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同善(1831-1880),字舜乐,号子松,原是
仁和(杭州)人,幼年丧母,父亲夏建寅续娶乌镇萧氏,夏同善视之如同生母。父亲仕途失意,遂弃儒经商,夏同善随继母住在外婆家。夏从小酷爱
读书,竟遍读外祖父所藏的典籍。1855年,夏同善中举人,次年咸丰六年(1856)进士及第,钦点翰林并赐“
翰林第”匾,选为庶吉士。夏同善因念自己得以读书皆赖萧家,就把御赐的匾额挂在
外婆家的大厅上,又请得
圣旨改建萧家厅。崭新的
翰林第造好后,他将圣旨诰命供奉在正厅中梁一对雕花镂金红漆木盒内,自此,翰林第就成了乌镇最吸引人的古宅名居。
咸丰六年丙辰科进士,选
庶吉士,
散馆授编修。历官庶常馆庶子、詹事府詹事。善写文章,时人誉谓“在曾(国藩)、左(宗棠)之上”,甚得
慈禧太后赏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同善反对议和。太平军陷杭州,夏同善在家服父丧,携母到上海。
光绪四年,视学江苏。
光绪六年(1880年)卒。朝廷赐祭葬,谥文敬。葬于大清岭。
浙江图书馆今存夏同善手稿《夏子松先生函牍》。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有
夏同善翰林第。
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由于僧格林沁在北塘一战失利,退守通州,清廷派
桂良、桓福等人乞和。同善坚决反对议和,主张备兵备民,严阵以待,建议
僧格林沁专守通州,以防不测。同年,太平军入浙,他奏请
曾国藩统领诸军镇压太平军。次年,太平军攻克杭州。他正在家服父丧,就携母到上海,致书
曾国藩,请求援浙。六年,升为
詹事府詹事,不久任江苏学政,因母死而未赴任。十年任兵部右侍郎,建议朝廷扩大赈济、广开言路、清理庶狱。
夏家的名声得以远播,主要是因为“杨(
杨乃武)与葛(小白菜)冤案”。1873年,浙江发生“
杨葛冤案”,省、府、县三级七审,屈判成冤案。次年十三年(1874),
杨乃武的姐姐赴京告状,活动浙江籍京官帮助伸冤。夏同善与张家襄、朱智、林洪、
汪鸣銮等28名官员联函奏请交刑部复审,获慈禧恩准。与尚书
广寿赴四川审理“永川张事周京控案”,奏请撤销永川兵差局,酌减夫马局,获准执行。1876年,“
杨葛冤案”真相大白,参与该案的数十名贪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其事迹被后人编成评弹作品,广为传播,其中“夏府求情”一节,不但详细地演绎了夏同善的功劳,还详细介绍了
萧家花园。
光绪元年(1875),与内阁学士
翁同龢一起任直毓庆宫授读。当时畿辅一带发生旱灾,他上书请凿井溉田,以缓解灾情;山西、河南饥荒严重,他又请求移拨海防关税经费赈济灾民。五年,奉命视学江苏,上书备陈
捐纳妨碍仕途,无裨国用,请罢各省捐局。次年,视察山东河务,对治理黄河下游水患,提出了“浚海口、直河湾、通
支河”三大措施,并请拨机器局经费来治理
黄河。在苏州,他严檄各学谕令禁止士人吸食鸦片。在
江阴,他捐俸修治江阴城河,在
君山植松5万余棵,劝导百姓
植树造林。
夏同善,字子松,浙江仁和人。咸丰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右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十年,粤寇陷江南,诸军无所统,请属之
曾国藩;又以北塘之役,
僧格林沁军退顿通州,桂良再就议款,同善建言敌情叵测,宜专任
僧格林沁备战守:敕并依行。父忧归,服阕,起故官。同治六年,迁少詹事。其时传言车驾将幸惇亲王府,召集梨园,同善闻之,与
孙诒经合疏谏止。略言:“皇上冲龄,敬天未至南郊,游幸先临府第,未安者一。圣学端资养正,耳目玩好偶有所娱,恐疏而不密,未安者二。近顷军事未宁,游观之事传播四方,曷以慰臣民望?未安者三。英、俄人士杂处京畿,稍示以懈,何能帖伏?未安者四。夫孝以礼为归,礼以时为大,非时不举,古有明箴。乞罢止以彰圣德。”出督江苏学政,遭继母丧去职。起詹事。十年,迁兵部右侍郎。秋,患霪雨,奉其状以上,乞申虔祷,实行敦节俭、广赈济、开言路、清庶狱诸政,语至剀切。十三年,偕尚书广寿诣四川按事,奏请撤永川等兵差局、绵竹等夫马局。
光绪元年,命直毓庆宫授读,固辞不获,益屏家事勿问,退唯默坐观书,思所以为献纳地。先后累言盗案刑例宜复旧制,分首从;畿辅旱,请凿井灌田苏之;晋、豫饥,请移海防关税经费恤之。四年,复命视学江苏,陛辞日,力陈捐纳有碍民生,无裨国用,称旨。明年,被命巡视山东黄河,条上治下游三事:曰濬海口,曰直河湾,曰通支河,请移机器局经费治之。其秋,阅缘江炮台,又历陈三不可恃,请合数省力助守江口,已筑者毋废,未筑者毋增,上然其言。尝割俸濬江阴城河,植松五万馀於君山,民德之。六年,卒,德宗闻之遽泣,其忠诚荷主知如此。遗疏入,赐恤如例,谥文敬。子庚复,主事;敦复,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