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坐针毡
汉语成语
如坐针毡(拼音:rú zuò zhēn zhā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唐·房玄龄等《晋书·杜锡传》。
成语出处
累迁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唐·房玄龄等《晋书·杜锡传》)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如坐针毡”。
成语故事
杜锡是西晋名将杜预的儿子,他学识渊博,年纪轻轻就享有盛名。后来,他被晋惠帝指派为太子舍人,陪伴在愍怀太子身边。
愍怀太子生性散漫,终日玩乐,不思上进,耿直的杜锡总是苦苦劝谏太子,言辞十分诚恳。但太子非但不听,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觉得他总是针对自己。一天,太子为了整他,竞然在杜锡常坐的毡子里插了几根针。杜锡没注意,坐下时屁股被针扎出了血。第二天,太子故意问杜锡:“昨天,你怎么了?”杜锡难以开口,只好说:“我昨天喝醉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太子因此责备他说:“你平时总喜欢说别人,怎么自己还会做错事吗?”
后来,太子终于因为在宫中胡闹惹怒了贾皇后。贾皇后买通官员诬陷太子谋反,太子被废后不久,又被人陷害而死,死时年仅23岁。
成语寓意
杜锡能坐在针垫上面泰然自若,因为他深知君臣之间的关系,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忠君是他的本分和原则,相比之下,太子司马通就有点小肚鸡肠了。“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人们都知道的道理,但是要真的做到“从善如流”还是很难的,因为人们都爱听恭维或赞美的话,不喜欢批评意见。现实生活中,人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如坐针毡”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常和“度日如年”连用;多用来形容心情不安定。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觑,如坐针毡。”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却说三巧儿自丈夫出堂之后,如坐针毡,一闻得退衙,便迎住问个消息。”
清·李伯元《南亭笔记》:“长洲县如坐针毡,恨酒保入骨髓。”
现代作家姚雪垠李自成》:“从东郊传过来隆隆炮声,声声震撼着卢象升的心,使他如坐针毡。”
成语辨析
如坐针毡—坐立不安—芒刺在背
“坐立不安”的意思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芒刺在背”的意思是如同有芒刺扎在背上,形容内心惶恐,寝食不安。
“如坐针毡”和“坐立不安”都形容心神不宁,但“如坐针毡”含有比喻色彩,比“坐立不安”更生动。
参考资料
如坐针毡.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30 09:4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