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大炮是一门超射程炮,是希特勒上台后秘密研制的第二台超巨型火炮,多拉大炮身管长32.48米,全长42.9米,口径800毫米,火炮全重1329吨。这是世界上重量最重、口径最大的巨炮,炮膛内可蹲下一个士兵,德军称这门炮为“多拉大炮”。它发射的炮弹有两种,一种是榴弹,弹重4.81吨,射程47千米;另一种是混凝土破坏弹,弹重7.1吨,射程38千米。
1942年夏天,希特勒调集237个师的兵力,在
苏德战场南部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妄图一举全歼部署在顿河东岸的
苏军,进而攻占著名的
高加索石油区。苏军为了抵抗德寇的进攻,在
塞瓦斯托波尔战略要地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地下弹药库,决心进行持久防御。不料有一天上午,突然传来轰隆隆的巨响,一座秘密弹药库发生意外爆炸。这座弹药库(位于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要塞)是动员数千军民经过长期苦战建造起来的。为了防御敌机轰炸或炮火袭击,弹药库建造在地下30米的深处,上面覆盖有厚厚的
钢筋混凝土,里面储藏了大量武器弹药。究竟什么原因引起这次爆炸?长期以来众说纷坛。有人分析是德国
斯图卡轰炸机扔下了巨型炸弹,有的说是德国派遣间谍破坏的。直到战争结束后很长时间,美国某军事刊物才披露真相,说是在清理废墟时发现有个直径特别大的弹坑,德军使用超
重型火炮发射的巨型炮弹击中了弹药库,引起
链式反应般的弹药爆炸,毁灭了这座无比坚固的地下建筑物。这就是二次大战中的纳粹德国制造的骇人听闻的
超级大炮----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炮)
列车炮。
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处心积虑地研究征服世界的策略。为了突破法国人构筑的
马其诺防线,他下令研究超重型
火炮。陆军兵工署提出,这种重炮的射程应在32千米以上,炮弹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钢板或2.5米厚的钢筋凝土墙。
克虏伯兵工厂在接受任务后,对当时所有的野战火炮、
铁道炮、
要塞炮进行研究后认为,现有武器无法达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径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毁
马其诺防线。1936年3月,希特勒亲自视察了
兵工厂,决定试制800毫米的火炮。
1942年初,终于制成了这门超重型
巨炮,它被用
克虏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缀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军需部长
施佩尔(Albert.Speer)出席的验收仪式,它以700万马克被军方购买,以工程师的妻子的名字命名昵称“多拉”。
这样的庞然大物在装配、运输和射击试验时遇到极大困难。在试验弹道性能时,装弹机还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机把4吨重的炮弹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辆
轻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为了把火炮运送到试验场,特地设计了3辆构造特别的巨型运输列车。沿途的桥梁无法承受这样大的重量,列车只好绕过很长的弯路而行驶。到达阵地后,先用2台巨型起重机吊装底座,然后安装炮架、炮管和装弹机构,全部工作由1名少将指挥1400余人奋战3个星期才完成,高矗的
巨炮十分雄伟壮观。为了预防苏军飞机轰炸,阵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队和警戒飞机,大量步兵、巡警和
警犬在周围10千米内日夜巡逻。一旦发现敌机轰炸,立即由化学兵施放烟幕掩护。参加指挥、操作、警卫的总人数达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弹也是骇人听闻,每一枚
穿甲弹重7.1吨,一枚
高爆弹重4.8吨,推进燃料在1.8吨到2吨。
巨炮制成后被命名为“多拉”炮,原计划攻击马其诺防线,可是这时法国已经投降。苏德战场迫切需要重型火炮,于是“多拉”炮被运到黑海之滨,袭击了
塞瓦斯托波尔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运往斯大林格勒,但是德国在此战中惨败,9月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运回,“多拉”
列车炮又会同“卡尔”“洛奇”和“迪沃”等巨型
臼炮参与对1944年
华沙起义的镇压行动,德军在苏联重兵压境,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为镇压波兰人民的反抗,竟不顾弹药吃紧,极其残酷地有组织和分步骤的炮轰和爆破,将
华沙全城几乎痍为平地。
1945年4月,德国人为免它被缴获,将“多拉”拆毁,盟国军队缴获了这门
巨炮的一些部件,并在德国希尔雷本靶场发现过一根炮管和几发炮弹。
二战结束时,“大多拉”炮成为
苏联红军的战利品,以后又被运到盟军占领区,成为盟军研究巨炮的样品。最后,这座空前绝后的超级巨炮被盟军拆解,结束了它短暂而奇特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