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工卡县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辖县
墨竹工卡县,隶属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藏语意为“墨竹色青龙王居住的中间白地”,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拉萨市东部,拉萨河中上游、米拉山西侧,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属拉萨河谷平原的一部分。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高寒干燥,空气稀薄,冬春多大风,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平均海拔4200米,素有“天边之乡”的美誉。总面积5500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墨竹工卡县常住人口4.94万。截至2023年6月,墨竹工卡县下辖1个镇、7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工卡镇。
历史沿革
7世纪前,墨竹工卡为十二小邦之一的吉若杰部落和苏毗赤邦松部落属地;吐蕃时期为卫茹所设墨竹域参、嫩龙域参共辖。
元朝时,隶属加玛、直贡万户府。
明代,系加玛都指挥使司所辖;8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政府雪列空机构在墨竹工卡地方设置墨竹贡嘎尔城归其管辖。
清乾隆后期,墨竹工卡地方建立墨竹宫宗。咸丰七年(1857年),更名为墨竹工卡宗,隶雪列空管理;原隶属江甲布,后归地方政府管理。
民国八年(1919年),作为贵族庄园赏给夏扎家族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在1954年~1956年3月,隶属西藏地方政府卫区总管。
1956年4月~1957年8月,设立墨竹工卡宗办事处,隶自治区筹委会拉萨基巧办事处。
1959年9月10日,墨竹工卡宗和直孔宗合并,设立墨竹工卡县,隶属拉萨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0年1月,全县划分为工卡、巴洛、唐加、直贡、扎雪、巴嘎、色日荣7个区并建立区人民政府,下辖38个乡。
1961年,增设门巴区人民政府,全县行政区划为8个区、45个乡。
1964年5月,墨竹工卡县的巴嘎区、色日荣区下辖10个乡划归那曲地区嘉黎县管辖,洛噶桑桥以西划归拉萨市达孜县,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6个区、35个乡,即:唐加区下辖东布岗乡、墨冲乡、冲尼乡、卓浦乡、劳动乡;直贡区辖麻热乡、上邦达乡、下邦达乡、羊日岗乡、其玛卡乡、冲达乡、宗雪乡;扎雪区辖格老窝乡、齐朗乡、塔杰乡、龙珠岗乡、扎雪乡;巴洛区辖斯布乡、仁青里乡、巴洛乡、吉古乡、朗杰岭乡、乌斯江乡、恰尔多乡、扎西岗乡;工卡区辖甲玛乡、嘎则乡、塔巴乡、工卡乡、格桑乡;门巴区辖仁多岗乡、德仲乡、门巴乡、巴热卡乡。
1969年4月,县政府更名为墨竹工卡县人民委员会。
1969年4月,墨竹工卡县成立革命委员会代替县人委行使职权,同时各区、乡亦相继成立革委会。
1970年~1981年6月,全县35个乡陆续成立人民公社,并建立公社革委会。
1978年,撤销各区革委会,恢复区公所建制。
1981年6月,撤销各公社革委会,建立各公社管理委员会;同年撤销县革委会,恢复建立墨竹工卡县人民政府。
1984年11月,撤销各公社管委会,恢复建立各乡人民政府。
1988年8月,在撤区并乡建镇工作中,撤销6个区、将35个个乡撤并为唐加乡、龙珠岗乡、扎雪乡、格老窝乡、章达乡、尼玛江热乡、羊日岗乡、仁多岗乡、门巴乡、甲玛乡、塔巴乡、恰尔多乡、扎西岗乡、斯布乡、日多乡等15个乡及工卡镇。
1996年,再次进行并乡工作,工卡镇与塔巴乡合并建立工卡镇;甲玛乡保留不变;扎雪乡、格老窝乡和龙珠岗乡合并为扎雪乡;尼玛江热乡、章达乡、羊日岗乡合并为尼玛江热乡;门巴乡和仁多岗乡合并为门巴乡;扎西岗乡、恰尔多乡合并为扎西岗乡;日多乡和斯布乡合并为日多乡;全县共有7乡1镇,下辖43个村委会。
2008年6月,进行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嘎则村与工卡村合并建立工卡村;玛热(农)村与玛热(牧)村合并建立玛热村;卡加村和扎西岗村合并为扎西岗村。县乡两级行政区划无变动。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墨竹工卡县下辖1个镇、7个乡:工卡镇扎雪乡门巴乡扎西岗乡日多乡尼玛江热乡甲玛乡、唐加乡。县人民政府驻工卡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墨竹工卡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拉萨市东部。东邻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南与山南市桑日县、西与达孜区林周县、北与那曲市嘉黎县相邻。辖区面积550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墨竹工卡县地处拉萨河中上游、米拉山西侧,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属拉萨河谷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川相同,河谷环绕,草原广布。地势呈东高西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气候
墨竹工卡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特点是高寒干燥,空气稀薄,冬春多大风,年温差小而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5.1~9.1℃,极端最高气温在30℃左右,出现在6月,年平均最高14~16.1℃,夏季平均最高在20~24℃,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在-16~-23℃(出现在1月),年无霜期约9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813.5小时。年降水量515.9毫米,降水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
墨竹工卡县境内自然灾害多而频繁。春秋之季多早、晚霜害,夏季常遭雷雨和冰雹袭击,干旱与洪涝极易成灾。漫长的冬季干燥与风沙相伴,冬春之交、冬季受雪灾威胁。
2022年,墨竹工卡县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为27.4摄氏度,全年极端最高低温出现在2月、为-16.3摄氏度,年平均气温为7.8摄氏度。全年总降水量473.4毫米,极端日最大降水量33.5毫米。全年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毫米天数为29天。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墨竹工卡县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锑、铬、银、铜等。
动物资源
墨竹工卡县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黑颈鹤斑头雁、虫草、雪莲花贝母红景天等。
植物资源
墨竹工卡县天然林和人工林地203949.889亩,森林覆盖率35.94%。2022年,墨竹工卡县森林覆盖面积为205172.2公顷,当年植树造林2.96公顷。零星(四旁)植树131935株。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67.2%。
人口
2021年,墨竹工卡县户籍人口14516户、56638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4307人。
2022年,墨竹工卡县常住人口13629户、49400人。全县户籍人口14617户、57004人,其中城镇户籍2729户4415人。
经济
综述
2021年,墨竹工卡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69亿元,增速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3亿元,同比下降0.9%;第二产业增加值35.61亿元,同比增长0.7%;第三产业增加值9.45亿元,同比增长8%。
2022年,墨竹工卡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61亿元,增速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2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49.54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7.85亿元,下降8.2%。三次产业结构由7.5:73.1:19.4调整为6.9:80.4:12.7,第一产业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6.7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
2022年,墨竹工卡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2695元、增长7.7%。其中工资性收入完成8397元、占整个收入的比例为37%,经营性净收入完成8511元、占比为37.5%,财产性净收入完成1271元、占比5.6%,转移性净收入完成4516元、占比19.9%。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墨竹工卡县500万元以上项目118个(500-5000万元项目98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当年竣工15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15.8%。根据投资类别来看,民间投资完成下降32.6%,国有投资增长38.68%。
财政
2022年,墨竹工卡县财政总收入30.74亿元,同比增长31.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6亿元,同比下降43.7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64亿元,同比增长12.07%,其中农林水4.59亿元,医疗卫生1.36亿元,教育3.42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993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7亿元。
第一产业
2022年,墨竹工卡县农牧业总产值实现7.52亿元,同比增长16.13%,其中农业3.02亿元、增长13.19%,林业895.28万元、增长33.27%,牧业4.41亿元、增长17.93%。农林牧渔增加值4.33亿元,同比增长14.73%。
2022年,墨竹工卡县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0.62公顷。温室大棚353栋。“两品一标”农产品1个。“两品一标”农产品基地面积2.46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7851.55公顷,其中粮食作物4853.44公顷,油料作物2069.39公顷,蔬菜360.01公顷。粮食总产量2.76万吨,油料0.44万吨,蔬菜0.83万吨。粮经饲比例为62:31:7。
2022年,墨竹工卡县牲畜总存栏158356头(只、匹)、同比下降6.55%,其中牛、马等大牲畜存栏152090头(匹),猪存栏607头,羊存栏5659只,年末家禽数31650只。当年肉产量4285.85吨、增长29.48%,其中猪肉25.13吨,牛肉4203.48吨,羊肉7.56吨,禽肉49.68吨。奶产量14930.9吨、增长7.54%。禽蛋产量81.43吨、下降61.52%。
第二产业
2022年,墨竹工卡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规上工业总产值125.19亿元、增长83.59%;规上工业销售产值125.19亿元、增长80.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330937.32吨,其中金属含量2.82吨,铅金属含量1642.79吨,石灰石51755.26吨,铁矿石成品矿53130.71吨,铜金属含量200821.13吨,锌金属含量23466.03吨,银金属含量98.58吨。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2年,墨竹工卡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额以上贸易企业2家、个体户1家。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28亿元,同比下降10%。
招商引资
2022年,墨竹工卡县招商引资项目27个,到位资金21.6亿元,同比下降47.25%。
金融
2022年,墨竹工卡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98250万元,较年初增长48.09%。贷款余额664426万元,较年初增长398%。
旅游
2022年,墨竹工卡县接待国内外游客4.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6.45万元。
邮电
2022年,墨竹工卡县电信业务总量5906.72万元,同比增长34.53%。邮政业务总量35.02万元,同比下降82.13%。全县固定电话用户4233户,移动电话用户39025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2540户。
交通运输
拉萨—林芝公路穿过墨竹工卡县。
2022年,墨竹工卡县农村公路养护总里程695.722千米,其中县道30.593千米,乡道67.281千米,村道363.959千米,专用道路233.889千米。41个村居道路通畅率100%。农村客运班线全覆盖。农村客运人员周转7817人次。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2年,墨竹工卡县学校总数49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8所,幼儿园40所。全县专任教师666人,其中中学163人,小学320人,幼儿园183人。教研室46人。在校生总数9973人,其中中学2032人,小学5335人,幼儿园260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8.12%。义务教育巩固率99.86%。农村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为72.52%。
文化事业
2022年,墨竹工卡县县级以上文明村25个。全县县级文化活动中心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农家书屋40个,寺庙书屋36个(不包含日追、拉康及无僧尼寺庙)。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2万余册。全县文物点179处,其中自治区22处、县级157处。
医疗卫生
2022年,墨竹工卡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7个,其中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8个、行政村卫生室33个、寺庙卫生室2个、个体诊所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从业人数17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60张,卫生技术人员数382人、其中职业(助理)医师104人。
社会保障
2022年,墨竹工卡县城镇低保682人、农村965人,五保户204人,农村传统救济人数313人。社会福利收养单位2个312张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8612人。失业保险参保1319人。
历史文化
非遗
截至2021年,墨竹工卡县有国家级非遗保护5个(直孔藏香制作技艺、直孔刺绣唐卡、直孔噶举派音乐、直孔噶尔羌姆、普堆巴宣舞),自治区4个,市级10个,“直贡嘎举金锦宝串唐卡”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花费9年时间,为世界最大西藏直贡堆绣唐卡,高120米,宽85米,共有19座佛像,每个局部的佛像都有一层楼高)。
截至2022年末,墨竹工卡县成功申报非遗项目55项,其中国家级6项、自治区级3项、市级20项、县级26项,包括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等。现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7人,其中国家级5人、自治区级8人、市级9人、县级55人。
民俗活动
望果节,有一千多年历史,广泛流行于西藏农区。每年庄稼黄熟、开镰前,西藏藏族农民身着节日服装。手捧预示五谷丰登的“切玛”(五谷斗)和青稞酒,预祝丰收的“望果节”。
“望果节”的内容已从单纯的宗教节日,演变为以赛马、射箭、歌舞、藏戏、物资交流为内容,集文艺、体育、商贸于一体的节庆活动。
宗教信仰
西藏佛教主要是藏传密教五大派:分别为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墨竹工卡县农牧民多信仰噶举派。噶举派俗称白教,为马尔巴所创,富密教色彩。墨竹工卡直孔替寺是直孔噶举派祖寺。
风景名胜
甲玛景区
甲玛景区,又名甲玛沟景区,位于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甲玛沟地处318国道旁,是吐蕃藏王松赞干布故里,也是阿沛·阿旺晋美的出生地。
直孔梯寺
直孔梯寺,位于墨竹工卡县门巴乡雪绒河畔,是直孔噶举派的中心寺院,海拔4400米。属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淳熙六年(1179年)直孔觉巴·吉天颂恭所建。
米拉山
米拉山,和南部的布达拉山构成一条南北向的分水岭,横于东西向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之中,是雅鲁藏布江谷地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
拉萨河
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马沟。流经那曲市当雄县林周县、墨竹工卡县、达孜区、城关、堆龙德庆区,至曲水县,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全长551千米。海拔高度由源头5500米到河口358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
著名人物
阿沛·阿旺晋美
阿沛·阿旺晋美(1910.2—2009.12),藏族,西藏拉萨人。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会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2009年12月23日16时50分,阿沛·阿旺晋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荣誉称号
2019年8月29日,墨竹工卡县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入选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
2021年7月,墨竹工卡县入选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拟表彰对象名单。
2021年,墨竹工卡县被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西藏军区命名为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
参考资料
墨竹工卡县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墨竹工卡县人民政府.2020-01-14
墨竹工卡县.西藏在线.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1 09: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