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运动会吉祥物(简称
奥运吉祥物)是代表各届奥运的动物或人物。通常是当地土产的动物,或是可以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人物形象。无论奥运吉祥物的外貌如何,他们的共通点都是以
奥运会作为主题来显示主办城市的独特地理特征、历史和文化;奥运吉祥物是一个能够实现
奥林匹克精神、传达奥运会概念以及为主办城市宣传它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奥运会营造一个节日气氛。
吉祥物(Mascot)一词,源于法国普罗旺斯语Mascotto,直到19世纪末才被正式以Mascotte的拼写收入法文词典,英文Mascot由此衍变而来,意能带来吉祥、好运的人、动物或东西。
1970年7月23日,慕尼黑奥组委主席威利·道梅(Willi Daume)在比赛主场馆的封顶仪式上向时任国际体育新闻协会主席费利克斯·列维坦 (Felix Levitan)赠送了一只
德国猎犬,宣布该犬种将成为吉祥物,并透露吉祥物取名为“奥林匹亚—
瓦尔迪“(Olympia-Waldi)。
为
冬季奥运会设计吉祥物始于1968年
格勒诺布尔第10届冬季奥运会。这个称为
雪士(Schuss)的半人半物的
卡通型滑雪小人儿形象,有着夸张的硕大脑袋和细巧而坚硬的身体, 象征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小精灵。Schuss的原意是“高速滑雪”。为
夏季奥运会设计吉祥物始于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这只被称为
瓦尔迪(Waldi)的
装饰性德国纯种小猎狗形象在
巴伐利亚随处可见。小猎狗的灵活、忍耐和坚韧的特性也是运动员性格的表征。其头尾对称地涂着浅蓝、深蓝、深绿、嫩绿、黄、褐诸色,以此象征
德意志大地和天空的色彩,这种
暖色调还表达了一种热闹和谐的气氛。这种色调被后继者效仿和继承。
国际奥委会和历届
奥运会组委会对
吉祥物的设计要求都很高,每一届奥运会吉祥物的揭晓都吸引了世界的关注,成为当届奥运会的亮点。在奥运会吉祥物的发展上,每一届奥运会的吉祥物设计都强调了创新和个性,重视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广泛参与,吉祥物的设计和产生的过程已经成为宣传奥运会的过程。
在吉祥物的
艺术形式上,1992年巴塞罗那
奥运会以前,奥运会吉祥物大多以举办国有特色的动物形象为创作原型,一般是一个物种。1992年后,奥运会的吉祥物出现了人物,或者是完全虚拟的形体,数量也有变化。
1998年长野冬奥会吉祥物有4种,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吉祥物有3种,雅典奥运会是2种。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其基本的创作核心是有利于表达当届奥运会的主题,有利于表现主办城市独特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同时有利于
市场开发和保护。
现代奥运会产生了各种造型多样的吉祥物。每个吉祥物都是独有的,它们都有富有活力的性格,体现了友谊和公平竞赛的
奥林匹克理想。吉祥物首次在奥运会上发挥显著作用是在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在近些年的奥运会中,吉祥物的作用得到了加强。吉祥物将奥运会价值拟人化了,为其赋予实际的形体并使之广为儿童所接受,这是当今奥运会识别项目中其他形象所无法比拟的。
奥运会吉祥物大多以举办国有特色的动物形象为创作原型。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是
海狸形象,称为亚米克(Amik);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是熊的形象,称为
米莎(Misha);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鹰的形象,称为山姆(
Sam),即美国人的代名词“
山姆大叔”;
1988年汉城奥运会是虎的形象,称为虎多里(
Hodori)。“Ho”指的是汉字“虎”的谐音,而“dori”则是
韩文里男孩的昵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第一次使用抽象的卡通造型,是
比利牛斯山的
牧羊狗形象,称为科比(Cobi)。它从一个方向看好像在微笑,换一个角度看又似乎在用鼻子嗅着什么,那小巧可爱的嘴和鼻,那斜视的眼睛,透着一股顽皮相,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现代科技在
奥林匹克运动中无处不在,传统的绘画和手工设计终于在1996年
亚特兰大奥运会吉祥物设计中被电脑科技所替代,那个由美国克劳弗通讯公司亚特兰大子公司设计“怪物”,最初的名字叫“它是什么”(What is it),后来,组委会接到世界各地数千名儿童给它起的名字,最后采用了亚特兰大32位儿童的建议,定名为“
伊兹”(Izzy)。2000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是
澳大利亚的3种动物造型:
鸭嘴兽、针鼹猬和笑翠鸟,分别取名为“悉德”(
Syd)、“米莉”(
Millie)和“澳利”(O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