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是唐代诗人
杜甫创作的
五言律诗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写陪郑潜曜春游韦曲之事。第一首的前四句写惜花志胜,后四句写寻幽寄慨,描绘了韦曲形胜之地的幽雅美景,抒发了绝尘归隐的情怀。第二首的前四句写野寺之景,后四句抒情。诗中虽描写了春日风光,但主要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蹉跎岁月的愁思,并表达了仕途绝望后隐居山林的愿望。诗人在写作上以俗语、反语的技法表现,是匠心独具之处。
作品原文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⑴
其一
韦曲花无赖⑵,家家恼杀人⑶。
绿尊虽尽日⑷,白发好禁春⑸。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⑹。
何时占丛竹⑺,头戴小乌巾⑻。
其二
野寺垂杨里⑼,春畦乱水间⑽。
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⑾。
城郭终何事⑿,风尘岂驻颜⒀。
谁能共公子⒁,薄暮欲俱还⒂。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郑驸马:即
郑潜曜,为广文馆博士
郑虔之侄,玄宗女儿
临晋公主的丈夫。
韦曲:在长安城南,下杜(
杜曲)东北,是几代人做过宰相的大族韦氏聚居的地方,故名。唐代有不少贵家园林别墅建在这里。
⑵
无赖:本意是指人的行为多诈狡狯,此处是用反语,形容春花盛开,好像有意撩逗人们,与人纠缠不休的样子。
⑶恼杀人:亦用反语,实则非常喜爱。
⑸好禁(jīn)春:亦用反语,实谓禁当不住春天。禁,一作“伤”。
⑹藤枝:一作“藤萝”,一作“藤梢”。刺眼:惹人注意。这里指藤枝在春天里长出惹人注目的新绿。
⑺占:占有,占据。这里指买一处园林。
⑻小乌巾:隐居者常戴的便帽。《
南史》:“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⑼野寺:郊外寺庙。长安城南韦曲附近有
华严寺、
香积寺等。
⑾不归山:形容鸟留恋韦曲景物,不忍归山。
⑿城郭:指长安。
⒀风尘:指污浊、纷扰的生活,多指仕宦。驻颜:使容颜不衰老。驻,留住。
⒁公子:指郑潜曜。
白话译文
其一
韦曲的花这样死皮赖脸,开得家家户户人人心烦。
我真想整天举起酒杯痛饮,白发老人靠它才能挨过春天。
山石的尖角把我的衣襟钩破,藤蔓的嫩枝鲜明得刺人眼。
什么时候我才能有一小片竹林,头戴小乌巾,享受生活的安闲?
其二
郊野的垂杨丛里露出一座佛寺,交错的河川间散布着春天的菜畦。
美艳的鲜花总是和翠竹相映成趣,可爱的小鸟也不愿离开飞回山里。
长久居住在城里究竟是为了什么?在风尘中青春的容颜哪里能保持。
可是又有谁能同公子一起,天色黄昏了,大家都想回去。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当依《杜臆》《杜诗详注》,作于唐玄宗
天宝十三载(754)春天。当时杜甫仍在
集贤院待制,一直未得到官职,心中抑郁,勉强陪贵公子饮酒作乐。虽有被捐弃的隐忧,但还没有完全失望,诗人还想通过友人的举荐或走“终南捷径”,以取得一官半职,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杜甫陪郑潜曜在韦曲游玩,写下这两首绘景咏怀诗。一说,这两首诗作于唐肃宗
乾元元年(758)春天。时任左拾遗的杜甫由于受到排挤,不得信任,倍感苦闷,经常去长安城南的
曲江游览散心。一次游韦曲时,他写下这两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第一首写诗人面对韦曲春景,触动归隐之情。首联用俗语,说“花无赖”正见其有趣;说“恼杀人”正见诗人喜爱春光,反言以志胜,豪纵跌宕。颔联补足首联之意,韦曲的春色很好,这正是及时赏玩春光的时候,可是诗人的头发白了,青春已经消逝,不再有少年的游兴,所以对着春光有无可奈何的感慨。“白发好禁春”,仍然是用反话来透露正意,是说衰老的人不好当着这春光而尽情领略,可见“花无赖”“恼杀人”都是从感叹自己衰老的角度说的。颈联即寻幽兴,却完全是贬斥的口吻,说石角钩破衣裳,藤枝新刺眼睛。其实,诗人到处游览,饱领美景,新绿柔条令人眼目一新;走得匆忙,才致“石角钩衣破”。因而这些贬语,正是极度喜爱的反语,是愈痛而愈快之情。尾联故作问语,说什么时候才能占据丛竹,头戴乌巾,抒发了绝尘归隐的情怀。
第二首承接第一首而来,前半写景,后半抒情,亦别是一格。首联以野寺垂杨,春畦乱水,领韦曲胜景,即有羡慕村居幽事之意。颔联以美花映竹承胜景,而明言好鸟不归山,小鸟犹知恋幽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颈联露出本旨,说城郭内尽是风尘,风尘中百般戕贼。杜甫在长安困居多年,所以有这样的感慨。由于郊游,得自然之趣,更增添了对城郭的厌恶。尾联反点作结,暗示出公子无忧无虑,尽情游乐,而诗人和其他陪游的人都不可能有那样高的兴致。诗人仕途坎坷,既欲激流勇退,又不忍拂衣而去,还要为生活奔走。诗中就表现了这种矛盾的思想。
名家点评
其一
南宋郭知达《
九家集注杜诗》:“须尽日”,当对以“好禁春”。言既老矣好禁,奈春而行乐也。“不禁春”,则对以“虽尽日”。言虽有尽日之酒,而老人却不禁春思也。
元代董养性《杜工部诗选注》:无赖者,无聊赖,犹言无意思也。“白发好禁春”一句有风味。末联言亦欲得佳境而隐也。
明代
王嗣奭《
杜臆》:此诗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杀人,正见其爱杀人;曰好禁春,正是无奈春何;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转觉可喜。说得抑扬顿挫,极生动之致。
明代
陆时雍《
唐诗镜》:起处数语,意经几折,花本可爱,而反若恼人者,以少年之意气犹存,而老去之筹怀莫展,不觉对酒伤情耳。按此诗所云,若以二语括之,即“剑南春色浑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再以一语该之,即是“胜绝警身老”。大旨只在“白发禁春”四字。
清代
金圣叹《唱经堂杜诗解》:平日本是一肚不合时意思,是日陪郑至韦曲,却是更忍不得。不觉颓然放口,借花痛骂。试思花有何“无赖”,且何至“家家无赖”?先生自年老官卑,不蒙诸公之所齿录,因而恃老放颠,全不顾人耳目,纵笔遂作此二句十字。先生可谓“无赖”之至也。绿尊必须尽日,不尔者,白发那好禁春耶?悉是无赖语,笔态狂甚也。“钩衣”“刺眼”,不是好语,殆极刺之也。既尔我却奈何与之争哉?“丛竹”“乌巾”,先生将去矣。石,比磬固久据;藤,比攀缘新进。先生好诗,不应入尔许恶解,然终不知是何语,即心头不肯置。相其“钩破”“刺新”等,悉非好事。且下紧承“何时”二句作结,正见老大不耐耳。
清代
黄生《
杜诗说》:“禁”,犹耐也。年老伤春,须酒销遣,故三四云云。八即角巾野服之意,妙在押句浑峭。
清代
仇兆鳌《
杜诗详注》:首章,对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上四,惜花之情反言以志胜。下四,寻幽之意托言以寄慨。时盖献赋不遇,有感而发欤?
清代
浦起龙《
读杜心解》:见花之繁,见赏花者之盛,转觉搅动春愁,故曰“无赖”,曰“家家恼杀”。后四,遁世之思也,曰“钩衣”“刺眼”,景物若为之勾引者。
清代
边连宝《
杜律启蒙》:爱极而翻曰可恼,犹词曲家所谓可憎人也。花之无赖,至于家家可恼,则春之难禁甚矣,况以白发禁之乎?惟绿樽尽日,庶几白发可禁耳。上下只是一意,但前四反言之,后四正言之耳。顾注:花比繁华,竹比隐逸,故公恼花而喜竹。一何可笑!
清代
杨伦《
杜诗镜铨》:此首全是反言以见其佳胜。朱注:“禁”,犹言“禁当”之“禁”。言我已白发,无奈此春何,即上“恼杀人”意。二句言老畏见春,惟是痛饮以消愁耳。
其二
南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城廓”四句言城中多风尘,徒催人老耳,所以谁肯与公子,以迫于暮色,便欲俱还也。盖上欲留连之意。
清代金圣叹《唱经堂杜诗解》:承前首。我既不耐欲去,则或于野寺垂杨之内,或于春畦乱水之间,随分空闲,皆堪投老也。试看美花无不映竹,岂有好鸟而不归山?若必待有丛竹可占,方始乞休,则愧美花好鸟久矣。盖计决即去,更无留恋之辞。从来只作韦曲景物看,遂不解先生妙笔。非恋韦曲,不欲入都城耳。“终”字、“岂”字、“谁能”字,妙。低徊心口,千思百算,偶然发恼,遂成熟商。哀怨而不愤激,尽风人之能事矣。
清代黄生《杜诗说》:第二首,公子薄暮欲还,“谁能与公子,薄暮欲俱还”,谓之句中藏句。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次章,记韦曲诸胜,有超然世外之意。上四写景,羡村居幽事。下四叙情,慨城市尘缘。公久住长安而未得一官,故曰:“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赵氏以为拾遗时所作,误矣。公子,指驸马辈。俱还,反照陪游。
清代边连宝《杜律启蒙》:前四,申说韦曲之景;后四,申说欲隐之情。结联翻缴陪郑,言外有讽驸马汩没风尘之意。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次首方实写景。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审言之孙。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
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
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
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