等高利润商品,但实际上经营不好。我们很奇怪,为什么沃尔玛那么大的人流一楼的人气不旺呢?经过反复观察,沃尔玛每天有几万人进出,但只有百分之几的客户进入一层精品店。因为沃尔玛是针对大众客户,而精品店的客户是
高端消费者,两者的定位不符。从第七个店开始,我们开始组合新的模式,把百货、
电影城、美食广场、数码广场组合在一个购物中心里面。这些主力店的客户,与我们精品店的客户,是基本吻合的。所以凡是做了组合店的,问题就少多了。
(三)定规模
购物中心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商业地产有两个最核心的指标,一是业主的平方米
租金收入,二是经营者的平方米销售收入。10 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每平方米月租50 元;20 万平方米购物中心由于规模大增加招商难度,招商时就要适当降租,每平方米月租40 元,那说明10 万平方米就是最佳规模。做购物中心出现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求大。我听到一件事,安徽一个地级市要做一个购物中心,规划面积53 万平方米,我感到很害怕。这个地方有多大,有多少人去购物?就我们自己的经验来看,在中国做购物中心,无论多大的城市,一个购物中心面积最好是10 万平方米左右。
最大面积也不要超过20 万平方米,超过20 万的,增加的都是无效益或低效益面积。
(四)定业态
一个商业项目的成与败,可以说在业态定位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80%,剩下的20%,就取决于操作团队的实力了。业态定位就好比一个军团的作战计划,在总方针的指导下,迂回机动作战。业态的定位首先就决定了整个商业项目的功能布局、建筑结构布局等多方面的因素,好的定位也能最大程度的节约项目的建设成本。业态定位应该是以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为原则,不应过度的追求新、奇、特,有些商业项目的业态定位相当的新颖,可在招商过程中却举步维艰,从而极大的影响了项目的销售或经营。
招商在前
一定要招商在前,开工建设在后,招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 确定主力店
主力店的确定是有学问的,不是
多多益善,以我们自己经验来看,一个MALL 里面,3-5个主力店足矣。我们以前做过一个MALL 里有10个主力店。而且主力店一定要跟MALL 的地点结合起来选定。在城里商业区做,最好就是百货、
电影城、数码城,如果地点差一点,可以做
超市,再远一点到了郊区,才可以做家居,做建材等。在这方面我们有教训。曾经在最黄金地段做了两个建材超市,租给国际顶尖企业,但是效益就不如郊区店。
至于主力店,最好是不同业态的主力店配合,百货、超市、数码城、电影城每样一个,搭配在一起,吸引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增加主力店的比较效益。最好不要在一个MALL 里做两个同样的主力店。当然也有例外,美国有一个MALL 里做了五个百货店,而且生意都好。
(二)选择次主力店
万达的主力店已经有16 家,缺的是500-1000 平米的次主力店。我了解在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有30 万种商品可以选择,在中国,只有10 万种商品。中国最缺的不是主力店,也不是小店铺,最缺的就是有特色经营的500-1000 平方米的次主力店。相当部分购物中心的开发商先开工后招商,建到一半再招商。我考察过广州和上海的两个MALL,通过朋友关系找到我,他们看中万达有十几家战略合作伙伴,请我去帮忙招商,只要我能帮他们招商成功,可以给我30%的股份。但他们做出的项目,没有研究主力店有什么要求而是按普通公建标准建设。每层荷载统统500 公斤,层高也全部一样,我一看就知道麻烦了。
超市至少要1 吨承重,建材要4 吨,图书要2 吨,你怎么改?所有的主力店看完,都回一句话:不去。这两个项目,一个40 多万平,一个20 多万平。是欲罢不能,想干不行。所以,招商在前非常重要。
规划设计
(一) 交通体系
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是交通体系。第一是平面交通体系,人车要分流,人流出入的大门口不要紧挨着车出入口。第二考虑垂直交通体系要合理,方便人流上下。第三卸货区要合理安排。多数做法是放在地下室,保证地面整洁,消费者看不到货车,尤其是建材、
超市等,这样比较方便顾客。
(二) 高度、荷载
不同的业态对高度、荷载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超市最少要1 吨,图书要2 吨,建材要4 吨。做餐饮楼板要降板,要排油,排水。不考虑是行不通的。所以招商在前面,设计就更合理一些。
(三) 留有余地
我们做前几个店时,高度平均5 米多,当时觉得够了,当时我们还没有与时代华纳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没有考虑做数字影院。与华纳签约后,发现原来的店做不了影院,层高不够。影院层高的下限要求是9 米,只能把顶层拆了重建,造成很大损失。所以我建议,做购物中心设计的时候,最好留有余地。一次性的投资只多花一点钱。
成本控制
成本方面注重三点。一、集权控制。选择施工队伍,招投标,集中采购,都以集权控制为主,各公司、各部门各自为政是控制不好成本的。二、准决算管理。所有项目全部施工图出齐,预算做好,与施工单位签订准决算合同,凡是没有图纸变更,就不再决算。这样可以很好堵塞内部管理的漏洞。三、从设计上控制成本。成本控制的关键是
设计成本控制,要实行带造价控制的图纸设计,才能真正把好成本关。
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是购物中心能否保值升值的关键。购物中心的物业管理不同于住宅的物业管理。
商业物业管理很重要一点内容,就是需要补充招商。任何一个店的招商工作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招商就结束了。所有的商店在开业一年内,租户置换率达到20%-40%,只有等到开业三年稳定后,租户置换率才可能降至2%-3%。
社区商铺
内容简介
社区商铺,指位于住宅社区内的商用铺位,其经营对象主要是住宅社区的居民。
社区商铺的表现形式主要是1-3层商业楼或建筑底层,或者商业用途裙房。社区商铺已经打破原来以铺位形式为主要形式的特点,铺面形式逐渐成为社区商铺的主流。(鉴于住宅底层商铺的特殊性,以及市场的关注程度,单独对住宅底层商铺做介绍)
按照消费者的
消费行为,将
商业房地产分为物品业态、服务业态和体验业态,结合社区商铺的特点,社区商铺可以按照商铺的投资形式分类,分为零售型社区商铺和服务型社区商铺两类。其中似乎少了体验业态,这实际上是比较符合社区商铺的经营特点的。
主要经营
社区商铺主要用作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销售和
生活服务设施等。零售型社区商铺的
商业形态为:便利店、中小型
超市、药店、小卖部、书报厅,及少量服装店等;
从以上社区商铺可能的商业形态可以看出,社区商铺具有广泛的功能特点,而且商铺大多数投资小,容易出租、转让,无疑社区商铺属于商铺投资中的“
小盘活跃股”。
住宅底商
概念
按照对商铺的分类,住宅底层商铺,指位于住宅等建筑物底层(可能包括地下1,2层及地上1,2层,或其中部分楼层)的商用铺位。
写字楼底层也有商铺,而且进入国内
商业房地产市场的时间已经很久,比如,北京丰联广场很大程度上讲,就属于写字楼底层商铺,经过长期市场竞争,其市场价值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写字楼底层商铺的市场环境、运营特点和住宅底层商铺有很大的区别。
住宅底层商铺(后面,简称“住宅底商”)是市场极为关注、投资者热衷的商铺投资形式,很多
房地产开发商充分认可建筑底层商铺的巨大价值,不仅避免了过去住宅底层不好卖的尴尬局面,而且获得了更大的投资收益。住宅底层商铺上面建筑将会带来的稳定的客户流,建筑底层商铺未来的客户基础将相对可靠,换言之,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住宅底商与
社区商业配套是不同的,严格意义的住宅底商与社区商业配套也是有区别的。标准住宅
底商和写字楼等都属于“公共建筑”,而商业配套设施属于“配套公共建筑”,二者的税费、经营运作模式完全不同。散户能够直接进行投资的只有标准住宅底商。
类型
住宅
底商可以按照服务区间及市场理念来划分。下面分别对它们予以介绍。
1、按照服务区间划分
按照服务区间的区别,可以将住宅底商分为服务于内部和服务于外部两种。有些住宅底商主要的客户对象是住宅社区里面的居民,而其他住宅底商则不仅将客户范围局限在住宅社区里面。
对于大型的住宅社区,底商主要以社区内部居民为服务对象。在功能设定上要结合小区业主的消费档次、消费需求、消费心理、生活习惯而设定。这样的店铺,投资少,风险不大,资金回笼也较快。
对于服务于小区外部的商铺,则应考虑周边商业业态、街区功能来确定商铺功能。这样的商铺应位于交通便利,商业气氛浓郁的地区,店铺面积不宜过小(最好在1000平方米以上),主要有大型
超市、各种
专卖店、大型百货商场等,如“
今日家园”、“似海怡家”、“
现代城”的底商。
2、按照市场理念划分
随着越来越多的住宅项目进行住宅
底商的开发,房地产开发商逐渐意识到住宅底商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不同项目的竞争将成为今后住宅底商市场的主旋律,住宅底商项目市场运作将对住宅底商项目的成功发挥重要作用。鉴于以上原因,下面按照住宅底商项目的市场理念对住宅底商进行分类。
按照住宅底商市场运做的特点,我们将住宅底商分为概念型住宅底商、潜力型住宅底商和
商圈型住宅底商,共三种类型。下面,分别对它们加以介绍。
(1)概念型住宅底商
概念型住宅
底商,指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突出项目的概念和主题包装。从以“欧式
商业步行街”
概念炒作成功的“现代城”、“欧陆经典”,到“珠江骏景”,再到“老番街”,住宅底商一改过去纯粹的配套服务功能。不过,为底商做主题包装只是第一步,后期对主题概念的实施和控制更加重要。新颖的主题包装无疑为项目增色不少,但决不应是开发商的制胜法宝。
(2)潜力型住宅底商
潜力型住宅底商,指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住宅底商项目。相对于借助炒作概念而走俏市场的概念型住宅
底商项目而言,某些住宅底商无需炒作却也热销。原因主要是巨大的市场潜力使此类项目被众多投资者所看好。如位于
亚运村的“风林绿洲”,由于与
奥运村及奥运会场馆预留地毗邻,人气凝聚力强大,市场潜力不容忽视,是难得的投资宝地。
“潜力型”住宅底商固然前景广阔,但同时也存在风险,无论投资者自营、出租,还是转手出售,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将是“时间”问题,也就是商户通常说的“养店铺的时间”。因此,投资者要正确评估自身承受能力,在核算回报率时应充分考虑时间因素。
(3)商圈型住宅底商
商圈型住宅底商,指已经形成一定的商业氛围,拥有大量的、稳定的消费群体的住宅底商项目。凭借有利位置,抓住市场需求点,部分住宅
底商项目尽管价格不菲但仍能创造佳绩。
商圈型住宅底商周边的商业已形成一定气候,,投资风险相对小,回报率高。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成熟商圈内的住宅底商,虽然位置和人气占有绝对优势,但是,投资商铺的其他条件(如:楼层、格局、层高、广告位、硬件设施等)也十分重要。比如北京科技会展中心,其首层店铺的出租效果很好,虽然
发展商也采取了如加修直通三层的手扶滚梯,将过街天桥与二层直接相连等措施吸引客流,但仍难弥补二层、三层在设计上的缺陷,部分店铺仍有
空置现象。
最需要指出的是,商圈型住宅底商的价值升值收益空间往往被缩小,而且如果商铺投资者不谨慎的话,很可能以过高价位购买商铺,最终被高位“套牢”。
特点影响
社区商铺作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商业房地产形式,其市场极为成熟,只要商铺投资者保持理性的投资思维,不是以过度透支的价格购买商铺,就不会面临大的投资风险。下面按照零售型社区商铺和服务型社区商铺两个类型对社区商铺的特点进行分析介绍。
1、零售型社区商铺
⑴、规模特点
零售型社区商铺的规模有大有小。其中,用作便利店、中小型
超市的社区商铺规模较大,面积大的约1000平方米,小的约100平方米,药店一般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小卖部面积甚至仅7,8平方米,书报厅面积可能更小,一般的社区很少有服装店,有的话,面积也会比较小,通常20-30平方米。
零售型社区商铺的规划设计通常没有特殊的要求:3.5米的层高是基本要求;如果是做中型超市,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合理的柱距,避免柱网太密,影响使用效率。
⑶、经营特点
▲ 商铺的形式
社区商铺的主要形式为主要为铺面形式。
社区商铺的投资回收方式包括出租和出售两种,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出售方式越来越吸引市场的关注,而且社区商铺的买家将逐渐从散户时代逐渐向商业投资机构转化。
2、服务型社区商铺
⑴、规模特点
服务型社区商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规模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过去,社区商铺比较多的是小型餐厅、小型美容美发店、彩扩店、花店等,可是餐厅的规模越来越大,大型专业美容美发院成为大型社区的重要配套,健身设施从无到有,并不断有知名品牌健身机构进入市场,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其他服务设施都对商铺的规模有较高要求,1000平方米左右的商铺具有良好的市场空间。
⑵、规划设计特点
服务型社区商铺的层高也不能低于3.5米,柱网设计过程中要在设计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柱子数量最少化,因为餐厅、美容美发、健身等设施对水、电、暖、天然气、排污、消防等有相关要求,
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以上内容加以考虑。商铺投资者在做商铺投资时需要对此加以考虑,上述设施越完善,今后越容易出租。
⑶、经营特点
▲ 商铺的形式
铺面铺位
铺面商铺不可能进行统一管理,尤其当采取出售投资形式的时候,开发商不可能在经营阶段,干预商铺投资者的投资形式或经营类型,在此情况下,如果社区商铺的规模太大,这种没有统一定位、统一经营理念的社区商铺项目将有可能面临经营困局。
有些社区建设专门的社区商业楼,里面的商铺主要是铺位形式,这些铺位商铺的“可视性”肯定不如铺面形式,但其优点在于这种铺位商铺有可能在统一定位、统一经营理念下,竞争力得到提升,换言之,当社区商铺的开发商专业化水平很高时,铺位型社区商铺的价值未必不如铺面社区商铺。
▲ 投资回收形式
不少从事服务类商铺经营的经营商,已经逐渐在改变租用商铺的方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过去的餐饮业经营商、美容美发店经营商等财力不足,所以只能租用商铺,很多从事服务类经营的企业、个人已经具备了投资购买商铺的实力;另一方面,这些经营商不得不面对商铺房东一再涨租金的现实,所以这些经营商会转而选择购买商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服务型社区商铺会逐渐成为商铺销售市场的重要品种。
建筑特点
住宅
底商建筑形式上表现为依附于住宅楼的特点,整个楼的一层、二层或/和地下层的用途为商业,楼上建筑的用途为居住。为了确保居住、商业运营两种功能的有效性,开发商会通过合理
规划设计对居民和底商的消费者和经营者进行独立引导,出入口独立开来,以保证楼上居民的生活尽可能少受到底商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规划设计不够合理,住宅底商会一定程度影响住宅的销售。
另外,住宅底商的规模要恰当控制,当规模超过2万平方米以后,开发商必须对该
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市场环境做必要的调查和研究,不能一概用底商的简单概念去确定
项目定位、规模、市场策略等,否则项目会面临开发困境。
铺面类型
住宅
底商的主要类型多数是铺面形式,少数是铺位形式。铺位住宅底商良好的“可视性”使其价值最大化有了可能性,这也是住宅底商引起市场关注的原因,或者说是住宅底商得到商铺投资者青睐的原因。
有些开发商在进行住宅底商设计时,为了使其标新立异,在住宅底商有限的空间里进行了超越通常意义的底商开发,可能将此住宅底商项目开发成为规模较大的步行街,或别的形式,这些市场意义的创新,使住宅底商的概念复杂化了,无论是规模还是形式都要求开发商从更加专业的角度进行
规划设计、定位等,否则,用普通底商的思维,去开发步行街、百货百货商场或其他
商业房地产形式,会加大项目的风险。
形态特点
住宅
底商作为社区商铺的一大类,也主要用作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销售和生活服务设施,其中零售型住宅底商的
商业形态为:便利店、中小型超市、药店、小卖部、书报厅,及少量服装店等;服务型住宅底商的商业形态主要为:餐厅、健身设施、美容美发店、银行、干洗店、彩扩店、花店、咖啡店、酒吧、房屋中介公司、装饰公司、幼儿园等。
投资回收
越来越多的住宅
底商的投资回收形态主要为底商出售形式,主要的投资者包括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长期看来,机构商铺投资者会逐渐成为商铺购买的主力,这会影响国内商铺开发模式及投资模式。
一般定位
无的放矢是指没有目的的射箭,射箭可以无的放矢,商业却不能没有定位。按照商业地产项目市场调研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市场定位是制定基本策略的重要步骤。环境分析、市场分析、发现机会市场、确定目标市场、确定营销策略、是市场定位的基础,市场定位是项目成败的转折点。
释义
1.定位释义
简单地说,定位就是决定一个项目要做成什么样的?卖给谁?谁来使用?严格地说,项目定位就是通过市场调查研究,确定项目所面向的市场范围,并围绕这一市场而将项目的功能、形象做特别有针对性的规定。本定义具有如下特点:
定位建立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优势企业家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定位,而且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房地产开发是输不起的行业,一个项目做砸了,全盘皆输。所以,定位应建立在必然性规律上,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研判事物发展态势。市场调查和研究就是集合各个阶层的意见和专家智慧达到必然结果的正确选择。
定位的核心是确定功能。例如,建筑性质是什么?有何用途?如果我们定位方向是商场类
物业,那么,具体应该是什么样的物业?
超市、产权市商铺、集贸市场、百货商场还是专业性市场?
定位是系统工程。确立了定位的同时。也应该确定了目标客户和目标形象,以及相关的市场推广策略。单一的定位往往造成前后脱节,降低定位的协同效能。
2.项目定位内容
商业地产项目定位基本包含功能、客户、
形象定位,更深一步延伸,包括服务定位和技术定位。例如,功能定位就是确定建筑的用途及发挥的作用;
客户定位就是确定谁是建筑的投资者、使用者、运营者、物业管理者和消费者;价格定位就是确定建筑的目标价值和价格;形象定位在与确定建筑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服务定位就是确立建筑使用过程中所提供的服务水平,如宾馆、酒店按照星级标准提供服务。如此等等,说明定位的内容非常丰富。
上述各种定位中,功能和客户定位是核心,两者相互影响,互有以来。例如,一个项目的
用地性质是写字楼,就排除了客户定位的任意性,对客户定位产生约束。但在确定功能的大方向下,
功能设计细节则要根据客户定位的结果确定,客户定位的结果要通过功能设计表达和实现。
形象定位、服务定位是功能和客户定位的自然发展,也是客观要求。技术定位是在技术层面满足功能和客户的需要,例如,大跨度空间需要采用钢结构、综布线充分灵活性要采用架空地板技术或者
无线局域网技术。
价值定位既是上述定位的结果,也会影响定位方向。例如,价值最大化方案不但要求开发商从长远考虑问题,还要考虑自身实力。风险最小化就要降低销售价格、采取最稳妥的功能定位方案,定位有开发商的价值取向决定。
程序
有些项目规划功能十分清晰、要求严格,使问题的定位简单化,例如,社区
商业用房、住宅
底商功能定位、客户定位和消费群体定位不很复杂,简单的市场分析就能得到比较准确的市场结果。但对于大型项目,规划部门功能定位笼统,存在定位空间,在单一功能无法满足或者需要辅助功能的情况下,就需要按照程序决定
1.辨析定位问题
在项目分析以及经验分析的基础上,辨析定位问题,也就是需要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回答的问题。例如,写字楼底层的空间应该做什么用途最好?底商发展餐馆是否合适?发展大型
超市与产权市商铺哪个最好?谁有可能投资购买
物业?正确地提出问题,就相当于定位问题成功了一半。所以我们应该善于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越尖锐、越深刻,得到正确结论的机会也就越多。
2.识别细分市场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市场,进行细化。例如,北京某大厦准备整层对外销售,策划人根据行业变量、规模变量、地理变量、经营变量和个性特征把市场细分为:
⑴政府机构转制出来的大集团(公司)以及将要转制的大集团(公司)。
⑵金融机构,包括各级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及其他
非银行金融机构。
⑶大型股份制公司及外省市集团(公司),包括上市公司。
⑷行政职能型部委机构。应该承认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限制了
行政职能型部委机构对写字楼的需求。
3.选择目标市场并进行评价
别更上例中,为了使细分市场的识具有科学性,需要评价每个细分市场的潜在利润,标准是:第一,细分市场的规模和发展前景;第二,细分市场的赢利潜力;第三,公司目标和资源。标准分成A、B和C三级,逐级递减。结果发现除行政职能型部委机构与上述三个评价标准不一致外,其他三个细分市场(政府转制公司、金融机构和外省市集团和股份公司)是理想目标
4.确立定位体系
所谓定位体系是商业地产
物业的客户组合群,也就是什么样的客户是物业的潜在购买者和使用者,他们应构成完整的生态关系群落,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谐性的特点。
5.评价定位体系
一个物业的市场定位是否正确,体现了物业的价值,我们应予以
系统评价,比较多方案。
框架
在经过前期周密的市场调研,正确把握项目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项目形象、功能组合、规模档次、目标客户、
物业价值等核心内容进行详细论证,构建商业地产定位及策划项目的整体框架,为项目提供最具可行性的开发方案。
1、项目地块解析
在项目市场发展趋势研究的基础上,本部分将从项目条件分析入手,从地块角度判断适合发展的物业形态,并对项目周边环境地块的状况性质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本地块可能之影响。
2、项目区位分析
主要针对项目周边地块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了解项目发展的环境及影响因素。
3、项目地块条件分析
主要针对项目地块的开发条件进行透彻分析,找出影响项目发展的因素。
A、项目SWOT分析(优势、劣势、发展机会、竞争威胁):分析项目发展的重要及难点,明确项目本身的优势、劣势、发展机会、竞争威胁等。
B、项目发展方向把握:在了解市场环境、片区发展及地块条件基础上,对项目发展方向、可能功能
物业进行预测,提供细供市场调研方向。
C、项目发展形象定位及概念定位:确定项目的发展形象,为项目定位与
规划设计提供方向。
D、项目功能组合及业态配比定位:主要包括项目内部主要物业类型的功能确定、组合方案定位、功能布局及各功能间的关联性控制。
E、项目开发规模与档次定位:根据项目发展主题,并结合项目所处市场背景环境,确定项目主要物业类型的开发规模与档次。
F、项目目标客户定位:主要确定项目各功能物业的客户阶层、消费群体,为项目后期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G、项目价值定位(含财务分析):根据项目自身条件、总体定位、市场供需状况、市场现有
物业供应价格水平、潜在购买水平,以及项目所在区域未来发展趋势等因素,明确项目各功能物业的价格水平。
基本分类
按照行业分类
1.零售功能房地产(百货商场、商业街、超市、
家居建材,以及将上述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大型购物中心和SHOPPING MALL)
2.娱乐功能房地产(电影城、娱乐城、KTV)
3.餐饮功能房地产(大型饭庄、快餐小吃、冷饮店)
4.健身服务及休闲功能房地产(健身中心、美容院)
5.商品批发商业地产(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
6.居住以及办公用商业地产(写字楼、酒店式公寓、产权式酒店、老年公寓)
功能分类
泛指用途为商业、
服务业的
物业。国内常见有:
底商、写字楼、商务中心、步行街、MALL、购物中心、专业性市场。
地域分类
根据不同的城市发展规模,城市中存在单个或多个商业中心、商圈的情况。如:北京有燕莎、朝外、CBD、
建国门、王府井、亚奥、北三环、
西单、阜成门等多个分散的商业中心,商业分布呈现
多极化现象。上海、南京等国内诸多大中城市中虽有不同的商业中心,但均有商业密集度极大的首屈一指的核心商业区。分析和研究不同地域的商业特色有助于完成理想的商业选址。
服务对象
有区域商业中心、
城市核心商业中心、次中心、邻里中心、小区配套商业等。
发展战略
价值产业
商业地产的
产业价值链是一个流程增值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思考中建立了这样一个模型,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一个商业地产项目的产业价值链从不同的角度看其实有两个,既狭义产业价值链和广义产业价值链广义产值价值链中市场的狭义和狭义产业价值链中的商业地产是两个价值链的关键点,他们通过开发商连接,把一个无形市场转化成有形市场,这是产业价值链开发的基本意义。狭义产业价值链是从经济效益和微观概念讲的,是以开发商为龙头的,整合了零售商,运营商,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企业而形成的价值增值过程。也就是说狭义价值链是开发商在开发一个商业地产项目一开始就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为了实现商业地产开发的经济效益,开发商必须寻求投资者、商业运营商商业服务企业和关联的产业介入,共同玩转这个项目。广义价值链是商业地产的社会效益和宏观讲的,往往是无形的,是从
消费者需求开始的逆向营销的过程,逆向营销在美国已经提出十几年了,在中国有多少企业做到了,是一个商业地产项目通过消费者需求,商业经营,质直制造供应商改进而产生的价值。广义价值链是认知形成了,只要你把狭义价值链做好了,他就会形成了,但是广义价值链基本上是造势的,我们在80年代学习的时候就学习了商业地产的项目。事实上掌握消费者的心理,行为偏好,掌握个体投资者的承受力对于商业地产开发都是十分重要的。
商业地产产业价值链理论的意义:
首先从意义上看,它至少有这么几个意义:
第一,产业价值链有助于商业地产开发具备正确的理念.
房地产是一个
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理念,商业地产尤其如此,其成功虽然靠智慧,反思我们大部分失败的商业地产都是贪心所致,要么是忽视了消费者的研究,要么是很多政策倾向自己,忽视了关联产业的利益。产业价值链告诉我们,你想成功的开发必须重视整合这些产业,为
相关产业提供增值的机会。
这里提出产业价值链这样一种模式也是简化这些东西,清晰思路。在
商业地产策划中,我们发现很多开发商从事没有接触商业地产,甚至从来没有做过地产,就把房子盖起来,这种情况太多了。在项目动工之后就没有了方向,为大家解决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是产业价值链,你把你的商业地产项目看成一个集成系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产业,不能光是开发房子这么简单。相关产业我们在模型上标的非常清楚。
第三,产业价值链模式有助于商业地产开发形成有效的模式.
那是一个模式,而不是一个理念。首先是商业地产其前调查方面,与住宅开发不同,商业地产前期调查涉及的面广得多。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市场调查内容至少涉及几个方面:一个是与住宅楼盘相同的必备的内容,宏观经济环境、消费者调研、密接调研等等。第二个是长上方面的调研内容,包括厂商、
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根据项目的大小,这些都要考虑到本地基本涉及到的和外地部分涉及到的商家、厂商。第三个方面是关联产业的调查内容,我们这个模型上面说的关联产业包括餐饮业、旅游休闲业、旅游业、培训业、传媒、广告业、咨询策划。第四个是服务运营机构的调研,包括会展、物流、信息和咨询等等。对照这个产业价值链模型,我们商业的调研思路会变得非常清晰。
商业地产行业观察
中国商业地产开发切忌盲目进入三四线城市
随着房地产宏观调控对住宅的限购、限贷,众多地产商把目光转向了商业地产。在12月9日—11日在深圳举行的2011
中国住交会的中国商业地产高峰论坛上,
房地产开发企业则在商业地产热的同时看到了商业地产运营所需要的资金、产业等新问题。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秘书长肖晓俭表示,一方面是商业地产不断增加后续运营需要专业团队,另一方面也开始面临电子商务的影响。证大喜玛拉雅执行总裁徐辉则表示,商业地产不能盲目进入三四线城市。
行业情况
总额增长
2012年前7月全国新增购物中心投资规模达到2200多亿元,预计2012年全年可超过3000亿元,全国商业地产累计投资预测超过1万亿元。预计2016年这个数字将会增加一倍。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人均商业面积已经超出了世界发达国家人均1.2平方米的商业面积,上海的人均商业面积超过3平方米,如果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也达到人均2.5平方米。当供应量超过市场的消化能力,就会有一大批商业物业滞销堆积,开发商的
资金链断裂事件盘点
2012年11月份商业地产大事件盘点
2012年的11月并不平静,商业地产类大事件包括旭辉集团、新城控股成功在香港上市、万达北京通州拿地、昆明恒隆广场项目开建温州龙湾万达广场开业;零售品牌大事件包括天猫苏宁易购大战“双11”、 娃哈哈杭州WAOW商场29日开业、深圳首家苹果门店开业、银泰百货全国门店14周年店庆;然而这个月的负面新闻也不少,深国商再圈钱7亿激怒投资者、京基董事长被曝澳门豪赌输掉京基100大厦、龙湖地产主席吴亚军离婚、上海外滩地王争夺案开庭、远大地产长沙“天空城市”进度延后、沃尔玛全国裁员计划悄然进行、俏江南董事长张兰被曝更改国籍……
2013年房企重心将转向商业地产 加速布局二线城市
记者统计发现,像万科、保利、龙湖、金地集团等9家房企,会将商业地产作为2013年开发重点,尤其是“自持”比重还在加大。绿城中国、招商地产、恒大地产、花样年等5家房企,都将在2013年加大在二线城市布局。
2013年1月份商业地产大事件盘点
2013年的1月商业地产类大事件包括万科公布“B转H”方案、南联地产更名“万科海外置业”、瑞安成立新天地公司、嘉德置地更名凯德集团、绿地香港买壳已启动、深圳海雅缤纷城19日开业、京投银泰豪掷百亿元北京夺地等等;零售品牌大事件包括万达百货丁瑶离职、俏江南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王府井网上商城上线、特力和乐石家庄和天津两店同开、唐骏正式离职新华都等等;然而这个月的负面新闻也不少,温州4亿房地产信托开发商跑路、雅居乐陈卓林被正式控告非礼罪名、亿万豪剑桥撤离中国、韩国易买得拟退出中国卖场业务、沃尔玛郑州二七店闭店、麦德龙宣布停止万得城在华扩张、百胜餐饮就“速成鸡”事件公开致歉等等
2013年2月22日北京讯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1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住宅投资49374亿元,增长11.4%;办公楼投资3367亿元,增长31.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9312亿元,增长25.4%。
2013年3月份中国商业地产十大事件
新国五条地方细则出台引房企多元化发展,万达拟在香港借壳上市,银泰、苏宁、吉之岛更名谋求经营突围,“第一夫人”效应捧红本土服装品牌,梅西百货等外资百货借道电商曲线入华,招商地产、金地规划产品线借力金融发展商业,沃尔玛、乐购在华新发展策略,Gucci、LV调整在华策略,杭州解百“蛇吞象”式收购杭州大厦或落空,娃哈哈进军商业地产凸显运营经验匮乏。
2013年8月份商业地产最新人事变动盘点
2013年8月,新鸿基地产人事变动,何志杰接替管文浩任非执董;李国章辞任九龙仓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职位;建业地产独立非执行董事变动:王石辞任 MukKinYau接棒;中海外上半年公司盈利131亿港元 孔庆平卸任董事局主席;百联集团10年换四任董事长 陈晓宏、叶永明正式加入……
2014年1月份商业地产最新人事变动盘点
2014年1月,万科聘任陈玮为执行副总裁;王锐加盟正荣集团担商业大旗,已布局500万㎡商业项目;瑞安房地产行政总裁李进港离职,罗康瑞回归管理一线;上海中鹰置业董事长芮永祥将任三湘股份副董事长;徐重仁复出担任全联总裁 定下三年拓店至千家的目标……
“2013成都商业地产十大趋势”:租售并举将成主流趋势
把脉中国商业地产发展趋势,展示成都商业地产样本,由华西都市报策划举办的“2013·中国商业地产成都峰会”于10月25下午在明宇尚雅饭店举行。
来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住建部以及代理机构、品牌开发商等商业地产及经济领域专家、学者齐聚成都。
2018年商业地产大事件
万科印力联合收购凯德20个购物中心;凯德优化中国资产配置,聚集一线城市;购物中心新开业量增幅减缓,市场从发展期向成熟期转变;融创以62.81亿元收购万达文旅全部股份;房企入局新零售,加速扩张版图;中美华尔获2018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榜“中国城乡发展综合运营优秀企业”奖。
一、成都商圈由放射性辐射向横向辐射转变
二、商圈主题化发展趋势明显
三、城市规模扩大,拥堵加剧,消费者便利化需求增加。
四、消费者由“商品消费”向“场所消费”发展。
五、新消费者更多维度的身份特征,为新业态及主题化奠定基础。
六、去主力店趋势加剧,次主力店占比加重。
七、从一线至三线,商铺租售价格失衡加重。
八、商铺投资者经历过一轮投资热潮,渐趋理性。
九、住宅巨头加大商业配比,租售并举将成主流趋势。
十、品牌开店渠道继续下沉,奢华品牌快慢两极化发展。
2013年12月份商业地产最新人事变动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