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黎平县肇兴乡堂安村,距
肇兴乡政府驻地5公里,距
黎平县城75公里,海拔935米。堂安侗寨居住着侗族村民160余户,800多人,住户散居在“班柏”、“几定”两支山脉和“贵近”冲。房屋大多数取南北向,全寨人以赢陆两姓为主,还有潘、蓝、吴、杨、石七种姓氏和睦相处,按传统风俗,寨中陆姓与潘姓又有
大陆、小陆、大潘、小潘之分。
历史沿革
堂安侗寨的鼓楼、
戏楼、
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墓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石碓、纺车等古朴典雅的
实物,每个角落,都蕴藏着深厚的侗族文化内涵的实物,杰斯特龙先生感叹地说:堂安侗寨是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从这个寨子的实物细细品味,完全可以证实它的历史悠久性。该村的始建时间,由于侗族历史无文字记载,无史 可稽。据寨中老人说:在很久以前的“吴王”“康熙”时,蓝氏家族的先人被兵燹所迫,到处迁徙。由洛香再迁地坪,后往厦格寨上,总共有十几代人了。
堂安侗寨四面青山,峰峦叠嶂,阡陌纵横,梯田层叠。山腰间的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寨中的鼓楼是该寨的吉祥物,可以扣住侗家人的灵魂。鼓楼与戏楼、歌坪形成三位一体,显示出侗族村寨的特征。寨中四通八达,小径曲曲。寨中信道均用青石板墁地。
九条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门, 寨子中的附属设施还有禾晾、谷仓、
水碾、石碓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塘等建筑物,都具有它们的独特文化个性。寨子中间,还有一块墓地,有坟十余座,多为清代所建,雕龙刻凤,卷草花纹等工艺精美,是堂安侗族文化遗产的另一种体现。
鼓楼上坎那眼四季长流的清泉,流入用青石打制成的2尺见方而带把的石头中,石斗下用多边形石礅支撑,清冽的泉水在斗中聚满,又从左右凹槽流出,这里的侗家人把这种带把的斗井称为瓢井,因为他的形状如同木瓢。
民俗文化
堂安侗寨自然景物和古朴的建筑与民风,这里的一切自然和文化遗产都是
生态博物馆的一部分,任何实物都可能成为该社区、人民过去的历史记录。堂安作为一个侗族文化社区,一种文化体,辐射整个六侗地区。堂安现像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运转过程。这座活生生的生态博物馆的保护与建设以及整个社区的遗产保护必将给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前景。
1999年12月9日,
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在黎平县堂安寨建立贵州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野生菌,主要销售往本市。2008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4.7万元,占
农村经济总收入14%。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茶叶咖啡橡胶产业,无专业合作组织。
旅游景点
“侗寨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堂安也不例外。高高的鼓楼矗立在寨子中央,格外醒目。在侗族村寨里,鼓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也是人们喜爱的集会和议事的场所。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浓缩的精神家园,有了鼓楼才有侗寨,才有鼓楼下“摆古”的老人,才有了流传千百年的侗族传说。
鼓楼旁的戏台,是侗族人们展示淳朴艺术天赋的场所。每到演侗戏的日子,戏台上下热闹非凡,台上唱得不亦乐乎,台下听得津津有味,不论台上台下都是那样的专注和热情,令人感动。
风雨桥
点缀于村落中的风雨桥本是为田间劳作的人们遮风挡雨的场所,但是最留恋它的还是未婚嫁的侗族青年男女。尤其是到了夏季,每当月白星稀,清风徐来的夜里,一群群侗族青年就汇集在风雨桥上。小伙子一边弹琵琶或者拉牛腿琴,一边向对面心爱的姑娘唱着动听的情歌。姑娘们则一边就着月光做针线活,一边用各种歌词考验小伙子的智慧和情意。
—瓢井
鼓楼上坎有一处清泉,冬暖夏凉,四季长流。瓢井是用来盛泉水的石斗,由青石打造,由于其左右各有一凹槽,形似木瓢而得名。据说正是因为有这股泉水,才有了堂安,要知道生活在堂安这样海拔935米的高坡上,没有水将意味着什么。而且,瓢井的水特别清爽甘甜,不仅寨子里的人喜欢喝,就是7公里之外的肇兴人也常常来这里挑水喝。
堂安梯田
从肇兴到堂安的路上,漫山遍野,除了森林,到处是风景入胜的梯田。无论是哪个季节,这“万顷梯田”都会令人流连忘返。堂安梯田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别处的梯田大都是泥土做的,而这里却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大概是因为这里山形较陡,加上山中石头较多,难以平整土地,所以只好垒石填土为田。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基本实现水、电、路、电话四通。全村有11户通自来水。有11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6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6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户,分别占总数的80%。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0.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8.00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3辆,摩托车6辆。 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1户.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8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36.1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9.37万元,占总收入的54%;畜牧业收入5.02万元,占总收入的1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6头,肉牛0头);渔业收入0.14万元,占总收入的0.4%;林业收入8.79万元,占总收入的24%;第二、三产业收入1.3万元,占总收入的3.6%。农民人均纯收入3301元,农民收入以野生菌等为主。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11户,人口48人,其中男性25人,女性23人。其中农业人口48人,劳动力24人。该村以 汉 族为主,其中汉族41人,基诺族3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8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2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3公里,距离乡卫生院28公里。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大干坝小学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大渡岗中学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20.00公里,距离中学28.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人,其中小学生3人,中学生1人。
村务公开
该村党员总数1人,党员中男1人。该村到2008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1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20.8亩。已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本年无筹资筹劳。年末集体总收入0.21万元,有固定资产3.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
发展重点
全村有
耕地总面积233亩(其中:田124亩,地109亩),人均耕地4.85亩,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1789.5亩,其他面积344.00亩等资源。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交通晴通雨阻,基础设施落后,没有公共厕所,没有路灯,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粮食单产低。集体没有经济实体,没有文体设施没有垃圾处理场地,村内没有排水沟渠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