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靡不振
汉语成语
委靡不振(拼音:wěi mǐ bù zhèn)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元·脱脱宋史·杨时传》。
成语出处
元·脱脱宋史·杨时传》:“今日事势如积薪已燃,当自奋励,以竦动观听。若示以怯懦之形,委靡不振,则事去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委靡不振”。
读音修订
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靡(一)mí~费(二)mǐ 风~ 委~ 披~
2016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中,新审定:靡 统读 mí。但改后的审议表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宋徽宗每日沉迷于诗词歌赋、花草鸟兽,无心国事。在金兵已经占领了大片北方土地的时候,还征调大批老百姓从南方搬运奇花异石,到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修建宫殿、装花园。对于抗金这件大事,他根本不放在上,随便派了一个无能的童贯去当领兵元帅,童贯连吃败仗,结果金兵很快就打到了京城开封。
公元1125年,金兵分两路,大举南进,攻打北宋。守卫燕京的宋将郭药师叛变投敌,守卫黄河的将领宦官梁方平,望见金兵的旗帜,便吓得烧桥逃跑。金兵很快逼近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市)。宋徽宗惊慌失措,急忙把帝位传给儿子宋钦宗(赵桓),然后自己逃往南方镇江。满朝大臣也都十分惊恐,无有良策。这时,大臣杨时对大家说:“如今形势十分危急,就好像堆满了干柴,只要有一点火种,很快就会燃起熊熊烈火。大敌当前,我们应当振奋起精神,表现出一致抗金的决心和勇气。如果胆小、软弱、害怕、意志消沉,振作不起精神,那么大宋的江山就要完了。”接着,杨时又提出一些抗金的具体措施。满朝文武官员听了,精神振奋。
公元1126年,宋钦宗受形势所迫,调兵遣将,抗击金兵,各路兵马奋勇抗敌,终于打退了这次金兵的入侵。
成语寓意
生活的烦琐,人生的挫折,烦恼的缠绕,灾难的打击,这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内心的枯萎。如果斗志消沉无精打采,肯定会萎靡不振畏缩不前,工作也毫无起色,甚至问题成堆。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日子,以不同的心态来处理,效果就大不一样,就像金入侵北宋时,如果没有杨时的鼓劲打气,那北宋也许就灭亡了。生活不可能没有烦恼,人生不可能没有磨难,生命不可能没有危险,只要自己总是保持积极的好心态.那么自己就会每天感觉到幸福和快乐。好心态能使一碟菜成为盛宴。即使处境很艰难,自己也一定要振作起来。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委靡不振”指颓丧,不振作;比喻精神不振作,意志颓丧消沉。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运用示例
宋·马永卿《元城语录》:“至嘉佑末年,天下之事,似乎舒缓,委靡不振。”
清·张廷玉明史冯恩传》:“刑部尚书王时中进退昧几,委靡不振。”
作家·曲波《林海雪原》十七章:“无精打采地喘了一口粗气,然后象个病人一样委靡不振地站在那里。”
成语辨析
委靡不振—没精打采
“委靡不振”与“没精打采”意义相近,两者皆有没精神的意思;区别在于“委靡不振”侧重于形容长期的没精神状态;“没精打采”则是多用于短期的没精神状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02:35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读音修订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