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安多尼堂区又名花王堂区,在澳门半岛西部,澳门半岛上的5个区之一。北、东、南三面分别以美副将大马路、贾伯乐提督街、草堆街与花地玛堂区、望德堂区、大堂区相邻。面积1.14平方公里,占半岛16.4%。人口仅次于花地玛堂区,而人口密度则是全澳之冠(1996年11.1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97368人)。包括沙梨头、新桥等地,著名的旅游胜地大三巴牌坊、大炮台、白鸽巢公园均在此区内。
简介
圣安多尼堂区(又称为花王堂区,葡语:Freguesia de Santo Antonio,英语:St. Anthony Parish)位于
澳门半岛的西部。
本堂区是澳门8个堂区中
人口密度最高的一个(约为94,700人每
平方公里)。整个圣安多尼堂区的土地都是由
填海得来。
基本概况
此区是澳门主要的商住区和传统工业区,但是工业场所混杂于商住区内。1992年工业场所占全澳的34%,仅次于
花地玛堂区,但工厂规模较小,工艺及设备比较落后。
主要行业有机器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制衣、造船等(随着筷子基填海工程的进行,造船厂将会迁往离岛)。此区西临内港,沿岸主要分布着货运码头和渔业码头。
历史沿革
圣安多尼堂的现址建于1558年,与今日的安多尼堂位置相同,且是
澳门第一间的
小教堂。教堂的历史简略记载于教堂大门侧的一块石碑上,内容是“兴建于一六三八年,一八零九年被焚毁,一八一零年重建,一八七四年再次被焚毁,一八七五年重修”,而在这教堂
前地还有一个刻上1636年的十字架,于1930年再次被焚毁,亦再次被修葺,但外墙及钟楼的工程却于1940年才进行,圣安多尼是葡国军队的人,其官阶为上尉。
每年在庆祝圣安多尼节的当天,即6月13日,都会举行由
市政厅主席主持有关军薪俸奉献给圣人的仪式,更举行
圣像游行。
行政区划
圣安多尼堂区包括新桥和沙梨头;著名的
大三巴牌坊一带也属本堂区之内。
人口民族
圣安多尼堂区人口约10.9万人,占澳门半岛总人口的31.7%;人口密度是全澳之冠,每平方公里高达98776人。
人日为岁时风俗,又称人胜节、人节、人生日。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七。俗谓“人人生日”。《
荆楚岁时记》说: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豖,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所主之物育。
人日是每个人的共同生日。古时,人们以此日天气阴晴占卜终年的灾祥。此俗最迟始于南北早朝时期,澳门是中国保留此古俗的几个地区之一。澳门人喜欢在这一天
游花市、登高地、设家宴,以示庆祝。
经济概况
圣安多尼堂区是澳门的主要商住区和
传统工业区,但工业场所混杂于商住区内,而且企业的规模较小,工艺及设备也比较落后,主要行业有造船、机器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制衣等。
自然地理
澳门半岛为一条狭长的地带,形状像是一只靴子。半岛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与
华南沿岸山脉震旦走向相同。
半岛上有莲花山、
东望洋山(松山)、炮台山、
西望洋山和
妈阁山等山脉,其中最高的是松山,海拔93米,其他大都在海拔50~75米左右。
半岛上除了
连岛沙洲和附属堆积地区较平坦外,大部分是丘陵,由于不断移山填海,半岛的面积也不断增加,差不多约有半数土地是填海造成的。
半岛的东西两岸地形各不相同,东岸面对大海,风浪较大,因海水侵蚀有不少
海崖和海穴,西岸岸线较平直,面临内河,受西江影响沉积
淤塞,南环海岸海水较深,堤岸迂回,东北部分地区早已填筑成地。
澳门的气候炎热而潮湿,全年温差较大,6月至9月的气温可高达摄氏30度以上,11月至2月则可低至摄氏10度以下,但
平均气温很少低于14
摄氏度。每年的台风季节,澳门都有可能受到来自
南太平洋的
热带风暴影响。
澳门全年气候温和,平均气温约20℃,全年温差变化在16℃~25℃。冬季(1~3月)虽较寒冷,但仍阳光普照并时有
云雾缭绕;每到4月,温度逐渐上升,春光明媚;5~9月,天气炎热,有时候有台风,但是游泳和的踏浪的好时节。
夏季只需穿棉质轻便衣服或
T恤;冬季天气较凉,应备羊毛衣物及外套;春秋两季晚间会稍凉,宜穿
毛线衫或夹克。最佳旅游时间:秋季(10~12月)是到澳门旅游的最理想的季节,气候温和,湿度低。
澳门年平均
日照时数为1956.4小时,
日照百分率为44%,是
华南地区日照时数和
太阳能资源较多的地区之一。夏秋日照时数较多,冬春日照时数较少。
澳门
年平均降雨量为2013毫米,是华南沿海地区降雨量较多地区之一,4~10月为雨季,5月份降雨量最多。
由于多雨近海,澳门的湿度较高,年平均
相对湿度为81.5%。每年的2~5月为全年最潮湿的季节。当天气出现返潮时,相对湿度几乎达到100%的
饱和湿度。
澳门还是一个典型多风的地区,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定,常年盛行
东北风和
东南风,频率分别为16.8%与51.6%。冬季主要为北风,夏季主要为
西南风。
澳门的
平均风速较大,
年平均风速为3.5米/秒(三级风力)。每年的7~10月为台风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