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寅(1926--1839),
云南哀牢山区南华县人,出身农民家庭。清朝贡生。近代散文家。
近代散文家
夏正寅出身农民家庭。清朝贡生。与当地族人民有深交世谊。咸丰六年(1856),在夏家25里外,
太平军王泰阶(四川峨眉汉族)、李学东(四川峨边族)发动贫苦民李文学率众5000多人起义,号称“夷家兵马大元帅”。不久,夏正寅即被王泰阶荐入帅府,担任秘书一类职务。
这次起义提出了“铲尽满清赃官,杀绝汉家庄主”的口号,团结各族人民进行斗争。起义曾扩大到10个县,坚持20年失败后,夏正寅感到自己“既不能起夷庶于水火,复无力脱李帅于刀芒。公义不及,私情未尽”(《哀牢夷雄列传》自序,下同),遂以余年,秘密从事这次革命历史的撰述。他的写作立场、目的非常明确:“游侠货殖,世之所轻,史迁传之;盖游侠货殖之行,于生民有义有利也。哀牢诸夷雄,为民除暴谋利,不为世所知,曷可不志哉?”在写作过程中,邻居翁常常夜聚夏家,“清茶淡酒,围炉而谈。每至深夜不散”,往往谈得“相对饮泣”,为夏正寅提供许多重要资料,他终于完成了一部充满血泪的《哀牢夷雄列传》。
《哀牢夷雄列传》是一部族人民起义英雄的传记。在书中,著者使用干支纪年而不用清代纪元,并且称清统治者为“贼”。全书有14篇传,其中12篇族起义英雄传,一篇汉族英雄传,仅一篇反面人物传;另有作者自撰的序跋各一篇,并附文宗谱 5篇。今所传本已残缺不全,但目录、自序和几个首要人物传均存。
《哀牢夷雄列传》残稿已经全部在《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 2期上发表。语言浅近简洁,生动自然。人物形象也较鲜明:他们具有贫苦出身的英雄人物的传奇色彩,可贵的革命品质,较高的革命策略。民族团结思想也表现得相当突出,比较生动地表现了中国近代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起义英雄的成长,反映了历史真实。
原序
满庭失纪,洪杨揭竿。吾滇汉、回、夷杂处,汉众回寡,回黎迭遭杀戮,汉主夷奴,夷庶历尽欺凌。杜帅乃起义于金鸡(1),回黎归附;李帅遂举旗哀牢(2),夷众响从。益由杨荣(3)之辈,卖主求荣;刘李(4)之徒,趋炎附势;致杜帅气尽自刎苍洱(5),李帅力竭就义于蒙(6)乐,良可痛也1
余在襁褓无乳,乳母哺之;幼疴几绝,义父愈之;乳母义父,皆夷属也。王参军泰阶、李上将军学东、杞付参军都督绍兴,旨家君之挚友;余年弱冠,因王参军之荐,受李帅之知遇,入帅府为吏;李帅亦夷属也,余身受夷恩深矣。顾亭林有言曰: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余一介儒士,既不能起夷庶于水火,复无力脱李帅于刀芒。公义不及,私情末尽,不揣愚陋,敢传夷雄十四人,以铭不忘。
游侠货殖,世之所轻,史迁传之;益游侠货殖之行,子生民有义有利也。哀牢诸夷雄,为民除暴谋利,不为世所知,曷可不志哉?
诸传中,刘柄贤非夷,然其导致李帅败亡,遂志之。李学东非滇夷.然其生平尽瘁于哀牢夷(7),故志之。王泰阶非夷又非滇人,惟其乃李帅之策士,宜志之。
余与邻夷友善,夷翁夜无事,辄聚余舍,淡茶清酒,围炉而谈,每至深夜不散。夷翁每道及李帅、王参军、李上将军之事,莫不相对饮泣;余之所传,亦多夷翁之所述也。
夷有宗谱,别婚姻之界,明继承之制,今鲜存焉,日久将绝。所传诸雄,亦鲜有宗谱,只搜致张兴癸、杞彩顺、杞绍兴、鲁得盛、阿里白五篇,谨附诸篇未,以明夷氏之礼制。余因夷巫之助,记音录名,志于传中,后之谙夷文辨夷音者,可察焉。
岁在光绪甲申(10年,1884年)南山(8)夏正寅序于弥高村庐合
注释:
(1)金鸡,为云南西部保山县一回汉杂居村,杜文秀出生于此;1856年,保山回(河蟹)民在这里起义。
(2)哀牢,指云南西南部之哀牢山脉,非史称“哀牢夷”之哀牢山。史称之哀牢山乃属怒江山脉之一小山,广袤三十余华里,在今保山县城北二十五里。
(3)杨荣,杜文秀所属大将之一,职衔为大司衡,清军围困大理城,临危投敌。
(4)刘、李,即李文学部下付参军刘柄贤和侍卫将军李明学,均临危叛变投敌。
(5)苍洱,即大理之苍山和洱海,习惯以苍洱称大理。
(6)蒙乐,即哀牢山脉之西的蒙乐山脉,李文学为清军戮于哀牢山上段西南之一小山岗乌龟山,这小山与蒙乐山仅一河(把江上游中川河)之隔,相距三里许,曾被误为蒙乐山,实为哀牢山,夏氏亦为习称所误。
(7)哀牢“夷”指哀牢山脉区域的彝族或其他少数民族,非指史称“哀牢夷”。
(8)南山,哀牢山上段巍山、弥渡、南华、楚雄四县属地区,统称之为南山,因皆在其县治之南。夏正寅为哀牢山南华县属区域人,故署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