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三叶(学名:Trifolium subterraneum L.)是豆科三叶草属植物,一年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具茸毛。直根,根系较浅,须根发达。茎细长匍匐,长 60-130厘米。三出复叶,具长叶柄,小叶心脏形。花序腋生,花梗长20-30厘米,顶端下垂,上面着生4-6朵白色小花。荚果,内含。1-2粒种子。种子较大,肾形或椭圆形,黑色或紫黑色。
形态特征
一年或越年生
草本植物。全株具茸毛。直根,根系较浅,须根发达。茎细长匍匐,长 60-130厘米。三出复叶,具长
叶柄,小叶心脏形,无柄,两面多茸毛,有的品种小叶正面有白色或棕色斑纹。
托叶较大,卵圆形,半膜质。花序腋生,
花梗长20-30厘米,顶端下垂,上面着生4-6朵白色小花,花序顶端有20-30个锚状钩爪,每个爪有4-6个分枝,受精后钩爪下弯,反卷把荚果固成一个刺球钻入土中。
荚果,内含。1-2粒种子。种子较大,肾形或椭圆形,黑色或紫黑色。
主要品种
地三叶已育成很多品系的栽培品种,澳大利亚就有14个品种,90多个品系,中国已引种10多个品种,其中广西的克莱尔(Cr-Clare)亩产鲜草5050千克,湖南城步县引种的巴克山(Mt. Barker)有早、中、晚熟三种类型,表现也较好。
生长环境
地三叶喜温暖湿润气候,适于在年降雨量700毫米地区生长。适应性广,特别能适应较温和潮湿的冬天和干燥的夏天,宜于秋一冬一春生长。抗逆性强,能耐热,耐寒、耐瘠和耐重牧。在中国广西南宁高温潮湿环境里生长良好,在西北地区的新疆乌鲁木齐也能在雪下过冬,当雪融化后,引种的巴克山地三叶仍保持青绿,未被冻死,在内蒙古北部的海拉尔也生长良好。它最适宜于地中海的气候,即最宜于夏季炎热干燥,平均气温20-30℃,冬季温和,平均气温7-13℃,年
降雨量380-890毫米的地区生长。在中国既适应南宁地区高温多雨(平均气温夏秋26-28℃,冬春13-21.9℃,年降雨量1350毫米),也适应中国南方高寒山区高降雨量地区,并生长良好。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从砂壤到重粘土范围的土壤都能生长。能耐酸性土壤,在pH值4.5以上的土壤上生长良好。能耐贫瘠土壤。
分布范围
原产于非洲北部、
亚速尔群岛、
马德拉群岛、
加那利群岛、欧洲西部和南部、中东和西亚。在澳大利亚南部和东部(即昆士兰州东南部,新南威尔士州南部和东部,澳大利亚首都地区,维多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南澳大利亚州东南部和南部的许多地区以及西澳大利亚州的西部和西部地区)广泛归化,同样归于豪勋爵岛。在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和夏威夷等广泛归化。中国的湖南、青岛、新疆等地开始引种栽培。
繁殖方法
地三叶适应性广,且种子较大,幼苗苗壮,有较强的竟争力,易于种植。在整理好准备种植地三叶的土地上施以一定的基肥。它对磷、钾、钼、锌、钻等肥料及微量元素较为敏感。每亩可施
有机肥1000-1500千克,或施钙镁磷混合肥30千克、含钼的过磷酸钙25千克。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宜于秋播,可提供冬春青饲料,而在高塞山区不能越冬则宜春播。秋播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好,春播于3月中旬为宜。单播时每亩播种量1.2-1.6千克。混播时,视混播牧草种类的多少变异较大,每亩由0.1-0.4千克不等,可与多年生黑麦草等禾本科牧草混播;种于覆盖作物里(间作),其播种量为每亩0.2千克;用于专门制干草,其播种量每亩0.66千克。
播种方法可用条播和撒播,视生产目的不同而采取人工播种、机械播种或飞机播种。条播行距约30厘米,播深1.52厘米。播种前应行接种与地三叶相应的根瘤菌种,其接种方法与白三叶相同。如果与过磷酸钙等肥料一起播种时,那必须在拌根瘤菌接种剂后,马上播种,以免接种剂失效。要避免这种情况,最好把地三叶种子包上一层石灰,做成丸衣。
栽培技术
地三叶播种3天左右即可出苗,幼苗苗壮,生长较快,有较强的竟争力。但仍应适当进行中耕管理。当草高25厘米以上时即可刈割,一般可年割2次,每亩产鲜草3000-4000千克。为收获种子,应注意,当花序下垂,荚果入土后再行刈割,以不影响种子产量。如果在永久性草场上要使其种子自繁,则在开花至结果期不要重牧。地三叶种子自繁能力强,对建立人工混播草场极为有利。在湖南的高寒山区,4月播种的地三叶到11月已产生许多自繁苗,最高的达每0.1平方米生长出37株幼苗。地三叶含有雌性激素,家畜长期采食不利,绵羊可造成不育症,或称“三叶病”、“瘠瘦病”。
棊些栽培种含量多,而某些品种含量低,在引种时,种子说明书上都有标记,有“O·P高”或“O·P低”,即为雌性激素高或低。应注意采取措施防治,一般可运用如下方法:①中耕管理时,增施
过磷酸钙,以降低其含量;②在地三叶占优势的草场上,混种禾本科收草;③调整在地三叶牧场上放收时间,冬季地三叶生长不旺盛时,控制适当放收利用。地三叶在高降雨量的地区,多与黑麦草、鸡脚草混播,在较干旱的地区则与草混播。既可青恫利用又可刈割调制干草,因能耐重牧更宜放牧利用。但要注意性畜过食而引起臌胀病,特别是幼期地三叶易发生膨胀病,而成熟时就减少了发病率。
主要价值
地三叶
蛋白质含量高,茎叶柔嫩多计,适口性好,适合各种家畜均喜食。但是,地三叶含有雌性激素,若在以地三叶为主的放牧场长期放牧,易发生母羊不孕、难产甚至死亡。不同品种的地三叶雌性激素含量差别很大。地三叶可放牧,也可育用,调制干草。当草丛高20-30厘米时即可利用。若收获种子,在开花后应停止放牧。部分种子自然落粒,可形成再生植被,因此,地三叶草场,可利用多年。据中国广西畜牧所分析,地三叶鲜草含粗蛋白质21.8%。干物质中含总能17.04兆焦耳/千克,消化能(猪)11.77兆焦耳/千克,代谢 能(鸡)7.16兆焦耳/千克,可消化
粗蛋白质(猪)151克兆焦耳/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