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据传无名氏有“塞上清秋早寒”之句,因之得句。单调二十八字,五句四平韵、一叶韵。
汤式,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元末明初之际。字舜民,号菊庄,元末象山(今浙江象山)人。初时曾补过象山县吏,但不得志,后落魄江湖。入明后,流寓北方,燕王
朱棣在北京府邸时曾充任文学侍从。汤式是元代后期散曲作品较多的多产作家。据传他作了杂剧《瑞仙亭》《娇红记》二种,今皆不传。所著散曲在当时很有名气,现仅存散曲作品集《
笔花集》,《
全元散曲》录存他的小令170首,套数68套。
这篇小令的结构很有特点,通篇都是由同一格式的短句构成,既新颖简洁,又增强了曲子的节奏感,第四句既顺应格律只使用四个字,又改用数词与名词组合的结构,字数和句式上均使曲子的节奏有了变化,读起来既朗朗上口,又有跌宕感。
全曲除第四句外,每句在句式上均比较一致的特点,似乎削弱了曲子内容的的表达力,但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正是作者构思巧妙的一个体现。作者在对曲子节奏感的营造过程中,抛开了对形式上的过渡承接的考虑,而使用各句中形象之间的比较和联系,完成了另一种方式的过渡承接。“近山近水”“带烟带雨”写出了居住环境的清幽美好,“桑麻”又突出了其所住地区的丰饶富庶。结合此曲的写作背景,“当役当差”应是作者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役”与“差”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辛苦、劳累,其中不乏对曾经的衙役生活的不满,将此句放在描绘田园风光的语句后面,乍一看颇有些唐突,但仔细一品就会发现正是因为该句的出现,整个曲子在内容上才有了起伏变化。该句同时和前文、后文构成对比,对照着前文看,它的出现凸显了曲中风景的恬淡之美,对照着后文看,它又反衬出作者对“一犁一耙,自耕自种生涯”的心满意足,只一句话而兼顾前后,可谓意蕴深厚。末句“自耕自种生涯”,也是曲中涵义颇深的一个句子。全句为偏正结构,没有动作,也没有修饰,简洁自然,用形式上的明快,表现出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从而也就不着词,却有力地表达了对前文所说的“当役当差县衙”生活的厌倦。
中国散曲研究会副会长
门岿:语言朴素自然,意境也写得谈泊高远。开头二句以白描手法大笔勾勒,将农村景象用十二个字就描摹出来,确是出手不凡。后面三句概括叙事,也极简洁省净。虽然全曲没有一句细描,没有一个细节,但这种用粗线条所勾勒出的意境,依然能给人以明晰的印象和真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