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于2010年12月18日在
南京农业大学正式授牌成立,副省长曹卫星、省长助理徐南平出席成立仪式。
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由江苏省经信委推荐、工信部批准组建,是专门从事信息农业与精确农业技术创新、系统集成、转化应用的国家级研发机构。中心将以
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科学为依托,构建一支多学科交叉的信息农业高素质研发与推广团队,组建区域化信息农业产业技术联盟。
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NETCIA,简称中心)于2010年11月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组建,是专门从事信息农业与精确农业技术创新、系统集成、转化应用的国家级研发机构。该中心依托
南京农业大学,基于
江苏省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及若干国家重点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心重点进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中心的目标是以
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科学为依托,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信息农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及中试基地,重点围绕“农情信息监测诊断”、“农业生产系统模拟”、“农业精确管理决策”、“信息产品研制开发”等4个科研方向,培育一支多学科交叉的信息农业高素质研发与推广团队,建立一个高水平的信息农业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工程开发平台,形成若干高标准信息农业技术与产品集成中试与示范应用基地,组建区域化信息农业产业技术联盟,成为我国积极推进信息农业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的中坚力量,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中心下设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度及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业务创新体系。中心主任由
南京农业大学曹卫星教授担任。
曹卫星,男,1958年8月出生,1989年3月于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获作物学博士学位,1989年4月—1994年3月为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后及研究科学家,1994年4月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现任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民盟中央常委、省委主委。 学术专长于作物生理生态、作物信息技术,着重明确了小麦作物的籽粒品质形成规律、品质生理生态、品质生态区划及调优栽培技术,为优质高产专用小麦栽培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基于作物(水稻、小麦)系统的动态分析与定量表达,构建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作物管理知识模型、基于模型和GIS的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作物生长预测与管理决策的精确化和信息化;基于作物反射光谱分析,发展了作物氮素营养无损监测、实时诊断及精确调控的技术体系,促进了作物氮素营养快速诊断与高效管理。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一级学报论文192篇和SCI论文71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教材4本,登记国家软件著作权2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培养了硕士38名、博士55名及博士后6名。入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省创新学者攀登计划,以及中国作物学会科技成就奖、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杰出服务奖等。
朱艳,女,197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朱艳教授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863计划及部省科研项目的支持下,重点围绕作物系统模拟与设计、作物生长监测与诊断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在江苏及周边省市的稻麦生产区进行了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推动了我国信息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多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参与建设了“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
江苏省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信息学”江苏省重点学科及“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学科。朱艳教授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11)、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5)、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荣获
中国青年科技奖(2011)、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一等奖(2010)、江苏青年五四奖章(2009)、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中心在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建有信息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服务于中心关键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及成果转化应用。基地由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
如皋市农业委员会和如皋市白蒲镇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占地150余亩,包括科研试验区、技术展示区、大田生产区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