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路位于
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地区,南北走向,北到江边,南接
商埠街。此处集中了数座建于民国时代的精美建筑,是
洋务运动的产物,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任两江总督
张之洞下令修筑大马路,清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拓宽。
地理位置
大马路位于南京市
鼓楼区江边路和铁路桥之间,南抵
建宁路,长616米,宽11米,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光绪三十三年拓宽,西起泰丰(日清)码头,东沿惠民河向南至
惠民桥,南接商埠局(今
商埠街),是
洋务运动的产物。兴于金陵关对外开埠(1899年),繁荣于1920-1930年代,曾经是南京市最繁华的商区之一,近代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开埠通商活动都发生在这里。整个街区东连铁路
下关火车站,西临长江,南连
建宁路,北至龙江路,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下关商埠中心地带,也是一个体现民国商埠建筑群地带。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5月1日,清政府被迫向西方列强敞开了南京的大门,金陵关宣布对外开放,标志着南京正式对外开埠。3月30日,江海关税务司英国人安格联奉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命令,从上海来
南京,进行金陵关开关前的筹备工作。4月1日,《修改长江通商章程》开始生效。《章程》再次把南京列为通商口岸,凡有约各国之商船,准在通商各口往来贸易。4月2日,安格联曰两江总督刘坤一商谈5月1日开关征税的有关事宜。刘坤一表示支持南京港开放,并派员予以协助。同年5月1日,金陵关宣布开关(地址在大马路),金陵关巡江事务所设在
公共路(今公共路64号,
长江南京航道局大院内,纪念南京口岸开埠一百周年时还在,长江南京航道局盖办公大楼时拆除),南京正式对外开放。不久公布的《南京口理船厅章程》规定:
南京港口界限是“下游自草鞋峡江口一直抵
浦口为止,上游自
大胜关夹江口一直抵浦口为止”。
清光绪二十六(1900年)后,英、美、日、德等国商人纷纷在下关开设洋行,建造码头,从事长江航运,图谋控制进出口贸易。南京开埠前,下关只有一座招商局码头供轮船停靠。同年5月,英商怡和洋行在下关设立的第一座外国码头——怡和码头建成。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日商大阪公司码头建成。不久,大阪公司与其他日商合并成立日清商船会社,改称为日清码头。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两江总督周馨进一步明确以
惠民河以西,沿长江岸2.5公里,宽0.5公里左右地带,为允许外国商人开设洋行、设立码头货栈之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德商美最时洋行又在
下关建成码头。随着下关江岸英、日、德三国码头的建立,外轮在下关港口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当时,在下关江边经常停泊上下客货的中外轮船有25艘,分属8个航运公司,其中除中资招商局所属的4艘轮船外,7个外国公司共有轮船21艘。外轮不仅由南京驶往各通商口岸,也开往非通商口岸。港口名义上由中国政府管辖,实则由外国人控制。英、美、日、德、法等国兵舰任意在港区游弋、驻泊,有时一日之内竟云集各国兵舰十余艘。有些国家的水兵甚至上岸在港区附近驻扎,德国强借仪凤门内狮子山下空地建造水兵军营,围上竹篱,禁止中国人入内。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起,法国天主教开始在大马路西建教堂,其后陆续有各式建筑开始兴建。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南京第一家私营工厂——胜昌机器厂在惠民河西岸的大马路口(
惠民桥边)开办。
民国二年(1913年)2月28日,交通银行在下关
龙江(今大马路)设
浦口分行,简称浦行,属沪行管辖,为下关第一家近代银行。同年,江苏省警察厅在下关大马路设下关商埠警察署。
民国五年(1916年),法国天主教在下关大马路西面一带的天光、天保、天祥等里弄兴建住宅房屋群。
民国七年(1918年),江苏邮务管理局大楼在下关大马路(今大马路62号)动工兴建,民国十年竣工使用。南京开埠和宁沪铁路通车,促进了下关商业、服务业的繁荣。
民国八年(1919年),下关“已有烟户万余家,商户数千户。”此后大马路、二马路(今下关米厂附近)、三马路(今营盘街一带)街市相继形成,成为旅馆、浴室、茶楼、戏院、绸缎庄、成衣店、钟表、钱庄、银楼等商号密集的闹市。
民国十九年(1931年),《最新首都指南》载:“首都繁华街市分为城内与下关两部,下关以
鲜鱼巷、龙江路、
惠民桥、大马路、二马路等处最为热闹。”“凡至
三牌楼以南者,皆就下关购买物品”。“夜市常延至11时半。”当时沿大马路一带设店经商,可谓巨贾云集,商铺林立。至1930年代,大马路已成为南京城北地区最繁华的街市,时有“南有
夫子庙,北有大马路”之称。据生活在大马路的老人回忆,那时候,大马路的鞋帽洋货店一有新货,南京城的太太小姐们就会闻讯赶来。那是货多,款式又新,追求时髦的人喜欢来转转。
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8月至12月初,日军对下关沿江一带多次轮番轰炸,大马路、
商埠街、
鲜鱼巷等商业繁华地区受到严重破坏。二马路、三马路夷为平地。
民国二十九年(1941年)6月17日,《南京新报》刊载的“国都咽喉
下关之描述”一文称:“下关遭日军破坏后,化为一片瓦砾之场,损失极大,市面之凋零、冷落异常。”如今大马路仍留有当年“庆华鞋帽洋货炒庄”、“大西洋钟表眼镜公司”等商店被炸后留下的残迹,门头的字迹斑驳,给人以浓郁的历史沧桑感。
近代建筑
大马路沿线仍然保留了江苏邮政管理局、中国银行下关分行等一批建于上个世纪初的有特色的民国建筑。中国银行下关分行旧址,历经风雨,依然气势昂然,六根粗壮的石柱岿然耸立,顶部石台的花纹简约精美,后来成了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下游
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办公场所。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是一幢灰白色建筑,城堡式楼顶散发出浓郁的异域风情和古典风韵,建造于1918年,高三层,当年工作人员全部是英国人。招商局南京分局旧址是一幢古朴的民国建筑,他掩映在树木之中,是早期的
南京港候船处,如今这幢大楼成了南京港公安局的办公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