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路
青岛市大沽路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大沽路起于中山路止于泰安路,中间在河南路口的小广场处错开。
大沽路起于中山路止于泰安路,中间在河南路口的小广场处错开。其实它的西段与保定路相对,不知为何却选择了相邻的路口延续上去,使整个道路的东段和西段不再是一条直线。大沽路的东段还保留着许多老房子,西段的老楼已经不多了。据说大沽路是当年市内公交车的发车点,是旧时青岛市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沽路1—7号建筑是栋3层的楼房,紧贴着中山路上一栋德式建筑。此楼从外形看不出是一栋楼还是紧密连接的两栋楼,仅在屋顶处有错落感,建筑为花岗岩筑基,灰黄色的墙面,红瓦斜坡的屋顶。墙面上有白色的线条和块状图案装饰。矩形的气窗排列得非常整齐。在采访时,有人说此楼当年是个不小的钱庄,也有人说,这里是中山路78号建筑改为百货公司后加盖的楼房。记者却没有找到有关此楼的准确资料。
大沽路4号是栋典型的“口”字形里院,有资料称它的名字叫“游艺里”。这所里院为2层,花岗岩筑基,灰色的墙面,红瓦屋顶。宽大的正门在旧时跑马车没有问题,门廊下铺设的马牙石已经被岁月打磨的光滑发亮。走入院中,里院的天井不大,红色的木梯通往二楼,二楼有木质的围廊,每个廊柱两侧都有莲蓬的花纹装饰。有资料显示,从上世纪30年代起一些有钱的华人逐渐兴起了饮用咖啡的时尚,一直延续到青岛解放前。解放前的青岛,尤其在抗战胜利后,西餐厅、咖啡馆市场迅速繁荣起来,而在这栋建筑附近开设的“丽华饭店”当年是比较知名的专业咖啡馆之一。
大沽路12号看建筑结构,像是栋“日”字形里院。建筑高2层,花岗岩筑基,土灰色的外墙上由红砖砌起的窗边花纹,正门的门檐、门柱以及正门上方的匾额框等,跳脱的色彩,让建筑的整体设计显得非常别致。正门不小,门前有3级花岗岩的石阶,石阶中有个小斜坡,据说旧时可以推独轮车入内。走进院内,吸引记者的是通往二楼的楼梯,它不似那种中规中矩的徘徊向上的楼梯,而是斜坡探出,折回向上,楼梯间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顺楼梯走上里院北侧的二楼,在此地穿梭,可以看到里院的两个天井。
大沽路18—20号是大沽路东段南侧最后一栋房子,却是栋不规则的矩形里院,建筑整个的一面正对着河南路口的小广场,另外的两面侧斜侧插入大沽路和河南路。建筑高3层,花岗岩筑基,灰色的墙面,大斜坡的屋顶。楼内木头楼梯,走在上面有些地方吱吱嘎嘎作响,令人升起一种历史沧桑沉积的感怀。
大沽路的西端老建筑已经不多,大沽路35号在大沽路的最西头,是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旧址。建筑高5层,楼体呈放射状矩形。主入口面对花园,据说当年这里有架天桥路,名为泰云桥,后来被拆除。当年的一、二层均为交易大厅,三、四层为办公用房。细看建筑正面的设计处理,当年的设计师好像将1至3层作为一个整体,设计与开间大小相同的通窗,3层以上则采取竖向带状气窗设计。密实的竖线条划分使之与1、2层形成鲜明的对比。建筑正门的两边宛如各有两个巨大的方形立柱,并以细线条做装饰,直通楼顶,即使进入楼内,这四根柱子也非常醒目。建筑部分气窗的四角有着漂亮的花纹装饰,底部为叶形,顶部为花形。建筑两侧的2、3层衔接处各有一个类似露台的弧形长条。建筑从正面看比例瘦高,尺度划分显得不怎么均衡,但这种奇特的样式使人感到别具一格。
据悉,该建筑由中国资本家宋雨亭筹建,青岛设计师刘铨法设计。这栋楼虽然从质量到规模都不及馆陶路上的日本取引所,但其建造的意义重大。
有资料显示,该建筑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青岛市的工商业者,为了对抗馆陶路日本的青岛取引所,在当时的青岛市长沈鸿烈的暗地支持下,于1931年冬成立了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筹备委员会,工商业大户宋雨亭、柳文亭、张立堂、梁和璞、董希尧、于维霆、姚仲拔等21人担任筹备委员,随即开始筹备。青岛交易所在筹备期内,一面开始营业,一面组织内部机构,兴建交易所大楼。迨至1933年2月,交易大楼落成,同时也领到了正式开业执照,遂将土产、纱布交易由临时市场迁至交易大楼,并举行了正式开幕仪式。从此青岛交易所的营业蒸蒸日上,日本人把持的青岛取引所的营业则急剧下降。1935年,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的营业达到鼎盛时期,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8月,青岛交易所停止营业。青岛交易所从此宣告结束。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原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理事长宋雨亭等几经筹划,想让交易所复业,多方奔走达两年之久,终无结果,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终于永告结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4-06 13:30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