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
中国最大的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维语:تەكلىماكان قۇملۇقى)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时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6°50'~41°10',东经77°40'~88°20'。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约400千米,面积达33万平方千米。
名称由来
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禹贡》《山海经》,以及《史记》《汉书》《大唐西域记》《西域水道记》都不乏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记载,称其为流沙、大漠、瀚海。直到20世纪才有了塔克拉玛干的称呼。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命名由多种文化及语言组成。“塔克拉”,是音译回鹘(维吾尔族祖先)的突厥语,表达的是胡杨树。“玛”,为波斯语“摩诃”(maha)的音译,古北印度语也作此音,意为“巨大”。“干”为古波斯语的“kand”意为“城镇”“乡村”“地方”。因此塔克拉玛干意为“胡杨树之乡”、“多胡杨树的地方”。
也有资料显示塔克拉玛干是维吾尔传说中的被诅咒的、淹没在沙漠之下的城市。“塔克拉玛干”一词分为两部分,“塔克拉”和“玛干”,其中“塔克拉”意为“地下”,“下面”;“玛干”意为“领域”,“家园”,“生活的地方”;因此“塔克拉玛干”意思是“地底下的城市”或“地下有座城市”。
塔克拉玛干沙漠又被称之为“死亡之海”,维吾尔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死亡之海”这个名字源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他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前曾说了一句自大妄为的话:“从没有哪个白人的脚触到大地的这个部分,我所到之处都是被人未曾到过的。”他俨然一副征服者的姿态,好像自己就是沙漠里的君王。但是在接下来的探险中,他的探险队几乎全军覆灭,仅剩他一人和两名助手狼狈地爬到和田河干涸的河道,那里的一泓泉水救了他们的命。从此以后,他就称塔克拉玛干为“死亡之海”。
形成与演化
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于530万年前的上新世初期,其形成演化与构造运动和古地理轮廓有关。塔里木盆地原是古地中海(特提斯海)的一个海湾—塔里木湾。新近纪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强烈碰撞,青藏高原和包括帕米尔高原、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天山在内的盆地周边山地隆起,塔里木海湾随同古地中海一起消失,一个深居内陆的盆地逐步形成。盆地形成后,四周的高山阻挡了外围湿润气流的进入同时,从周围山地下沉进入盆地的气流又具有焚风效应,使盆地中的空气变得十分干燥;四周高山风化侵蚀的碎屑通过河流;和洪沟向盆地中搬运堆积,为沙漠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塔里木盆地的干旱环境可上溯到白垩纪,但具有现代干旱特征的沙漠环境始于新近纪末,成于第四纪初。早更新世,盆地中东部首先出现风沙堆积;中更新世晚期,开始出现大片沙漠;晚更新世,塔克拉玛干沙漠初具规模。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继续抬升,加剧了塔里木盆地的干旱化。整个全新世都处于以干暖与干冷交替为特征的极端干旱荒漠气候环境,并表现为沙漠范围和面积上有盛衰的周期性变化。
地理环境
位置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中国最大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中部,介于北纬36°50'~41°10',东经77°40'~88°20'。沙漠北为天山,西为帕米尔高原,南为昆仑山,东为罗布泊洼地。
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余千米,南北宽约400多千米,总面积337600平方千米,分布在新疆四个地区界内:巴音郭楞阿克苏喀什和田,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故被称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仅次于阿拉伯半岛鲁卜哈利沙漠(65万平方千米),流沙面积世界第一。.
地质
塔克拉玛干下伏地形和沉积物成因类型可归纳为天山南麓洪积—冲积平原、塔里木河冲积平原三角洲和湖积平原、沙漠腹地低山残丘和垄岗、昆仑山一阿尔金山北麓暨沙漠南部洪积冲积扇平原和三角洲四大类。沙漠沙粒度成分以细沙和极细沙为主;沙丘沙的平均粒径0.121毫米,以极细沙为主,占到45%;而下伏地层沙平均粒径值0.093毫米。其中,沙漠西南缘叶城、皮山一带最细(0.06~0.10毫米),南缘民丰一带最粗(0.14~0.18毫米),东部的罗布泊地区介于二者之间(0.11~0.18毫米)。塔里木河古冲积平原沙丘沙颗粒较细,例如塔中沙漠公路沿线沙粒平均粒径0.083,在中国所有沙漠中最细,与世界其他地区沙漠沙比较,也属于较细范畴。
沙漠矿物组成:①沙漠南部沙源来自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沉积物,风成沙与河流沙的矿物成分以角闪石占优势(30.5%~53.1%),其次是云母、绿帘石和金属矿物,重矿物组合相一致。②塔里木河流域的冲积沙和风成沙中,角闪石含量减少,云母则为主要成分(43.8%)。③沙漠东部的罗布泊地区以角闪石占优势(38.2%~51.0%),同时云母的含量也较高(19.6%~41.5%)。④西部喀什三角洲地区,由于河源来自不同山区,矿物组合比较复杂。
地貌
沙漠在西部和南部海拔高达1200~1500米,在东部和北部则为800~1000米。沙丘最高达200米。也有资料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腹地被评为中国五个最美的沙漠之一。
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四面为高山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
基于下伏地貌的成因类型,在干旱气候条件下,风和沙质地面相互作用,并受地面形态、水分植被条件和沙源供应的影响,形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独特的风沙地貌。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的面积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达300米左右。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条条巨龙,塔型沙丘群,呈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沙丘,变幻莫测。沙漠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是分别由红沙岩和白石膏组成,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圣墓山”上的风蚀蘑菇,奇特壮观,高约5米,巨大的盖下可容纳10余人。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侧翼为雄伟的山脉:天山在北面,昆仑山在南面,帕米尔高原在西面。东面逐渐过渡,直到罗布泊沼盆,在南面和西面,在沙漠和山脉之间,则是由卵石碎屑沉积物构成的一片坡形沙漠低地。
数条小山脉和山链由老第三纪和新第三纪(6640万到160万年以前)的砂岩和黏土形成,隆起于沙漠的西部。弧形的马札拉山脉,在和田与叶尔羌河谷之间,呈弧形向西南绵延而去。长145千米,宽3~5千米,海拔最高1635米。平均高于沙原地表仅300~350米。附近是另一座孤立的山岭,四面为流动沙丘所围绕;托合他卡孜(Tokhtakaz)山脉海拔达1560米,山岭高于平原183~244米。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表是由几百米厚的松散冲积物形成的。这一冲积层受到风的影响,其为风所移动的沙盖厚达300米。风形成的地形特征多种多样,各种形状与大小的沙丘均可见到。
较大的沙丘链幅度可观:高30~150米,宽240~503米,链间距离0.8~5千米。风形成的最高的地形形式是金字塔形沙丘,高195~300米。在沙漠的东部和中部,以中间凹陷的沙丘和巨大、复杂的沙丘链形成的网为主。
在沙漠西部(和田河谷东面)亦属常见,横贯与纵向(指风)的地形形式共存。这样一种风形成地形特征的多样形,是盆地风复杂状况的一个结果。
沙物质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物质可分为河砂、沙丘砂和下伏砂三种类型。沙粒度成分以细沙和极细沙为主;沙丘沙的平均粒径0.121毫米,以极细沙为主,占到45%;而下伏地层沙平均粒径值为0.093毫米。其中,沙漠西南缘叶城、皮山一带最细(0.06~0.10毫米),南缘民丰一带最粗(0.14~0.18毫米),东部的罗布泊地区介于二者之间(0.11~0.18毫米)。塔里木河古冲积平原沙丘沙颗粒较细,例如塔中沙漠公路沿线沙粒平均粒径0.083,在中国所有沙漠中最细,与世界其他地区沙漠沙比较,也属于较细范畴。
沙漠矿物组成:①沙漠南部沙源来自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沉积物,风成沙与河流沙的矿物成分以角闪石占优势(30.5%~53.1%),其次是云母、绿帘石和金属矿物,重矿物组合相一致。②塔里木河流域的冲积沙和风成沙中,角闪石含量减少,云母则为主要成分(43.8%)。③沙漠东部的罗布泊地区以角闪石占优势(38.2%~51.0%),同时云母的含量也较高(19.6%~41.5%)。④西部喀什三角洲地区,由于河源来自不同山区,矿物组合比较复杂。
气候
塔克拉玛干沙漠,系暖温带干旱沙漠,酷暑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气候温暖适度,是明显大陆性的,年最高气温为39℃。年降水量极低,从西部的38毫米到东部的10毫米不等。夏季气温高,在沙漠的东缘可高达38℃。
东部地区7月份平均气温为25℃。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9~-10℃,冬季所达到的最低温度一般在-20℃以下。全年有1/3是风沙日。由于整个沙漠受西北和南北两个盛行风向的交叉影响,风沙活动十分频繁而剧烈,流动沙丘占80%以上。
白天,塔克拉玛干赤日炎炎,银沙刺眼,沙面温度有时高达70~80度,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会看到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降水分布很不均衡,变率大,不稳定,降水集中于暖季,多雨月份的降雨又决定于一日最大降水量或某一次天气过程降水量的特点。
沙漠地区的降水,除了受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和支配外,还有局地热力因素和下垫面状况不同形成的局部天气,使沙漠地区的降水、区域波动性较大,但总的趋势还是由外围(沙漠北部)向腹地减少。
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或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地球表面蒸发进入大气的,大部分来自广阔的海洋面上的蒸发,其次是潮湿陆地表面的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借助于空气的垂直和水平交换。对于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来说,自下垫面蒸发进入大气的水汽很少,按容积计算一般是热带多雨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0.25%。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高空的水汽状况,有较多文献认为水汽并不缺乏,主要是西风带来的,但由于低空热低压存在,气流上升受高空下沉气流作用影响,难以达到饱和度,造成本区降水稀少,空气湿度小,极为干燥的特点。
风是沙物质运动的动力,风力的大小和运动方向决定着地面沙物质搬运的强度和方向。风力愈大,搬运能力愈强,特别是沙漠地区,下垫面裸露,沙物质丰富,风力活动的时段和强度,对沙丘的形成和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测算低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动约20米,近一千年来,整个沙漠向南伸延了约100千米。
西部地区夏季盛行北风和西北风。这两种气流在位于克里雅河最北端的沙漠中心附近相会后,造成复杂的环流系统,这一点清楚地反映在沙丘的形状上。
春季,当地表沙变暖时,上升气流发展,东北风特别强烈。在此期间,强飓风尘暴常常发生,使大气充满沙尘,可高达海拔3962米。从其他方向来的风也将尘雾扬入空中,几乎终年笼罩着塔克拉玛干沙漠。
水文
2024年8月17~27日,塔里木河上游降水偏多了4倍以上,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了洪水。专家表示,6月份以来,新疆南疆地区降水量6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三成,同时这片地区的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4摄氏度。在降水以及高温融雪双重因素影响下,新疆塔里木河干支流相继出现洪水过程,部分河段洪水流经塔克拉玛干沙漠。2022年10月,据海报新闻消息:2022年是新疆塔里木河近十年水量最大的一年,河水漫溢到附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形成众多湖泊。
河流
沙漠四周,有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车尔臣河贯穿两岸,由于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内流水系盆地,从周围山脉而来的全部径流都聚集在盆地自身之中,为河流和地下水层供水。
沙漠下面的地下水多半有持续不断的水道,从西面流向东部的罗布泊。由于降雨量小蒸发率高,降雨对于滋润沙漠和给地下水供水微不足道。昆仑山水系河流渗透到沙漠中达100~200千米,逐渐在沙漠中干涸。只有和田河穿越沙漠腹地,在夏季偶然可将水流注入塔里木河。
自然灾害
沙尘暴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有极其丰富的流沙,在特有的闭塞地理环境中,风沙灾害频繁。其西南部有两个沙尘暴中心:一个是从麦盖提县经巴楚县到柯坪县,年沙尘暴日数20.0~38.8天;另一个中心是从莎车县到且末县,年沙尘暴日数25~35天,年扬沙天气多达70天,浮尘天气高达100天,各种强度的沙尘暴发生期通常跨越整个春夏季节。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边地区是中国五大沙尘源区之一。
洪水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出现洪水并不罕见,如2021年7月,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国石化西北油田玉奇片区遭洪水袭击,淹水面积广达300多平方千米,油区道路多处冲堤溃坝、电线杆倾斜,近50辆勘探车辆、3万套设备被淹。又如2021年8月2日,澎湃新闻消息,由于新疆轮台县天山山脉普降暴雨加之夏季高山融化雪水叠加形成季节性洪水造成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洪水。其洪水的成因主要是塔里木盆地的气温持续偏高,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周边的山脉高山积雪和冰川迅速融化,塔里木河附近支流来水量迅速增大汇聚到塔里木河中,洪水漫出河道,涌入沙漠,使得沙漠中的部分区域瞬间变成一片汪洋。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塔克拉玛干沙漠植被极端稀少;几乎整个地区都缺乏植物覆盖。在沙丘间的凹地中,地下水离地表不超过3~5米,可见稀疏的柽柳、硝石灌丛和芦苇。然而,厚厚的流沙层阻碍了这种植被的扩散。
植被在沙漠边缘——沙丘与河谷及三角洲相会的地区,地下水相对接近地表的地区——较为丰富。在那里,除了上述植物外,尚可见一些河谷特有的品种:胡杨胡颓子骆驼刺蒺藜及猪毛菜。冈上沙丘常围绕灌丛形成。
沙漠四周,生长发育着密集的胡杨林和柽柳灌木,形成“沙海绿岛”。特别是纵贯沙漠的和阗河两岸,长生芦苇、胡杨等多种沙生野草,构成沙漠中的“绿色走廊”,“走廊”内流水潺潺,绿洲相连。
林带中住着野兔、小鸟等动物,亦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点生机。考察还发现沙层下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石油等矿藏资源,且利于开发。
该沙漠的动物也极端稀少。只是在沙漠边缘地区,在有水草的古代和现代河谷及三角洲,动物才较为多样。在开阔地带可见成群的羚羊,在河谷灌木丛中有野猪、猞猁塔里木兔野马天鹅啄木鸟。在食肉动物中有狼,狐狸还有沙蟒
直到20世纪初,还可见到虎,但它们从那时起就灭绝了。稀有动物包括栖息在塔里木河谷的西伯利亚鹿与野骆驼,后者在19世纪末时尚在远及和田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多半地域徜徉,但当前只偶然出现于沙漠东部地区。该沙漠动物约有272种,高等植物有73种,还有许多低等植物和微生物。
矿产资源
1950年代,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库尔勒附近发现石油。80年代末、90年代又相继在沙漠腹地发现了更大的油矿。尽管在沙漠中要面对极端困难的工作条件,对这些地区的开发已在进行。截至2010年,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在的塔里木盆地已探明八十亿吨石油、十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些油气资源几乎是二00九年中国进口原油的八十倍。那里已接连不断地发现了几个大型油气田。其中的一个主力气田,可采储量几乎达到了两千三百亿立方。
自然保护区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阿克苏地区毅然打响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和荒漠化阻击战。在多年的防沙治沙工作中,阿克苏地区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机制,落实“谁建设谁管护、谁投资谁受益”政策措施,形成了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对重点风沙策源地实行优先划入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建成了沙雅县盖孜库木、库车县塔南区域等6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缘,行政区域跨越新疆三州市。哈密辖区保护区面积1.79万平方千米,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9.2%。
自然景观
浩瀚
塔克拉玛干面积33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乘车于沙漠公路犹如荡舟大洋,遗憾的是人们的视线过早落到地平线上。然而在塔克拉玛干腹地海拔1413米的乔喀塔格山(红白山)上眺望塔克拉玛干沙漠,则是另一种的浩瀚。苍茫天穹下的塔克拉玛干无边无际,它能于缥缈间产生一种震慑人心的奇异力量,令面对此景的每一个人都感慨人生得失的微不足道。
在红白山上看和田河的秋色,是一辈子不能忘怀的。和田河两岸的胡杨在阳光下泛着浓厚的金黄,如宽大的金色丝带缠绕着大地,从天际延伸过来,又蜿蜒消逝到天的另一尽头。人们发现,要欣赏此景,恐怕塔克拉玛干是唯一的。
胡杨
如果将全国各地的胡杨作比较,无论胡杨之美还是胡杨之刚毅都由新疆获冠。新疆胡杨号称“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在轮台的塔里木河附近沙漠地区,胡杨林的气势、规模均在全国之首,轮台的胡杨林公园也是国内的沙生植物胡杨树林的观赏公园。当秋色降临,步入胡杨林,四周为灿烂金黄所包围。洼地水塘中,蓝天白云下,胡杨的倒影如梦如幻。由轮台往南100千米的沙漠腹地,为大面积原始胡杨林,不少古老的胡杨树直径达1米以上。
和田河的胡杨树皆为次生林,大部分树型呈塔状,枝叶茂盛,秋天时通体金黄剔透,此处的胡杨以成片的优美林相为显著特点,加上起伏的沙丘线条,随时进入眼帘的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在塔克拉玛干南部的沙漠中,经常可看到盆景般的胡杨景色,那里的胡杨静静地伫立于沙丘,千姿百态,仿佛人间修饰。
胡杨的美离不开其自身的沧桑,树干干枯龟裂和扭曲、貌似枯树的树身上,常常不规则地顽强伸展出璀璨金黄的生命,让大漠恶劣环境中的死亡与求生协调地表现。
2016年1月14日,“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胡杨身披雪白晶莹的雾凇。从2015年年底以来,有“死亡之海”之称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频现雾凇奇观,黄沙映着晶莹的雾凇,把“死亡之海”北部装扮成一个璀璨迷离的童话世界。
人类活动
塔克拉玛干沙漠并没有固定的人口,猎人定时造访,且这一地区的土地由于实际上缺乏植被而不为畜牧业者所用。
历史古国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大片古老王国的遗址,楼兰是沙漠文明中最著名的一个,这个西域的传奇国家原本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往来的货物云集,富庶而安逸。但是,在沙漠里,太多文明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楼兰古城在15个世纪后,重见天日,使人们得以窥见古城当时盛况之一斑:风格各异的陶器、漆器、木器、铜器、玻璃器,展示了这里曾经的富庶和百货云集。
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西方当时流行的考古探险热潮推动下,1901年1月来到新疆于田。他获得尼雅河流域以北大沙漠里有古代遗址的信息后,找到进入过尼雅遗址的维族人,并从他们手中购买了几件从尼雅遗址中带出来的卢文木简,随后带着一批发掘工人和骆驼队,沿尼雅河的干涸河床跋涉数天找到了当前的尼雅遗址,他将此遗址正式命名为“NIYASITE”(即尼雅遗址)。斯坦因的发现,在当时的中外探险考古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因为,尼雅遗址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处重要遗址,它同时向人们展示被斯坦因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所存在的一个悠久、古老、光辉灿烂的沙漠古代文明,尤其尼雅河三角洲的考古文化将会揭示大沙漠环境变迁和历史文化的诸多谜团。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它、了解它和研究它。于是,“东方庞贝”,一个被大沙漠湮埋的古代文明构成了历史浪漫主义的新概念,一个世纪以来有关其传说和故事源源不断。如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在遥远的精绝,有官有民,有兵有将,俨然是丝绸之路上机构完整的要塞。但是到了公元4世纪左右这个国家突然神秘地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1949年后,中国考古单位单独考察或与日本考古学术界联合考察尼雅近10次,1995年10月中日联合考古行动收获最大,考古发现震惊了中外考古学术界。
坎儿井
2023年8月,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的二师三十八团,一项被誉为新时代“坎儿井”的水利工程已经在建设中,三十八团水利工程项目一、二期工程全都采用了“坎儿井”式暗渠和大口径管道输水,以减少渗漏和蒸发,并利用地形实现自压灌溉和节水节能滴灌。
民族文化
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在巴音郭楞阿克苏喀什和田四个地区界内。其中巴音郭楞为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系蒙语,意为“富饶的流域”,这里是西汉西域都护府的所在地,西域36国中有11国在巴州境内,在这里的蒙古族迎送客人有献哈达的习俗,还有客来敬茶、斟酒敬客和敬神等习俗。喀什市境内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塔吉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锡伯族、满族等。这里有肉孜节,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装,人们还要做“诺鲁孜饭”,相互拜年祈福。肉孜节后来被联合国决议定为国际性节日。在和田地区,古代有皮山、于阗、扜弥、渠勒、精绝、戎卢诸国,是古代丝绸之路南道之重镇,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交流的枢纽。阿克苏地区有克孜尔石窟349个、壁画近10000平方米,被视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融合交汇的人类杰出文化遗产。
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有一块被中外考古探险家称为“世外桃源”的绿洲—于田县达里雅博依,由于交通不便,这里变成了与世隔绝的村落,保持了其特色的民族民俗村落,这里也被外界称为“沙漠中的原始部落”。达里雅博依人生活的地带中可食用的植物只有一种,那就是沙枣树。达里雅博依人的主要食物来自于畜牧业,即肉食和奶制品,此外也把用畜产品与农区居民交换而来的粮食作为他们主要的食物。除此之外,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从兼营的狩猎中获取的猎物也成为他们辅助的食物。
研究探索
将中国与中亚及欧洲联结起来的传奇式的商路丝绸之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和西缘延伸。其途经塔克拉玛干的整个南端。许多考古资料说明,沙漠腹地静默着诸多曾经有过的繁荣。在尼雅河流、克里雅河和安迪尔流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弥国和货国的古城遗址,一直鲜有人至或鲜为人知。在和田河畔的红白山上,唐朝修建的古戍堡雄姿犹存。有品味的旅行者都会关注旅途中的人文内涵,关注相关的社会话题。为此,穿越塔克拉玛干有必要了解古丝绸之路文化。佛教在西元最初几个世纪,通过这条横贯亚洲的大路传到东亚,中国的多数外贸和其他对外联系也经由这条路进行。然而,到15~16世纪时,通往东亚的海路已经取代了古老的陆路。一连数世纪,对于欧洲人来说,沙漠及其绿洲城镇成为神秘的僻壤。在三面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高耸山脉和其余一边毗连的令人生畏的戈壁,严酷地限制了对这一极难穿越的地区的接近。
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诱惑力的一个。沙漠中心是典型大陆性气候,风沙强烈,温度变化大,全年降水少。变幻多样的沙漠形态,丰富而抗盐碱风沙的沙生植物植被,蒸发量高于降水量的干旱气候,以及尚存于沙漠中的湖泊,穿越沙海的绿洲,潜入沙漠的河流,生存于沙漠中的野生动物和飞禽昆虫等;特别是被深埋于沙海中的丝路遗址、远古村落、地下石油及多种金属矿藏都被笼罩在神奇的迷雾之中,有待于人们去探寻。
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可能早在450万年前就已经是一片浩瀚无边的“死亡之海”。科学家对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的沉积地层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其中夹有大量风力作用形成的“风成黄土”,年龄至少有450万年,而这些“风成黄土”的物源区(即来源地),就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有33.76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新西兰的国土面积。这里长年黄沙堆积,狂风呼啸,渺无人烟,一座座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在沙漠上。 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两大治理难点,一是流动性,要阻止沙漠继续流动,阻止沙漠继续向南流动,必需阻止沙漠流动的动力来源,沙漠流动的动力来源风力,阻止沙漠流动,就必需阻止风力,阻止风力可用风力发电机在沙漠上风口发电,把巨大的风能转化为电能,这样沙漠就无动力向南流动了。也可沙漠下风建风力发电机,阻止沙漠继续向南移动。二是沙漠热,沙漠热可用太阳能发电设备吸收沙漠光能,这样可使沙漠温度下降,沙漠没有植物,不需光照,可用太阳能发电设备吸收光能发电。这样沙漠两大问题就得到解决了。日后沙漠基本环境改善后,可植树,种草加以固定。
2022年12月,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首次尝试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荒漠化区域进行5万亩“树种球”飞播试验造林工作,这在全国也是首次运用“树种球”在荒漠化地区进行大面积飞播造林,试验成功后,将对改善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植被覆盖、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保护以及周边生态环境恢复提供重要实践依据。
开发与保护
交通
1995年9月,全长522千米的第一条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建成通车,公路北起轮南,南至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民丰县,是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最长的等级公路。2007年年底,纵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将沙漠西北缘的阿克苏地区和沙漠西南缘的和田地区连接起来的第二条沙漠公路通车,这条沙漠公路的建成,使阿克苏到和田的距离缩短了430千米,耗时比原有路途减少一半。
2022年6月16日,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至若羌铁路(简称和若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全长825千米,途经和田、若羌等地。更重要的是,和若铁路与南疆铁路库尔勒至喀什段、喀什至和田段以及若羌与库尔勒段铁路形成了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在和若铁路的建设中,除了构建植物防沙的屏障外,还采用“以桥代路”的方法。人们建造了5座过沙桥,以减少风沙掩埋、侵害铁路的风险。
2022年6月2日,中国首条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等级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正式投入运行。从此,这条贯穿中国最大沙漠的公路成为零碳排放公路。
生态保护
有研究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流沙具备固碳功能,流沙年均可吸收16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约1000平方千米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具有不可忽视的固碳能力。沙漠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尽管比森林和草地等生态系统弱,但在中国西北干旱区以荒漠为主要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下,也为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以荒漠为主要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把沙漠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坚持治理沙漠和植树造林并举,大力保护沙漠生态系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是距离塔克拉玛干沙漠最近的城市。第一师阿拉尔市历届党委以“治理沙漠”和“造绿”为己任,治理好沙漠的同时将绿洲向沙漠延伸了整整20千米。一代代军垦人深入沙漠腹地,新建团场、发展产业,累计建成10万亩沙漠生态治理林和180.99万亩的防护林,把塔里木千年荒原变成了生态家园、粮川棉仓、“塞外江南”,创造了戈壁成花园、大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
2022年,中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新建成一条长300千米的“绿色走廊”。这道防风治沙的天然屏障位于世界首个环沙漠铁路的最后一块“拼图”——和若铁路沿线。
2024年11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285公里锁边项目,已进入“合龙”攻坚倒计时,各地正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合龙”顺利完成。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任务涉及全疆3个地州的6个县,分别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和田地区皮山县、策勒县、于田县和民丰县,喀什地区叶城县。其中,和田地区任务量最大,4个县共需完成220公里,涵盖光伏治沙、生物治沙、工程固沙等。根据规划,今年新疆计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90.98万亩,到2030年,新疆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将达3500多万亩。11月28日,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种下,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
矿产开采
富满油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是中国发现的最大超深海相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截至2022年10月9日,富满油田累计油气产量突破1000万吨,其中原油867.96万吨、天然气16.68亿立方米。富满油田2022年投产的55口井中,有52口井试油日产超百吨。按照规划,到2025年,富满油田将建成年产油气当量500万吨的超深大油田。
旅游开发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文景观方面,有尼雅遗址、达里雅布依、麻扎塔格等古城遗址和传统民俗村落等;自然景观方面,有沙丘、胡杨、雪景等。
在新疆,沙漠旅游已经成为不少县市重点打造的旅游产品,包括越野、徒步、康养、拓展、观测气象(海市蜃楼)、观星、研学等特色产品。如麦盖提国家沙漠公园,是进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大门,沙漠资源丰富,这里打造有沙漠特种探险旅游项目,各种游玩项目和活动十分丰富,其中N39°沙漠探险基地曾多次作为沙漠探险越野比赛的起点,还提供有沙漠摩托、沙海冲浪等娱乐项目;于田县达里雅布依村是一个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村落,这里有着丰富的胡杨林资源和民俗风情。于田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于田县将加大沙漠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培养沙漠旅游人才,推动沙漠探险游发展。
阿克苏地区也将大力发展沙漠旅游,如打造沙雅县月牙湖沙漠越野基地、阿瓦提县沙漠公园等精品沙漠景区;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依托冰雪运动、民俗体育赛事、温泉康养等冬季旅游产品。他们将大力发展特种旅游,开发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为核心的环“双塔”沙漠越野特种旅游区,以天山神秘大峡谷、139胡杨秘境等微探险体验区为代表的特种旅游景区。
除上述旅游开发外,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也适时加开旅客列车满足游客深度体验沙漠游的需求,人们可以坐在列车上透过车窗观赏到壮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此外,2022年9月23日,由2022塔漠穿越全国组委会和中国国际露营大会联合主办的“世界吉尼斯2022单人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挑战”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渔业养殖
2024年11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某海鲜养殖基地,200万颗珍珠贝苗试养成功。
相关文化
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人们渴望能引来天山和昆仑山上的雪水来浇灌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一位慈善的神仙有两件宝贝,一件是金斧子,一件是金钥匙。神仙被百姓的真诚所感动,把金斧子交给了哈萨克族人,用来劈开阿尔泰山,引来清澈的雪水。神仙想把金钥匙交给维吾尔族人,让他们打开塔里木盆地的宝库,不幸金钥匙被神仙的小女儿玛格萨丢失了,从此盆地中央就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诗文
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如《禹贡》中有:“东渐于海,西被 于流沙。”文献中所说的“流沙”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关于丝绸之路“南道”,《汉书·西域传》中讲道:“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南道”的路线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
《大唐西域记》记载:“蓖靡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由此东行人大流沙,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者,聚遗骸以记之。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这段记述,如实地反映了在流动沙漠地区交通之困难,行旅之艰辛,由于风沙的掩埋,沙漠中没有固定的道路,行人只好将捡来的遗骨堆积起来记路。
唐代诗人岑参曾描述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景观为:“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
唐代诗人王昌龄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其四)》中,描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百战雄兵:“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宋代诗人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中也有对沙漠里胡杨的描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北京大学教授、诗人陆地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时,口占七绝两首:其一:“朝揽星辰暮挽霞,昆仑深处是仙家。一门隔断红尘念,沙是菩提我是沙”;其二“莫言西域少青春,风起沙流也动人。不是知音难为客,进门便是一家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0 18:52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