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芍药(Paeonia emodi Wall. ex Royle)是毛莨科、芍药属多年生
草本植物。茎高可达70厘米,无毛。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或
裂片狭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全缘,两面无毛,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花生茎顶和叶腋,全发育开放或仅顶端一朵开放,
苞片叶状,披针形,
萼片近圆形,顶端骤尖;花瓣白色,倒卵形,蓇葖卵圆形,密生淡黄色糙伏毛;种子球形,黑色,无毛。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高50-70厘米,无毛。下部叶为二回
三出复叶,上部叶3深裂或全裂;顶生小叶近3全裂或2裂,侧生小叶不裂或不等2裂,小叶或裂片狭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9-13厘米,宽2-3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全缘,两面无毛,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花3-4朵,生茎顶和
叶腋,全发育开放或仅顶端一朵开放,直径8-12厘米;苞片3,叶状,
披针形,长2-3.5厘米,宽5-10毫米;萼片3,近圆形,直径约1.5厘米,顶端骤尖;
花瓣白色,倒卵形,长约4.5厘米,宽2.4厘米;
雄蕊长1.5-2厘米;心皮2,密生淡黄色糙伏毛。
蓇葖2,卵圆形,长2-2.6厘米,直径1-1.5厘米,密生淡黄色糙伏毛;
种子球形,黑色,无毛。
生长环境
喜光,耐寒,在北方各地可以露地越冬;夏季喜冷凉气候;喜土层深厚、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壤土,在黏土和沙土上虽然可开花,但是生长不良,在盐碱地和低洼地不宜栽培。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西藏南部(吉隆);在尼泊尔、印度北部也有分布。生海拔2350米的山坡。
育植技术
多花芍药栽培与芍药相同。
繁殖常采用播种、分株、根插等方法,其中分株法繁殖简单易行,应用广泛。分株法繁殖可以保持母本的优良特性,提早开花,多花芍药分株宜在白露至寒露之间进行。分株时,挖肉质根时不能伤根太多,然后顺自然纹理用利刀劈开。每丛要有3-5个,分株后,稍阴干,待伤口结成软疤再以草木灰、硫磺粉涂伤口,阻止细菌侵入,栽植深度以芽稍露出地面为宜,如土壤湿润,则不必浇水。根据栽培目的合理分株,作花坛栽培或切花栽培时,6-7年分株1次;作药用栽培时,则3-5年分株1次。种子繁殖不能保持原有品种的优良性状,多在培育新品种或者培养砧木时用种子繁殖。适时采摘微微裂开蓇葖的果,多花芍药种子成熟后要随采随播,播种前先催芽,最适宜生根温度是20℃。扦插繁殖宜在开花前约2周进行,以茎的中间部分作插穗,插穗由2节构成,插在温床内沙层中,适当遮荫、防雨,注意冬季防冻。另外,多花芍药还可在秋季分根时进行根插,即收集健壮的多花芍药断根,切成5-10厘米长小段,插在翻整好、深10-15厘米的沟中,上面覆5-10厘米厚碎土,浇1次透水。
栽培管理:除了在花后孕芽到芽满期间不适宜栽植外,其他时期都可以栽植,一般与分株繁殖结合进行。春季虽然可以栽植,但是栽后根系受损,吸收肥水能力比较差,往往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栽植株行距为70厘米×100厘米(切花栽培的株行距为50厘米×60厘米),穴深、穴口直径分别为20-25、18厘米,然后将分株的植株展根平放在穴内,当填入细土到1/2时,将根稍向上提,使根与土壤密切结合,上提高度以其芽平地为准。
病虫防治
病害:多花芍药的病害主要有灰霉病、褐斑病、红斑病和多花芍药锈病,其中多花芍药锈病只危害多花芍药,受害后叶部呈粉状斑,导致地上部枯死。病害防治方法:一是发病临近期,每隔7-10天喷1次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连喷3-5次,可抑制病害的发生蔓延;二是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500-1800倍液;三是加强栽培管理,促进植株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四是冬、春季清除杂草枯枝落叶,减少病]。
虫害:多花芍药的虫害有金龟子、介壳虫和蚜虫。金龟子幼虫为害多花芍药根部,造成伤口,以致根腐病发生,成虫为害叶片和花;介壳虫吸食多花芍药汁液,使植株衰弱,枝叶变黄;蚜虫吸食叶片汁液,使叶片卷曲变黄,以致整株枯萎死亡。虫害防治方法:一是清除杂草病枝落叶;二是利用天敌如七星瓢虫、食蚜蝇等控制虫害;三是喷洒80%敌敌畏1500-2000倍液,或50%灭蚜松1000-15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1000-1500倍液消灭各种虫害。
主要价值
多花芍药花期长,观赏效果佳,可用于布置专类园、花境、花带。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