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初期,中国一些大中城市开始筹划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由于当时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能力较弱,绝大多数设备需要进口,价格非常昂贵,使城市轨道
交通设施建设投资和
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许多城市难以承受。因此,1996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暂停了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1999年,按照国务院指示,原国家计委牵头组织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工作,同时启动了一批城市轨道交通设施
建设项目,前提条件是提高设备国产化比例,车辆、
信号系统等
关键设备以国内为主生产提供。原国家计委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调控设备进口,支持国内生产企业搞国产化,要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所需设备的综合
国产化率不低于70%,车辆、信号系统的国产化率分别不低于70%和60%。
2004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设备综合国产化率基本达到了70%,A、B型车辆实现了
自主设计和生产,大型车体
铝型材实现了自主生产,
制动系统、牵引
传动系统(
VVVF)、自动售检票系统等产品的国产化也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进展。设备国产化水平提高后,设备的技术水平及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运行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而设备价格和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投资、运行费用大幅度降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的
薄弱环节是
系统集成、
产品开发和国产化设备的推广使用等,国产化的难点是
信号系统、牵引传动系统、
自动售检票系统、
车钩缓冲系统等,这些产品的国产化率较低,国内企业普遍没有掌握
核心技术或总成技术,用户单位也普遍倾向于采用国外产品。下一阶段将针对国产化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采取新的
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入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工作。
自动控制技术、
网络通讯技术、
信息管理等
自动化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与建筑领域、工业诸多领域的
自动化水平和成功经验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地铁的线路长、地下车站特殊的
环境条件、多专业、多种设备和系统的结合使整个
自动化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结构组成不同于楼宇智能化,与工业自动化系统也有很大的差异。
地铁车站自动化系统主要由车站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BAS)、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
电力监控系统(电力
SCADA)、
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ATC)、自动售检票系统(AFC)、
闭路电视系统(CCTV)、
公共广播、有线和无线通信系统等组成,上述系统直接服务于
运营管理。国内投入运营的地铁基本采用上述系统完全独立方式,这种结构加重了全线通讯网络的负担,造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
设备管理界限划分过细,使得地铁管理、维护队伍庞大;由于不能形成
统一管理,限制了地铁运营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国内地铁运营管理普遍采用的是分散管理模式,各管理部门基本独立,互不干涉。该
管理体制与系统各自独立
成网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是吻合的。这种管理模式制约了地铁运营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步伐,加大了运营成本和
设备投资。
国内地铁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运营
管理理念和
运营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过
机构重组,地铁运营管理部门开始由分散管理向着集中管理的方向发展,为满足地铁新的管理模式,地铁
综合自动化逐步在地铁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并且是未来地铁自动化的首选方案。实现地铁无人化管理、通过减员增效,降低设备和运营成本是地铁设计者和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但是,如何构建地铁大型综合监控管理系统、
系统结构组成和信息综合方式尚在探讨中。
实时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是对BAS、电力SCADA、FAS的
开关量和数据量信息统一进行筛选分类,分别刷新
电力设备、
机电设备及报警设备的数据库记录,并采用实时或分时方式将数据上传至中心历史服务器。历史数据库具有长期归档功能;
实时数据库具有短期归档功能。当车站管理层离线后,仍可短期存储本车站的历史数据,以确保网络恢复后,历史服务器
中数据的
连续性。
正常情况下,工作站从服务器中获得数据,以
动态图形和文本方式进行显示;当车站服务器发生故障(无冗余措施)时,工作站可直接从控制层获取数据。由中心工作站发布的
操作指令或
运行模式可经过或不经过车站工作站(视具体情况而定),传送至控制层的控制系统;
ATS的车辆堵塞信息和FAS的
火灾报警信息经过通信控制器直接上传至中心管理层工作站和车站控制层的相关系统。操作指令和事件信息不经过服务器直接进行源至目的端的
数据传送,可通过减少中间
信息传输环节,提高系统对事件的
响应速度和可靠性。
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的不断的升级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为了使员工在
规定时间内通过观察故障现象、
数据显示,判断设备
故障原因,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全、准确、快速排除故障,使设备
恢复正常运行,就需要有更贴切实际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