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格
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荣誉
国格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荣誉,尊严品格。国格指国家的荣誉、尊严、声望和影响,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
具有国格,除指形式上所反映出的一个国家的荣誉、尊严、品格、声望,个人来说就是热爱与捍卫这个国家的领土与它的人民所反映出的言行。
内涵
指国家的体面或尊严(多体现在涉外活动中)。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国格概念不同。但对国人来说,是自觉地捍卫祖国的荣誉与尊严、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对党政领导来说,积极服务于全国人民,治理好国家,管理好各级政府真正为人民服务,无论何时何地不说对不起党和政府的话,不做事对不起和危害党和政府的事,齐心合力提高国家的声望和影响,这是始终判断国格的首要标准。
中华民族历来将维护祖国尊严、以身报国者视为英雄,将损害国家尊严、投敌叛国者视为败类。远离祖国19载,但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的苏武;慷慨赴国难,军舰将沉时仍激励将士“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的邓世昌;英勇无畏,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孤身与凶残的敌人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流完最后一滴血的杨靖宇;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参与国家建设的钱学森卢嘉锡……爱国、报国构成了我们5000年悠久文化的主流,捍卫国家尊严、维护和提升国格者也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升华,为世世代代所景仰。相反,投敌叛国者,如秦桧,如汪精卫,始终被世人所唾弃。
国家与个人,国格与人格,犹如根与枝、源与流。没有了国格,国人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自古哀莫大于亡国。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同时,落后就要挨打,旧中国“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也从反面证明了国格对人格的决定性作用。邓小平说,“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的民族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每个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些话思想深刻,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也许有人会说,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的格局,地球正在变成一个村庄,在这种形势下仍然坚守传统的爱国主义道德,是不是缺乏世界眼光、比较狭隘?是的,当今国际交流与合作确实日益增强,经济、科技、文化不断突破传统的国界而成为世界性的资源,但是,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的主体,国家的荣誉、尊严、声望和影响依然是国际交往的核心,国家形象依然深刻影响着个人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这一点,我国的外交官和在国外生活的华人的体会也许更全面、更有代表性。他们说,日益强大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对中国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他们还说,因为有强大的祖国作后盾,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受到当地人普遍的尊重,越来越扬眉吐气。我们在与外国人交往时也会感到,双方首先关注的不是对方的职业、身份以及其他方面,而是对方的国籍,是“where are you from?”你来自哪个国家?国籍是国民的第一身份。国格代表了国人的共同人格。在对外交往中,双方习惯于依据共同的人格进行个体的判断,用国家的信誉度考量国人的道德。所以,爱国,使国家变得更加富强,始终是每个国人的第一选择。
国格是一个国家综合品质的集合,内含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以及公民的素质等等。对于国人来说,维护和提升国格的基本途径就是积极投身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并在国家建设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在今天,我们就是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征程中,增强和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
国格和人格
所谓国格就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形象,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国民生活水平、 科学道德进步趋势等的客观标准。国格对外通过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在 其他民族人民心目中的印象等表现出来;对内则是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指向、道德法制状况、国 民素质等等因素的综合。所谓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和品位,是人所特有的外貌形象和内在精神因素的结合体。 它包括个人的体形、仪表、容貌、动作等外在形象和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政治立场等内在形象, 而人格主要是由精神因素决定的。国格和人格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人格的产生离不开国格。国家是国民生活的大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改造人。”从人格 形成过程看,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社会风气等国格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不容忽视的。春秋时期齐国 宰相晏子曾评论说:江南有一种桔子本来很好吃,可移植到江北后却变成了又酸又苦的枳,这是因为土质不同 的缘故;齐国人在齐国不偷,但到楚国就偷,这说明楚国的风气不好。这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 制统治,除了塑造了我们民族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之外,多少也给后人遗传了“奴性人 格”。半个多世纪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第 一次翻身作了主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又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励精图治,政治更加民主 、法制更加健全、思想更加解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为人的全面发展、为广大人民 获得独立完整的人格创造了条件,为塑造国人“自强、自信、自尊、自立”的性格提供了前提。
没有国格就没有人格。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土地上,有一定的国籍,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都与 他生活的国家的兴衰、与他自己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没有完善的国格,不会有受人尊敬的人格。这点近代的 中国历史可以证明。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积贫积弱,发达的资本主义用船坚炮利敲开了国门 ,对中国进行侵略、奴役,使之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在中国土地上 ,在上海租界地公园门口,洋人竟树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1937年日寇入侵中国,在中国土地 上烧杀抢掠无恶不做,把中国人当“马六大”,练刺刀、搞活体试验;近代到现代有大批华人被当成“猪仔” 强行抓到美国、日本去挖矿产、修铁路……在列强眼里,华人不是和他们一样的人,而是猪狗不如的动物。贫 穷落后的国家没有国格,在这些国家中生存的人民也谈不上人格,可见要争得民族生存的资格,要在世界地球 村落中获得做人的资格,没有强大的祖国做为后盾是不行的。邓小平说:“1949年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国人 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取得了一个资格:人们不敢轻视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中国的形象 。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服装、不管是什么立场,起码都要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要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国家,要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尊严。
从哲学角度看,国格和人格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是对丰富多彩的个性的高度抽象,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它只能大致地包括个性而不能完全代替个性;个性的总和形成共性。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 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国格是通过人格体现和存在的。
人格是国格的支柱。一个民族的人格精神是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的国格是通过汉代虽 被匈奴拘留、被放逐到天寒地冻、荒无人烟的漠北,但仍然“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宁死不屈 ,苦熬19年终得回归汉朝的苏武们塑造的;是通过甲午海战中,在自己舰艇多处中弹随时会沉没的危急关头 还激励将士“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 也”,并下令开足马力撞向日舰,与敌舰同归于尽的邓世昌和英勇的抗敌将士们塑造的;是通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孔子们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们塑 造的……正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信条鼓励着中国人关心现实、积极入世;正是范仲淹“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鼓励着中国人改变社会、发愤图强、求实进取;正是“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英雄气概,鼓励着中国人在民族危亡时刻前仆后 继、英勇献身。在世界几大文明体系中,象古希腊、埃及、罗马等文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只有中 华民族能生生不息、连绵不断,屡经入侵却始终保持着统一,就是因为有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形象则可以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人民的公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式干部身上看到;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忠于革命、忠于党的 雷锋式战士身上看到;从把自己一生艰苦创业积累的巨额资财捐献给国家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陈嘉庚式爱国华 人身上看到;从为了保卫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社会正义,勇于面对歹徒的刺刀的徐洪刚式勇士身上看到 ;从勇攀科学高峰,一心报效祖国的陈章良式的学者身上看到……中国的国格就是这许许多多闪光人格的汇聚 。而一个不知孝敬父母、不知尊敬师长、对同胞毫无感情,对除自己之外的广大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祸福忧患漠 不关心,人格水平低下的人,是决不会成为一个真诚而不虚伪的爱国者的。
人格水平低下在某种程度上会损害国格。在我们国家还存在着许多丧失伦理道德的、人格水平低下的人, 他们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卫生;或为一己私利不惜用各种手段损害他人利益,坑蒙拐骗、强打恶要、 出售伪劣产品;或贪污受贿、执法犯法、挥霍公款;这些人在损害了自己人格的同时也损害了国格:当数十万 中国人乘开放东风迈出国门时,异国传来了感叹:“在公共场合,哪里有大声喧哗和随地吐痰,哪里就有中国 人。”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受到中国个体户出售的伪劣商品危害的人再也不敢问津中国商品。邓小平曾批评过: “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羡慕资本主义国家,有些人在同外国人交往中甚至不顾自己的国格和人格。”可 见,个体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人格体现国格,没有完美的人格,就不会有完善的国格。
国格的完善
从国格与人格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1、建立完善的国格要求国民都爱国,为生养自己的土地献出自己的一切。
但最能激发爱国之情的是这个国家值得爱,是政府让国民看到前途和希望。爱国不仅是对国民的单向要求,也是对国家当权者的要求。
国格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国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形成国家完善的国格的基本要求 就是所有国民要热爱她,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也在于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弘扬那些 最能体现我们民族精神的东西。邓小平指出:“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 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 关系太大了。”他老人家要求:“每个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我们的祖国要靠 我们自己建设,想不付出艰苦的努力就享受像发达国家那样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最朴素的爱国精神是在个人与国家的一种最朴素的关系中产生的。农民通过辛勤耕耘的那片土地对他的回 报,而感到国家对他的公平才爱这个国家的,工人、教师和其他劳动者是因为在生活上享受到幸福、安宁、富 足,看到前途、希望才爱这个国家的。如果家不能给子女以庇护,子女只好放弃这个家;如果国不能给民以保 障,民只能流离失所抛开这个国。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有多少仁人志士感叹过“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 门”,有多少像谭嗣同这样的好汉满腔爱国之心却换得血染沙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强烈的爱国之情也无 处寄托,这种爱就会成为一种反对力量而走向反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府 ,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主人翁责任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几十年来共产党的政策深入人心,她“改善了人 民生活”,她“建立了民主好处多”,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由衷的拥护和爱戴,焕发了一大批有志者爱国心 ,像钱学森卢嘉锡等建国初就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回到祖国、报效祖国。但现,在在我们国家 像传染病一样传染着拜金主义、极端人个主义、唯利是图、巧取豪夺、贪污受贿、持权腐败等现象,这对爱国 主义精神的培养、对青少年一代的人格教育是极端不利的,只有消除社会腐败,使人文环境清洁,爱国主义才 会在国民心中最后形成,国民的人格才会健康,而不至于在污掉中变成畸形。
2、爱国是理想人格应包涵的内容,不爱国的人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在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国与家是同属的,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扩大,个人与国的关系是个人 与家的关系的合理外推。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就提出“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朴素的骨肉亲、乡土情、民族魂逐步上升为对国家共同命运的关注和支持,从而产生为祖国的昌盛和繁 荣献身的思想,把施之于家的伦理情感施之于国,这就产生了爱国主义。儒家的理想人格要求是“正心、诚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人格的最低层次是完善自我的“正、诚、修”,做到孝敬、友善、仁爱 、守信等,最高层次是有一种对国家安危、天下兴亡的负责精神,将完善的人格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动力,达到 “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生境界,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目标。所以,凡是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中国 人,都有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献身的精神。爱国是理想人格固有的内容,而国家正是依靠这些有德 有才、有理想人格的国民,才能兴旺发达。
3、塑造理想人格,提高国民素质,是国家腾飞的基础,完善国格从塑造人格开始。
国格不能完全取代和涵括所有个体人格的内容,理想人格的塑造、国民素质的提高,能促使国格完善、国 家进步,而人格的塑造离不开教育。当今世界,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国家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可以进口自己没有的东西,但什么都可以引进,唯独民族素质是不能引进的。日本1868年推行明治维新, 4年后颁布了《教育令》,百年树人,用心良苦。二战后日本政治家吉田茂面对全国上下一片消沉之气,痛感 必须改革教育,要彻底重塑日本人,使之具有“无论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去也毫无逊色的教养”,“把他们培养 成卓越的达到世界水平的人。”正是因为这样,日本才在战后几十年里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从邻国腾飞 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优化国民素质的重要性。现,在我国的国民素质普遍不高,青少年的人格形象还存在许多 缺陷,如,有智商没智慧,有前途没壮志,有雄心没胆略,有文化没教养等等,这些状况必须通过教育和自我 改造去改变。人格教育是兴国、强国之本,是完善国格的基础,中国教育界的担子很重。
参考资料
国格.在线新华字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6 09:48
目录
概述
定义
内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