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意境是指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感,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概念
poetic imagery of garden
园林意境对内可以抒己,对外足以感人。园林意境强调的是园林空间环境的精神属性,是相对于园林生态环境的物质属性而言的。
园林造景并不能直接创造意境,但能运用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所具有的社会文化积淀,充分发挥园林造景的特点,创造出促使游赏者产生多种优美意境的环境条件。
基本介绍
通过
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历史溯源
在
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
中国的
文学、
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
山水诗、
山水画和
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
东晋简文帝入
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代表人物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
南北朝时期的
陶渊明、
王羲之、
谢灵运、
孔稚圭到
唐宋时期的
王维、
柳宗元、
白居易、
欧阳修等人既是
文学家、
艺术家,又是
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
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王维所经营的
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
元、
明、
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
倪云林、
计成、
石涛、
张涟、
李渔等人都集
诗、
画、
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
园林意境特征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
文学、
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
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
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
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
《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
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
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
建筑、
诗、
画、
楹联、
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
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
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创作方法
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
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
柳丝比
女性、比柔情;以
花朵比
儿童或
美人;以
古柏比
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②“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
《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
晚钟、
晓月、
樵唱、
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
③“比”与“兴”。是
中国先
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
《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
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
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