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蛙别名咕噜蟆、泡猴。大树蛙是无尾目树蛙科张树蛙属的两栖动物,背面绿色,分布有不规则棕色斑,斑周围镶以浅色纹。趾间发达,趾末端具吸盘。鸣声“咕噜、咕噜”故有“咕噜蟆”之称。
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81毫米,雌蛙体长99毫米左右。体略扁平;雄蛙头长略大于宽,吻端斜尖,明显地突出于下唇;雌蛙头宽略大于长,吻端较高而圆,略突出于下唇;吻棱棱角状;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而略大于上眼睑宽;瞳孔呈横椭圆形;
鼓膜大而圆;
犁骨齿强壮,位于内鼻孔内前方,左、右列几乎平置,相距颇宽;舌宽大,后端缺刻深。
前肢粗壮,前臂及手长略大于体长之半;指端均具吸盘其腹面边缘有马蹄形沟,背面可见到“Y”形迹,腹面有清晰的肉质垫,第一指吸盘略小;指长顺序为3、4、2、1;指间膜发达,第三、第四指间为半蹼,蹼厚而色深,有网状纹,第一、第四指游离侧缘膜明显;关节下瘤发达,有单个或成行的指基下瘤;内掌突椭圆形,外掌突小或不显。
后肢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或眼前方,左、右跟部不相遇或仅相遇,胫长小于体长之半;趾端与指端同,但吸盘较小;趾间全蹼,蹼厚而色深,上有网状纹;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第一、第五趾游离侧具缘膜;关节下瘤发达;蹠底部有成行的小疣;内蹠突小,无外蹠突。
皮肤略粗糙,液浸标本背面有小刺粒;颞褶明显,短而平直。后胸部、腹部及后肢股部腹面密布较大的扁平疣。
生活时背面绿色,液浸标本蓝紫色;大多数标本背上散有不规则的镶浅色边的棕黄色斑点,个别为纯绿色而无斑点;沿体侧一般有成行的乳白色大斑,或缀连成一条乳白色纵纹,个别标本则无斑点;前臂后侧及跗部后侧均有一条较宽的乳白线纹,分别延伸至第四指和第五趾外侧缘;肛上方也有一条短的乳白色纵纹。下唇、咽喉部前方及侧面为紫罗兰色,胸、腹部及四肢腹面灰白色。
雄蛙体略小;吻长而斜尖;第一、第二指基部内侧背面有浅灰色婚垫;具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长裂形;有雄性线。
卵群包埋在卵泡内,卵泡略呈长椭圆形,其大小不一,最大者可达170毫米×280毫米左右;卵乳白色,卵径2毫米左右。
体宽圆而略扁。生活时体背及体侧绿棕色,尾肌及鳍褶浅绿色,上面有许多深棕色的细点或不规则的斑纹;腹面色浅。第33-38期的蝌蚪,其后肢长1.4-2.0毫米,全长43毫米,头体长14毫米,尾长28毫米左右。尾肌尚发达;尾鳍中部较宽,向后逐渐变窄,尾末端钝尖。吻宽圆;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眼位于头背侧,眼间距大于鼻间距;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孔开口于下尾鳍基部右侧;口位于吻下方;上唇中部无乳突,两口角处及下唇有乳突两排,而下唇中央微缺;唇齿式为Ⅰ∶4+4/1+1∶Ⅱ;角质颌适中。一个刚伸出前肢的变态期蝌蚪,全长50毫米,头体长19毫米,体背开始出现浅绿色,指、趾吸盘及蹼已明显,唇齿及角质颌均已脱落,唇乳突尚存;一个残留尾2毫米者,体长19.5毫米,除斑纹尚未出现外,已具成体主要特征。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大树蛙生活于海拔80-800米山区的树林里或附近的田边、灌木及草丛中,偶尔也进入寺庙或山边住宅内。 大树蛙主要捕食金龟子、
叩头虫、
蟋蟀等多种昆虫及其它小动物。傍晚后,雄蛙发出“咕噜!咕噜!”或‘咕嘟咕!”的连续清脆而洪亮的鸣叫声。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中国、老挝、缅甸、越南。
中国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最北达安徽霍山,如重庆(秀山)、贵州(松桃、雷山、荔波)、河南(商城)、安徽(霍山、金寨、泾县、祁门、青阳、东至)、浙江(杭州、临安、余杭、建德、嘉兴、天台、乐清、遂昌、景宁、镇海)、江西(萍乡、铅山、井冈山、九连山、庐山)、上海(金山),湖北(通山)、湖南(长沙、宜章、洞口、大庸、沅陵、城步、新宁、炎陵、江永、衡山、平江等)、福建(福州、南平、光泽、建宁、永泰、武夷山、邵武、顺昌、沙县、长汀、福清、厦门、诏安、上杭、南靖、仙游、德化、福鼎等)、广东(大埔、广州、博罗、怀集、龙门)、广西(金秀大瑶山、龙州、凭祥、桂平、梧州、象州、兴安、资源、桂林、蒙山、昭平、上思十万大山、武鸣等)、海南(陵水吊罗山)。
繁殖方式
产卵季节通常在4-5月,卵泡多产于田逆或水坑壁上,有的产在灌丛或树的枝叶上。卵泡白色或乳黄色,含卵1329-4041粒;卵孵化后的小蝌蚪从卵泡内跌落到静水中生活。
中国福建东北部地区大树蛙的初始抱对时间为每年的3-4月间,比其它大多数蛙类略早,各年略有变化并与外界气候密切相关;通常3月末突遇闷热天气,大树蛙便进入产卵期,闷热天气推迟出现,则产卵期亦相应推迟;倘若3月末之前出现当年首次闷热天气,则初始抱对发生在第二次闷热天气来临时显然,大树蛙选择偶发的闷热天气抱对产卵,闷热天气导致的下雨为幼体生长发育提供了水体环境。
产卵期伊始,雌、雄大树蛙聚集到有水的地方抱对,多时可达二三十只,通常雄蛙多于雌蛙此时,雄蛙一直鸣叫不停,吸引雌蛙与之抱对当所有的雌蛙都成功抱对后,遗留的雄蛙始终不肯离去,并试图抢夺已被抱对的雌蛙,有时还会出现几只雄蛙同时抢夺、抱团、翻滚的现象,但这种抢夺行为徒劳无功,已抱对的雄蛙很难再被其它雄蛙所取代抱对的雄蛙不断用前肢握揉雌蛙的腋部,施以刺激雄蛙鸣叫声随着抱对时间的延续变得越来越低沉,间歇时间也越来越长未能抱对的雄蛙仍保持着旺盛的鸣叫声,以吸引周围雌蛙与之抱对。
大树蛙的抱对与产卵地点相同,一般都在水体上方,通常发生在水体边缘的石壁、树干上以及垂向水体的树枝上观察表明,大树蛙不能分辨水体是临时性还是长久性的在临时性水体抱对产卵的大树蛙由于雨后水体干涸,导致繁殖失败。
抱对发生在外界气温20.3℃以上的春暖日子,于傍晚17:30之后在夜幕掩护中进行;抱对持续时间在729-1150分钟之间,与外界气温密切相关,所需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反之则延长;抱对后日平均气温低于16℃时,抱对延至数日,不能产卵,最终雌雄分离低温不能实现有效抱对;正常情况下产卵在翌日清晨进行,持续时间在18-27分钟之间,产卵时若遇气温骤降,则产卵持续时间延长;产卵时,气温在17.5℃以上,形成单个集中的大卵泡团,反之则形成分散的小卵泡团。
大树蛙产卵与受精和其它大多数两栖类相同,属于体外水中受精,但情况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大树蛙的卵不直接排入水中,所以精子也不直接排入水中在雌蛙排卵之前,与之抱对的雄蛙后肢呈曲缩状压靠在雌蛙大腿上当雌蛙即将排卵时,雄蛙的后肢后伸,张开五趾,并将后脚掌遮挡于雌蛙的泄殖孔处所以雌蛙排出的卵首先与雄蛙的后肢脚掌接触,使得刚排出的卵能在泄殖孔处稍做滞留,从而更有利于受精刚排出的卵为透明胶质卵,并伴有粘液,被雌蛙的后肢不断搅拌呈泡沫状,卵包裹其中搅拌泡沫卵团的过程只由雌蛙来完成,雄蛙不参与搅拌排卵结束后,雌雄蛙便分开,雌蛙园排出大量的卵,消耗太多的体能,显得消瘦疲意,在原地静息10-15分钟后,返回原来的栖居地雄蛙无静息现象,慢慢地离去。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类)——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