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
长沙的大公报
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有两家影响较大的《大公报》,即诞生于1902年6月17日的天津《大公报》和诞生于1915年9月1日的长沙《大公报》。但是人们一般只知道天津《大公报》,而不知道长沙《大公报》。其实诞生在社会剧烈动荡中的长沙《大公报》,一诞生便表现出了锐不可当的气势。
办刊历史
长沙《大公报》的创办人多出自于《湖南公报》。原《湖南公报》的一些报人,如张平子、张秋尘、龙兼公等脱离原报创办新报,定名为《大公报》。1915年大公报社于首期的《本报宣言》中便指出另办新报的原因在于“不屑学彼轻薄杨花之政客,以堂堂之新闻事业为做官发财之媒介”,“舆论为国家之重”,故报社要坚守“以言论贡献社会”,并指出这是“新闻家之信条”。
1919年,长沙大公报实行改良,设“新闻”、“研究”、“杂纂”、“调查”等四个专栏。1919年11月8~10日该报连续三天在第2版刊登“本报特别启事”:“本报添约毛润芝先生为馆外撰述员,此布。”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担任报纸的职务,并由此开始为该报撰稿。
《大公报》自1915年9月1日创刊,到1947年12月31日停刊,坚持30多年。“这三十年中,湖南政潮汹涌,政权几易,战乱频仍,《大公报》处此惊涛骇浪中,遭停刊处分九次之多,成员遭逮捕、系狱、审讯和逃亡次数更多,书物、房屋被抢劫焚毁尤难估计”。
长沙《大公报》诞生于1915年9月1日,该报为日报,每日一期,共三大张、十二个版面,其中第1、4、5、8、9、12页为广告;第2、3页刊载社论及国内外要电;第6、7页为国内新闻;第10页登载本省(湖南)新闻及评论;第11版为副刊。此后大体维持着8—12个版面。
办刊特色
自长沙《大公报》诞生伊始,关注底层社会民生便一直是其特色,湖南自治运动时期政局相对稳定,报社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这一传统在1929年后得到了延续。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完整收录了时间横跨三十余年,期数超过八千的长沙《大公报》,其中丰富的史料价值,更有待读者诸君发现。
长沙《大公报》作为民国时期湖南地区著名的民营大报,它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广告载体的形象出现,各类广告更是长期占据着该报近半的版面。为了让广告更好地吸引读者注意力,让其有效地吸收信息,该报采用了更为高级、有效的宣传策略,分别从广告诉求、广告创意和广告表现三方面使广告更具艺术性和实用性。
长沙《大公报》是民国时期的湖南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更是1915—1927年间湖南最为重要的报纸,此一时段的长沙《大公报》之史料价值已得到学界之关注。2008年以来,涌现了许多关于此一时段的长沙《大公报》之研究,并且诸多关于民初湖南地方史的研究均运用到了长沙《大公报》。可以说,1915—1927年的湖南大公报目前已经成为了研究民初湖南地方史,尤其是民初湖南政治史不可或缺的史料
协调劳资谈判
1922年12月,长沙市印刷工会资方提出两项要求……“,双方开会谈判,工方由毛泽东记录,资方由龙兼公记录,记录者有发言和表决权。谈判结果,资方终于尽依工方要求……”。
12月13日,《大公报》的总编辑李抱一对此发表了一篇时评,署名“盾”,题为《工人罢工后的几句话》,说是“我劝印刷工人以后千万要注意基本学问……为了不受人驱策,不为人作实验主义的牺牲,更非注意学问不可。有了相当的学问,然后可以免掉这种弱点”。“忠告从事劳工运动者,不要满足于罢工胜利和组织工作,结果只有助长工人嚣张习气,使社会增加不安宁。”
12月14日,《大公报》刊出了毛泽东执笔写的《印刷活版工人致大公报记者盾书》,指出这位记者是“穿着长衣告诫我们工人”,接着说:“现在社会上工人、农民和学生似乎是‘被人教训者’。”“而长衣社会的先生们则是拿出大知识主义,大读书主义的教训人者”。“工人并非不接受别人的教训,但是教训人者必须做到下面三点:但愿教训我们的人能站在我们的地位教训我们,能够不为我们的师长,而降格为我们的朋友。二、但愿教训我们的人,能将事实调查清楚,不要含沙射影,更不要蔑视人家的人格。三、但愿教训我们的人,能够下得身段,真真实实地教训我们。”
读者有点莫名其妙,问主笔张平子,同一报纸刊出意见完全相反的文章是怎么回事。张平子回答说:“相反盖相成,此大公报之所以为大公报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3 10:36
目录
概述
办刊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