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处约,字道茂,汝州郏城(今河南
郏县)人。年轻时与朋友
郝处俊、
来济、高智周一起到江都(今江苏扬州),拜名士石仲览为师。
石仲览面试他们的抱负,
郝处俊先说:“大丈夫不做官则已,做官就要做到宰相才罢休。”
来济、
高智周也发誓要官至相位。只有孙处约低调地表示:“做个
中书舍人,在天子身边参与机密,掌管百官朝见引纳就行了。”后来四人相继通过制举考。孙处约从
瀛州参军的小官做起,经太子通事舍人转任齐王
李佑的记室参军。李佑系太宗的妃子所生,好游猎,贪玩乐,无才无德,且有野心,在兄弟中地位不高。孙处约三番五次直言劝谏
李佑,望其改邪归正。
李佑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厉,肆无忌惮。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李佑在一帮奸邪的怂恿下,赶制兵器,扩充军队,设官分职,图谋不轨。太宗侦悉
李佑的举动,派兵部尚书发兵征讨。事平之后,检索从
李佑府中搜得的文书,发现孙处约的谏书义正辞严,太宗很欣赏他的正派,遂擢升为
中书舍人知制诰。孙处约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成为皇帝信得过的亲随官员。孙处约勤恳无私,办事干练,太宗十分欣赏。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驾崩,高宗李治即位。
中书令杜正伦请示增加
中书舍人员额。高宗降旨:“孙处约一人,已足办我事,要那么多干什么?”高宗让孙处约主持撰修《太宗实录》,不久完成。此书实事求是,言简意明。高宗看了很满意,孙处约得到升迁,出任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入宰相班子,做上了当朝宰相。史称:孙处约“以忠清之行,致位枢要,恪恭匪懈,诚太平之君子。”
孙处约者,汝州郏城〔今
郏县〕人也。贞观中,为齐王祐记室。祐既失德,处约数上书谏之。祐既诛,太宗亲检其家文疏,得处约谏书,甚嗟赏之。累转
中书舍人。其年,
中书令杜正伦奏请更授一舍人,与处约同
知制诰,高宗曰:「处约一人足办我事,何须多也。」处约以预修《太宗实录》成,赐物七百段。三迁中书侍郎,与
李勣、
许敬宗同知国政。寻避中宫讳,改名茂道。坐事左转司礼
少常伯。显庆中,拜少司成,以老疾请致仕,许之,寻卒。子佺,睿宗时为左羽林大将军,征契丹战殁。
唐太宗贞观年间,孙处约、
高智周、
郝处俊、
来济四人共同依附江都石仲览。石仲览有器识、知道这四个青年人日后必定飞黄腾达,于是倾财相助。有一天,石仲览请他们四人谈谈各自的理想和抱负。
郝处俊说:“丈夫惟无仕,仕至宰相乃可。”
高智周和来济也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只有孙处约出言谨慎,说:“得为舍人,在殿中周旋吐纳可也。”也就是他的最高理想是做一名
中书舍人,在金銮殿为朝廷起草公务文书。
到了唐高宗永徽年间,
来济已官至
中书令(宰相)、检校
吏部尚书(吏部是古代中央主管干部人事工作的部门),而孙处约这时才以瀛州
书佐的身份调入朝廷工作。在安排孙处约的工作岗位时,
来济在他的调令上批了“如志”二字,也就是根据他本人多年前的愿望,安排他到中书省工作,担任中书舍人。据史书记载,后来不但
来济、高智周和
郝处俊都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愿望,当上了宰相,在唐高宗
麟德元年(664),孙处约也被任命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当上了宰相,于是史书上说他们“后皆至公辅矣”。
孙处约如愿以偿当上中书舍人,如果说是沾了朋友
来济的光,得到了他的特殊照顾,那么后来也能当上宰相,则完全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