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善嫉恶
汉语成语
好善嫉恶(拼音:hǎo shàn jí è)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王符潜夫论·实贡》。
成语出处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好善嫉恶,赏罚严明,治之材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好善嫉恶”。
成语典故
唐代中期,有一员大将李晟,作战英勇,善于用兵。为平息叛乱、抵抗吐蕃侵略,他多次领兵作战,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安史之乱之后,中原的大片土地被侵占,连都城长安也陷于叛军手中。李晟率军经过几日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回了长安。进长安城时,他给部队下命令说:“我与大家都有家室在长安,离别数年,都很想知道家人的情况,但为了安定社会秩序,五日之内不得和家人互通消息,也不得打扰百姓,否则当斩!”
尽管李晟有言在先,他的部将中仍有人违反法令,把俘虏来的马匹和美女据为己有。李晟知道后,立即将违纪者斩首示众。这下再没人敢违反纪律了。长安的老百姓一点也没受到军队的骚扰,大家都很感激李晟。唐德宗也很赏识李晟,封他为凤翔、陇右节度使,专门负责西北边境的守卫。
当时西域的吐蕃很想侵犯中原,但因为李晟的顽强抵抗,总是不能得逞。吐蕃的相尚结费知道要想进攻中原,必先除掉李晟。他就使了个计谋:亲自率领大兵侵入陇州和凤翔,但并不像以往那样纵兵抢掠,只是示威似的转了一圈,并到处放风,说:“李晟召我们来,怎么不用酒肉犒劳我们呀?”
李晟知道后,恨得咬牙切齿,就派兵伏击吐蕃军。吐蕃军大败,只可惜唐军将士不认识尚结费,让他跑了。李晟乘胜挥师追击,攻占了吐蕃的摧沙堡。尚结赞忙派人向唐德宗求和。
李晟听说吐蕃使者已赴京师求和,急忙赶回京城,劝告德宗不要和叶蕃讲和。可是德宗因连年征战,已厌恶打仗。他怀疑李晟是为了邀功而与吐蕃打仗、制造事端的,就不听李晟建议,而且把李晟的兵权也给收回了,改任他为没有实权的太尉、中书令。
有人对李晟说:“您劳苦功高,却被罢了兵权。自古以来,功高者都没好下场。您何不早为自己的退路做点准备呢?李晟一听,那人分明是叫自己结党谋反,就严厉斥责了他。当时人称赞李晟“好善嫉恶”,说他尤其厌恶结党营私者。
成语寓意
李晟勇猛善战,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可贵的是,他对朝廷和君主忠心不二,即使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也绝无二心,其忠诚品格令人敬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要学习李晟好善嫉恶的品质,做到好善嫉恶,择善而从,善于从善行中取得正面的教育,从恶行中取得反面的教育。
成语运用
“好善嫉恶”指喜欢美好的,痛恨丑恶的。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后晋·刘昫旧唐书·李晟传》:“尤恶下为朋党相构,好善嫉恶,出于天性。”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
宋·刘宰《忠宣堂记》:“夫好善恶恶,人心公理,一失其平则是非易位。”
明·冯梦龙、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三十回:“臣之好善恶恶,君所知也。君必用臣,请远易牙、竖刁、开方,乃敢奉命。”
明·顾宪成《明故学谕损斋张先生墓志铭》:“故于贫富贵贱一不介意,然直谅狷狭,不能媚于人,不肯求于人,惟嫉恶好善、引咎服义之心裕如也。”
明·王直《辽府长史杨君墓志铭》:“与人交恳恳尽诚,好善嫉恶,皆出至公。”
清·贺贻孙《刘莘野墓表》:“君为人慷慨,好善嫉恶,乡人推为祭酒。”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8 19:5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