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十二雷:产于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三女山、虹岭、上
芝林一带。前人曾称该茶为“高岗茗草并
兰生,制茗当如兰馥清”,南宋列为贡茶,明朝中叶为鼎盛时期。最初源于
白茶类,明初后就改为炒青,是近年恢复生产的历史名茶。成品
外形圆紧挺拔,
锋苗毕露,纤秀似松针,色绿披白毫,冲泡后芽叶舒展似
兰花苞初放,香高持久有兰韵,滋味甘醇,叶底嫩匀成朵。
茶史追溯
四明十二雷茶产在
余姚市河姆渡镇三女山、虹岭、上
芝林一带,这里属四明山余脉,海拔400米,云雾弥漫,山环水绕,茶园之为“
兰花泥”、沙质壤土,四周翠竹杂林郁葱,林间流泉淙淙,林下兰花遍生,气候和环境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前人曾称该茶为“高岗茗草并兰生,制茗当如兰馥清”。 四明十二雷是
宁波历史上史实最丰的茶叶,在
宁波名茶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是宁波历史上唯一明确记载成为
贡品的茶叶;其次是千年间三度出产、生产延续时间最长、区域跨度最大的茶叶,第三它是涉及历史人物最多的茶品,可以说传承有序,更重要的还是它源于
白茶。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字典》收录有“四明十二雷”、“四明
白茶”两条目,指出两者为同一茶。清初鄞籍史学大家
全祖望曾亲自造灶复制四明士二雷并对其进行详尽考证,他在《四明十二雷茶灶赋》中说:“吾乡十二雷茶,其名曰区茶,又曰
白茶。首见于景迂先生诗,而深宁居士述之,然尚未入贡,元始贡之。王元恭说,以慈溪
车厩岙中三女山资国寺旁所产称绝品,冈山开寿寺旁所产次之,必以化安山中
瀑泉审择蒸造,
阳羡武夷未能过焉……”。
景迂先生,即
晁说之(1059-1129),客迁
宁波,因羡慕
司马光而自号景迁,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
苏轼以著述科举他为
进士。能诗词,善画山水,著有《晁氏客语》、《景迂生集》等,创“
景迂学派”。
朱熹评“书与王安石、
苏轼齐名”。他所处年代正是
团茶最兴、
白茶大行天下之时,写了不少有关茶的诗。他曾作《赠雷僧》诗三首,其三为:“留官莫去且徘徊,官有
白茶十二雷,便觉罗川风景好,为渠明日更重来”,并自注:“予点四明茶云直罗有此茶否?答云官人来,则直罗有。十二雷,是四明茶名”。诗中似乎颇为自豪地向客人展示了
白茶十二雷茶。
深宁居士,即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先世从
河南开封迁居庆元(今
浙江鄞县),淳祐
进士,官至
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学问渊博,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皆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考证博洽,是
《三字经》的原作者。所著《四明七观赋》有:“茗十二雷,采撷
区萌”之句,记述了区茶的来源。
王元恭,字居敬,号宁轩,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至正六年(1340)任庆元路(今
宁波)总管,编纂《至正四明续志》12卷以续补《延祐四明志》。
从上所引三位大儒的考证、结合
全祖望的其它文述,可知十二雷茶是以采茶季节命名、
白茶是以品种特性命名、区茶则取意园地栽培茶而非山上野生茶,实为一茶三名;此茶源于
北宋、初为
团茶、元始入贡的史实。
从1650年
谈迁《棘林杂俎》、1808年郑辰《四明志征》、1846年尹元炜《溪上遗闻别录》等史料中可更清楚地发现:四明十二雷是在
元初由
殿帅范文虎主导下,在今
余姚市车厩岙内设茶局制作入贡;明初时贡茶量260斤,为
浙江第一大贡茶、占当时浙江18种贡茶总量的50%,可见其在当时的地位,但至万历二十三年时,“因无茶可采”停止入贡。此事在原慈溪县衙仪门外曾有碑立传。开始时,四明十二雷茶为蒸青
团茶入贡,明初统一改为炒青,产地则在
车厩至陆埠一带。1750年,
全祖望来到
车厩岙,进行了四明十二雷的“二次创业”,此茶不久,产地东扩至
余姚大隐镇与鄞州
横街镇的相邻山区。一时竟相仿效。持续五十年后湮没。但是,这个漫长过程的茶叶应该不是
白茶了。在魏国梁先生点拔和支持下,反复查阅史料和实地考察,找到了三女山、开寿寺等遗迹,并在开寿寺遗址上方的虹岭村恢复创制了松针形的四明十二雷,1986年恢复生产,由
宁波市林业局提出并拨款
余姚市农工部王开荣为主创的“四明十二雷”,是继承原来采制方式和品质特基础上与新的加工工艺融为一体。该茶
外形圆紧挺拔,
锋苗毕露,纤秀似松针,色绿披白毫,冲泡后芽叶舒展似
兰花苞初放,香高持久有兰韵,滋味甘醇,叶底嫩匀成朵。1988年成为
宁波市级名茶,1990年,在
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名茶,荣获
浙江省茶叶学会首届头茶会二等奖。而今,以
车厩岙至
河姆渡一带,新建成了规模较大的
白茶生产基地。也许这是历史的重演。
茶名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在河姆渡不远的山村里,有三位去深山采茶的姑娘,她们走了很远的山路
,采了好多嫩嫩的茶叶。归来时感到又累又乏,这时忽然看到一条清澈明亮的山溪,她们看到如此可人的溪水,忍不住跳下去嬉戏起来。玩得高兴,没注意到天空中忽然乌云翻滚,一转眼,雷电交加,下起倾盆大雨。不幸的是,三位姑娘被十二声雷电击中,再也没有起来。后来,雨过天晴,溪边出现了三座相依相连的俏丽山峰,远看,就像三位少女的倩影。山上,还出产一种又嫩又香的茶叶,传说就是三位少女当年采茶留下的。人们为了纪念三位少女,将那三座山峰称为三女峰,三女峰上出产的茶叶,就被人们称为四明十二雷。
采制工艺
四明十二雷茶采摘标准
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芽长于叶总长度在3公分以下。鲜叶稍经摊放,清香初吐时即行付制。
初制工艺的制作过程
分为:杀青、整形、摊凉、足干四个过程。
具体运用抛、抖、理、按、截、抓、翻、甩等手法,整个工艺过程均在同一锅中完成。
一、杀青:投鲜叶0.25—0.35公斤,锅温150—170°C,历时8—10分钟,要求做到抛开、抖散、按匀、
理直、轻、抓,使芽叶略卷筒状,茶汗微干,至含水量约30—35%为适度。
二、整型:是形成四明十二雷茶
外形特征的主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重理兼搓;中期搓理并重;后期搓、搓、截、甩并用。
搓时动作由快到慢,压力由轻到重,锅温由100°C渐降至60°C左右,至芽叶初成针状,有触手感,白毫显露,香气始发时出锅,全程约15—20分钟。
三、摊凉:将整形叶均匀薄滩于匾中,并略加拣簸,使其湿燥均匀,去除轻片、碎末。
四、
足干:投整形叶0.25公斤左右,锅温由60°C上升到90°C。主要手法,前期低温搓条造形,后期用抓、翻、甩、达到保色保毫。历时22—24分钟。至芽叶锋苗显现,手捻成粉,香气显露即可。出锅后,稍经摊凉,即包装入石灰缸中贮藏。
名茶鉴赏
四明十二雷外形圆紧挺拔,锋苗毕露,纤秀似松针,色绿披白毫;冲泡后芽叶舒展似
兰花苞初放,香高持久有兰韵,滋味甘醇,叶底嫩匀成朵。理化成分:总灰分5.6%,水浸出物40.1%,酚氨比9.9,咖啡碱4.3%,滋味总分为86.6分
茶诗为证
《四明十二雷茶灶赋》
全望祖(清代文学家)
四明四面兮俱神宫,就中翠谒兮尤清空。
大阑峨峨兮称绝险,蜀冈旁峙兮分半峰。
其间剡湖则西兮,蓝溪则东峰。
二百八十峰兮土膏动,一万八千丈兮云气浓。
时则小草兮珠圆,长条兮玉洁,双韭兮挺生,三箐兮秀出,青棂兮吐丹,白附兮结实,插珑松兮篁竿,缠缨珞兮萝阙。
彼避世之畸人,各分曹以登眺。盖
饱餍而有余,薄烟火以不道,乃有茶仙经营茶灶。爱兹茶山,烟岚窈窕。
八精篮兮偃息,登古墓兮
踟踌。访旧文兮断碣,吊高僧兮遗书。彼人代兮已远,账宿莽兮成墟。独新牙兮正茁,几弥望兮山居。于是撷之掇之。吹之嘘之,蒸之焙之,祈之摅之,都篮之具于以储之。彼近山之
瀑泉,推化安为绝胜。虽然窦之飞湍,拜下风于锦镜。致
陆羽之传化,喜孙因之可证。来制良材,以慰幽兴。……。
自
元初兮经始,历明代兮来驰。怪近世之希逢,致消渴其何恃?既尘鞅之可除,窃山栖以有志。《茶经》一卷,茶寮数事,比邻可睦,那须黄羊
活眼,盈瓯司命。是尝媚之不辱,炀之无妨。倘稍存夫本色,为我和以老姜。
这是作者在虹岭建灶乞神求赐四明十二雷绝品,写下的著名
茶赋。气势非凡,其境界浪漫灿烂,发人遐想。
现代有人品茶后作诗赞道:“四明特产十二雷,飘洋过海销港台。饮后一杯云雾水,口中自有暗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