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
大连理工大学一个院系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属于大连理工大学一个院系。1949年4月建校,学校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中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
院系评价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依托于“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 建设经费的资助下,学科点科研教学设备条件先进,逐步形成了工业装备与工程结构关键力学问题实验平台、高性能计算硬件和软件平台、生物与纳米力学实验平台、流体与岩土环境力学实验平台。在过去50年中,本学科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力学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在我国力学学科处于一流水平,在国际学术界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队伍
工程力学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包括博士生导师28人、教授28人、副教授26人,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50名。师资队伍包括钱令希、钟万勰、程耿东3位中科院院士,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研究领域
工程力学系面向国防军工、工业装备和重大工程等国家需求,研究领域包括力学各主要分支学科、工程科学计算、大规模计算工程软件、工程学科交叉领域的力学与多学科耦合问题等研究领域,进行基础学科创新研究和重大工程应用服务。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四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四项、省部级科技奖四十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五十多种。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88篇,承担了多项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科研项,完成了大量国防军工、工业装备与重大工程等应用项目,科研总经费达8000余万元。
荣誉
工程力学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五年共培养毕业的博士146人、硕士343人。其中获得教育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2篇;获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奖6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研究生培养教育获1997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辽宁省第五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1名。获得徐芝纶杯全国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1名。
工程力学系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20余所海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有2人担任3个国际学术组织执委(或执委会副主席),4人担任11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或副主编),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国际间人员访问交流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年达到50人次左右规模。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4次,成为我国力学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中心之一。另外,还有我国力学界影响较大的核心学术期刊《计算力学学报
学位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于1957年由钱令希院士和唐立民教授领导创建,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设立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7年计算力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首批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工程力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力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包含一般力学和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4个二级学科,并自主设立计算力学、岩土与环境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应用与实验力学、航空航天力学与工程、生物与纳米力学工程6个二级学科,拥有上述10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建设的第二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8年开始可行性论证,1989年得到国家计委确认,1991年启动建设,1995年5月通过国家教委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2003年和2008年两次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评估。
实验室面向重大工业装备结构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及与力学相关联的多学科交叉耦合问题,开展计算力学和工程科学计算的基本理论、数值方法、软件实现与实验技术的创新性研究,解决工程科学前沿问题,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为国家相关工业装备自主研发、设计、制造与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实验室主要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包括:
(1)计算力学与工程科学计算的理论和方法:
针对现代工业装备结构分析的特点,深入开展具有原始创新的计算力学理论新体系与方法的研究。研究分析结构力学与应用力学辛对偶体系的理论与应用,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高度物理与几何非线性以及多相多场耦合特征的各类物理力学问题的高效与高精度计算方法,发展多尺度以及跨尺度计算理论与方法。
(2)结构优化设计的现代理论和计算方法:
深入开展多学科优化理论和计算方法的研究,研究特殊环境下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以及先进材料与结构性能表征与设计,发展结构与材料并发设计的优化理论和方法、大型复杂工程结构与机构可靠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先进材料与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并在现代装备与结构的设计中发挥作用。
(3)大规模计算工程软件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
开展面向新一代工程科学计算软件平台的高效计算方法研究,研究面向现代软硬件环境的大规模计算工程软件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技术,重点研究面向对象的新型工程科学计算数据库技术、算法库技术、专用CAE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开发技术以及工程科学计算软件的集成化技术、基于分布式/并行及网格计算的数值计算先进技术。进行新一代计算力学软件平台研发,在解决装备结构的关键力学问题中发挥应用。
(4)复杂环境下重大工程和工业装备结构的试验、分析与评价:
与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岩土与结构工程以及汽车与车辆工程等领域相结合,开展面向重大工程和工业装备结构的分析与评价的创新性理论与实验技术研究,研究复杂环境和载荷下的装备结构工程分析与设计、材料的损伤、破坏行为和本构关系、建造工艺过程、损伤检测和性能控制的先进分析理论和实验方法与技术,通过试验手段进行工业装备结构的性能验证和结构失效分析。在面向未来的先进材料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设计与制造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开拓性进展。
实验室依托于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学部由工程力学系、船舶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及航空航天学院组成),拥有一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力学,三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固体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以及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目前有固定人员6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2人,教授42人,副教授16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钟万勰院士、程耿东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实验室第一任主任是中科院院士程耿东教授,第二任主任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顾元宪教授,中科院院士、东北大学闻邦椿教授担任了前两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现任主任是张洪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教授。
实验室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1)分析结构力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2)结构优化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3)工程科学计算高效算法、CAE软件研发与应用;(4)海洋工程装备结构分析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5)微纳米与仿生制造中若干力学问题研究等。实验室与国内一批重要工业企业进行科研合作,为机械装备和国防工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应用和技术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包括航空航天结构、深海石油开发装备、透平机械、重载与高速列车、超轻材料和结构以及巨型操作机的研发等。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在重大装备结构分析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在国家有关部门与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长期建设,实验室逐步建成了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实验仪器系统,形成四大实验平台:高性能计算硬件和软件平台、工业装备与工程结构力学性能实验平台、材料与生物力学实验平台、流体与岩土环境力学实验平台。主要实验和计算设备包括深腾1800超级并行计算机和曙光3000大型计算机、EVS-3000-180/ST-6/SUPER电动式振动试验系统、MTS等材料和结构系列试验机、ALTAIR LI非接触式温度和应力场显示系统和B&K 8330 激光测振系统、FASTCAM-U多功能高速摄影机、冰力学测试系统、MultiMode原子力显微镜、FEI Quanta 200环境扫描电镜、GDS非饱和土试验系统、土力学三维应变数字测试系统、三维波壁管流动实验系统等。实验室还拥有自主开发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系统以及一批商业CAE软件。
奖学金
钱令希奖学金
博士后
其中工业装备与工程结构关键力学问题实验平台拥有带有温度环境的电液伺服材料试验试验系统、3吨推力电动式振动试验系统、非接触式材料及结构应力成像系统、结构振动与声学测试分析系统、反应罐(1kgTNT当量爆炸容器)、高频拉压疲劳试验机、扭转试验机等主要大型设备。
高性能计算硬件和软件平台拥有深腾1800机群系统、SGI图形工作站、300多台奔腾计算机组成的网络系统及专业化的高性能工作站集群系统,自主研发的多个CAE软件系统和研发平台(JIGFEX、JIFEX、SiPESC等)、以及ANSYS、ABAQUS、FE-SAFE、CATIA、MSC、全频振动噪声分析软件、Isight、Simpack、Samsurf rotor、Comsol multiphysics等商业计算与分析软件。
生物与纳米力学实验平台拥有环境扫描电镜、DI-MultiMode NS3A-02型扫描探针显微镜、纳米纤维张力仪、睡眠生理信号采集系统、中耳分析仪、红外视频眼震电系统等纳米与生物力学等实验设备。
流体与岩土环境力学实验平台拥有GDS非饱和土试验系统、三轴试验土样变形数字图像测量系统、土壤水分测试仪等岩土环境力学实验设备。
2006-2010年期间以独立获奖单位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作为参与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6项,出版和参加编写学术专著及教材13部,在国际期刊和国内重要刊物共发表论文1338篇,其中国际学术期刊论文417篇,国内重要学术期刊论文921篇;发表论文被SCI、EI、ISTP收录970篇次。国际会议大会报告或专题邀请报告39次,国内重要会议大会报告或特邀报告31次。
力学学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006-2010年共培养毕业的博士146人、硕士343人。其中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篇;获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奖4篇。
力学学科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同英国、美国、比利时、丹麦、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及地区的2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科研学术环境。有4人担任4个国际学术组织执委(或执委会副主席),8人担任25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或副主编),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重要影响。国际间人员访问交流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年达到了50人次左右规模。平均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次,成为我国力学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中心之一。另外,还拥有我国力学界影响较大的核心学术期刊《计算力学学报》。
专家
大连理工大学力学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包括3位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8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师资队伍中包括博士生导师37人:陈飙松(新世纪人才)、陈浩然、陈震、程耿东(科学院院士)、高效伟、关振群、郭杏林、郭旭(杰青、新世纪人才)、胡平(杰青)、亢战(新世纪人才)、李刚(新世纪人才)、李锡夔、李晓杰、林家浩、刘书田(新世纪人才)、刘迎曦、欧进萍(工程院院士)、齐朝晖、沙建军、邵龙潭、王希诚、王跃方、吴承伟、吴锤结、吴志刚、武湛君、徐新生、杨海天、姚伟岸、岳前进、张洪武、赵国忠(新世纪人才)、钟万勰(科学院院士)教授,以及季顺迎(新世纪人才)、杨迪雄、张亚辉(新世纪人才)、周霞副教授。
研究方向
大连理工大学力学学科面向国防军工、工业装备和重大工程等国家需求,进行基础学科创新研究和重大工程应用服务。2006-2010年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600余项,总经费达2.2亿元,国家基础研究课题和重大工程项目比例超过65%。其中“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负责1项,课题11项,863计划课题9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项(包括1项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重点项目4项、仪器基础研究专项1项、面上和青年项目75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8项。
主要研究方向有:
l 固体力学及交叉学科的若干前沿问题
l 先进材料与结构优化设计
l 计算力学的基本理论、方法、软件系统研发及应用
l 重大工程结构与工业装备分析与评价
l 流体与岩土工程力学
l 生物/纳米力学与交叉学科
参考资料
院系介绍.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5 11:37
目录
概述
院系评价
教学队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