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宋(1351年—1360年),是元朝后期的一次由
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
宋朝覆亡后76年,
徐寿辉定都蕲水,建国号“宋”,因皇室姓徐,故也称作徐宋。传世文献多作“天完”。据推测,因朱元璋曾隶属于
韩宋,徐寿辉建立政权早于韩宋,则龙凤政权有僭越之嫌,这对实际上继承龙凤政权的朱元璋的合法性有很大的打击;况且朱元璋在登基为“大明”皇帝后,刻意回避其过去长期打着龙凤政权的旗号。因此,明修《
元史》则篡改为以“天完”国号来掩盖事实,乃出于政治上的考量。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北方白莲教会的
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
大别山北面发动几万黄河民工起义,直打到大别山脚下的
光山县。对元朝统治早就不满的徐寿辉,见时机已到,便与
麻城铁匠
邹普胜、
江西宜春县和尚
彭莹玉等人到一起,在鄂东一带宣传“弥勒佛下生”的思想,并于同年八月,在
大别山主峰所在地的多云山庄即天堂寨中发动起义,徐寿辉被拥戴为首领。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为
红巾军或红军,同时他们都信奉弥勒佛,烧香集众,亦又称“香军”。
至正十一年(1351年)九月,南方红巾军打败了元朝的威顺王宽撤不花,攻占了蕲州(今
蕲春)和黄州,徐寿辉在水陆要冲之地蕲水(今
浠水)建都,国号宋,定年号为治平,设置统军元帅府、
中书省、枢密院以及中央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等军政机构,任命
邹普胜为太师,
倪文俊为领军元帅,
陈友谅为元帅簿书椽。铸有铜印,发行钱币。
徐寿辉建立政权后,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
红巾军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徐寿辉以黄冈为中心,派出两路大军向江西、湖南挺进。
红巾军纪律严明,不淫不杀,每攻克一地,只把归附的人登名于户籍,余无所扰,因而深得人心,队伍迅速扩展到百万人,纵横驰骋于长江南北,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广大地区。当时有首民谣说:“满城都是火,官府到处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治平三年(1353年),元统治者调集几省军队,对红巾军根据地进行围剿,
天完政权的重要领导者人彭莹玉战死,国都蕲水县城也被攻破,“莲台省”将士四百余人壮烈牺牲。徐率领部队先后退到黄梅县
挪步园一带和
沔阳县的滨湖地区紧持战斗,同时对军队也进行整顿。第三年春天,
红巾军大举反攻,重新压取江西、湖南,控制了四川盆地和陕西的一部分地区。并于汉阳县城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随后,徐又派人到罗田故里多云山中建田元殿,筑
紫云台,还在山之最高处立一“无敌碑”,以夸示其功绩。
治平四年(1354年),元军慑于
刘福通、
张士诚等农民起义军势力壮大,抽调长江中游兵力前往镇压。徐寿辉兵势复振,再次攻取湖广、江西的许多府县。
太平元年(1355年),倪文俊打败威顺王宽彻不花,纵横湖、汀之间,元军屡战屡败。五月,文俊攻陷中兴。自从战事兴起以来,湖南北州县相继陷落,只有茶陵州坚持数年,也为文俊攻占。七月,慕容俊攻陷武昌、汉阳。
太平三年(1357年)明玉珍攻占重庆,徐寿辉把明玉珍封为陇西右丞。九月,倪文俊谋害
徐寿辉未成,逃奔
黄州,投奔陈友谅,陈友谅乘机杀了倪文俊,吞并了他的军队,自称
宣慰使,随即又称
平章政事。
天启元年(1358年)四月,陈友谅攻克
龙兴路,徐寿辉欲迁都龙兴,陈友谅不从,遂止。五月,分兵攻取
邵武、吉安路(今江西
吉安),而自己则领兵进入
抚州。八月,破
建昌路(今
江西南城)。九月,破
赣州。十一月,破
汀州。
天启二年(1359年)三月,破
衢州、
襄阳路。十月,遣部将王奉国攻
信州(今江西
上饶)。十二月,徐寿辉从汉阳出发,仍欲迁都龙兴,至江州(今江西九江),陈友谅伏兵城外,尽杀其左右部属。此时
陈友谅已掌管着军政大权,便权欲熏心,自称汉王,设置王府官属。
天启三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暗置伏兵,以察言观色看作战地形为由,将徐诱骗至太平(今
安徽当涂)附近的采石镇,将其锤杀;陈友谅随即登基,建国号汉,改元大义。
天启三年(1360年)十月,明玉珍称帝于重庆,不改国号与年号,并追尊徐寿辉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十一月,
明玉珍改国号
大夏,改元天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