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Xizang Autonomous Region),简称“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120.28万平方公里,辖6个地级市、1个地区,首府拉萨市。截至2023年末,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为365万人。
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形成了西藏古人氏族。从古人氏族逐渐演变成西藏的四大氏族:赛、穆、顿、东,在此基础的增加“惹”和“柱”两氏族,通称为“六大氏族”。
在西藏自治区发掘的古代大量实物可以找到藏区人类如何发展的一些科学证据。考古学家在西藏考古时,发掘发现了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的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装饰品,谷物种子,甚至古人头骨等大量实物。从尼洋河岸发掘出的古人骨头,没有类人猿的原始特征,属于现代人,“尼池(林芝)人”的骨头是大约4000多年前,而新石器时期或者铁石并用时代的(人骨)。
隋唐两宋
公元6世纪时,藏族先民的部落群经过数千年的迁徙、发展和分化组合,形成大大小小的数十个部落联盟。其中分布在西藏地区的有所谓“四十小邦”,由四十小邦又合并为“十二小邦”。
公元7世纪初,强大的唐朝中原地区建立。与此同时,崛起于今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雅隆的悉勃野部渐次征服各地部族,建立了有史以来首次统一青藏高原各部族的政权——吐蕃王朝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
伴随着吐蕃王朝与唐朝两次联姻,双方往来频繁,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民间往来全面发展,藏族与中国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唐蕃双方曾八次会盟,至今仍屹立于拉萨大昭寺正门前的“唐蕃会盟碑”(也叫“长庆会盟碑”、“甥舅会盟碑”,就是第八次会盟后所立)。此后的三、四百年间,藏族与北宋、南宋、西夏、辽、金等政权都有着密切联系。
统治集团的混乱在869年引起平民百姓的反上之乱(或称奴隶平民大起义),877年,起义军发掘赞普王陵,逐杀王室和贵族,吐蕃王朝彻底崩溃。吐蕃王朝崩溃后,从869年到1239年的370年中,青藏高原上一直未能建立起大的统一政权,所以史称分裂割据时期。
元朝时期
主词条:宣政院
元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元朝统一中国后,根据藏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施政措施:
其中,元代对于行政区域的划置,成为此后西藏行政区划沿革的基础。
明朝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采用收缴元朝旧敕旧印,换发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过渡,继承了对西藏地方的国家主权。
明朝没有沿用元朝的职官制度,而是建立了一套别具特色的僧官封授制度。各地有代表性的政教首领人物,明朝均赐封以不同的名号,颁给他们印章和封号,命其管理各自的地方,其职位的承袭须经皇帝批准,皆可直通名号于天子。
在行政区划与军政机构设置上,明朝在西藏基本上承袭了元朝的划置方式。在元代乌思藏宣慰司、朵甘宣慰司故地,明朝设立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后来,又将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升格为行都指挥使司,其下设指挥使司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机构。各级军政机构的官员,均封委当地的僧俗首领出任。各级官员之任免、升迁,概由明朝中央直接决定,并颁授印诰等。
清朝时期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进而统一中国。清朝循历史定例在西藏行使主权,只要前朝所封官员进送旧朝印信,即改授新朝印信,其原有地位不变。清顺治九年(165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应召到北京觐见清世祖顺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册封;后来,五世班禅又受到康熙皇帝的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和他们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由此被正式确立,此后历世达赖、班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遂成定制。清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皇帝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
清朝对西藏的施政管理,在总结元明两朝治藏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变化作了重大而全面的调整,例如:设置驻藏大臣总揽全藏;调整西藏地方的政教管理体制;赐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名号,并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确立西藏地方涉外事务、边境国防的决定权归中央等原则;勘定今西藏与青海、四川、云南间的界线;规定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辖区及权限,划分了驻藏大臣直辖区。
中华民国时期
主词条:西藏地方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次年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文规定:西藏是中华民国22行省之一。此后正式颁布的《宪法》等法律法规,也都明确规定西藏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
民国元年(1912年)7月,民国政府设立管理蒙藏事务的中央机构——蒙藏事务局(1914年5月改称蒙藏院),并任命中央驻藏办事长官,直属国务总理,例行清朝驻藏大臣职权。民国十八年(1929年),蒙藏院改制为蒙藏委员会。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蒙藏委员会在拉萨设立驻藏办事处,作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派出机构。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本人的认定、坐床也是经当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批准的。
民国时期的大量档案记载证明,民国时期的历届国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性议事机构或历次国民大会,达赖喇嘛、西藏地方政府和班禅额尔德尼都派有代表参加,并被选举或委任各种国家公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解放昌都。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通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1955年2月9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七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决定》。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拉萨举行成立大会,正式成立。达赖喇嘛·丹增嘉措担任主任委员,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任第一副主任委员,张国华任第二副主任委员。阿沛·阿旺晋美担任秘书长。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公开撕毁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在拉萨举行武装叛乱;3月17日,达赖逃离拉萨;3月22日,拉萨战役胜利结束,拉萨市区的叛乱被彻底粉碎;3月2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权职权。鉴于西藏自治区筹委会主任达赖喇嘛尚被劫持,由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副主任委员代理主任委员,并任命筹委会常务委员帕巴拉·格列朗杰和阿沛·阿旺晋美为副主任委员。同年7月17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会议通过了《关于在西藏全区进行民主改革的决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决定顺应西藏人民的愿望,提前进行西藏民主改革
1965年7月24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的请示报告》;8月23日,周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58次会议,讨论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同意于1965年9月1日召开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相应的议案。同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议案,通过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决议;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举行。以国务院副总理谢富治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参加大会,并表示祝贺。大会于8日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阿沛·阿旺晋美当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杰等7人为副主席。9月9日,大会举行闭幕式,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0年,西藏自治区(筹)设立:(国务院1960年1月7日批准)
拉萨市(专级),下辖林周、当雄、达孜、曲水、墨竹工卡、尼木、堆龙德庆、旁多9县;那曲专区,辖黑河、巴青、班戈、比如、安多、聂荣、索县、达木萨迦、申扎9县;昌都专区,辖昌都、江达、贡觉、宁静、洛隆、丁青、边坝、察雅、桑昂曲、八宿、类乌齐、左贡12县;山南专区,辖乃东、桑日、加查、朗县、拉加里、隆子、错那、哲古、穷结、洛扎、贡嘎、扎囊12县;江孜专区,辖江孜、仁布、浪卡子、打隆、白朗、亚东6县;日喀则专区,辖日喀则、南木林、定结、萨迦、拉孜、定日、聂拉木、吉隆、萨嘎、昂仁、谢通门11县;阿里专区,辖噶尔、日土、革吉、改则、仲巴、普兰、札达7县;林芝专区,辖林芝、墨脱、工布江达、雪巴、波密、米林、嘉黎7县。
1964年,西藏自治区(筹)撤销林芝专区,所属的林芝、米林、工布江达、墨脱4县划归拉萨市;嘉黎县划归那曲专区;波密县划归昌都专区(国务院1964年7月27日批准)。撤销江孜专区,所辖的浪卡子县划归山南专区;江孜、康马、仁布、亚东、白朗5县划归日喀则专区(国务院1964年10月31日批准)。
1970年,西藏自治区各专区更名为地区。西藏自治区辖1地级市,5地区,71县。
1983年,西藏自治区设立江孜地区,辖日喀则地区的亚东、康马、岗巴、江孜、仁布、白朗6县,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驻江孜县江孜镇;设立林芝地区,辖拉萨市的墨脱、米林、林芝、工布江达4县,昌都地区的波密、察隅2县,山南地区的朗县,驻林芝县八一镇(国务院1983年10月8日批准)。
1986年,西藏自治区撤销江孜地区,所辖的亚东、康马、岗巴、江孜、仁布、白朗6县划归日喀则地区;浪卡子县划归山南地区。(国务院1986年9月12日批准)。
2014年6月,西藏自治区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撤销昌都地区,设立地级昌都市。
2015年3月,西藏自治区撤销林芝地区,设立地级林芝市。
2016年1月,西藏自治区撤销山南地区,设立地级山南市。
2017年10月,西藏自治区撤销那曲地区,设立地级那曲市。以原那曲县的行政区域设立为色尼区,那曲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色尼区浙江西路3号。
区划详情
截至2022年10月,西藏自治区辖6个地级市、1个地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拉萨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地跨北纬26°50'~36°53',东经78°25'~99°06'之间,面积120.28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北最宽约1000公里,东西最长达2000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它北邻新疆,东北紧靠青海,东连四川,东南连接云南,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3842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
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
青藏高原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有高峻逶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以及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分属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的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和珍稀野生动物,还有垂直分布的“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观等。地貌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气候特征
西藏自治区的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独特而且复杂多样。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气候类型也因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在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地势迭次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发生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到温带、寒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垂直变化。
随着海拔增高、气压降低、空气密度减小,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递减,海拔3000米时相当于海平面的73%上下,4000米时约为62%~65.4%,到5000米时为59%左右,6000米以上则低于52%。
在冬季西风和夏季西南季风的交替控制下,西藏自治区干季雨季的分别非常明显,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5~9月为雨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各地降水量也严重不均,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
藏南和藏北气候差异很大。藏南谷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8℃,最低月均气温-16℃,最高月均气温16℃以上。藏北高原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0℃以下,冰冻期长达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过10℃,6~8月较温暖,雨季多夜雨,冬春多大风。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多一倍或1/3;日照时间也是全国最长的。与中国内地相比,西藏自治区多数地区气温偏低,拉萨日喀则的年平均气温比相近纬度的重庆、武汉、上海低10~15℃。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盛夏8月白天气温仅为10℃左右,夜间气温甚至会降至0℃以下。
水系
综述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水域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多种存在形式,其中河流、湖泊是最重要的部分。西藏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8条,大于2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多达100余条,是中国河流最多的省区之一。亚洲著名的长江、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都发源或流经西藏。西藏有冰川11468条,冰川面积达28645平方千米,占全国的49%,冰储量约2533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45.32%,年融水量31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53.4%,均居全国之首。
湖泊
西藏自治区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总面积达2.4万平方千米,居全国首位,其中面积超过1平方千米的有816个,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有3个,即纳木措、色林措和扎日南木措,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个。西藏自治区湖泊类型多样,几乎包含了中国湖泊的所有特征;区属湖泊中,淡水湖少,咸水湖多,初步查明的各类盐湖大约有251个,总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盐湖的周围多有丰饶的牧场,也是多种珍贵野生动物经常成群结队出没之地。
西藏自治区主要湖泊有纳木错羊卓雍湖玛旁雍错班公湖巴松错森里错等。
在西藏自治区,许多湖泊都被赋予宗教意义。纳木错玛旁雍错羊卓雍错,被并称为西藏的三大“圣湖”。此外,还包括在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拉姆拉错湖、地处藏北的苯教著名神湖当惹雍措、位于安多县的热振活佛“魂湖”——错纳湖等。
土壤
西藏自治区土壤类型多,按其成土特点、分布规律和主要利用方向,可划分为森林土壤、农业土壤、牧业土壤和难利用土壤四大类型。其中:耕作土壤归属16个大类,主要有山地灌丛草原土、潮土和亚高山草原土,分别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33.81%、12.83%、12.38%。
植被
西藏自治区各地的植被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呈现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并可划分为7个主要类型,即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和高山植被。据统计,全区有高等植物6600多种,隶属于270多科、1510余属,其中有多种中国独有或西藏独有的植物,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38种,列入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有40种,另有214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内。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西藏自治区已发现101种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41种,勘查矿床100余处,发现矿点2,000余处,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22种。西藏自治区优势矿种有,以及地热、矿泉水等,部分矿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万亿元以上。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有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高岭土菱镁矿自然硫云母矿泉水等12种。石油资源目前也有很好的找矿远景。
土地资源
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12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牧草地65万公顷;耕地集中分布在藏南河谷及河谷盆地中,东部和东南部也有少量分布,总面积达36万公顷。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的最大特点是未利用土地多,占土地总面积的30.71%,可利用潜力很大。西藏自治区天然草地面积超过内蒙古和新疆,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主要的牧区之一。
西藏自治区拥有宜农耕地680.57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42%;净耕地面积523.43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31%;牧草地96934.8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6.72%。林地10716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27%。居民及工矿用地50.45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3%;交通用地32.92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2%;水域8291.96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85%;未利用土地54354.8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1.8%。
西藏自治区土地以牧草地和尚未利用的面积最大,合计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8.52%,再依次是林地、水域、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等合计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3%。西藏自治区现有的粮食作物果树、蔬菜、茶叶、青饲料等种植业用地均属耕种土壤范畴。耕种土壤面积最大的是日喀则市,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37.79%;其次是昌都市,占19.86%。山南市拉萨市的耕种土壤面积基本相近,分别占15.65%和15.48%;林芝市占全区耕种土壤的8.65%;那曲市阿里地区耕种土壤面积较小,分别占1.99%和0.58%。全区74个县有耕种土壤分布的占62个,为总数的84%。
全区耕种土壤归属于28个土类中的16个土类,有12个土类没有耕种土壤。其中,耕种山地灌丛草原土壤面积最大,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33.81%,其次为潮土和耕种亚高山草原土,分别占12.83%和12.38%。耕种草甸土占9.1%。耕种亚高山草甸土占9.47%。耕种褐土占8.1%。耕种灰褐土占7.99%。耕种棕壤占2.86%。这8类耕种土壤合计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96.95%,其余8个土类面积很小,合计仅占3%左右。耕种土壤主要分布在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和三江流域河谷洪积扇、冲积台地、冲积阶地以及湖盆阶地上,其中,雅鲁藏布江干流台地及拉萨河年楚河等支流谷地内的耕种土壤就占了全区耕种土壤的55%,其地貌条件相对较为一致。
西藏自治区耕种土壤的垂直分布区间为海拔610~4795米,其中海拔2500米以下的面积占5.6%,2500~3500米之间的占11.4%,3500~4100米的面积占60.8%,4100米以上的面积占22.2%。草地土壤中包括了尚未作为放牧草场利用的荒草地土壤。那曲市阿里地区的面积最大,分别占全区草地土壤的40.25%和26.30%。其次是日喀则市,占15.44%;昌都市占8.39%;山南市占3.99%;林芝市占2.72%;拉萨市占2.91%。草地土壤的垂直分布区间为海拔2800~5600米,其中,海拔4600米以上的草地土壤面积占82%,海拔3500~4600米的面积占14%,低于海拔3500米的面积占4%。
西藏自治区境内草地土壤归属于8个土类,高山草原上的面积最大,占全区草地土壤面积的59.48%,其次为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分别占22.47%和9.88%。以下依次为亚高山草原土(2.98%)、草甸土(2.68%)、沼泽土(0.94%)、山地灌丛草原土(0.82%)和褐土(0.74%)。
西藏自治区林业土壤归属于10个大类,面积最大的是暗棕壤,占全区林业土壤的28.5%;以下依次是黄壤,占17,6%;黄棕壤棕壤赤红壤灰褐土和亚高山林灌草甸土(亚类)的面积基本相当,各占10%左右;砖红壤占7.83%;褐土占1.18%;红壤占0.21%。各种土壤类型的宜林性能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随着地势的升高,不同土壤类型有着不同的适生林型和树种。海拔1100米以下,有适生热带雨林的砖红壤、红壤和赤红壤,占全区林业土壤面积的11.81%。海拔1100~2800米有适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叶混交林的黄壤、黄棕壤,占全区林业土壤面积的28.18%。海拔2800~3500米有适生温性针阔叶混交林的棕壤,占9.94%。海拔3400~4600米有适生寒温性针叶林的略棕壤、灰化土、酸性棕壤和少量灰褐土,占28.69%。此外,还有适生杨、桦、柏等的疏林和灌木林的亚高山林灌草甸土、灰褐土、淋溶褐土和棕壤性土等,占21.39%,广泛分布在森林边缘,海拔上限可达4700米,下限为3000~3800米的河谷地区。
水资源
西藏自治区水资源总量4394.65亿立方米(不含地下水),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16.21%,居全国第一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亩均占有水量也均居全国第一;全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4亿千瓦,均居全国首位。
动物资源
西藏自治区已发现野生哺乳动物142种,鸟类488种,爬行类动物56种,两栖类动物45种,鱼类68种。西藏自治区野生脊椎动物共计799种,构成了西藏自治区的动物资源优势。在这些动物中,野驴野牦牛马鹿白唇鹿黑颈鹤小熊猫等123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1/3以上。其中滇金丝猴孟加拉虎雪豹西藏野驴野牦牛羚牛等45种野生脊椎动物是濒危灭绝或西藏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在海拔3000~4000米的喜马拉雅山麓,偶尔可以见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喜马拉亚塔尔羊”。
陆生无脊椎动物在西藏自治区有2307种。其中,中华缺翅虫墨脱缺翅虫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西藏有益昆虫、蜜蜂有103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农作物、牧草、果树、花卉等有花植物的传粉者。
2022年5月,西藏自治区已有昆虫记录10630种,其中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的有100余种。
植物资源
西藏自治区有野生植物9600多种,其中855种为西藏特有,高等植物6600多种,其中苔鲜植物700余种,蕨类和种子植物5900余种。食用菌有松茸等415种,药用菌有灵芝等238种。农作物方面,全区有青棵、小麦、玉米、油菜、豆类等品种及约20个科、110余种的蔬菜。
能源资源
西藏自治区能源资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2005年,地质勘探部门在藏北西部探明含油气远景资源量为1亿至1.5亿吨的中型油田。
水能:西藏自治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亿千瓦,约占全国的30%,居中国首位,其中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多达365条。西藏自治区水能资源绝大部分集中于藏东南地区,主要来自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干流天然水能蕴藏量为8000万千瓦,加上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帕隆藏布等五大支流,天然水能总蕴藏量可达9000万千瓦。
地热能:西藏自治区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各种地热显示点有1000多处。初步估算,西藏自治区地热总热流量为每秒55万千卡,相当于一年烧240万吨标准煤放出的热量。西藏自治区的羊八井热田是中国最大的高温湿蒸汽热田,热水温度为93~172℃之间,已开发为地热电站和重要旅游景点。
太阳能:西藏自治区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是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阳光直射比例大,年际变化小,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间达3100~3400小时,平均每天9小时左右。
拉萨市当雄县格达乡羊易村,位于藏南与藏北的交界地带,海拔高达4700米,这里日照充足,日光辐射强,年日照时数2881小时,国家电投建设的世界海拔最高的光伏电站——羊易光伏电站就坐落在这里。
羊易电站装机总容量10兆瓦,日均可发5.5万度电,年可发2000万度电,可满足约4万户农牧民用电需求,改善了当地电网供电不足、电压不稳的局面,实现年省标准煤约6000吨、减排CO2约2万吨。
风能:西藏自治区有两条风带,推测年风能储量93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七位。除藏东地区风能资源较贫乏外,大部分地区属风能较丰富区和可利用区。其中藏北高原年有效风速时数在4000小时以上。
人口
从7世纪到18世纪,由于天灾频仍,疫病不断,医疗条件差,加之占人口相当比例的僧尼不从事人口生产,西藏的人口长期处于负增长,甚至持续锐减。而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200年间,由于农奴制的残酷剥削压迫,西藏地区人口又骤降了约80万。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西藏自治区人口,尤其是藏族人口进入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自1956年以来,西藏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截至2022年末,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总数为3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6万人,占总人口的37.36%;乡村人口228万人,占总人口的62.64%。人口出生率14.24‰,死亡率5.48‰,自然增长率8.76‰。
截止2023年末,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总数为3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1.92万人,占总人口的38.88%;乡村人口223.08万人,占总人口的61.12%。人口出生率13.72‰,死亡率5.76‰,自然增长率7.96‰。
参考资料来源:
据《西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2716389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40514人,汉族人口为245263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1.83%(其中:藏族人口占90.4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1.35%);汉族人口占8.1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289221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923人,汉族人口增加86693人。
截至2021年5月20日,全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3137901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66829人,汉族人口为44337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421512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6315人,汉族人口增加198107人。
经济
综述
旧西藏经济十分落后,交通闭塞,没有现代工业,只有牧业和少量农业、手工业。自1959年民主改革后,特别是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建立了现代工业、交通通讯业,原有的农牧业、商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2022年,西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GDP)2132.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0.16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804.67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1147.81亿元,下降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438元,增长1.4%。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8.5%、37.7%、53.8%。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9个百分点。
参考资料来源:
2022年,西藏自治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9.63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6.7%,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2.9%。其中,税收收入106.14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25.3%,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4.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92.98亿元,同比增长27.9%。
2022年,西藏自治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1%。
2022年末,西藏自治区市场主体43.76万户,比上年增长7.6%;全年新增市场主体5.64万户,同比减少20.0%。
2022年,西藏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下降18.0%(不含跨省项目投资)。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0.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5.9%。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投资下降4.4%,集体经济投资下降41.0%,个体经济投资增长236.3%,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下降33.7%。全年民间投资下降32.7%。
2023年12月11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23年西藏自治区播种面积194.6千公顷,总产量108.9万吨,单位面积产量5594.8公斤/公顷。
2023年,西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2392.6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5%,增速较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01亿元,增长14.9%;第二产业增加值882.97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1294.69亿元,增长9.9%。
2024年上半年,西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9.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1%。
截至2024年6月底,西藏自治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0799辆,首次破万。1至6月,全区新注册登记机动车63222辆,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一季度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4682辆,同比增长263.23%。
第一产业
西藏自治区的耕地面积绝大部分分布在江河干、支流的河谷阶地、山麓斜坡、冲积扇地和湖泊平原一带。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等开垦而来的。土壤类型因分布环境条件不同,在质地上有很大差异。大部分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低,即使有少数土地含腐植质较多,亦因温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数量少、分解缓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部分耕地还存在着地面不平整、耕层较浅、砂性重、石砾多、质地偏粗、易漏肥等现象。在复种区耕作土壤的潜在肥力和较大肥力较高,供氮和供磷能力也较强。到1998年为止,包括部分原有的梯田,西藏已建成梯田、园田和平整土地100多万亩,按农业人口的劳动力平均,每人接近一亩。在土质改造方面,进行黏掺沙、沙掺粘,种植豆科作物,多施有机肥料,使部分土壤质地得到改良。
素有“西藏粮仓”之称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河谷地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西起拉孜,东至桑日,东西长约500公里,南北宽处达200公里,窄处仅50公里左右。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三个地、市的22个县和5个国营农场,是西藏自治区最重要的河谷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也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2023年,西藏自治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81.3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15千公顷。其中,青稞面积148.58千公顷,增加1.09千公顷;小麦面积32.96千公顷,增加0.33千公顷;油菜籽面积19.52千公顷,增加0.88千公顷;蔬菜面积28.69千公顷,增加0.85千公顷。
2023年,西藏自治区粮食总产量108.87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青稞产量84.36万吨,增长1.4%。油菜籽产量5.00万吨,增长7.1%。蔬菜产量88.39万吨,增长8.4%。
2023年,西藏自治区牲畜存栏总数1721.39万头(只、匹),比上年末增加42.47万头(只、匹)。其中,牛710.41万头,增加47.43万头;羊940.18万只,增加0.13万只。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30.99万吨,比上年增长9.7%。生牛奶产量59.33万吨,增长11.2%。
第二产业
2023年,西藏自治区工业增加值25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公有工业增加值增长6.5%,非公有工业增长11.2%。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20.4%,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下降66.5%,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3.2%,制造业增长34.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7.6%。
2023年,西藏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3.9%,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43.1%,食品制造业增长28.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36.1%,医药制造业增长18.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4.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8.3%。
2023年,西藏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51.30亿元,比上年下降16.6%。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利润63.28亿元,增长54.8%,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利润亏损1.55亿元,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亏损21.5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100.2%。
2023年,西藏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水泥产量1198.43万吨,比上年增长51.2%;铬矿石17.31万吨,增长171.3%;中成药(藏医药)4087.50吨,增长14.4%;自来水16987.80万立方米,增长1.7%;发电量137.38亿千瓦时,增长10.8%;啤酒12.04万千升,增长22.9%;包装饮用水24.03万吨,增长27.2%。
2023年,西藏自治区建筑业增加值630.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4%。
2023年,西藏自治区房地产开发投资79.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房地产开发施工房屋面积645.9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4%;竣工房屋面积66.59平方米,增长86.1%;商品房销售面积79.69平方米,增长33.7%;商品房销售额66.76亿元,增长31.6%。
第三产业
2023年,西藏自治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9.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1%。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16.67亿元,增长19.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3.14亿元,增长28.8%。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789.54亿元,增长19.9%;餐饮收入90.27亿元,增长32.4%。限额以上商品零售类中增长较快的有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烟酒类、饮料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增长:95.6%、74.8%、70.4%、62.2%、58.6%、52.4%。
2023年,西藏自治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0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3%。其中,出口98.25亿元,增长127.7%;进口11.53亿元,增长295.2%。一般贸易进出口82.29亿元,增长166.5%。其中,出口72.23亿元,增长157.3%;进口10.06亿元,增长258.4%。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26.70亿元,增长78.6%。其中,出口25.88亿元,增长73.2%;进口0.82亿元,增长98.7倍。
2023年,西藏自治区与175个国家或地区开展进出口贸易,前三大贸易伙伴是尼泊尔、印度、美国。其中,对尼泊尔进出口27.69亿元,比上年增长77.2%,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25.2%;对印度进出口12.26亿元,增长49.5倍;对美国进出口7.87亿元,比上年增长951.9%。
2023年,西藏自治区货物运输周转量164.3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5.5%。其中,铁路运输35.99亿吨公里,增长30.2%;公路运输125.49亿吨公里,增长22.1%;民航运输0.36亿吨公里,增长134.8%;管道运输2.46亿吨公里,增长693.5%。全年旅客运输周转量123.50亿人公里,增长131.6%。其中,铁路运输22.35亿人公里,增长93.4%;公路运输23.91亿人公里,增长136.8%;民航运输77.24亿人公里,增长143.9%。
2023年,西藏自治区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9167.49万件,比上年增长7.2%。其中,快递业务量(不包含邮政集团包裹业务)累计完成2192.03万件,增长79.78%。全年电信业务总量62.13亿元(按上年不变单价计算),增长13.68%。通信光缆总长度达36.74万公里。
2023年末,西藏自治区电话用户总数430.33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88.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41.8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本年新增11.92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3.91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45.52万户,比上年增加15.23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家庭普及率达120.25部/百户。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137.78万户,增加15.63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317.2万户,增加16.12万户。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99225.67万GB,比上年增长5.7%。农村地区宽带接入用户25.04万户,比上年末减少0.89万户。全区行政村光纤宽带通达率达99%以上。
2023年,西藏自治区接待国内外游客5516.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3.7%。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1.12万人次,增长12倍;接待国内游客5505.85万人次,增长83.4%。旅游总收入651.46亿元,增长60.0%。其中,旅游外汇收入6190万美元,增长14.2倍;国内旅游收入647.09亿元,增长59.1%。
2023年末,西藏自治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4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521.91亿元,增长12.1%。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011.36亿元,增长11.0%。
2023年,西藏自治区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2.00亿元,增长15.2%。其中机动车辆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3.65亿元,增长17.3%。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5.06亿元,增长29.2%。其中,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6.30亿元,增长16.3%;意外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87亿元,增长22.1%;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89亿元,增长51.3%。全年各类赔款及给付支出32.35亿元,增长16.1%。
政治
主要领导
民族区域自治
1961年,西藏自治区各地开始实行西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普选,翻身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积极行使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加选举全国和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并通过人大代表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后,全区自上而下设立民族自治领导机构,行使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权。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对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自治权利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做了系统的规定,为西藏人民充分行使自治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2年,在西藏的自治区、地(市)、县、乡(镇)四级换届选举中,全区有93.09%的选民参加了县级直接选举,有些地方选民参选率达到100%。在选举出的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所占的比例,在自治区和地市两级达80%以上,在县、乡(镇)两级达90%以上。
根据西藏自治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西藏自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机关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这一决定从法律上保证了广大藏族人民享受着绚丽多彩的传统节日。
治藏方略
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自治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治藏方略,鲜明提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
历任领导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3年末,西藏自治区气象系统共有1140个自动气象站。其中:地面观测站1008个(包括国家气候观象台2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0个、国家基本气象站2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457个;省级气象观测站505个);高空观测站8个、天气雷达观测站17个(C波段天气雷达站4部,小型X波段天气雷达13部)、卫星直收站2个、其他观测站105个(雷电监测站27个、土壤水分观测站46个、农气观测站4个、酸雨观测站4个、大气成分观测站2个、青藏铁路沿线自动冻土观测站7个、GNSS/MET水汽站10个、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3个、梯度通量观测系统1个、温室气体站1个)。
教育事业
过去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文盲率高达95%,入学率只有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2007年末,西藏自治区共有小学884所,教学点1568个,在校生32.0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2%,比2006年提高1.7个百分点;普通中学117所,其中初中在校生13.59万人,高中在校生4.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7所,在校生18958人。
西藏自治区除少数城镇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小学以汉语进行教学外,在农牧区和城镇绝大多数小学都把藏文作为学校的主课之一,实行藏汉文同步教学,其它课程则用藏语授课。
2023年,西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招生2139人,在学研究生6194人,毕业生1463人。普通本专科招生12509人,在校生43092人,毕业生11632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0805人,在校生31947人,毕业生9261人。普通高中招生26710人,在校生79427人,毕业生25244人。初中招生55448人,在校生157638人,毕业生47946人。普通小学招生65867人,在校生383510人,毕业生59387人。特殊教育招生98人,在校生978人,毕业生122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52141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78%。
文化事业
2023年末,西藏自治区共有广播电视台76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50%和99.66%。全年出版报纸9426万份,比上年增长5.1%;期刊2250.5千册,下降3.7%;图书1544.27万册,增长7.7%。
医疗卫生
从2007年起,西藏自治区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惠及西藏全体农牧民,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此次调整,是西藏第六次提高农牧民的免费医疗标准,使全区享受免费医疗标准的农牧民人数达到237万。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扶养)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及因患大病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人员还可获得更多的帮助。预计到2010年,农牧民免费医疗的标准将提高到年人均130元。农牧区合作医疗不仅保证了农牧民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的权利,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农牧民所承受的经济负担。
2023年末,西藏自治区共有卫生机构1821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190个,乡(镇)卫生院67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2个,妇幼保健院(站)28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21551张。其中医院16997张。卫生技术人员2937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2181人。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90张。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8.05人。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3.34人。
体育事业
2023年,西藏自治区年度认证社会体育指导员1743人。其中,一级546人,二级214人,三级983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2.34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2.89亿元。我区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种竞技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52枚、银牌36枚、铜牌46枚。
人民生活
2023年,西藏自治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83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900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24元,增长9.4%。
2023年,西藏自治区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220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858元,增长2.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619元,增长13.3%。年末城镇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49.31平方米,农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41.32平方米。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底,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全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退休人员)37.9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含待遇领取人员)176.1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67.6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6.1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45.1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8.6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82.8万人。
2023年,西藏自治区城镇居民共有23126人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共兑现低保救助金1771.30万元。农村居民共有144548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共兑现低保救助金3415.04万元。年末全区共有11个儿童福利机构,集中收养4223人;全区共有80个养老机构,集中收养5755人;分散供养6801人。
2023年,西藏自治区销售福利彩票8.86亿元。筹集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2.48亿元。其中,上缴中央公益金1.22亿元;上缴地方公益金1.26亿元(含弃奖公益金)。
脱贫攻坚
在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认定为完成年度计划、减贫成效显著、综合评价好,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奖励。
2019年12月23日,西藏的贫困县“清零”。
生态环境
截至2023年4月,西藏自治区全区主要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9.9%,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全区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交通运输
公路
青藏公路: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经茶卡都兰格尔木拉萨,全长1214公里,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包括海拔4837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全年畅通,是中国四条进藏公路中唯一有客运班车营运的线路,也是通往西藏自治区路程最短、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
新藏公路:从新疆叶城到拉萨的新藏公路全长2841公里,大部分公路处于无人区内,无加油站,当地的司机都要多备几桶油,而且交通和通讯也十分不便。路途所需时间至少在半个月以上。
川藏公路:川藏公路始于四川成都,经雅安康定,在新都桥分为南北两线,南北两线间有昌都到邦达的公路(169公里)相连。
滇藏公路:从云南省下关市出发,经香格里拉,北至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全长800公里。
中尼公路: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出发,经樟木友谊桥,进入中国西藏自治区的聂拉木县,过西藏自治区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市,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2415公里。
截至2015年末,西藏自治区公路通车里程7.8万公里,比2014年增加2530公里,其中:有铺装路面里程1.14万公里,比2014年增加1662.7公里。
2022年1月,西藏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2万公里,其中一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1105公里。
2023年末,西藏自治区公路总通车里程123306公里,比上年增加1859公里。其中有铺装路面总里程52789公里。截至2023年底,西藏农村公路里程达9.3万公里。
铁路
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点全线通车。
拉日铁路:铁路已于2014年8月15日正式开通运营,2014年8月16日上午9点,拉日铁路首趟客车K9821次列车从拉萨火车站发出,这意味着青藏铁路的首条延伸线拉日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拉萨到珠峰之间实现一日通达。
川藏铁路:修建中,其中拉林铁路已于2021年6月25日开通运营。
航空
截至2011年7月,西藏自治区内已开通航班的机场有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昌都邦达机场林芝米林机场阿里昆莎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
拉萨贡嘎国际机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甲竹林镇,坐落在壮丽的雅鲁藏布江南岸,海拔3600米,跑道长4000米,宽45米,机场等级4E,可供波音747、空中客车等大型飞机起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之一。2007年,贡嘎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187104人次。
昌都邦达机场:于1995年建成,并于当年4月首航成功。据了解,邦达机场目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飞行难度最大的机场,而且从机场到最近的昌都镇有136公里,也是国内离中心城市最远的民用机场。
林芝米林机场:是西藏自治区第三座民航机场,于2003年十月开工建设,2005年底正式通航,共投资7.8亿元,是西藏自治区重点工程之一,设计年运送旅客量12万人次。林芝机场位于林芝市米林下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河谷,距林芝首府八一镇50公里,海拔2949米,低于4334米的昌都邦达机场和3570米的拉萨贡嘎机场,其海拔高度在国内民用机场中排位第五。
阿里昆莎机场:位于海拔高度4274米,仅次于海拔4334米的昌都邦达机场和海拔4280米的四川康定机场。机场跑道长度4500米,总宽度60米,可满足空客A319等高原机型的起降要求,航站楼建筑面积约3900平方米,设计年旅客吞吐量12万人次。阿里机场于2010年5月27日首飞适航成功,并于2010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
日喀则和平机场:2011年7月8日9:05,随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4421航班在日喀则机场平稳降落,日喀则机场航班正式开通,西藏自治区内第五个民用机场正式投入运营。
历史文化
名称沿袭
汉语中的“西藏”(藏文为bodljong)一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藏自治区(藏文为bodrangskyongljong),简称为西藏。西藏,以清朝中央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朝属宣政院;明朝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朝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西藏一词即成为西藏自治区的简称,单字简称为“藏”。
英文“Tibet”一词,可能源于突厥人和蒙古人称藏族为“土伯特”,在元代经阿拉伯人介绍到西方,也即是源于藏族的自称bod。在民族称谓上,Tibet对应于“藏族”;但是在地域称谓上,Tibet有时对应于“西藏”,有时又泛指整个藏族地区,与“西藏”的含义有重大差异。
象雄文化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传统民居
西藏自治区的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处迁居的帐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为材的竹楼或木楼,甚至还有窑洞。
饮食文化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自治区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藏餐: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
宗教信仰
西藏自治区的宗教主要由雍仲本教、藏传佛教、民间宗教构成,此外,还有伊斯兰教和天主教。西藏自治区共有藏传佛教寺庙1700多处,住寺僧尼约4.6万人;雍仲本教寺庙约88座,僧侣3000多人,活佛93人,信教群众13万以上;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众约3000多人;天主教堂1座,教民700多人。
从地理分布看,它们在西藏自治区不同地区、不同局部的社会影响程度不一,民间宗教的存在甚至被许多人所忽视。从宗教分类学的角度看,藏传佛教、本教以及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属于神学宗教,而民间宗教则缺少系统理论、没有专门活动场所及职业宗教者集团。西藏自治区的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信众规模相对较小,影响范围仅限于局部地区。在多种神学宗教的包围中,民间宗教至今依然在西藏自治区民间特别是边远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
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人辛饶·米沃佛祖对过去原始本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栾建章曾撰文评价象雄文明及本教的历史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传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否则探究愈深,离真相可能愈远。”
文物
西藏自治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
风景名胜
西藏自治区不仅有世界屋脊奇异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别具一格的社会人文景观,仅寺庙在历史上最盛时就有2700多座,还有不少宫殿、园林、城堡、要塞、古墓、古碑等。
玛旁雍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7月设立)。
2020年11月9日,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景区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
西藏概况.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西藏自治区成立过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2009-08-21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10:0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