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姓
中国百姓之一
奉姓为当今稀见姓氏。一支源出嬴姓,避乱改姓:湖南新化奉家山奉姓的鼻祖是秦献公次子季昌,因反对其兄长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遭迫害而改姓奉,潜隐于奉家山附近。另一支乃刘敬奉春君之后。刘敬原名娄敬,西汉谋臣。齐人。因建议刘邦迁都关中有功,赐姓刘,拜郎中,号“奉春君”,后为关内侯。刘敬后人有以其字号为姓者——称奉氏。奉姓历史上以武陵为郡望,历史名人有后汉光禄大夫奉盻、北汉为马军使奉挥、宋代名医奉直等知名于世。当代奉姓有有汉族、瑶族、苗族等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广西、安徽、浙江、江西、山东等省。
姓氏源流
奉(fè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出姓,出自秦献公第二子嬴季昌,属于避乱改姓为氏。春秋时期,秦献公嬴连(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的二儿子叫嬴季昌,因反对他的兄长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重用商鞅,在变法运动中遭到秦孝公的迫害,因而而改姓“奉”,之后潜隐于奉家山附近。始修于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307年)的湖南新化奉家山《奉氏族谱》中记载:“吾族本姓嬴,自吉公而易姓,至弼公……递传献公生二子,长名渠梁,即秦孝公也,次名季昌,乃吾易姓之鼻祖也,因孝公用商鞅,坏古制,开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权臣之乱政,痛旧典之沦亡,逆鳞累批,爰鞅犯禁,效采药遗踪,由桂林象郡徙江吉永丰,潜隐于濠,易姓为奉,更名吉。敛迹韬光,以避其难。为纪念祖宗,不忘根本,将嬴秦的秦字除掉下面两点为‘奉氏’。”嬴季昌在避秦乱隐姓埋名之后,不敢向社会公开。据其族谱记录,嬴季昌在奉家山居住了四十多年后,“才‘语其子’”,即将自家的身世告知儿子自己是秦国王公贵族的事实。
在嬴季昌的后裔子孙中,有恢复嬴姓者,但多数仍沿袭先祖所更之姓,称奉氏,世代相传,史称奉氏正宗。嬴姓奉氏族人皆尊奉嬴季昌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秦、汉之际齐国名士娄敬,属于以帝王赐号为氏。此支“奉”氏乃出自汉高祖刘邦属下重臣、著名的齐国奉春君刘敬之后。刘敬,原名娄敬,西汉谋臣,是齐国卢人(今山东济南长清区)。在刘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奉氏,F。据该支奉氏家谱文献《宁远奉氏氏族源流》的记载:“奉氏源于汉封奉春君,后以官为姓。始祖奉洞然即永盛(1181年-1245年),原籍江西泰和县鹅井塘,南宋时偕弟奉永济、奉永荣迁永郡北关外之司马塘。奉永济复迁桂阳州石马塘。奉洞然、奉永荣复迁宁远之南关外奉家山安塘,奉洞然三迁邑之东乡云塘。由奉洞然迁湘传二十八代。”
姜姓奉氏族人皆尊奉娄敬(刘敬)为得姓始祖。
祁阳奉氏天门公(1222年-?)(原居住区域属于宁远北管辖)也尊奉娄敬(刘敬)为得姓始祖。奉天门公于南宋从江西迁永州府落业宁远以北猛江浆滩(今属于祁阳晒北乡),奉天门公后裔今多分布于永州市金洞管理区中的晒北滩、金洞、小金洞、秧田、乐山、石鼓源、南冲源、上司源等地(1954年,湖南最大的林场永州金洞林场建立,其辖区即为今永州市金洞管理区。2007年,永州市金洞管理区成立,行政级别为正处级。永州金洞管理区管委会驻进洞镇,金洞镇解放初属宁远县第十一区。1954年由宁远县析出,划归祁阳为金洞乡。1958年为金洞人民公社。1984年撤公社为乡,并由金洞林场代管,实行“场乡联营”,1985年由乡改为镇。)
源流三
源于古越族,出自战国末期西南地区民族大迁徙,属于以历史性状称谓汉化为氏。奉氏在史籍《千家姓》中记载为“桂林族。”发源于古代生活在灵川府一带(今广西灵川)的古越民族,时有分散式政权模式的古越国。古越国于周显王三十五年(楚威王熊商六年,公元前334年)被楚国征灭,破国后的越王诸子孙,为躲避战乱,分散逃亡,一支辗转至江南两广海滨一带,另有一支向岭南腹地、中南半岛迁移。在古越族语言中,“俸(奉)”字意为“分离、分散、分裂”之意,世代相传,在傣族、瑶族的语言中,“俸(奉)”仍保留有原义。为纪念此次族民的大迁徙,许多古越族支均以“俸(奉)”为族号,后演化成为姓氏,称俸氏,后有人在汉朝时期简化为奉氏,至唐、宋之际普遍出现“奉”姓氏。俸氏族人在广西地区的一支大部分随当地改为了瑶族;而在云南地区的一支大部分则随当地改为傣族;但在四川、江西、湖南地区的奉氏则大多被融合于汉族。奉氏如今是湘南、湘西南少数民族中操持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瑶族大姓。讲南亚语系·高棉语族·瑶语支的盘瑶,其《过山榜·十二姓》中即有奉氏;讲汉藏语系·汉语族·平语方言的“平地瑶”,其姓氏以盘、奉、包、沈、唐、黄、李、廖、邓、任、高(徐)、彭(翟)十二姓为主;而讲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花瑶、八洞瑶中也有奉氏。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各民族的迁徙和不断融合,少数民族的姓氏成为汉族姓氏、或汉族的姓氏成为少数民族姓氏,都已是历史存在的事实。
得姓始祖
嬴季昌、娄敬
各支始祖
奉朝瑞:字半周,原籍桂林,登进士第,筮仕江南为访察都运使,宋绍熙间奉命南征,袭武略将军之职,加升镇国上将军,后补充防遏使,著功卜居江东,列籍梅邑(今湖南新化)坪下。至1948年,已传三十八代。是为湖南新化永靖奉氏始祖。
奉天宝:宋重和元年(1118年~)始祖天宝公、相保公、发八公、合修宗谱追访来源均从江西泰和县发脉,为避难迁湘,至宁远、祁阳、道县等处,后到广西富川县和湖南江华县落户。至1990年,已传三十代。新班辈行诗:前徽恒仰慕、贻谋建树优、沛泽延绵溥、云景繁衍修、治能从仁让、作述步嘉献。
奉百十:明末因徙民事自江西吉水县迁湘,开基于零陵道县西北接壤之直接坪,既而迁居零陵南区永江河之葩漯。子伯诚郎,号孔清,又转迁道县北区三江乡大甲里。族人多分布在芹菜漯、样毬坪、野猪江、白叶漯、伍家岭、大甲里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七百人。宗祠一在大甲里,一在芹菜漯,一在荷叶塘。是为湖南零陵奉氏始祖。
奉洞然:字永盛(1181年-1245年),南宋淳熙末年由江西泰和县鹅井塘避难迁湘,开基于宁远县东屏乡云潭村。族人多分布在山塘、佳塘等地。至1948年,已传二十八代。是为湖南宁远云潭奉氏始祖。云潭奉氏洞然宗祠始建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同造中厅并门而上,左右两廊陆续早就。隆庆二年(公元1668年),思聪公之子玉环公、玉城公、玉玑公三派,共立祠堂并造公厅。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合族议定,接造家塾宏开寒门子侄求知之所,春涌夏咏、和唱有佳、人材辈出。当代祠堂是全族宗亲清明祭祖、家族聚会、商议公事、聚餐、休闲、娱乐、学习集中之地。光绪十年(1884年)合族新建戏台一处,以为娱乐之所,历经1962年大整修,面貌焕然一新,十全县为数不多大古戏台之一。1969年戏台大后半部在原地重建,把原来的学室改为礼堂。一九九五年全村筹资重新装修焕然一新。玉玑宗祠,即新屋地宗祠,玉玑后裔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在新屋地兴造宗祠,祭祀先祖。
奉锡会:清朝时期来自新化。至1931年,凡四户。是为湖南蓝山舜乡长滩奉氏始祖。
奉国封: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自新化徙溆浦。是为湖南溆浦奉家园奉氏始祖。
奉廷训:由新化徙溆浦。是为湖南溆浦油洋奉氏始祖。
迁徙分布
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五百八十三位,以武陵为郡望。
当代奉氏有汉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永州地区、四川、广西、安徽、浙江、江西、山东等省。
郡望堂号
郡望
桂林郡:桂林郡为秦始皇于岭南地区设置的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之一,初设于公元前214年。桂林郡于秦末为南越朝所辖,西汉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因南越国内乱派路博德率军南下,翌年南越灭亡,改置郁林郡,郡治仍为布山县。统辖布山、安广、河林、广都、中留、桂林、谭中、临尘、定周、领方、增食、雍鸡等县。即现今南宁、贵港、百色及柳州大部分地区,玉林北部地区,河池东部和南部地区。三国时孙吴分郁林郡置桂林郡,郡名即以秦代桂林郡来命名。三国时孙吴分郁林郡置桂林郡,郡名即以秦代桂林郡来命名。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区。
堂号
武陵堂:以望立堂。
修谱
宁远奉氏
始祖洞然公,字永盛(1181年-1245年),南宋(1127年-1279年)淳熙末年(宋孝宗年号淳熙1174年—1189年),从江西泰和县鹅井塘避难迁湖南永州府的南部山区宁远县东屏乡云潭村。从此人丁兴旺。洞然公的后裔分布在云塘、山塘、佳塘等地。
洞然公生子二长开元公(1208年-1271年)、次开锁公(1210年-1268年),开元公生子添祥(1228年-1293年),添祥生子廷亮、廷瑞,廷亮公生子嗣玄公,嗣玄公生子景山公,景山公生子孟师公,孟师公生三子:思聪公、思恭公、思和公;廷瑞公为元代进士;开锁公生七子:长子添福公,添福公生子廷真公,廷真公生子嗣振公,嗣振公生子景昌公,景昌公生子孟帅公,孟帅公生子思隆公、思邻公,思陛公。
洞然后裔四世祖廷亮公(1257年-1335年)后裔居云潭村、老屋地、奉家山、万溪等;廷真公后裔一脉景昌公迁隐林山塘(即新田县金盆圩乡奉家村[原属宁远县白土乡,1953年行政区划归新田县]);二世祖开元后裔十二世世馆公的后裔君懋公,由天鹅堂迁大界附近塘佳洞,取名佳塘;思恭公后裔玉广公生长云潭,五传至天明,迁居宁远李仕弯之鲤鱼潭,亦名奉家山,今尚存,三传至朝福公复归故里,居今云潭老屋地;云潭奉家山(环家山)由三世祖添祥后裔玉环公后裔文海公之子天宇公所立新村;云潭下万溪系思聪公后裔孔麟公之四子君平公所开基业,名月塘;枞树弯位孔宪公后裔所立;参加园乃共和国成立之初由天鹅堂、岩门口等搬迁成村。凡此两县三镇八村,一脉相承,班辈相同可考,故为一宗。永荣后裔迁大界后,取名豆塘,亦未同修谱牒。乾隆二十八年(1763)续修宗谱时,闻知而未联系,直至光绪五年(1879),族人去豆塘道其轶事,述其遗言,方有立派行,定次序之议。民国三年(1914),云塘豆塘共商,从骏子起同排二十字班辈,即:骏德施仁政,贤才振纪纲,合宗征继述,兰桂定腾芳。洞然公(永盛)后裔民国二十七年(1938)八修宗谱重刊。二零零九孟冬,洞然(永盛)、永荣后裔又商议续排二十字班辈:维乾佑有道,爱众行孝诚,恭宽信敏惠,博学弘毅明。记载于谱,后代依循遵守
宁远云潭奉氏九修族谱
国有史,家应有谱,谱是联系宗亲的纽带,一册在手,可知先祖沿革变迁之史,支派脉系不絮,千秋万代同堂,更俱睦宗和族,规范伦理道德教化后辈奋进的功能。
宁远云潭奉氏自洞然公(永盛)宏开基业,已历时八百余年,后辈子孙益繁,迁居两县三镇八村。自万历九年(一五八一年)合族创修宗谱,尔后历经清乾隆九年(一七七四)、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嘉庆二年(一七九七)、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光绪五年(一八七九)、民国三年(一九一四,雨山塘、豆塘共修)、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八次修篡谱牒。已历时四百三十年,迭修八次谱,弄清了根源,理顺了支系。但最近但已成修谱距今已七十一年(云潭奉氏第八次修谱时间为民国二十七年,云潭奉氏第七次修谱时间为民国三年),在有识之士的倡议下终于在二零一零年完成了云潭奉氏第九次修谱。
宁远大界奉氏四修族谱
清道光二十三年首修大界《奉氏宗谱》五卷,因年湮世远,史料难觅,为避岐义,始立永荣公为大界奉氏一族之始祖,立下辈行,代代遵循。清光绪五年继而续修。民国二年联袂云潭奉氏,再次续修,计八卷。后来终因诸多原因,未曾续谱,时隔九十有四年矣。若再不以谱联之,一脉之人,终会视为途人也。今逢太平盛世,国泰民安,衣食无忧,继重修《奉氏宗祠》竣工之后,汉林老人受族人之托,不顾八旬高龄,审时度势,积极倡导,带头捐资,发起续修《奉氏宗谱》。编纂委员会念及祖宗传统,力聚族耆,兴工举事,于二OO八年五开笔。此举得到族人积极响应及村二委支持,立即捐筹修谱之资,编撰人员志锐心壹,不计劳酬,不辞辛苦,不畏寒暑,历时一年又三月,终告竣事。
字辈
宁远奉氏班辈排行
洞然公(永盛)后裔分布两县三镇八村,一脉相承,班辈相同可考,故为一宗。永荣后裔迁大界后,取名豆塘,亦未同修谱牒。乾隆二十八年(1763)洞然后裔续修宗谱时,闻知而未联系,直至光绪五年(1879),云塘族人去豆塘道其轶事,述其遗言,方有立派行,定次序之议。民国三年(1914),云塘豆塘共商,从骏子起同排二十字班辈,即:骏德施仁政,贤才振纪纲,合宗征继述,兰桂定腾芳。洞然公(永盛)后裔民国二十七年(1938)八修宗谱重刊。二零零九孟冬,洞然(永盛)、永荣后裔又商议续排二十字班辈:维乾佑有道,爱众行孝诚,恭宽信敏惠,博学弘毅明。记载于谱,后代依循遵守。
云潭奉氏排行
洞开添廷嗣 景孟思玉金
文世邦天孔 君朝荣恩广
大显扬光治 典昌隆茂兴
俊德施仁政 贤才振纪纲
合宗征继述 兰桂定腾芳
维乾佑有道 爱众行孝诚
恭宽信敏惠 博学弘毅明
大界奉氏排行
永远源传盛 家祥肇瑞祯
文清孟仲时 世大朝万天
廷显光宪景 典昌隆茂兴
俊德施仁政 贤才振纪纲
合宗征继述 兰桂定腾芳
维乾佑有道 爱众行孝诚
恭宽信敏惠 博学弘毅明
湖南新化永靖奉氏族谱,首修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木刻活字印本,1998年十二修。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字辈班派
湖南新化永靖奉氏字辈:
“文宗应天绍 清尚贵长珍
甫瑛志添如 振楚奏朝应
国一学(嘉恩)君廷 圣帝锡显名
孝友光先策 诗书迪季伦
承修昭美大 支延万祀荣
克家惟令嗣 世德永芳声
积厚勋铭鼎 钟灵毓俊英”。
宗祠对联
奉姓宗祠通用联
七言通用联
礼乐衣冠存万古;源流世代纪千秋:湖南新化奉氏祠联。
奉氏历史介绍
奉家镇——桃花源原型地
举世皆知的《桃花源记》共321字,《桃花源诗》160字,记叙了自秦国(公元前206年)至东晋(公元317年)共523年历史中有关神秘神奇的社会现象,给世人提出了2200余年未得其详的精神乐园——桃花源。现就桃花源的客观存在和桃花源文学思想和开发意义简述如下:
桃花源记是一篇较典型的游记,借渔人王道真在捕鱼路线中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了一个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具体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还附记了一个证人。记录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与奉家的自然特征、人文历史和家谱记录、人文古谜貌合神符,简直成了陶渊明亲临现场进行照相式的描述。  时间:东晋的大元期间,正好是季昌(秦孝公之弟)隐居500年的时候,桃花源诗所写“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的表述。
地点:武陵人捕鱼地段。伍新福先生所著《苗族历史探考》描述:汉兴,改秦之黔中郡为武陵郡,(汉代,武陵郡郡治所在地设在溆浦县城。溆浦县当时称义陵。义陵当时所辖上团、奉家等地)。上团的地方方言和生活习俗、家居陈列等仍然与溆浦一模一样,从下团一条溪流直通溆浦岗东乡,从岗东乡逆水至下团25公里,溪流中深潭无数。过去溪中水大鱼多,一人背负或绳纤小木船逆溪可从岗东一天捕鱼直达下团。当时因交通、通讯、生活等条件所限,渔人王道真必须是武陵郡或武陵郡附近的人,与今溆浦、岗东至下团的时间、地点、溪流等实际极其逼真。
事件与人物: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至“得其船,便扶上路”止,描写了一个宽敞、平旷、人们怡然自乐,自为生理,由“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自然村落的自然生活形态和特殊的社会形态。用桃花源这个特殊的花名“桃花”和深含隐意的“源”字,交待了这个自然村落的特殊的社会背景。
作者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41岁时做过南宋的江祭酒和几任参军,后来还当了81天的彭泽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并诗》。正因为他出生于东晋,经历了东晋灭亡、南宋兴起的交替阶段,亲身感受了黑暗政治的动荡和战乱、赋役严酷的社会现实,从而向往和赞美因避乱而逃亡入蛮之汉人已过上了“无君主、无战乱、无剥削、无徭赋”的美好生活,为了不得罪朝政,把这个“四无”社会形态用桃花比作春天加以推荐,看到或听到这个“四无”社会之后,意寓春天从此发源而写成“桃花源记”,以桃花源诗具体描写和抒发感情。《记》中“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诗》中第一句“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是桃花源的核心内容。
奉氏族谱辅证
奉氏族谱于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307年)创修,其《源流撮要》中是这样记录的:……赐姓以嬴……递传献公生二子,长名渠梁,即秦孝公也,次名季昌,乃吾易姓之鼻祖也,因孝公用商鞅,坏古制,开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权臣之乱政,痛旧典之沦亡,逆鳞累批,爰鞅犯禁,效采药遗踪,由桂林象郡徙江吉永丰,潜隐于濠,易姓为奉,更名吉。敛迹韬光,以避其难。为纪念祖宗,不忘根本,将嬴秦的秦字除掉下面两点为“奉姓”,史书记载数百年历史,是无任何功利目的的,符合《桃花源记并诗》中记录的核心内容,无可辩驳。
奉家男性姓氏居住谜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镇现有2.1万人,其中在奉家有世居历史的仅1万余男性人口中,现共有姓氏58姓,据查58姓的始祖都从长江中下游地段迁来。还有以姓氏命名,现无其姓在奉家居住的如姚公界、贺嘉陵、严家虫、草架屋场、蔡家凸等姓氏地名有25处之多,证明历史上居住过80多个姓氏,其中奉姓是奉家大姓,占总人口的52%。二十五史《隋书》三十一卷《地理志》下卷记载,雪峰山脉东侧居住有“莫徭”群体,是一支化外生民,从秦代始由六国抗秦经汉、三国至晋代六百余年。长江中下游一带一直经历战乱,加上瘟疫、徭赋甚重人们无法安居,东南西北各姓氏的人从战区逃至这千年不服王法的闭塞深山沟里生活,为在这里求得生存,他们集体联合发出莫承担徭赋的号召。由于交通、通讯的困难,朝廷一直无法管治,久而久之,这支莫徭群体便成为“无君主、无战乱、无剥削、无徭役”的四无社会形态,这就是真正桃花源的社会背景。
嬴姓易奉公开朝瑞平蛮永居谜
季昌避秦时乱从陕西、广西、江西隐姓埋名之后,不知多少年来到现在的溆浦地段永居易姓为奉不敢向社会公开。据族谱记录,季昌在此地居住四十多年后才“语其子”。时隔2000余年,从宋徽宗(1101年)奉朝瑞诞生,奉登建炎庚戌进士,筮仕江南为访察都运使,至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巳末袭武略将军之职,征西奏凯加升镇国上将军,绍熙四年(1193年)南蛮猖獗,复膺简命与副将高皇城率部南征,不数日而辰、沅、武、靖三十六硐。五年甲寅补充防曷使世袭万户侯。皇城返命,奉公则永镇南藩,逐卜江东、坪下而家焉。从易姓后,隐姓几百年才公开。
奉家人文生活风情谜
过去,此地生活条件艰苦,交通通讯教育等非常落后,文化传播困难,当时的人文生活风情应是最原始、最粗俗、最独特的地方文化。其实不然,很早从各姓谱牒、家居收藏、、民间体现的各类人文文化竟集全国各个地方的谱牒、居室、织造、餐饮、墓葬、礼仪、服饰等文化于一炉,同全国范围内的各类汉文化同根同源,说明逃于此地的莫徭群体是从全国的各个地方而来,并带来了各个地方的汉文化,此地名副其实的生活着莫徭群体,也确实体现出桃花源记里的和谐社会和“四无”社会。这里仍保持着无邻里斗殴、无姓氏宗族矛盾、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热情待客的桃花源里的民俗风情。
奉家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技艺谜
一千多年前,在与世隔绝的奉家求得生存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大自然形成于此的特殊自然资源和莫徭群体的聪明才智结合,神奇地出现了历史上奉家有盐井矿产盐,有铁矿自制农具和器具,有桑麻织布,有竹木盖房造纸,有品种齐全的畜牧、五谷、药材,有集农、工、商、医、巫、道等技艺高人,有种养、加工等各类能工巧匠,桃花源在这里的自然存在体现出其真实性。
历史名人
奉廷瑞
元代解元,湖南省宁远县云潭奉氏四世祖。
奉思聪
明永乐年,岁贡官县丞,湖南省宁远县云潭奉氏八世祖。
奉思恭
明永乐年,岁贡官经历,湖南省宁远县云潭奉氏八世祖。
奉玉环
(1409-1451)字宗儒,明代进士,于正统九年(1444年)除授陕西平凉府华亭县知县。
奉箎
(1907-1948)字仲文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第六期骑兵科毕业
湖南常宁县西乡乐山大岭下双元堂(今祁阳县石鼓源乡大岭下村双元堂)人
国民党陆军上校参谋长
奉 盻
后汉光禄大夫。
奉 挥
北汉为马军使。
奉 直
宋代名医。
奉 科
兰阳人。洪武中,以人材任知县。
奉 明
宣化人,宣德举人。
奉 张
潍县人,弘治中,任迁安县主簿。
奉 尝
字鼎臣,新化人,笃志好学,淹贯六经诸史。
奉学书
奉冬仁
1950年11月生,湖南省耒阳市人。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教务处长。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现任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长。兼任湖南省翻译协会理事、郴州市语言学会理事。
奉大春
1941年2月生,湖南江华人,湖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
奉姓来源考证
“奉姓瑶转汉”之说
1072年,宋神宗使怀柔之策,置梅山为新化、安化两县,随即在宋、元、明几个朝代,大量从江、浙、闽、豫向新化移民,迫使梅山地域的苗、瑶和当地土著人,向云、贵、川、桂和周边山地迁徙,到1953年人口普查,“新化无瑶民”的结论似乎为时过早。笔者在隆回虎形山瑶族乡调查时,瑶民奉才宝(系银行退休干部)提供一份资料,是一手抄本“圣令”,言“有瑶民奉姓添顺、万历元年逃新化奉家山大坪落业,改变为汉家,恐后有人欺害,概行立案保护,永为万古存照。”对于一个一般的逃民,因为瑶转汉,而得到圣令保护,几乎是不可信,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为瑶转汉,而得到某级官府的一纸文书作为保护伞,在情理上是说得通的。溆浦县人大常委杨福生(瑶族)致信奉家山奉衡州,奉衡州又致信给原新化县文联主席田希凤,信中都对此事予以认定,并说“奉姓瑶转汉就由此时”。
证据
那么,奉家山的奉姓人是否是瑶转汉呢?也有人举出许多证据。
其一,奉家山奉姓和虎形山瑶族乡的奉姓人同出一宗,他们都承认祖籍是广西桂林,后迁江西吉安,再西迁湖南,只是迁徙的年代及原因不同。一个是南宋绍熙年间奉旨征蛮平乱后定居,一个是明洪武时逃难落担。
其二,奉家山奉姓始迁祖奉朝瑞,12岁赐进士,21岁袭武略将军,任邵州招讨使,因平蛮有功,加封镇国上将军,其后裔孙师广、曾孙文奇、玄孙宗正及他们的家属均受皇封,宗正死后享御葬,这些事,有南宋进士主事柳申在嘉熙三年(1240年)为宗正御葬撰写的碑铭中都有记载,此时离奉朝瑞去世仅45年,所撰内容应为事实。朝廷对奉氏家族如此厚加封赐,是宋、元两朝为平息蛮夷之乱而采取“以夷制夷”方略的结果。
其三,奉家山和虎形山奉姓人都证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奉氏十一修谱谍时,大地主奉仕卿亲自骑高头大马到虎形山奉姓族长奉才碌家,住了3天,协商联谱之事,终因虎形山奉姓人害怕他们以强欺弱,而且奉家山人又都已不通瑶语而不果。
其四,奉家山人保持许多瑶族人的风俗习惯。
尽管如此,如今奉家山的奉姓人已不再承认自己曾经是瑶族。但笔者认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瑶转汉或者是苗转汉,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转为汉族的也不只是奉姓,也许还有杨姓、刘姓、扶姓等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梅山地域仍然生活着苗、瑶等兄弟民族的后裔,而从梅山地域徙居外地乃至客居海外的苗、瑶后裔,应当认定梅山是他们的发祥地。
其它研究
不久前在湖南省新化县边远山区奉家山村寨考察时,发现清道光年间修撰的族谱,《序》中有这样一段神奇的记载:“……递传献公生二子,长名渠梁,即秦孝公也,次名季昌,乃吾易姓之鼻祖也。因秦孝公用商鞅,坏古制,开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权臣之乱政,痛旧典之沦亡,逆鳞累批,爰鞅犯禁,效采药遗踪,潜隐于濠,易姓为奉,更名吉”。这简直是天作之合!当地族老奉友兴、奉孝玫及奉姓成年人都可解释:这是历届族谱必载的内容,因季昌公是奉族的祖先,秦献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渠梁,次子名季昌,渠梁于公元前361年(庚申)继承了王位,称秦孝公,当年下令求贤,卫鞅入秦,公元356年(乙丑)秦孝公重用卫鞅,开始变法,其弟季昌极力反对,招致其兄渠梁的追杀,其弟只好敛迹韬光,以避其难,借外出采药经广西桂林向江西吉安永丰逃离而隐藏于护城河,由于此地形及生存条件不足以避难,于公元前355年沿雪峰山脉进入古梅山玄溪峒定居。季昌怕引人注意而招祸,改自家姓嬴秦为奉姓,(易“秦”字之二点)是不忘鼻祖之意,把名“季”字改为“吉”字,是逢凶化吉之意。现奉姓人数排居湖南省新化县110个姓氏的第26位,他们的祖源不容有人异论,湖南祁阳县奉文熊先生在修谱时欲把新化县奉姓于一谱,遭到新化县奉姓的抵制,理直气壮地说不与其他奉姓同祖。由此可见,“邑人”就是秦季昌家乡同姓的保卫服务人员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23:48
目录
概述
姓氏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