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脉榆(拉丁学名:Ulmus castaneifolia Hemsl.)是榆科、榆属落叶
乔木,高达20米,胸径50厘米;树皮厚,木栓层发达,淡灰色至黑褐色,纵裂成条状或成长圆状块片脱落。叶长圆状椭圆形、长椭圆形、长圆状卵形、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花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状聚伞花序。翅果长圆状倒卵形、倒三角状倒卵形或倒卵形;果梗较花被为短,密生短毛。花果期3-4月。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0米,胸径50厘米;树皮厚,木栓层发达,淡灰色至黑褐色,纵裂成条状或成长圆状块片脱落;
小枝较粗,无木栓翅及膨大的木栓层,当年生枝密被白色至红褐色或锈褐色长柔毛,毛曲或直,有时长短不等(萌发枝及幼树小枝的毛较长、直,常长短不等,颜色较深),去年生枝多少被毛,稀无毛,淡灰褐色或暗褐灰色,具散生黄色或褐黄色皮孔;冬芽卵圆形,常稍扁,芽鳞两面均有密毛。叶长圆状椭圆形、长椭圆形、长圆状卵形、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质地通常较厚(萌发枝及幼树之叶较薄),长8-15厘米,宽3.5-6.5厘米(小型叶长2-7厘米,宽1-3厘米),先端长尖或骤凸,基部常明显地偏斜,一边耳状或半心脏形,一边圆或楔形,较长的一边往往覆盖叶柄,长为叶柄之半或几相等长,叶面幼时密生硬毛,后渐脱落,平滑或微粗糙(萌发枝及幼树之叶面的毛不脱落,粗糙),主侧脉凹陷处常多少有毛,叶背密被长柔毛,脉腋有簇生毛,边缘具重锯齿,侧脉每边16-35条(幼树及萌发枝上之叶的侧脉较少),
叶柄长3-10毫米,密被柔毛。
花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状聚伞花序。
翅果长圆状倒卵形、倒三角状倒卵形或倒卵形,长1.5-3.3(常2-3)厘米,宽1-1.6厘米,除顶端缺口柱头面有毛外,余处无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上部,上端接近缺口,宿存花被无毛,4-5浅裂,裂片边缘有毛,果梗较花被为短,密生短毛。花果期3-4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500米至1600米的山地和山谷的阔叶林中。喜光树种,以散生在向阳山坡、山谷稀疏阔叶林内或林缘生长较好。喜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较多土壤。常与枫香、冬青、朴树、杜英等阔叶树混生,也散生在多代更新的杉木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湖北西部、四川东部、云南东南部、贵州北部、湖南西部至南部、广西西部及东北部、广东北部、江西南部、安徽南部、福建北部及浙江南部(龙泉、遂昌、松阳,云和、文成等山区)。
繁殖方法
多脉榆可以采刑播种和扦插繁殖两种方法。
播种
采种:选择20-40年生健壮母树,于4月中、下旬当翅果由绿色转为棕红色时,立即抓紧采集,因成熟后数天就会四处飘飞,无法收集。翅果千粒重5克左右,瘪粒多。随采种随播种,因种子袋藏一个月后,就失去发芽率。
育苗:在4月下旬种子采收后,除去瘪粒。立即进行整地做床,要求土细,床面平整,施足基肥。采用条播,条距25厘米,覆土要薄,以不见种子为度。每亩播种2-2.5千克。播种后约10天左右发芽出土。室内发芽率53%,场圃发芽率要低一些。苗期要精细管理。7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高生长速生期,占全年高生长量的75.5%,其中8月上旬为苗高生长高峰,旬高增长量16.8厘米。8月上旬至10月下旬为根径速生期,占全年生长量68.1%,9月上旬为粗生长高峰。10月中旬停止生长,12月落叶。一年生苗高1.1米,根径粗2.1厘米。每亩产苗0.8-1万株。
扦插
采用硬枝扦插。于2月上旬至3月初芽萌动前,剪取幼树或萌蘖枝上1-2年生枝条,粗0.3-1厘米,剪成长10-15厘米插穗,插入土壤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插后约40-50天发根,萌发芽有数个,长到10厘米左右时,摘除侧芽。一年生扦插苗高1米左右,根径粗2厘米。
栽培技术
造林地宜选择海拔1000米以下向阳山坡下部,或山谷两测的深厚肥沃山地。整地挖大穴,适当密植,株行距1.6米×1.6米。宜与杉木等针、阔叶树混交。造林前期,加强松土除草,修剪去部分侧枝,促进树高生长。郁闭后分次进行疏伐。
病虫防治
4-5月间
金龟子成虫出土,喜吃嫩叶,幼芽,把叶子吃后只留叶脉。在温暖无风天气出现最多,影响生长。可利用其假死特性,在成虫出现盛期,于傍晚摇树震落捕杀,或用50%
敌敌畏乳剂800-1000倍液毒杀。
主要价值
经济
木材纹理直,黄褐色,有光泽,花纹美丽,结构略粗,年轮明显。略硬重,耐磨损,力学强度高,耐腐。是优良的建筑、车辆、枕木、家具和农具等用材。枝条,根皮有胶质物,可做造纸糊料。
观赏
树体高大,枝繁叶茂,整体观赏效果好,适于庭院和公园孤植,或在景区阔叶树混交林点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