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门火车站,又名京汉火车站,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江岸区京汉大道与
车站路丁字形交汇处(京汉大道1232号),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华中地区第一条标准距离的铁路交通系统,代表着清朝乃至民国期间最具风格和代表性的火车站——大智门火车站初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湖广总督
张之洞邀约直隶总督
王文韶,联名向清政府呈递了一份设立“铁路总公司”的奏折,内容就包括在汉口大智门附近建一座火车站的方案。张之洞所奏获准后公开招标,最终,一名广东建筑商胜出中标。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经过施工的汉口最早的火车站——大智门火车站建成。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4月1日,
京汉铁路(原
卢汉铁路)全线建成,在大智门火车站举行了通车典礼。当时铁路不进城,京汉铁路到汉口后,就沿长江方向走,依次经过大智门、循礼门直到玉带门。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晚,
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官员从大智门火车站爬上现代化的火车逃往北方。
民国六年(1917年)12月30日,大智门火车站改造而成,旧貌换新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17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军长
郝梦龄从大智门火车站北上抗日。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
彭德怀在大智门火车站莅临武汉;
台儿庄战役中,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师长
王铭章以身殉国,灵柩经大智门火车站运抵武汉。
20世纪40年代,大智门火车站被日军非法侵占为军事用地。
1949年8月,武汉解放后,将距大智门南2千米的循礼门车站与之合并,并将站名改为汉口站。
1951年4月,
梅兰芳第5次来汉口,从大智门车站下车,自车站大门起沿路被戏迷围得水泄不通,人人争睹大师风采。
20世纪80年代,大智门火车站周边仍然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水泄不通。
1991年,由于汉口火车站新站的建成,大智门火车站就彻底地被淘汰,而该建筑的使用权被武汉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管理。
建筑特点
大智门火车站按照西方铁路车站的设施设置,在建筑外观造型上,体现了西式新古典的风格,建筑平面呈横亚字形,中部突出。立面造型为中部和两端突出,五个屋顶。中部四角各修筑有高20米的塔堡。堡顶为铁铸,呈流线方锥形。墙面、窗、檐等部位以线条和几何图形雕塑装饰。屋顶有五个屋面,正中部高,中部两侧稍低,两端稍高,屋面均不出檐,檐周修有栏杆式女儿墙。主出入口系由并列的三洞六扇门组成,设于大厅正中。室内正中为一层候车大厅,空间高10米,两端为二层,楼上办公,楼下售票、候车。候车厅坐西朝东,正中为一层,空高约10米,两侧为2层平房。
主要建筑
大智门火车站的正门上方有一只振翅欲飞的苍鹰,鹰下刻着“京汉火车站”五个大字。主楼四角筑有塔楼,楼顶盖有铁皮板,呈方锥形。屋顶中部为四坡红瓦屋面,两端为覆盆式铁瓦屋面。檐周建有栏杆。窗户底层为券拱式玻璃窗,顶层为长方形。主出入口由并列的三洞六扇门组成,设于大厅正中。室内正中为一层,内空高约10米。两侧为二层楼房。建筑细部比较讲究,室内采用方形立柱,柱头饰以涡卷纹撑拱;室外檐口和窗楣以多道层层递进的线条装饰,塔楼檐下饰以撑拱。
价值意义
大智门火车站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尚存的重要历史见证,不仅是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的活文物,也是武汉历史的见证者。该车站是中国第一条贯穿南北的京汉铁路和东西向川汉铁路交汇的枢纽客运站,可谓是中国铁路大动脉纵横开阖的心脏地块。同时该车站通过车站路、
中山大道及一元路的连接,向北延伸至长江码头群,构成了当时大汉口地区实现全国水陆交通联运枢纽,形成当年包括茶叶、桐油、蛋品等出口货品商贸流通的枢纽点,成为影响近代武汉快速发展和辉煌成就的关键要素,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突出。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大智门火车站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4月12日,大智门火车站作为京汉铁路的一部分,入选“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旅游信息
地址:大智门火车站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京汉大道与
车站路丁字形交汇处(京汉大道1232号)
交通信息:乘坐
武汉公交1路,
武汉公交402路,
武汉公交801路公交至中山大道黄兴路下车,步行5分钟即到。
营业时间:周二至周日09:0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