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兽医学院
中国首座独立设置的兽医高等学校
国立兽医学院(National University of Veterinary Medicine),1946年设立于兰州,是中国首座独立设置的兽医高等学校,也是甘肃农业大学的前身。
发展简史
1939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
1947年7月,西北技艺专科学校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并更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50年2月,撤销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国科学考察团来西北地区考察。1946年考察结束后,他们向南京国民政府提议在西部创办一所畜牧兽医教学机构,以适应开发草原资源,发展畜牧业的需要。
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成为中国首座高等兽医学院,盛彤笙担任首任院长;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1950年12月,更名为西北兽医学院
1951年,更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9月,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并从甘肃省兰州市迁往甘肃省武威市黄羊镇办学。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迁回甘肃省兰州市办学。
历史渊源
学校发展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中国首座独立设置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国立兽医学院,首任院长为盛彤笙院士。为筹建国立兽医学院,教育部专门聘请联合国善后总署中国分署兽医主任史丹福(或叫斯塔夫瑟斯)、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国防部兽医总监崔步瀛、农林部畜牧司司长虞振镛、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教授盛彤笙主持筹建。
国立兽医学院创始人盛彤笙教授在筹建兽医学院时指出:“兽医为畜牧事业之保障,直接臻进人类健康,间接禅益国民生计,故欧美各国极为重视。美国第一所兽医学院,创立于1846年,距今恰为一世纪,现已有兽医学校12所,德国有5所,印尼也有3所,而我国独医学院成立大会,宣告国立兽医学院正式诞生,并确定10月1日为院庆日。
国立兽医学院成立时,尚无校舍和缺少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一面筹建,一面招生。学院暂依附于当年成立的国立兰州大学,并作为她的一个学院来实现筹建、招生和办学。国立兽医学院成立后,即收购中央西北兽医防治处小西湖牧场作为院址,占地210亩。1947年学院进行付阙如。”1946年4月,国民政府在联总兽医主任史亨利氏建议下,令教育部在西北创设兽医学院,在兰州大学先行招生。因此,兽医学院在兰州大学内设置是临时性措施。1946年9月,开始招收新生,首届招收本科生48名,修业4年。1946年10月,召开了国立兽基建,修建了伏羲堂(伏羲乃传说中我国畜牧兽医始祖,又是甘肃人,以其名命名,含有追念先贤勉励后学之意)和家畜病院等教学和生活用房。学院建成了自己的校舍和基本教学设施,又陆续调入了一些教师和聘请了一部分有名望的兼职教授、副教授,基本上具备了独立办学的条件。1947年10月1日,经教育部批准,国立兽医学院从兰州大学迁出,开始在兰州小西湖新院址独立办学。
盛彤笙院士一手创办的这所兽医学院,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云集了数十位留洋博士和国内兽医学界的权威。这所囊括了国内兽医学权威专家的学校,不仅是当时亚洲一流学府,而且还是新中国兽医人才的摇篮。
一、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并入
为了加强兽医研究工作,经甘肃省政府函请教育部批准。将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并移交了兽医研究部分设备、资金及12名教师、技术人员和工人。
自学院成立到解放前夕,国立兽医学院在盛彤笙的领导下,在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和各界的关怀与支持下,经过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艰苦建校,使学院初具规模,为学院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国立兽医学院的解放
值得一提的是,在兰州解放前夕,兰州地下党通过各种方式,领导兽医学院师生员工与国民党进行了一场护校斗争。国民党即将垮台时,西北长官公署多次命令兽医学院迁往青海,并进行威吓胁迫。全院师生员工采取拖延对策,抗拒长官公署强令西迁青海的命令。接着,长官公署又以学院大楼和房舍有碍作战为由,扬言必须拆除。全院师生员工对国民党企图破坏学院的阴谋无比痛恨,连夜组织人力护校,将图书、仪器等抢运到兰州大学安全存放。兰州很快解放,国民党的阴谋未能得逞,护校斗争取得了胜利,从而使学校免遭损失和破坏,全院师生员工把学院完整地交给了人民政府。1949年8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兰州。同年9月2日,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辛安亭为军事代表,负责接管国立兽医学院,学院获得了新生。全院师生员工热烈欢迎军事代表,积极协助军事代表顺利地完成了接管作。1949年9月15日开学,19日上课。1949年9月,在校学生71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院师生员工集会热烈庆祝。恰好这一天是国立兽医学院建院3周年,国校共庆,一片欢腾。盛彤笙院长等在庆祝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词,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就在同一天,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公告,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共同纲领》、《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这些规定既为恢复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任务,又为改造和建设高等学校指明了方向,是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指导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新生的国立兽医学院进行了坚决的和有步骤的改造,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切为了国家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发展和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从而,使国立兽医学院获得了真正的新生。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而且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她对我国高等畜牧兽医教育和甘肃高等农林教育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并人
1950年2月,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将其系科分别并入兰州大学、西北农学院和国立兽医学院。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并入教师10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助教2人),学生23人,中外文图书数百余种,仪器、药品等设备数十箱,以及畜牧场供教学实习用的各种品种的牲畜。
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的并入,为国立兽医学院建立畜牧系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学院随即设畜牧系,扩大成为畜牧系和兽医系两个系的学院。1950年8月,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内容包括总纲,入学,课程,考试,毕业,教学组织,行政组织,社团,附则。学院组织实施了暂行规程。1950年12月,经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国立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盛彤笙为院长,朱宣人为副院长。西北兽医学院在西北教育部和甘肃省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初步调整与改造,健全了领导体制,成立了院务委员会,加强和充实了院系领导班子,建立了党支部,落实了高等学校宗旨和课程结构等, 初步调整和改革了课程设置,为学院的持续稳定发展铺平了道路。
四、甘肃农业大学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国立兽医学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调整和改革,学院从此翻开了健康发展的新篇章。在院系调整中,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兽医科和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先后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发展成为全国基础较强的畜牧兽医高等学校之一,并为甘肃农业大学的成立创建了基础。
首任院长
盛彤笙,1911年6月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著名兽医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兽医教育家,中国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
盛彤笙于1928年考入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1932年7月毕业于理学院动物学系,获学士学位。后留学德国,1936年在德国柏林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38年在德国汉诺威医学院获兽医学博士学位。
1946年创建了国立兽医学院并担任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副部长及西北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西北兽医学院院长,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和西北畜牧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筹备委员会第一副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人畜共患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研究员。
长期从事兽医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畜牧兽医高级人才,译著了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克氏细菌学》、《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内科学》等经典著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盛彤笙求学留学转投畜牧兽医科学事业
盛彤笙原籍江西省永新县。1911年6月4日诞生于湖南长沙。家中兄弟子侄很多,一家人仅靠当中学老师的父亲之微薄工资度日,日子过得极为清苦。1922年,盛彤笙考入一所外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雅礼中学,该校除了国文和中国历史外,其他课程都用英文授课,教学十分严格。雅礼中学的这段严格训练,为盛彤笙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外语功底和文化功底。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长沙,富于正义感的盛彤笙作为学生会领导,组织发起了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的学生运动。之后被迫转入江西省立第二中学学习。
1928年,盛彤笙高中毕业,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生物学系。在中央大学,他如饥似渴地汲吮着多种知识的营养,除了学习本系的必修课外,还选修了化学系、物理系、外语系乃至哲学系、经济系的一些选修课程。与此同时,还阅读了许多文艺类书籍和刊物。他最喜欢鲁迅的作品,爱看常载鲁迅杂文的《语丝》、《莽原》等杂志。在后来他赴德国留学时,除了一本《德华大字典》外,鲁迅的《野草》是他随身携带的唯一中文书。
由于聪颖好学,盛彤笙只用3年便学完了大学4年的课程,最后一年他转入了中央大学上海医学院(即上海医科大学的前身)的本科一年级。1934年夏,他的家乡江西省招考公费留学生,其中有一个留学德国的医学名额。他便毅然回南昌应试,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同年9月,他中断在上海的学业,登上了开往德国的客轮。
当时德国的大学全是国立的,学制完全相同,鼓励学生转学,以便开阔眼界。这样的教育制度和学术氛围,给了基础扎实、才华过人的盛彤笙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他在慕尼黑大学就读一年后,第二学期转学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他只用了两年便修完课程,并完成博士论文,通过答辩,于1936年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因为盛彤笙认为我国人民的体魄孱弱是由于食用动物性食物不足所致,而畜牧兽医科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所以,他又转到汉诺威兽医学院完成兽医方面的功课和博士论文,并于1938年获得兽医学博士学位。能在治学严谨的德国短时间里拿到两个博士学位,令人惊羡,而盛彤笙又是从医学转到当时不为国人所重视的兽医学,更是出人预料,但这恰恰表明了他与众不同的高远志向。
盛彤笙青年时期,切身感受到欧洲畜牧兽医业的发达及其对经济发展和国民身体素质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须要有发达的畜牧兽医事业,于是由医学转而投身兽医科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通过对新疆、青海、陕西等省区的考察,提倡在牧区实行“划区轮牧,储草备冬,改良畜种”,对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解除一切行政职务、只保留全国政协委员资格后,盛彤笙三次在全国和地方会议上发言,对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不论地区特点的“以粮为纲”提出质疑,力主加速发展畜牧业,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早日实现现代化。他的发言引起了热烈反响。在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大会发言中,他极力主张的“大畜牧业”观念,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共鸣,他的发言被《人民日报》摘登,产生了较大影响。
盛彤笙被打为“右派”后,尽管遭受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仍然怀着对祖国、对事业、对历史的忠诚,埋头翻译了匈牙利科学家写的德文名著《家畜特殊病理和治疗学》,分上下两卷出版,上卷名为《家畜传染病学》,下卷名为《家畜内科学》。“文革”期间,盛彤笙在“牛棚”中翻译了前民主德国贝尔等著的《家畜的传染病》一书。这是盛彤笙对我国兽医学的又一贡献。
校址建设
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国科学考察团来西北地区考察。1946年考察结束后,他们向南京国民政府提议应在西部创办一所畜牧兽医教学机构,以适应开发草原资源,发展畜牧业的需要。
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委派盛彤笙筹办学校,初步决定在兰州办学。经过反复考虑,盛彤笙选准了兰州西郊七里河碱沟沿地区,将此地作为国立兽医学校校址。原国立兽医学院的一位学生回忆说“我们刚来的时候,荒冢累累,满目苍凉,狼群不时在学校周围出没。”
盛先生和其他员工,经过初期筹划和不断努力,先后购置了200亩地,奠定了办校基础。后来陆续修建了教学大楼伏羲堂、家畜病院、图书楼、教授宿舍楼、学生员工宿舍、食堂、水塔、马厩、牛舍、牧草试验场,至此学院初成规模。作为兰州三大近代建筑的伏羲堂,是国立兽医学院的核心部分,不论是过去还是在今天,它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修建伏羲堂时,盛彤笙投入了全部的心血。
据老人描述,伏羲堂的修建可谓费尽周折。不仅钢筋水泥从南方拉运,就连工地用水也是人挑车拉。一袋水泥的成本相当于一袋面粉。后来由于经费问题,不得不修改设计,将原来的钢筋水泥结构改为土坯灰条板内墙结构。1947年冬天,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伏羲堂建成了,整个建筑东西长80米,呈横写的“亚”字型,门楼有四个直径一米的水刷石圆柱衬托,体态大方,气势雄伟。门楼上方的“伏羲堂”三个字,笔力遒劲,颇有气势。门厅还镶嵌了两块碑文。取名伏羲堂的含义是纪念传说中的畜牧兽医始祖伏羲氏。
建国后,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国立兽医学院也逐步演变成为了甘肃农业大学。1987年盛先生临终前,还给时任甘肃农业大学校长的陈北亨写信,要他一定把兽医学院办起来。
为纪念缅怀盛彤笙先生,1993年7月17日甘肃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隆重举行“盛彤笙畜牧兽医科学基金会”成立大会。任继周任首届理事会会长,赵有璋任副会长,理事会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设办公室。
人才济济
国立兽医学院一起步,盛彤笙先生就一边主持修建工作,一边四处物色教师,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请来十几位留洋博士,几乎囊括了当时国内兽医学界权威专家。曾任甘肃省副省长的朱宣人,曾在国立兽医学院担任教务长,他说这些人才有些是抗战时期迁居甘肃的,有些是盛彤笙从国外请来的,还有些是预定的。
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杨诗兴就是被盛彤笙从国外请回来的。在小西湖兽医研究所内,杨诗兴老人精神矍铄,银发飘飘,时断时续的谈话透露着老人活跃的思维。1948年毕业后,杨诗兴就一直在英国汉纳乳牛研究所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收到盛彤笙的来信,邀请他担任畜牧系主任。虽然英国政府给他们设置了种种障碍,甚至禁止中国留学生到香港,但杨诗兴还是四处选购图书,制作幻灯片,为回国准备。1951年8月的一天,他终于费尽周折回到祖国。
从1946年开始,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来到国立兽医院任教。病理学家朱宣人、营养学家杨诗兴、畜牧学家粟显倬、饲养学家卢德仁、中兽医学家蒋次升、养羊学家张松荫、兽医微生物学家廖延雄、草原学家任继周……再加上当时在西北兽医防治处的罗清生邝荣禄、谢丕帕等一大批专家,国立兽医学院人才济济。
甘肃农业大学的王锡祯教授说,国立兽医学院是全国的唯一一所兽医学院,亚洲学术水准最高的兽医学校。当时国内兽医学的权威专家均在国立兽医学院任过兼职、专职教授。
作育英才
按照盛先生的设想,国立兽医学院将建成世界最好的兽医学院,自然要将学生送出国门深造,学校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
王锡祯教授1948年考入国立兽医学院,他回忆“我们那时候,从课本到厕所的标志,全是英文。当时我们学校招生时说,毕业后全部出国留洋,报名的人特别多。”
盛先生从严治校,第一批招生全国有500多人报名,仅仅录取48名。学院施行两门课不及格自动淘汰,一门课不及格,给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及格者即淘汰。在这样严格的教学制度下,第一期学生到毕业时仅剩8人。当时人们都把他们称为“八大金刚”。到1951年改为西北兽医学院时,共有34人毕业。
盛彤笙先生作风非常严谨,在细节上更是容不得丝毫马虎。陈北亨回忆说:“盛校长要求非常严格,不仅实验室里的东西不能随意放置,而且特别讲究整洁,如果谁穿着背心拖鞋出现在伏羲堂,被他看见非要挨骂不可。”学术上他更是孜孜以求。1951年,当时校内刊物上发表了一教授的学术论文,这位兽医内科学教授是湖南人,在文章中将动物耳朵耷拉下来写成“垂起”,盛先生在这篇文章的旁边写道“垂者下也,起者上也,请问垂起是什么意思?”1948年8月,学院举行一次学术报告会。轮到一位助教给学生作学术报告时,盛先生也在下面听,听了一会儿,盛先生有些不高兴了,转身出去,回来时他抱了一摞书,然后丢在这位助教面前,“您看看您在胡说些啥”。
1951年,盛彤笙调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担任畜牧部副部长,虽仍担任西北畜牧兽医学院院长,但已不再负责具体事务。同时他一手创办的国立兽医学院没有停步,汇集在兰州的大批知名兽医专家,使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学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高潮的来临,这些专家们面向西北五省办起了一班又一班的短训班:新疆班、西藏班、青海班、甘肃班、宁夏班等等,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兽医人才,并抽调人才成立了青海畜牧兽医学院。1951年开始,一些在国立兽医学院任职的留洋博士,又被抽调到全国各地负责筹建当地的农学院。
此时,国立兽医学院已经成为新中国兽医人才的摇篮。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7 21:26
目录
概述
发展简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