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鼓膜穿孔是机械性暴力造成的鼓膜破裂,习惯上指疾病以外的各种致伤因子造成的鼓膜穿孔。事实上,机械性暴力以外的物理因素(爆炸、高温液体等)和化学因素(强酸、强碱等)造成的鼓膜穿孔应称为损伤性鼓膜穿孔。在伤害案件中,掌击耳部造成鼓膜穿孔者最多见,穿孔多位于鼓膜的前下或后下方,呈裂隙状或不规则形等,边缘锐利、附有血痂。
鼓膜外伤(injury of tympanic membrane)常因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所致。
鼓膜是个富有光泽半透明的膜性组织。它位于外耳道的最内端,即介于外耳道之间。很像话筒中的振膜,鼓膜上部称松弛部,中下部为紧张部,鼓膜外伤多发生在紧张部。声波传到鼓膜引起振动,实际上鼓膜是
听骨链连成一整体而发挥其高效的传声作用,将外界振幅大,
声压小的空气转化为振幅小而声压大的
淋巴液波。如遇到外界空气猛烈震动(鞭炮、爆炸)发生爆震波和气流冲击时,即可迅速传至外耳道内使鼓膜破裂。破裂后突然感到耳痛、听力立即减退伴耳鸣,外耳道少量出血和耳内闷塞感。单纯的鼓膜破裂,听力损失较轻。压力伤除引起
鼓膜破裂外,还可由于镫骨强烈运动而致内耳受损,出现眩晕,恶心及混合性聋。
鼓膜也称
耳膜,为一弹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将外耳道与中耳隔开。鼓膜距
外耳道口约2.5厘米—3.5厘米,位于
外耳道与
鼓室之间,鼓膜的高度约9毫米,宽约8毫米,平均面积约90平方毫米,厚度0.1毫米。鼓膜呈椭圆形,其外形如漏斗,斜置于外耳道内,与外耳道成底45—50。致使外耳道之后上壁较前下壁为短。婴幼儿由于外耳道骨部未发育,鼓膜几乎与外耳道底壁平行,因此在检查鼓膜时较难看到。成人鼓膜的长径约9毫米,宽约8毫米,厚0.1毫米。在一般人印象中,鼓膜总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又被认定为负责听的神圣角色,事实上,鼓膜是介于
外耳道与中耳腔之间一层半透明圆形的薄膜,俗称
耳镜(台湾话),正常状况下,
鼓膜能感应由外耳道传入的声波,产生振动并牵动附于其上的
听小骨链,使声波的刺激传进中耳。在整个听觉传导路径中,鼓膜算是起始的其中一站,即使鼓膜完全缺损,人们仍能听得到,只是由于传入的声波减弱,听到的声音较小而已。
鼓膜破裂后,可突感
耳痛、听力减退、耳鸣,少量出血和耳内闷塞感。
爆震伤除引起鼓膜破裂外,还可由于镫骨强烈运动而致
内耳受损,出现眩晕、恶心或混合性聋。检查可见鼓膜多呈裂隙状穿孔,穿孔边缘有少量血迹,外耳道有时可见血迹或血痂。若有水样液流出,示有
颅底骨折所致
脑脊液耳漏。耳聋属传导性或混合性。
应用
抗生素类药物,严防感染,禁用外耳道冲洗或滴药,
外耳道口可用消毒棉球堵塞。避免感冒,切勿用力擤
鼻涕,以防来自鼻咽的感染。穿孔愈合前,禁游泳或任何水液入耳。绝大多数的外伤性穿孔可于3~4周内自行愈合。较大而经久不愈的穿孔可行
鼓膜修补术。
鼓膜受到外伤后,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耳科电子
耳镜检查,必要时行耳内窥镜检查处理,明确鼓膜受伤的性质。用
75%酒精多次轻拭外耳道,保持外耳道的干燥,留置棉球。不要向耳内滴入
消炎药以防止外耳道
内生菌进入中耳
继发感染。如无中耳感染,外伤性鼓膜破裂可在一个月左右自行愈合,听力也随之而恢复正常。如果
鼓膜穿孔已经愈合仍遗留
传导性耳聋,跟踪观察2-3个月,到“临床听力中心”做相关听力学检查。如听力无好转,需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外伤造成的鼓膜穿孔只要不续发感染,破孔面积不太大,通常会在一个月左右都能自行愈合,不需另外处理。
慢性中耳炎之鼓膜穿孔,除了导致
耳漏、听障以外,还有形成
胆脂瘤的危险性,所以有必要加以修补。破掉的
鼓膜可以用耳旁颞肌的筋膜来修补,成功率高达九成以上,经由这种鼓膜成型术或
鼓室成型术,可以消除耳漏并改善听力。
鼓膜穿孔修补手术时之麻醉方式可采
局部麻醉或
全身麻醉,视患者之情形而定,此种手术是一种较为精密的显微手术方法,若鼓膜穿孔又合并有胆脂瘤时之治疗,那就比单纯之鼓膜穿孔修补,要较复杂地多了,有时需要另做
乳突手术或
听小骨链重建手术。
(1)烧灼贴片法,用30%
硝酸银或50%
三氯醋酸烧灼穿孔边缘使之成为新鲜创面,再贴薄片,如塑料膜或
大蒜膜等,新生组织沿贴片向中心生长,一般数周可愈合。
(2)刺激疗法,在穿孔的边缘刮除上皮,促使组织新生,再滴5%
尿素硼酸液,以加速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