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思道(约531年,一说535年-586年),字子行,小字释奴,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隐士卢道亮之子。北齐、北周、隋朝大臣、诗人。
人物生平
发愤学习
卢思道,字子行,小字释奴,
范阳涿县(今
河北省
涿州市)人。聪明善辩,通脱不羁。十六岁时,中山人刘松替人写碑铭,拿给卢思道看,思道读后,许多地方不懂。于是感奋读书,拜河间人
邢子才为老师。
后来,他写诗文给刘松看,刘松也没法全部读通。于是,喟然长叹说:“学习的益处,岂是空话!”他便向魏收借了许多奇书来读。几年之间,才学大有成就。
受荐出仕
卢思道不注意自己的品行修养,喜欢轻视和侮辱别人。齐
天保年间(550年5月—559年12月),《魏史》撰成,卢思道多方诋毁攻击,因而前后多次受到鞭打的责罚,因而落泊不被任用。
后来,左仆射
杨愔把他举荐给朝廷,这才出仕担任
司空参军、
员外散骑侍郎,在
中书省办事。
免职回家
卢思道后来因泄露了中书省里的讲话内容,被放出担任丞相西阁祭酒。历任太子舍人、司徒录事参军。每次任职,大多受到谴责和侮辱。后来,擅自用掉府库的钱财,被免职回家。
重入仕途
卢思道在蓟北时,曾经怅然感慨,写了五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当世人认为写得很好。后来又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在文林馆待诏。
周武帝灭齐,授予仪同三司,召入长安。不久,因母亲有病而回乡。
参预作乱
卢思道回乡后,遇上同郡人祖英伯和其堂兄祖昌期等人起兵叛乱,卢思道参预了这件事。柱国
宇文神举讨平叛乱之后,按卢思道所犯的罪应当斩首,并已列在死罪名单中。宇文神举素闻其名,便把他领了出来,让他写了一份露布。他提笔一写而就,文不加点。宇文神举十分赞赏并宽赦了他。后来被任命为掌教上士。
官迁太守
隋文帝当了丞相后,改任他为武阳太守。地位低下,不得志,便写了《孤鸿赋》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其序中称:“我五十岁日期,忽然已到,咏及生平之事,感慨极多,因而写了这篇赋,聊以自慰。”云云。
开皇初年,因母亲年老,上表请求离职。朝廷下优诏应许了他。
五品而卒
卢思道自恃多才,经常看不起别人,所以官运不畅。后来又写了《劳生篇》,指斥当世之事。一年多后,奉诏到郊外慰问陈国使者。不久,因母亲去世而守丧。没有多长时间,又起用为散骑侍郎,官秩五品。参预内史侍郎事。
当时,商议设置六卿,准备任命大理卿。卢思道上奏说:“省里设有驾部,寺里留有太仆;省里有刑部,寺里任命
大理卿。这分明是重畜产而轻视刑名,我认为实在不合适。”他又陈述说,殿堂当中不是杖打责罚人的地方,朝臣犯有该受杖打的罪行,请求允许他们用钱财赎罪。皇帝全都表示赞赏并采纳。当年,死于京都长安。皇帝十分惋惜,派使者前往吊祭。
参阅《隋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二十二》《北史·卷三十·列传第十八》《北齐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四》以及张说《齐黄门侍卢思道碑》。
主要影响
他是“北朝三才”之一
邢劭的学生。北齐
天保年间即有文名。其诗长于七言,善于用典,对仗工整,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开初唐七言歌行先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地位较高。
人物评价
论曰:卢思道一代俊伟,而宦途寥落,虽曰穷通有命,抑亦不护细行之所致乎。
史臣曰:卢思道官途寥落,虽穷通有命,抑亦不护细行之所致也。
卢思道一生,聪爽俊辩,通侻不羁;不持操行,好轻侮人。因而,他的仕途并不通畅,但文章诗词却是非同寻常。其代表作《听鸣蝉篇》抒发了“暂听别人心即断,才闻客子泪先垂”的乡思,也讥讽了长安
权贵们“富贵功名本多豫,繁华轻薄尽无忧”的生活,词意清切,为时人所重。其《
从军行》无疑是古代边塞诗的佳作,“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真切描写了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其文以《劳生论》最负盛名,揭露了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颇为生动传神:“为此者,皆衣冠士族,或有艺能,不耻不仁,不畏不义,靡愧友朋,莫惭妻子。外呈厚貌,内蕴百心,繇(介词:作“自”解)是则纡青佩紫,牧州典郡,冠帻劫人,厚自封殖。妍歌妙舞,列鼎撞钟,耳倦
丝桐,口饫珍旨。虽素论以为非,而时宰之不责,末俗蚩蚩,如此之敝。”——被近代文学家
钱钟书赞誉为:北朝文章的压卷之作。
卢思道的诗长于七言,对仗工整,善于用典,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已开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有较高地位。代表作《鸣蝉篇》抒发客愁乡思,讥讽长安权贵“繁华轻薄”的生活,词意清切,寄托较深,曾受到
庾信的赞赏。《从军行》描写征人思妇的
离愁别绪,讽刺武将邀功求赏,是一首较好的边塞诗。
卢思道的文以《劳生论》为最著名,文中揭露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颇为生动传神,被今人钱钟书誉为北朝文压卷之作。他还有《北齐兴亡论》、《后周兴亡论》等史论,通过亲身经历,论二代灭亡之原因,也具识见。
轶事典故
八米卢郎
文宣帝去世,当朝的文士各写十首挽歌,选择其中好的加以使用。魏收、阳休之、祖孝徵等人不过能被挑选上一二首而已,只有卢思道一个人独被选用了八首。所以当时人把他称为“八米卢郎”。
戏说故事
卢思道,隋初范阳人,今
保定市涿州人,和
刘备是老乡。说起来,他恐怕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中最有资格领世界吉 尼斯之“做官最多奖”的了。他最早做司空行参军,长兼
员外散骑侍郎,直
中书省;接着担任丞相西阁
祭酒,历
太子舍人、司徒
录事参军;数年后,复为京畿
主簿,历
主客郎、给事黄门侍郎,
待诏文林馆。
在周武帝平定北齐后,又授之
仪同三司,后除掌教上士,再迁武阳太守;晚年卢思道辞官后,又被征召,奉诏郊劳陈使;最后死在散骑侍郎,奏中书侍郎事任上。
由此看来,单单凭借卢公官职之多(虽然都是小官),且调任之频繁(虽然都是平级调动)的压倒性优势,就实在是该奖得主的不二人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终生不得志,一辈子辗转流离、沉沦下僚呢?主要就是因为他性格上的偏激固执和恃才傲物。 卢思道从小就聪明善辩、洒脱不羁,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却触了他平生的第一个大霉头。
某一天,他在一个山涧旁遇到了中山人刘松,刘松这个人,工于镌刻碑铭,一看到卢思道斜着眼背着手瞧着他做事的样子,就决心要奚落奚落他,于是刘松随便指着一块刻好了的碑文对卢思道说:“能看得懂吗,小子?”卢思道捧起来盯着看了半天也看不来个所以然来,接着就一言不发的低着头走了,背后理所当然的传来了刘松的哈哈大笑声。
从此卢思道关起门来,发奋读书,并拜当时著名诗人
邢劭为师,果然不出几年,学问大进,义理精通。
故事讲到这里,各位读者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定鼎汉朝四百年江山的
韩信了,韩信当年抱着“大丈夫必有所忍”的态度忍受市井之徒的胯下之辱,不与之计较,后来大展奇才,辅佐高祖
刘邦囊括四海,平定天下,自己也拥兵称王,独霸一方,做成大事。衣锦还乡之后,竟亲自找到那个曾经羞辱过他的无赖,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给了他一大笔钱,韩信这种以德报怨的举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叹服,成为一段充分演绎“知耻而后勇”精神的佳话。但是话说回来,各位读者如果以
韩信之心度卢思道之腹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我们这位老兄下面所做的事情会让大家匪夷所思。
卢思道诗书满腹学成归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极尽他全部的才思做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紧接着下一步就是在第一时间内找到了那个当初伤尽了他的心而又满脸无辜的刘松,一把将文章扔到刘松面前,“读读!”轮到该这个可怜的刘松倒霉了,刘松颤抖着手从地上捡起文章,大着脑袋将之硬看了一遍,然后摇摇头,“看不懂….” “看不懂?”卢思道长叹一口气(史书上记载的是喟然叹曰,喟然这一举动,值得品味)道,“我这几年的学习嘛,还是有益处的,难道是白白浪费光阴吗?”(学之有益,岂徒然哉)学习当然不算浪费光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我卢思道之所以努力拚命学习这几年的目的,不是为别的,就是为了报复你刘松当年那恶言相辱之仇!凭借这句充满偏狭自负之情的话,卢思道以后的一切就都可以知道了。这还真应了西方一个成功学家说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要引以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最后借用杜牧的一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卢令之裔
译文
北齐的卢思道出使
南陈。南陈的国君让满朝的达官显贵跟卢思道在一起聚宴饮酒。宴席上,南陈国君提议用联句的方法作诗。有一位南陈的大臣先念出一句,乘机讥讽北方人。这句诗是:榆生欲饱汉,草长正肥驴。因为北方人用
榆钱、榆叶和树皮粉成末放在面里一块吃,而南方的吴池不饲养驴,因此联出这句诗。卢思道听了后,提笔就联上一句诗:共甑分
炊米,同铛各煮鱼。因为南方人无情无义,非常小气,在一个锅灶上做饭,却各吃各的,因此卢思道联上这句诗。在坐的吴人听了这句联诗后,都很不好意思。
又有一次,
卫尉卿京都地区人
杜台卿,跟中兵参军清河人
崔儦虫豸太子詹事散骑常侍陇西人
辛德源家族成员
卢思道出身
范阳卢氏北祖大房。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诏,禁止“
七姓十家”互相通婚,范阳卢氏作为中原郡姓“
五姓七族”之一,东汉以来家世非常显赫,于是
卢度世四子、
卢辅六子、
卢溥诸子被列入禁婚家范畴。
祖父
卢伯源,字阳乌,秘书监、幽州大中正。
父亲
卢道亮,隐居不仕。
夫人
陇西李氏姑臧房,李昭相,北齐尚书考功郎李倩第三女。
儿子
孙子
卢承庆,雍州长史、银青光禄大夫,赠幽州都督,谥号“定”。
卢承业,扬州长史,赠洺州刺史,谥号“简”。
主要作品
代表作有《听鸣蝉篇》、《
从军行》。文以《劳生论》最有名。被誉为
北朝文压卷之作。他还有《北齐兴亡论》、《北周兴亡论》等史论。
有集30卷,已佚。今传《卢武阳集》1卷。《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27首,《
全隋文》存其文10余篇。
后世碑文
张说《齐黄门侍卢思道碑》
有齐黄门侍郎范阳卢公,讳思道,字子行,涿州人也。其先姜姓,世胙东海;别为卢氏,家於北燕。自汉世中郎将植,至侍中阳乌徵君之子,禀天灵杰,承家令轨,清明虚受,磊落标奇,言不诡随,行不苟合,游必英俊,门无尘杂。至於求已励学,探道睹奥,思若泉涌,文若春华,精微入虚无,变化合飞动,斯固非学徒竭才仰钻之所逮也。事齐,历(员外)散骑侍郎,以文翰直中书,中废复进,至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
武平末,天子总兵御寇,太子监国於晋阳,。公留综宫朝,兼典枢密。及皇舆败绩於外,而百寮荡析於内,公节义独存,侍从趣邺,告至行赏,授
仪同三司。入周除御正上士,定省归郡,郡人祖英伯作难,公胁在其旅。幽都既平,玉石将燎,赖元帅宇文公举,以旧有令闻引谒,因命草露板立就,骇其丽,异其敏,释於齐斧之下,揖於群士之上,除掌教上士。隋高祖为丞相也。迁武阳太守,以母老乞解职,优诏许之。後复徵为散骑侍郎,奏内史郎事。隋开皇六年,春秋五十有二,终於长安,反葬故里。凡更臣三代,易官十七,再降一免,二去职,八平除,擢迁者四而已。
公处屯安贞,赋诗颓饮,视得失蔑如也。临难无慑,在黜无愠,危不去主,仕不违亲,休明有宾礼之盛,颠覆无沦胥之祸:其大雅者欤?夫礼仪损益,公能言之,故与熊安生详定齐礼;三坟五典,公能读之,故与薛道衡侍学储后。公国华人望,光照邻邦,故所居之朝,应对宾客,修词抗议,允执其中。故青琐黄缣,异代咸掌,大名之下,岂诬也哉?昔仲尼之後,世载文学,鲁有
游夏,楚有
屈宋,汉兴有
贾马、王扬,后汉有班、张、崔、蔡,魏有曹、王、徐、陈、应、刘,晋有潘、陆、张、左、孙、郭,宋齐有颜、谢、江、鲍,梁陈有任、王、何、刘、沈、谢、徐、庾,而北齐有温、邢、卢、薛:皆应世翰林之秀者也。吟咏性情,纪述事业,润色王道,发挥圣门,天下之人,谓之文伯。於戏!国有校,家有塾,禄位以劝,风雅犹存,然千数百年,群心相尚,竟称者若斯之鲜矣,才难不其然乎?然则飞黄虚骋,百辔遗路,鹪鹏天运,万翼无阶,文士擅名当时,垂声后代,亦云乎才力之绝众故尔。开皇以来百三十余载,天赞唐德,生此多土,公之玄孙曰藏用,济美文馆,重禄黄门,永惟衣冠子孙。邑里多改,先人封树,岁久将平,乃假词菲才,刊石表隧,庶乎涉齐地者,不薪柳惠之陇;过邢山者,无惑子产之墓。至矣乎!卢氏之子,其用心也远矣。铭曰:
彧彧黄门,实天生德,才盖一世,荣闻四国。文王既没,文在人宏。公为宗匠,当朝与能。龙跃春霁,凤鸣朝昇。或颂或变,或雅或承。理以神合,声以妙徵。高视睢涣,与君代兴。人之云亡,十有一纪。斯文未丧,施於孙子。新作丰碑,德音不已。
作者简介
张说(667年~730年) ,字道济,一字说之,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