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免疫(英文:
nonspecific immunity;innate immunity)又称先天免疫或
固有免疫,指机体先天具有的正常的生理防御功能,对各种不同的
病原微生物和异物的入侵都能作出相应的
免疫应答。它和
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
遗传特性。
③有相对的稳定性。既不受入侵抗原物质的影响,也不因入侵抗原物质的强弱或次数而有所增减。但是,当机体受到
共同抗原或
佐剂的作用时,也可增强免疫的能力。
④有
遗传性。生物体出生后即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并能遗传给后代。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或物种免疫。
⑤是特异性免疫发展的基础。从种系发育来看,
无脊椎动物的免疫都是非特异性的,
脊椎动物除非特异性免疫外,还发展了特异性免疫,两者紧密结合,不能截然分开。从个体发育来看,当抗原物质入侵机体以后,首先发挥作用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而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因此,非特异性免疫是一切免疫防护能力的基础。
发挥保护功能的几道屏障 首先是外围屏障。
皮肤粘膜是机体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和附属物(如纤毛)的清除作用;皮肤粘膜分泌物(如
汗腺分泌的
乳酸、
胃粘膜分泌的
胃酸等)的
杀菌作用;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的正常微生物丛对入侵微生物的
拮抗作用等。其次是内部屏障。抗原物质一旦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机体后,即遭到机体内部屏障的清除,包括:淋巴和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
特异性杀菌物质;
血脑屏障和
胎盘屏障等。
①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微生物进入机体组织以后,多数沿
组织细胞间隙的
淋巴液经
淋巴管到达
淋巴结,但淋巴结内的
巨噬细胞会消灭它们,阻止它们在机体
内扩散,这就是淋巴
屏障作用。如果微生物数量大,
毒力强,就有可能冲破淋巴屏障,进入
血液循环,扩散到
组织器官中去。这时,它们会受到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的阻挡。这是一类大的
吞噬细胞。机体内还有一类较小的吞噬细胞,其中主要的是
中性粒细胞和
嗜酸性粒细胞。它们不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但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一样,分布于全身,对入侵的微生物和
大分子物质有吞噬、消化和消除的作用。
②在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如
补体、
调理素、
溶菌酶、
干扰素、
乙型溶素、吞噬细胞
杀菌素等,也与淋巴和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一样,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有助于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③血脑屏障主要是由软
脑膜、
脉络膜和脑
毛细管组成,可以阻止微生物等侵入脑脊髓和脑膜内,从而保护
中枢神经系统不受损害。血脑屏障随
个体发育而逐渐成熟,婴幼儿容易发生
脑脊髓膜炎和
脑炎,就是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的缘故。
胎盘屏障是由母体
子宫内膜的
基蜕膜和胎儿
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的。这个屏障既不妨碍母子间的
物质交换,又能防止母体内的
病原微生物入侵胎儿,从而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
非
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特异性免疫所产生的
免疫物质又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例如,
巨噬细胞吞噬、加工、处理
抗原物质,并把抗原传递给
淋巴细胞,使其产生抗体或
淋巴因子,加强杀伤
靶细胞的能力。反过来,抗体和淋巴因子的产生也加强了巨噬细胞的趋化、活化和
吞噬作用。因此,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对提高机体的整个
免疫功能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