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叶耳蕨属
真蕨目鳞毛蕨科下的一属
复叶耳蕨属(学名:Arachniodes Blume)是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植物,陆生,中型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长而横走,罕斜升,连同叶轴基部被鳞片;鳞片棕色、褐棕色、黑褐色或黑色,披针形、线状披针形或钻形,顶部往往毛髯状,少有卵形,全缘,偶边缘有齿;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形态特征
叶远生或近生,叶片三角形、五角形、卵形或长圆形,大都为三回至四回羽状,少有二回或五回羽状,顶部急狭缩呈尾状或略狭缩呈三角形,或者顶部渐尖;羽片有柄,通常斜展,接近或密接,基部一对羽片较大,通常为三角形或长圆形,基部一片小羽片照例伸长,偶有缩短,一回至三回小羽片均为上先出,末回小羽片为菱形、斜方形、镰刀形,近披针形或长圆形,顶端常为刺尖头,边缘具芒刺状锯齿;叶脉羽状,分离。孢子囊群顶生或近顶生小脉上,少有背生,位中脉与叶边中间,或为近叶边生,圆形;囊群盖圆肾形,以深缺刻处着生,膜质,以后脱落。孢子两面型,椭圆状,有褶皱的周壁,透明,表面有疣状、瘤状或刺状纹饰。细胞染色体n=41。
模式种: Arachniodes aspidiodes Blume
本属是一个自然分类群,在鳞毛蕨科分类系统上位于耳蕨属Polystichum Roth与鳞毛蕨属Dryopteris Adans.之间,它的形体、羽片、脉序、锯齿和芒刺等特征与耳蕨属相同。但叶片大都为卵状三角形或五角形,常为三回至四回羽状,根状茎横走,叶柄基部鳞片大都为狭披针形,钻形或线形,囊群盖圆肾形并以深缺处着生等特征,则与耳蕨属完全不同。本属的形体和囊群盖形状以及着生情况极似鳞毛蕨属的变异鳞毛蕨群Grex. Varia Ching,但根状茎横走,叶远生或近生,不为放射状簇生,脉序分枝图式均为上先出,而鳞毛蕨属除基部一对羽片为上先出外,向上的均为下先出。此外,本属的各回小羽片基部不对称,偏斜,而不为基部对称等等也与鳞毛蕨属不同。本属形体、羽片及小羽片大同小异,分类比较困难,现依据叶的分裂度、叶片顶部形状、基部羽片的形状、小羽片的形状、边缘有无芒刺、孢子囊群着生位置(背生、顶生;中生或近叶边生)以及鳞片的形状与颜色等特征,共分2个组2个亚组11个系。
产地分布
全世界约有150种,广布于热带、亚热带和南温带,非洲、亚洲、大洋洲和中南美洲均产。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为本属现代分布中心。在亚洲的分布: 向东到日本、向东南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向南到新西兰,向西南到中南半岛和喜马拉雅,向西到我国西藏东南部,向北到秦岭南麓至山东崂山。中国现知有103种、2变种。
化学成分
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较复杂,主要含有黄酮、三帖、甾体皂苷、酚类等成分。目前对其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黄酮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上。
黄酮类化合物
周道年等利用硅胶、C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20凝胶等色谱技术对鳞毛蕨科植物刺头复叶耳蕨A rach2niodes ex ilis(Hance)Ching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柚皮芸香苷(1),芒花苷(2),圣草次苷(3),木犀草素27202芸香糖苷(4),5,72二羟基色原酮27202芸香糖苷(5),5,72二羟基色原酮(6)。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复叶耳蕨中分离得到。复叶耳蕨属中黄酮含量:美丽复叶耳蕨=0.670,斜方复叶耳蕨=0.455,刺头复叶卫蕨=0.636。 方伟等对斜方复叶耳蕨A rachniodes rhom boidea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采用不同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用波谱和化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得化合物:黄色粉末山柰酚(1),黄色粉末山柰素23202α2L2鼠李糖苷(2),黄色针晶山柰素23202β202葡萄糖苷(3),黄色针晶山柰素23,7202α2L 2鼠李糖苷(4),黄色粉末槲皮素23202β 02葡萄糖苷(5),黄色针晶山柰素23202β202芸香糖苷(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酚类化合物
周道年等利用硅胶、C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20凝胶等色谱技术对鳞毛蕨科植物刺头复叶耳蕨A rach2niodes ex ilis(Hance)Ching的干燥根茎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报道了从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8个酚类化合物:绵马素2BB(I)、42甲基22丁酰基23、52二羟基苯酚(II)、圣草素(III)、表儿茶素(Ⅳ)、原花青素B2(V)芒花苷(Ⅵ)、北美圣草素27202β2D2吡喃葡萄糖醛酸苷(Ⅶ)、木犀草素24'202β2D2葡萄吡喃糖苷(Ⅷ)。化合物II 2Ⅷ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临床作用
驱虫作用
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具有强力的驱虫作用。近明绵马素(aspidin)、绵马酚(aspidinoI)、黄绵马酸(flaraspidic acid)、东北贯众素(dryocrasson)、白绵马素(aIkaspidin)、去甲绵马素(degaspidin)及phloropyrone均有驱虫作用。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复叶耳蕨属植物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乳酸杆菌、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绵马素、白绵马素、绵马酚和黄绵马酸在0.98-15.6μg/mL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即有明现抗菌作用。绵马酚对葡萄球菌感染的小鼠和大鼠均有治疗作用。绵马酚和绵马素对乳酸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25~100/mL;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4~16μg/mL。庄惠如等对福建产25种蕨类植物不同部位的36个样品的抑菌活性研究显示刺头复叶耳蕨表现出较强的抑菌能力。复叶耳蕨属刺头复叶耳蕨可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及痢疾等。
宫缩、抗早孕及堕胎作用
复叶耳蕨可终止小白鼠的早、中、晚妊娠,其作用具备作用于脱膜和绒毛及发动宫缩两方面,导致妊娠组织坏死,并且能由宫腔排除。
其它作用
斜方复叶耳蕨、长叶复叶耳蕨根茎可用于治疗关节炎、腰腿疼。复叶耳蕨可加强巴比妥类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美丽复叶耳蕨全草入药,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刺头复叶耳蕨根茎入药,用于治疗痢疾、烫火伤。斜方复叶耳蕨、长叶复叶耳蕨根茎可用于治疗关节炎、腰腿疼。绵马素BB、AB,绵马酸及黄绵马酸的镁盐制剂对人和马均有抗凝血作用。绵马酚还有降低血压作用,可作为降压剂。
下级分类
滇南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austro-yunnanensis Ching
五回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decomposita Ching
高耸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elevata Ching
泸水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lushuiensis Y. T. Hsieh
南川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nanchuanensis Ching et Z. Y. Liu
华东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pseudo-aristata (Tagawa) Ohwi
假西南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pseudo-assamica Ching
浅裂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pseudo-cavalerii Ching
假长尾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pseudo-simplicior Ching
滇西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sino-aristata Ching
中华斜方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sino-rhomboidea Ching
天童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tiendongensis Ching et C. F. Zhang
复叶耳蕨组 Sect. Arachniodes
背囊组 Sect. Cavaleria Ching et Y. T. Hsieh
参考资料
复叶耳蕨属.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17:0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