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
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商业银行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本息,这部分现金称为“基本流动性”,基本流动性加上为贷款需求提供的现金称为“充足流动性”。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流动性被视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商业银行的安危存亡,对整个国家乃至
全球经济的稳定都至关重要。
1997年爆发的
东南亚金融危机中,
泰国、
马来西亚、印尼、
菲律宾等国家都发生了因客户挤兑而引发的
流动性危机,并迫使大批商业银行清盘,以致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许多
国家和地区的
金融危机。
又叫流动性指标法,是指商业银行根据
资产负债表的有关数据,计算流动性指标,用以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的
预测方法。
(1)现金状况指标(Cash position indicator)。(与流动性
正相关)
(4)能力比率(Capacity ration)。(与流动性
负相关)
(5)
担保证券比率(Pledged securities ration)。(与流动性负相关)
(1)
游资比率(hot money ration),又称为热钱比率。(与流动性
正相关)
(3)
经纪人存款比率(Deposit brokeage index)。(与流动性
负相关)
(4)
核心存款比率(Core deposit ration)。(与流动性正相关)
(5)
存款结构比率(Deposit composition ration)。(与流动性负相关)
该方法根据商业银行
资金来源稳定性的高低,相应提取不同比例的流动性准备,同时根据银企关系,确定新增合理贷款数额,这两项合计构成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总的流动性需求。
根据上述三类负债的稳定性程度,相应提取不同比例的流动性准备。例如,对游资负债提取95%的流动性准备,对易变负债持有30%的流动性准备,对于稳定资金持有不超过15%的流动性准备。这些比例的确定大多根据经验掌握,并非千篇一律。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则
负债流动性准备公式如下:
在贷款方面,根据盛行的保持
客户关系原则,商业银行应尽量满足客户的合理贷款需求,以建立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估计
最大可能的新增贷款额,并保持100%的流动性准备。商业银行的总流动性需求公式如下:
流动性
总需求=负债流动性需求+贷款流动性需求=95%×(游资负债-法定准备)+30%×(
易变负债-法定准备)+15%×(稳定资金-法定准备)+100%×预计
新增贷款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可借助数学中
概率论有关方法来分析其流动性状况,这种方法便称为概率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