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山口
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两省区的天然分界线
唐古拉山口,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两省区的天然分界线。其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地势较西段要低,海拔5231米。它是青藏铁路的最高点,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育这一带。
命名
“唐古拉”,藏语的意思是“高原上的山”,由于终年风雪交加,号称“风雪仓库”。
位置境域
唐古拉山口地处青藏高原中心,是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两省区的天然分界线,不仅是青藏铁路、公路的最高点,也是世界公路、铁路海拔最高点。同时,“天下第一道班”109养护保通点也建立于此。其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2°30′—33°30′,东经91°30′—92°15′。
历史成因
上新世
唐古拉山在早第三纪期间,主要是一个上升和剥蚀的区域,山地两侧沉陷带中接纳了大量沉积物质,为一套巨厚陆相紫红色碎屑岩。至渐新世期间,山地已被剥蚀夷平成——准平原化地面。喜马拉雅运动在中新世时达到新的高潮,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山地统一的准平原解体,分化出一系列新的山地和断陷盆地。唐古拉山北麓在上新世之初为东西向的断陷盆地,期间,山地构造运动比较缓和,山麓地带以湖相的细粒沉积占优势,沉积带有内陆湖相的特点,各个湖泊可能是各不相连的。其山地海拔低,处于中纬地区(32—34°N)的唐古拉山有喀斯特发育的气候条件,形成亚热带裸露岩溶。同时,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隆起,诱发南亚季风,使得唐古拉山南坡喀斯特的发育优于北坡。
早更新世
早更新世期间,高原边缘山地发生强烈而快速地翘起,包括唐古拉山在内的高原内部以平稳上升为特征,构造差异活动小,上新世形成地平坦地面得以基本保存,在山前和山间沉降地有细粒的河湖相沉积产生。此外,早更新世之初曾有一个降温阶段,在组合中以草本植物占优势,主要是藜科麻黄属。由于唐古拉山地区山地高度大概在2500米以下,低于雪线许多,故这次降温并未引起其冰川发育。
唐古拉山及其两侧地区岩性以河湖相细碎屑岩为主,南麓安多断陷谷地便是在更新世初期形成。早更新世期间,气候较为温暖湿润,但山地北侧却稍显干旱,沉积物中钙质含量增加。此时的唐古拉山已隆起到一定高度,对印度洋季风起到某种程度的阻挡作用。
唐古拉山随着构造的隆升和气候更加湿润,其许多湖泊被河流所串连,形成稠密的水网。谷坡上,可溶性岩石分布的地段皆有矮小的峰林(高20—30米)或石林及溶洞的发育,尤其在山地的东坡和南坡,因得到的季风降水更多,更促进岩溶形态的发育。
中更新世
早更新世末,在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中,唐古拉山被迫抬送到3000—3500米的高度,使得宽广且保存良好的上新世夷平面进入降雪丰富带,因而发育了规模巨大的冰川。此次冰川作用被命名为唐古拉冰期,冰碛广泛分布于山岭两侧5300—5400米夷平面上,如青藏公路西侧支勒曲与克玛曲之间的分水梁上组成高冰碛平台,高出谷地200—300米,冰碛岩性有砂岩灰岩石英岩花岗斑岩和安英斑岩等,漂砾长轴可达3—4米。唐古拉冰期时,冰川分布南自托纠山,北至布曲河峡口,形成宽达80—90千米、覆盖于整个山地轴部的冰帽。冰川顺早更新世形成的宽谷溢流至山麓地带。据粗略计算,在山口地区该期冰川覆盖面积在3000平方千米左右,比现代冰川大30倍。
中更新世的冰水堆积分布到南麓安多断陷谷地内,北坡在布曲河断陷谷地之北,同期冰水沉积厚50—80米,组成高出谷地达170—200米的高扇形台地。
唐古拉冰期结束之后,唐古拉山呈现十分活跃的构造上升。北坡布曲河流出现断陷盆地后强烈下切,从早更新世宽谷底部冰水堆积上切出一个深峻的峡谷,形成布曲河最高一级基座阶地;南麓扎加藏布河从冰碛丘陵平原上下切,在扎加藏布上游形成一片宽浅的湖沼平原,有厚层的湖相地层发育,湖相沉积厚度在44米左右。可说明中更新世晚期间冰期是现代地貌与水文网的形成时期。
晚更新世
晚更新世期间,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山地进一步被抬升,印度洋季风进入高原内部时受到削弱,使唐古拉山地区雨量减少,冰期时冰川规模显著缩小。
依据冰川蚀地貌的表现,晚更新世可划分出两次冰期及其间的一次间冰期,前期称为扎加藏布冰期,后期命名为巴斯错冰期。扎加藏布冰期时,南坡扎加藏布谷地形成大片冰碛丘陵,海拔在4950—5100米之间,高差在20—30米。唐古拉山口附近为树枝状山谷冰川,山口东侧是一个冰川作用中心,数条山谷冰川汇聚在巴斯错附近后分为两支,一支顺布曲谷地流入布曲盆地,一支翻越山口南部流向扎加藏布谷地,山谷冰川长度可达20千米左右。巴斯错冰期中的冰川遗迹具有清晰的形态,谷地内有保存完好的羊背石和鼓丘,成群分布。在晚更新世两次冰期之间,有一个气候较暖的间冰期,此时,唐古拉山地已普遍隆升至4000米以上的高度。
晚更新世时,唐古拉山地继续抬升,但印度洋季风却被高原周围山地进一步阻绝,高原内部变得更为干燥,抑制了冰期时冰川的规模。巴斯错冰期时,支冰川大部都脱离主冰川,冰川形态类型为一般的山谷冰川或冰斗——山谷冰川。
唐古拉山地上升和气候大陆性的日趋剧烈,造成冰期时冰川规模缩小,但冰缘带却扩大了范围。晚更新世的冰缘现象在唐古拉山地内外分布异常广泛。
全新世
晚更新世末,在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中,唐古拉山地继续上升。山地内部,断裂引起的差异升降运动显著增强。其中,近南北向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活动频繁,它截断区域性的北西西向大断裂,在两组断裂交汇处造成温泉出露或其它地热显示,从而使多年冻土局部消融,在高原冻土腹地出现融区。
进入全新世以来,一方面构造活动频繁,另一方面又有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巴斯错冰期时,冰川外围的广大冰缘带内有风成黄土的堆积,至全新世“高温时期”,这些黄土与碎石相混形成广泛的融冻泥流,在唐古拉山坡上形成高度可达10余米的融冻泥流阶地,在河谷地带产生融冻泥流扇,迭置在巴斯错冰期的冰水扇冰水阶地上,它们规模都比较大,且一般都已稳定。此外,巴斯错冰期时形成的冰缘风沙堆积在“高温期”时被植物固定或半固定,成为灌丛沙堆,在唐古拉山南北山麓都可看见。同时“高温期”也是河流下切和成湖时期,布曲河与扎加藏布等一级阶地均形成于此时期山口地区冰川的大量融化,潴水形成巴斯错等高山湖泊。
全新世晚期的新冰期时,唐古拉山地冰川重新推进,如山口东侧冰川曾进至巴斯错南岸,末端较现代冰川下降100米,延长4—5千米,在新冰期终碛上发育成草甸土,生长草类。新冰期时气候曾数次波动,冰川在退缩过程中留下几道终碛,其最后一道终碛距现代冰川不到1千米。终碛之间为一片沼泽化草地,因死冰融化而造成锅穴地形。新冰期时冰缘作用也极活跃,山口一带已上升超过5000米,为草甸草原环境。
唐古拉山地存在着新冰期最新冰进阶段,即小冰期阶段。它使冰川重新推进,在现代冰川末端形成三列终碛堤,其最外侧的一道终碛并超复在流水沉积之上。
唐古拉山口附近现代冰川分布于5700—6100米山峰周围,雪线高度5400—5500米,南坡稍高于北坡。由于冰川作用正差仅500米左右,所以冰川规模不大,形态类型有小型山谷冰川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常有巨大的粒雪盆和短小的冰舌,冰川系数大,可超过2(粒雪盆与冰舌面积之比),冰舌长度一般仅2—3千米,很少超过10千米。山口东侧的冰川和西侧巴斯康根冰川冰面洁净,缺少表碛
唐古拉山地现代处于冰缘气候下,大部分地段年均温为-4℃至-6℃,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大,利于冰缘过程的进行,也利于多年冻土保存和发展,在高山冻荒漠和高山草甸草原环境下形成垂直宽度近千米(4500—5400米)的冰缘带。
地理特征
地质地貌
唐古拉山口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是太平洋与印度洋流域的重要分水岭。地势较西段低,有少数山头达到海拔6100米,现代雪线海拔在5100米或稍高。其地区保存有较好山顶面、主夷平面和盆地面,以及较好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发育多条冰川U型谷,其中瓦里百里塘冰川谷长20—25千米,扎加藏布冰川谷长30—35千米,冬克玛底冰川谷长9—10千米,布曲冰川谷长40—50千米,陇亚曲冰川谷长25—30千米,均属大型的山麓冰川第四纪期间,其盆地中堆积了多期冰碛层,形成典型的冰碛地貌。此外,唐古拉山口地区没有规模太大的冰川,除主山脊冰川较大外,哈白珠岭冰川群、固尔班罗齐冰川群为另外两个中心。
气候
唐古拉山口,受到来自太平洋方向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方向来的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典型的季风山地气候。气温方面,年平均气温零下8℃,最冷时达零下40℃,全年只有6至9月为0℃以上,其中7月最热,12月最冷,全年变化为典型的单峰正弦曲线,全年中6至9月可划为暖季,其余皆为冷季;降水方面,年降水量为420毫米,多集中于6至8月,但湿度的季节变化呈现多峰多谷值的不规则变化,一般上午湿润、午后干燥,其后由于热力作用有一回升过程;气压方面,季节变化幅度较大,呈不明显双峰型,峰值为8至9月,谷值为1至2月,日变化为上午高、午后低,相应风速为1月最强、9月最弱,并且午前风弱、午后风强,1月午后平均风速可达每秒10米;太阳辐射方面,总辐射值5月最大、1月最小,地面反射率7月最小,12月由于雪盖的作用呈最大值,可达0.6左右。地面接受总辐射值受云量等其它天气因子的影响,7月最大、12月最小,与气温变化极值出现时间一致。
水文
唐古拉山口南坡为扎加藏布和香尕尔曲内流水系,北坡为长江源布曲河流域及冬曲河之陇亚曲支流。此外,还有冬克玛底河流域,位于唐古拉山中段,是长江源区具有代表性的高寒山区流域,流域面积50.96平方千米。
人类活动
1954年2月,中国中央军委同意修筑青藏公路。同年5月,慕生忠将军带领1200多名驼工,在格尔木南昆仑山下艾芨里沟破土动工修筑青藏公路,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两大山系。同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全线通车,起自西宁,经格尔木、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当雄至拉萨,全长1937千米。
唐古拉山海拔5231米处有一个109养护保通点,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养护道班,有“天下第一道班”之称,因青藏公路而生,负责唐古拉山口南北两侧59千米道路的养护任务。这段路属于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路段,路面路基沉陷导致的安全隐患多,养护难度大、任务重。作业员工在冬季时的主要工作是铲雪保通,夏季则需不断填坑铺油。除此之外,109养护保通点也是过往司乘人员的重要“补给站”,经常有翻越唐古拉山口遇到剧烈高反等困难的司乘人员前来寻求帮助。
2006年,青藏铁路实现了全线通车试运营,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其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线路有965千米,最高点为唐古拉山口。
距唐古拉山口30多千米的公路处,有着世界上最高的车站——唐古拉车站,位于藏北羌塘无人区。其综合楼占地近400平方米,坐南面北,东西两侧各连着一个12米宽、300多米长的站台,前方三股轨道外,耸立着一个大型太阳能采光板。其是为了观光而设,经过的载客列车不会停站。此外,从唐古拉站出发,沿青藏铁路往南走不足1千米处,也能到达唐古拉山口。
2017年,安多县交警大队在唐古拉山口设置了执勤点,每天派出一组民警和辅警沿109国道巡查疏导、服务群众。
生态环境
1987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建立。截止2012年,高原冰冻圈站始已有122个监测场点,其中地温观测孔107个,活动层观测场10个,综合观测场5个,其中就包括唐古拉综合观测场(站点编号:TGLMS)。在唐古拉综合观测场上,曾有专家、学者利用其作为研究站点,对唐古拉垭口(唐古拉山口)典型多年冻土区进行过地表能量平衡与水分收支状况分析研究。
1989年,中日联合青藏高原冰川考察在唐古拉山口开始进行冰川、水文气候学观测。考察参加人数总计超过50人次,双方负责人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姚檀栋研究员和日本名古屋大学水圈科学研究所的上田丰教授。考察分为两个阶段,从格尔木出发,向南途经西大滩昆仑山垭口、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拉萨等地,再向东南途经林芝到达西藏东南的海洋性冰川——则普冰川。在考察第一阶段途中,西大滩、唐古拉山口和则普冰川设立了3个定位和半定位观测站,其中唐古拉山口观测站地理位置最重要、观测项目最多、延续历史最长、影响最大。
风景名胜
唐古拉山口是青藏铁路的最高点,为青海、西藏两省(区)分界线。山口立有为修建青藏公路而献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雕像纪念碑、海拔高度碑以及“军民共建兰西拉光缆工程竣工纪念碑”。其西北约100千米处为唐古拉山脉最高峰各拉丹冬雪山,海拔约6621米。其脚下则是可可西里无人区,藏羚羊等濒危野生动物生活的牧场。
1953年,正值春天,西藏军民吃粮告急,3万进藏部队的处境困难,粮食问题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否在西藏站稳脚跟的关键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慕生忠将军和解放军将士们开始修筑青藏线。仅一年以后,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为纪念因修建青藏公路而献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唐古拉山口立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雕像纪念碑,用以缅怀上千名为修路而牺牲的英灵。
各拉丹冬雪山海拔6621米,隐藏在远离青藏公路的无人区深处,因其氧气稀薄,地理环境恶劣,加上道路崎岖难行,因此很少有人在该区域活动。其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少,但在5000米以上高处存在着强大的局部环流,使降水量高出山下几百毫米,常常雪、雹铺天覆地,极利于冰川发育,其冰川活动极为频繁。其东侧是面积约为8平方千米的岗加巧巴冰川,发育着壮观的冰塔林,是唐古拉山脉一大奇景。
可可西里,其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西北部,横亘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可西里面积4.5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三大无人区,也是中国四大无人区之一,因此保留着完全的原始自然状态。当地拥有独特的生态条件和与此相适应的植被类型,为藏羚羊等青藏高原特有哺乳动物提供了完整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它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保护区之一,也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
相关文化
过唐古拉山口,思三江源
堪比雪峰高,惊叹蓝天远。
伸手摘白云,脚踏雪为毡。
浸浸冰水下,涔涔冻土前。
涓涓细流集,奔腾汇大川。
七律唐古拉山口
千里冰峰屹碧川,浮云漫渡隐山巅。
苍茫原野牦牛壮,凝黛仙湖水鸟翩。
涓滴江源奔大海,蜿蜒天路起岚烟。
经幡徐动兵车啸,雕像崔巍话戍边。
参考资料
驻守云端 以路为家.中国日报网.2024-10-14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9 18:01
目录
概述
命名
位置境域
历史成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