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柱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剧作家
孙惠柱,男,教授剧作家导演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演艺高校联盟副主席,人类表演学旗舰学刊纽约《戏剧评论》(TDR: The Drama Review)联盟轮值主编,英国大学戏剧联合会学刊《戏剧及表演研究》顾问编委。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主任。
主要履历
1969年初中肄业去江西山区务农,70年代中开始戏剧创作
1974年进江西高安师范学校,76年毕业回山区任教于石境中学
1977年参加高考,78年春入江西师范学院宜春分院中文系
1979年跳级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读硕士,81年获文学硕士(MA)留校
1984年赴美留学,85年获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人文硕士(MA in Humanities, SUNY Buffalo)
1990年获纽约大学人类表演学博士(PhD in Performance Studies, NYU)
1989年起在北美四所大学全职任教(多伦多约克大学89-90,北岭加州州立大学90-92,波士顿塔夫兹大学92-95,明尼苏达马开勒斯特学院96-99);教授以西方戏剧为主的世界戏剧史、文学、理论、编剧、表演、人类表演学等课程;9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并常任导演。
1999年回上海戏剧学院任教;
2006年4月—2012年7月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
2008-2013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主任
现任职务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剧作家、导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演艺高校联盟副主席
国际一流人文社科AHCI学刊《戏剧评论》(TDR: The Drama Review NYU)联盟轮值主编(Consortium Editor,1988-2010年为协作编辑Contributing Editor)
纽约《戏剧评论》TDR中文版《人类表演学系列》主编
英国《戏剧与表演研究》(Studies in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全英大学戏剧系学会会刊)顾问编委
主要贡献
将近三十多年来发展极快的人文新学科“人类表演学”引进中国,根据中国国情在国际上首创“社会表演学”,提出理论框架和实践举措,培养人才团队,得到国内各界的广泛欢迎和国际学界的积极响应
代表上海戏剧学院,组织“人类表演学国际”第20届世界大会,于2014年7月在上戏举行,来自40余国家的700多代表参加了为时5天、包括论文宣讲、工作坊、座谈会、演出的300多场活动
代表上海戏剧学院,联合美国顶级大学布朗、杜克、耶鲁、哥伦比亚、纽约大学等,自2012年起每年1月在上戏主办高水准“冬季学院”,已成为国际戏剧教育一大品牌。
出版图书
中英文剧作
曾在上海、北京、纽约、波士顿、华盛顿、洛杉矶、新加坡、东京、奥斯陆、巴黎、伦敦、德黑兰、米兰、首尔、新德里、德国、瑞典、爱尔兰等地演出,包括:
《挂在墙上的老B》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王晓鹰等导演,84-85年,到天津、上海等多城市巡演;新加坡生活剧社,85年;上海戏剧学院,88年。
《中国梦》(与费春放合写)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黄佐临等导演,1987-88,文化部特邀赴京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荣誉演出,应邀巡演新加坡、南京、无锡等地;纽约外百老汇(英文),1987;波士顿大学,1988;东京阿里斯托芬剧团(日文),1989;北京朝阳区侨联/上海戏剧学院(朝阳9剧场,上海戏剧学院,本人导演)2014年,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2015年。
《明日就要出山》纽约泛亚剧团(英文),本人导演,1987;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世界级大师理查·谢克纳导演,1989。
《中国孤儿汉雷》(与费春放合写),夏威夷大学(英文),1990。
音乐剧《香格里拉传真》(与费春放合写),明尼苏达巫剧团(英文),1998。
翻译美国剧作《娜当那的灵光》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与史可工作室,1999。
《生日谋杀案》(与费春放合写),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02。
《秋千情人》(与费春放合写),上海演出家协会艺术团,2002。
为中央电视台创作八集电视连续剧《胖墩小队》(与谢菁合写)2000拍摄完毕,2001年3月播出。
《神仙与好女人》(中英文双语话剧)上海戏剧学院和纽约巴德学院联合演出,2003年10月(纽约),2004年1月(上海);上海戏剧学院与德国福克旺大学,2013年4月(福克旺),2013年10月(上戏)。
《心比天高》(与费春放合写,越剧,取材于易卜生《海达·高布乐》)杭州越剧院,2006年,杭州、北京、上海,奥斯陆易卜生国际戏剧节;巴黎中国戏曲节,2007年11月,得最佳创新剧目奖;德国罗拉赫戏剧节,2009年10月,得最佳编剧及最佳演出等四个大奖;新德里易卜生戏剧节,2009年12月;美国纽约大学、普林斯顿、洛杉矶加州大学巡演,2014。
《王者俄狄》(新编京剧,取材于希腊神话)浙江京剧团,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戏剧院校戏剧节,2008年9月;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及华盛顿马里兰大学邀请演出,2009年10月;展演于15届国际古希腊戏剧节,2011年7月;在浙江各大学巡演,共已演出130余场。
《朱丽小姐》(与费春放合写,京剧,取材于斯特林堡同名话剧)上海戏剧学院,首演于2010年3月;2011年展演于华沙戏剧节;2012年应邀巡演于伊朗、英国、爱尔兰、瑞典、意大利、韩国;2013年9月代表上戏展演于越南胡志明市亚太戏剧院校戏剧节。2015年7月再度应邀赴米兰欧盟剧院演出。
《孔门弟子》(戏曲系列剧总策划总编剧)上戏该剧组于2010、2011、2012年分别赴韩、印、美、意、保演出;2011年秋上戏与美国剑桥公学、保加利亚国家戏剧电影学院演员联合演于国际剧协第33届在厦门召开的世界大会。该系列剧还吸引了各国学生来学京剧演“孔子”,2014年7月人类表演学国际大会上呈现了9出不同内容和风格的《孔门弟子》。2015年7月再度应邀赴米兰欧盟剧院演出。
《排队》(话剧)上海戏剧学院上戏剧院/东方喜剧展2010年9月;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2015。
《海上夫人》(与费春放合写,越剧,取材于易卜生同名话剧)挪威易卜生剧院/杭州越剧院签约创作,2010年10月首演于杭州及上海国际艺术节;美国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巡演,2014。
《苏州河北》(双语音乐话剧,英文名Shalom Shanghai),首演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2012年3月;英语版首演于纽约电影学院,2012年5月。大剧场版由美国大师李·布鲁尔导演,2013年10月首演于上海国际艺术节。驻场演出版本人导演,2015年8月26日再次首演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红楼佚梦》(与费春放合写,新编京剧)2012年12月首演于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2013年3月演于台湾艺术大学国际日奈研讨会。
《悲惨世界》(取材于雨果同名小说,教育示范系列剧总编剧总导演,指导研究生集体创作,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基地项目)2015年6月首演于上戏附中,8月起培训中学师生学演该剧。。
《徐光启和利玛窦》(原创京剧,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首演于意大利米兰欧盟剧院(Piccolo Theatre/Theatre of Europe)及利玛窦家乡马切拉塔和维罗纳的歌剧院,2015年7月。
《忠言》(与费春放合写,越剧,杭州越剧院委约创作,取材于莎剧《李尔王》)杭州越剧院,2015.
导演作品包括瑞士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1995),美国豪瑞乌兹的《排队》(1996)和林内的《异教山沟》(1997),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1998);在塔夫兹大学与范益松联合导演京剧风格的《奥赛罗》(1994),在新加坡实践戏剧学院专业演员研究训练班和纽约大学蒂诗艺术学院两度导演戏曲风格的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2005及2011);两度导演《苏州河北》于纽约电影学院(2012)、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2015);两度导演北京朝阳9剧场版《中国梦》(2014/5)和上戏版《中国梦》(2014/11)。
学术著作
《戏剧的结构:叙事性结构和剧场性结构》(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93年),
《感悟美国梦》(学术散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戏剧的结构与解构》(台北书林出版公司,2006年),
《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2011年),
《谁的蝴蝶夫人?戏剧冲突与文明冲突》(商务印书馆,2006年,2010年)。
《摹仿什么?表现什么:一部别样的中外艺术美学描述集》(百家出版社,2008年)
《社会表演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2011年)
《心比天高:中国戏曲演绎西方经典》(中英双语剧本暨研究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
《京剧表演入门教程》(中英双语教材,与赵群等合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
《人类表演学系列·平行式发展》(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人类表演学系列·人类表演与社会科学》(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人类表演学系列·谢克纳专辑》(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人类表演学系列·政治与戏》(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
《人类表演学系列·艺术表演与社会表演》(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戏剧艺术三十年·阐释戏剧》(总主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
《戏剧艺术三十年·阅读舞台》(总主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
《戏剧艺术三十年·戏曲考论》(总主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
《戏剧艺术三十年·表导演者》(总主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
《戏剧艺术三十年·穿越前沿》(总主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
《戏剧艺术三十年·安魂曲》(总主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
TDR: The Drama Review -- Performing Shanghai and Beyond (英文学刊纽约《戏剧评论》2014年春季期,主编,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MIT Press)
在中、美、加、英、俄及新加坡、香港、台湾发表中英文论文160余篇,包括:
《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三大体系审美理想新探》(《戏剧艺术》82/1,入选王朝闻主编的《中国新文艺大系·理论卷》等四种论文集),
《话剧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实验》(与丁罗男合写,《文学评论》82/2),
《黄佐临的戏剧写意说》(与龚伯安合写,《戏剧艺术》83/4),
《论戏剧表演的四种方法》(《文艺研究》84/5),
《美国的导演和剧作家之争》(《外国戏剧》85/2),
《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在中国舞台上及其美学意义》(台北《文星》86/11;英文,董保中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戏剧》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87年),
《三大体系在中国剧坛及其美学意义》(北京《戏曲研究》第29辑)
《观演关系与社会效果》(英文,新加坡《表演艺术》89/5),
《舞台与生活之间的模糊界线:中国的“贫困戏剧”》(英文,陆润棠编《中西比较戏剧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90年),
《纪君祥<赵氏孤儿>,伏尔泰<中国孤儿>及莎士比亚<汉姆雷特>比较》(英文,佛罗里达大学编《文本与演出》92年),
《世界华人戏剧:传统与革新》(主编系列论文,英文《戏剧评论》94/2 ,AHCI文章),
《面具还是面孔:四个作品的文化身份分析》(英文《戏剧评论》94/4,AHCI文章)
《大众传媒时代的后布莱希特戏剧》(《戏剧艺术》94/4;英文《国际布莱希特学会通讯》97/1),
《罗马圆形剧场的联想》(《戏剧艺术》95/4),
《电脑时代的影视和戏剧》(上海《海上文坛》95/10),
《家庭价值观与美国家庭剧的悖论:兼论奥尼尔剧作的一个母题》(北京《戏剧》95/4)
《<中国梦>:东西方文化的戏剧性对话》(英文,Patrice Pavis编《跨文化表演读本》伦敦Routledge出版社96年)
《毛猿的喜剧与人的悲剧:奥尼尔过时了吗?》(廖可兑编《奥尼尔评论集》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97年),
《政治表演与国际传媒》(英文《戏剧评论》97/4)
《娜拉的男人走了以后怎么办?》(《戏剧艺术》98/3),
《周信芳》、《袁雪芬》、《裴艳玲》(牛津大学出版社英文《国际舞蹈大百科全书》,主编Selma Jeanne Cohen,1998)
《戏剧电影电视剧在美国文化中重新定位》(《戏剧艺术》98/5),
《中国戏曲表演的悖论》(英文,剑桥大学出版社《新戏剧季刊》99/1,AHCI文章)
《重在表演:社会表演学导论》(《戏剧艺术》99/3),
《话剧的大与小》(长春《戏剧文学》99/12)
《一个古老故事的超越当代的意义》(《戏剧艺术》2000/3),
《论现代戏剧的三大体系与面具/脸谱》(《戏剧艺术》2000/4),
《跨种族表演的魅力与问题》(英文《戏剧评论》2000/4,AHCI文章)。
《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及其现实意义》(《戏剧艺术》2001/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5),
《西方不同政见者伏尔泰的跨文化戏剧》(英文,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2001/1)
《欧美戏剧市场运作的三种模式》(《文艺研究》,2001/3),
《娜拉走了以后去哪里——评跨文化的〈玩偶之家〉》(王宁编《易卜生与现代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戏剧艺术》2002/1)
《看戏、游乐与托夫勒的“体验业”》(《文景》2002/3)
《中文系与写作》(《文景》2002/4)
《后现代——戏剧?》(《文景》2002/5)
《新世纪的戏剧与体验业——兼与朱寿桐先生商榷》(《文汇报》2002/8/17)
《解释者与合作者——从阐释学看导演的创造》(《戏剧艺术》2003/1)
《<波斯人>、战争、东方主义》(《文景》2003/4)
《美国人的国家剧院梦》(《上海戏剧》2003/11-12)
《戏剧高等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戏剧艺术》2004/1)
《西方文化批评者伏尔泰的跨文化戏剧》(中央戏剧学院:《戏剧》2004/1)
《“细菌”和“营养品”》(《文汇报·文艺百家》2004/1/18)
《<狮子王>与世界新秩序》(《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1)
《西方人的<蝴蝶夫人>情结》(《东南大学学报》2004/6)
《战争、灾难与美国戏剧》(《文景》2004/7)
《摹仿什么?表现什么?》(《文汇报·每周演讲》9/19/2004)
《文明冲突与戏剧冲突——兼评亨廷顿和赛义德的文化理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暴风雨>和殖民叙事》(中央戏剧学院:《戏剧》2005/1)
《盛大的节日,集体的思辩——希腊戏剧的启示》(《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1)
《阿瑟·米勒——充满悖论的戏剧大师》(《文景》2005/2)
《跨文化戏剧展现东西方文明冲突》(上海社科院《社会观察》2005/3)
《<图兰多>与东西方性别之争》(《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2)
《社会表演学与人类表演学:哲学基础及实践意义》(《戏剧艺术》2005/3)
《传统·历史学·人类表演学》(《文景》2005/7)
《犹太母题遮蔽下的同性之爱——<威尼斯商人>的文化冲突》(《社会观察》2005/8)
《白领话剧:一种新的商业戏剧》(《文汇报·文艺百家》2005/8/28)
《创意产业之创意何来?》(北京《艺术与设计》2005年第八期)
《戏剧的快乐与沉重》(上海《文景》2005/11)
《<奥赛罗>与京剧:双向的文化借用》(英文:纽约《戏剧评论》2006/1. AHCI文章)
《社会表演学与和谐社会》(《解放日报·思想者》2006/4/2)
《连接台北、上海和西方的马拉松轮回——从赖声川的<如梦之梦>说起》(英文:纽约《戏剧评论》2006/2. AHCI文章)
《易卜生与比昂逊:文学的生态平衡?》(《文景》2006/7)
《黄佐临的客观写意说》(《文景》2006/10)
《全球化与上海的跨文化戏剧》(《社会观察》2007/3)
《话剧百年的时尚风景》(《社会观察》2007/5)
《百年话剧与先锋戏剧》(《文景》2007/10)
《喜剧的新路与话剧的繁荣》(《戏剧艺术》2007/6)
《警惕红卫兵思维——论人类表演学是否帝国主义》(英文:纽约《戏剧评论》2007/4 .AHCI文章)
《规范VS自由:社会表演学的哲学探讨》(《人类表演学系列:平行式发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社会表演学:现实与虚拟之间》(《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中西戏剧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解放日报·思想者》2008/3/30)
《戏剧和刊物:从悲情到希望》(长春《戏剧文学》2008年第8期)
《从反映生活到变成生活:新时期话剧的范式转型》(上海《文学报》2008/10/23)
《莎士比亚是我们的同时代人》(《文汇报·每周演讲》2008/11/1)
《大都市的公共文化布局:纽约与上海的比较》(《解放日报·思想者》2008/12/15)
《现实与虚拟:社会表演学的哲学探讨之二》,(《人类表演学系列·人类表演与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问题剧:传统与创新》,(与张潇潇合写,《上海文化观察·戏剧观察》迟志刚主编,文汇出版社,2009年)
“Performing Arts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Era of Interculturalism,”TDR, Summer 2009. (AHCI文章)
《从艺术表演(学)到人类表演(学)——艺术和艺术学的一个重要新趋势》,(《剧本》月刊2009年第9期)
《西方影视的发展与人类表演学》,(《外国艺术十六讲》姚扣根主编,百家出版社,2009年)
《讽刺·歌颂·教育:东方喜剧展的联想》,(《文汇报·文艺百家》2009/12/20)
“Social Performance Studies: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Virtual,” with Faye C. Fei, Mapping Landscapes for Performance as Research: Scholarly Acts & Creative Cartographies, eds. Shannon R. Riley. Palgrave, 2009.
“Othello and Beijing Opera: Two Ways of Appropriation,” with Faye C. Fei, Shakespeare in Asia: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Eds. Dennis Kennedy and Yong Li L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人类表演学与影视的发展》(《文汇报·每周演讲》2010/7/5)
《从“间离效果”到“连接效果”:布莱希特理论与中国戏曲的跨文化实验》(《戏剧艺术》2010 第六期)
《戏曲、教育与文化身份》(《戏曲艺术》2011年第一期)
《主动VS客动:社会表演学的哲学探索》(中央戏剧学院《戏剧》2011年第二期)
《批评要有品牌意识:美国文艺批评的启示》(《文汇报·文艺百家》2011/6/8)
《从“前表意”到“强表意”——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戏曲表演和巴尔巴的理论》(与刘璐合写,《福建艺术》2011年第六期)
《从欧美文化市场看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区分》(南京《艺术百家》2011年第四期)
《从实验到主流:跨文化语境中中国实验戏剧的路径》(南京《艺术百家》2012年第一期)
《普通人的审美与经典标准:杭州越剧院几部作品的启示》(中央戏剧学院《戏剧》2012年第二期)
《我们所不知道的百老汇》(《文汇报·文艺百家》2012/8/18)
《当代中国高校艺术教学的方法与前景》(南京《艺术百家》2012年第五期)
《中国戏曲与现代文化》(《中国戏剧》2012年第11期)
《理想范本与自我呈现:论艺术表演学的基本矛盾及表演教育中的若干问题》(《戏剧艺术》2012年第六期)
《如何借鉴西方的“理想范本”》(《文汇报·文艺百家》2013/1/27)
《<女仆>、<红楼梦>与人生的真与假》(南京《艺术百家》2013年第三期)
《“练习曲”:教育戏剧中一个学生也不能少的关键》(杭州《美育学刊》2013年第三期)
《“国剧运动”和爱尔兰文艺复兴的联想》(哈尔滨《剧作家》2013年第三期)
《艺术加工:激化还是淡化矛盾冲突?》(《文汇报·文艺百家》2013/6/22)
《艺术表演学与表演教育》(《文汇报·每周讲演》2013/7/6)
“Social Performance Studies: Discipline vs. Freedom,” TDR, Fall 2013(和费春放合写,AHCI文章)
《激化、淡化和深化:叙事艺术处理冲突的方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2014年第3期)
《跨文化戏剧:从国际到国内》(《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04期)
“Social Performance Studies: a New PS Schoo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erformance Studies in Mo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 Citron, Atay, et al. London: Methuen, 2014.(和费春放合写)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Dramaturgs: Dramaturgy in China,”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Dramaturgy. Ed. Magda Romanska. London: Routledge, 2014.
《我们自己的话剧》(《文汇报·文艺百家》2014/11/25)
《音乐与戏剧:一对欢喜冤家》(《文汇报·文艺百家》2015/1/22)
《结合音乐与戏剧的教育》(新加坡《联合早报》2015/1/31)
《寻找被后的剧作家——纽约剧坛“一日游”初探》(与费春放合写,中央戏剧学院《戏剧》2015年第二期)
《为他人和艺术和为自己的艺术》(《解放日报·朝花》2015/7/19)
《珍视韵文——中国语文的一大财富》(《文汇报·文艺百家》2015/8/)
在美、中、新加坡多家报纸杂志发表的英、中文专栏评论包括:
《中国要对话,不要教训》(明尼阿卜勒斯Star Tribune,97/3/10)
《大家都上大学,谁来挖沟?》(克利夫兰Plain Dealer,97/5/28等六家美国报纸)
《难道中国在对美国以毒攻毒?》(圣保罗Pioneer Press, 97/7/17)
《美国人可以向亚洲学生学习》(圣保罗Pioneer Press, 97/10/14)
《美国大学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圣保罗Pioneer Press, 97/12/28)
《〈悲惨世界〉与戏剧教育》(《文汇报·文汇时评》2002/6/26)
《多一点公益文化》(《文汇报·文汇时评》2002/7/31)
《〈悲惨世界〉与文化产业》(《上海商报》,《新疆经济报》2002/10/26)
《文艺评奖为什么?》(《文汇报·文汇时评》2003/8/1)
《草根文化的意义》(《文汇报·文汇时评》2003/8/19)
《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建设——兼为上海的文化建设进言》(《文汇报》2003/9/14)
《艺术节的意义在于文化的公共性》(《文汇报·文汇时评》2003/10/27)
《终极戏剧:中国人如何直面自己?》(《上海壹周》2004/7/14)
《端午的拯救和传统的发明》(《文汇报·文汇时评》2005/6/10)
《大学还应是社会的创意孵化器》(《文汇报·文汇时评》2005/8/18)
《创新:对话文化挑战独白文化》(《文汇报·文汇时评》2005/11/28)
《从儿童戏剧的参与性看都市文化》(《文汇报·文汇时评》2006/11/3)
《社区文化考量城市生活质量》(《文汇报·文汇时评》2007/5/8)
《“文化金字塔的”的“中端建设”》(《文汇报·文汇时评》2007/8/14)
《为市民艺术家喝彩》(《新民晚报》2007/10/18)
《呼唤作为艺术的都市公共美术》(《文汇报·文汇时评》2007/12/31)
《马云和盖茨的“花钱”观》(《解放日报·观点》2008/8/19)
《文化内需也要启动》(《解放日报·观点》2009/4/14)
《“喜剧时代”的一个悖论》(《文汇报·文汇时评》2009/5/25)
《广播体操能否更具“中国仪态”——兼谈文化遗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文汇报·文汇时评》2009/6/16)
《文艺批评的四种形态》(《解放日报·观点》2009/7/11)
《重提重在表现》(《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3/31)
《行路难?管路难?难也不难》(《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4/21)
《谁说非得有房有车?》(《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5/5)
《车车车,变味的美国梦》(《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5/12)
《侈谈一流大学,不如先建一流课堂》(《文汇报·文汇时评》2011/5/25)
《笑话和人文素养》(《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5/26)
《领导开会有方》(《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6/2)
《防止文化笑话,请试三贴药》(《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6/9)
《略萨“下生活”吗?》(《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6/23)
《空洞的“励志”忘了什么前提?》(《文汇报·文汇时评》2011/7/6)
《文艺院团能不人心惶惶吗?》(《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7/14)
《当国王来做学生》(《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7/28)
《请系好安全带》(《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8/11)
《教育的“天之道”》(《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8/18)
《宣泄是“净化”还是“激化”?》(《文汇报·文汇时评》2011/8/29)
《说“不”以后,请你来做做》(《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10/20)
《中国大学改革的方向》(《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11/10)
《如何给官员打分》(《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11/17)
《被看、被说、被笑的奥秘》(新加坡《联合早报》2012/1/14)
《当儒家遇到兵家》(新加坡《联合早报》2012/4/21)
《一流大学并不只有一种声音》(《南方周末·自由谈》2012/5/31)
《游记不是论文》(新加坡《联合早报》2012/6/16)
《官员表演,“秀”到自然流露》(《南方周末·自由谈》2012/6/28)
《在米兰看政绩的“大”和“小”》(《南方周末·自由谈》2012/7/12)
《保加利亚的人口会走光吗?》(新加坡《联合早报》2012/8/6)
《城市化大潮中的英国庄园》(《南方周末·自由谈》2012/8/23)
《拒绝猫腻,插队有“理”》(《南方周末·自由谈》2012/10/11)
《“国剧运动”、爱尔兰和莫言作品》(《文汇报·文汇时评》2012/10/17)
《举手前请闭眼》(《解放日报·观点》2013/3/26)
《公开的简餐与秘密的高薪》(《文汇报·文汇时评》2013/3/28)
《开会的求同与求异》(《解放日报·观点》2013/4/9)
《谁来教学生动手做事?》(《文汇报·文汇时评》2013/5/23)
《上海人和犹太人的故事》(《联合早报·言论》2013/12/28)
《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联合早报·言论》2014/1/4)
《非营利不是不经营》(《人民日报·争鸣》2014/1/21)
《如何减少舌尖上的浪费与污染》(《联合早报·言论》2014/2/15)
《台湾如何提高艺术内需》(《联合早报·言论》2014/3/22)
《舌尖上的浪费怎么治》(《解放日报·朝花》2014/4/2)
《文化走出去需要更多“超级推销员”》(《文汇报·文汇时评》2014/6/26)
《决心与命运的搏斗》(《解放日报·朝花》2014/8/21)
《从戏剧看西方理论引进中的误区》(《文汇报·文汇时评》2015/1/3)
在中文报纸发表的评论包括:
《舞台上的孩子》(《艺术世界》2001/6)
《疯马:世界上最大的雕塑》(《艺术世界》2001/7)
《狗魅之魅》(《文汇报》2002/8/2)
《揭开浪漫的面纱——<长恨歌>赏析》(《文汇报》2003/4/11)
《脸的背后——观<面孔被撞扁以后的疯狂奇遇>》(《新民晚报》2003/9/2)
《一个美妙的童话——<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观后》(《新民晚报》2003/9/9)
《对话的魅力和陷阱——话剧<奥里安娜>观后》(《新民晚报》2003/9/21)
《以人为本为人写意——观加拿大多媒体剧<震颤>》(《新民晚报》2003/11/2)
《高朋满座白日梦——观荒诞剧<椅子>》(《新民晚报》2003/11/16)
《黑土地上的奇葩——观话剧<秋天的二人转>》(《新民晚报》2004/3/13)
《“惊悚喜剧”来了——看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生新戏<该谁负责>》(《新民晚报》2005/1/8)
《“疯皇帝”和“骚姑子”的韵味——观话剧<李亚子>》(《新民晚报》2005/3/31)
《剧作家之死》(《第一财经日报》2005.2.18,P.C5)
《可爱与同情——王安忆改编<金锁记>的成就和缺憾》(《上海戏剧》2005年第3期)
《喜剧细胞满台跳——观陈佩斯的<阳台>》(《新民晚报》2005/4/22)
《可爱的配角——观话剧<午夜的哈瓦那>》(《新民晚报》2005/7/24)
《年轻作者的“警世通言”——读于东田的<大路千条>》(《文汇报》2006/2/7)
《“啥也没”,就是笑——观闹剧<糊涂戏班>》(《乐》杂志Time Out, Shanghai,2006/2)
《尊严让人肃然起敬——观话剧<晚安,妈妈>》(《新民晚报》2006/3/8)
《莎翁:古代还是现代?》(《上海戏剧》2006年第4期)
《文献魅力胜硬编——话剧<情书>观后》(《新民晚报》2006/7/12)
《切肉的刀舞出了诗意——观喜剧<秀才与刽子手>》(《新民晚报》2006/10/24)
《欢蹦乱跳的活化石——假面喜剧<一仆二主>观后》(《新民晚报》2006/10/26)
《别具一格的母亲——评姚剧<母亲>》(《新民晚报》2006/11/25)
《朴实故事亦动人——观话剧<临时病房>》(《新民晚报》2006/11/27)
《鲁迅精神,怒其不争——谈越剧<梁祝>的新演绎》(《新民晚报》2006/12/17)
《人过留影,戏过留痕——观话剧<凌河影人>》(《上海戏剧》2007年第1期)
《<超级笨蛋>很聪明》(《新民晚报》2007/7/19)
《于连:偶像化的洋装白领——话剧<红与黑>的得与失》(《新民晚报》2007/9/2)
《跨文化戏剧的文化解读》(《文汇报·书缘》2008/2/04)
《戏剧:从悲情到希望》(《文汇报·书缘》2008/2/16)
《草根的学院派喜剧——香港“戏剧组合”印象》(《文景》2008年第4期)
《喜见另一个汤显祖——观昆剧<紫钗记>》(《上海戏剧》2009年第3期)
《情感悬疑,吊足胃口——话剧<临时居所>欣赏》,(《新民晚报》2009/5/24)
《艺术学的悖论:研究与创作的割裂与结合》(《文汇报·书缘》2009/9/4)
《多乎哉?不多也——谈批评的形态》(《文汇报·文艺百家》2009/10/11)
《改译别具魅力——看张信哲主演的话剧<露露,听我说>》(《新民晚报》2009/11/15)
《深藏不露的写实力作——观美国话剧<怀疑>》(上海《话剧》2010年2期)
《戏曲折子戏的新范式——观<红楼人物秀>有感》(《上海戏剧》2010年第7期)
《“吓丝丝”中受教育——观惊悚悬疑剧<血钱>》(《新民晚报》2010/8/3)
《杰出的表现艺术——从谭盾<天顶上的一滴水>说起》(《文汇报·文艺百家》2011/2/28)
《跨文化创作中的民歌“籍贯”问题》(《人民日报》2013/7/5)
《打破“原创”迷信:<剧院魅影>的启示》(《文汇报·文艺百家》2014/2/8)
《现代人莎士比亚》(《北京日报》2014/4/24)
《向哪触摸——音乐剧<触摸>触发的思索》(《解放日报·朝花》2015/1/31)
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及应邀专题讲学:
《历史上的跨文化戏剧》(英文课题召集人,美国戏剧研究学会96年会11月)
《〈中国梦〉与跨文化文学》(讲座,复旦大学外文系“白菜与国王讲座”97年6月)
《欧美现当代戏剧》(系列讲座,中国戏曲学院97年6月)
《跨文化表演的魅力与问题》(英文论文,芝加哥西北大学,美国戏剧高教学会97年会8月)
《文化交流与政治》(英语讨论主持人,明尼苏达州奥德威剧院98年4月)
《剧作家与作曲家》(英语讲座,明尼苏达大学音乐系98年5月)
《文明会不会冲突?》(讲座,复旦大学“新世纪论坛”99年6月)
《一个跨文化的〈玩偶之家〉》(论文,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易卜生国际研讨会”99年6月)
《环球莎士比亚》(英语专题讨论,奥地利“萨尔兹堡研讨会”2000年3月)
《社会表演研究》(讲座,南京大学2000年9月)
《社会表演研究》(讲座,浙江大学2000年11月)
《跨文化戏剧研究》(讲座,浙江大学艺术学系2000年11月)
《野蛮人、圣人及舞台——西方跨文化戏剧中的东方》(英语讲座,伦敦Roehampton大学2002年2月)
《〈狮子王〉:多元文化还是文明冲突?》(英语讲座,英国Exeter大学2002年2月)
莎士比亚在中国》(英语讲座,英国Exeter大学2002年2月)
《〈蝴蝶夫人〉与〈狮子王〉:两个跨文化戏剧的个案研究》(英语讲座,英国威尔士大学2002年2月)
《人类表演研究:西方与东方的视角》(英语讲座,英国威尔士大学2002年2月)
《娜拉的丈夫走了以后怎么办?》(论文,复旦大学与奥斯陆大学“易卜生研讨会”2002年9月)
《布莱希特与跨文化戏剧》(英语演讲,纽约巴德学院“布莱希特研讨会”2003年10月)
《大学的戏剧教育:学术与实践》(演讲,厦门大学“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2004年3月)
《人类表演学和社会表演学》(讲座,中央戏剧学院2004年12月)
《文明冲突与戏剧冲突》(论文,上海社科年会2004年12月)
《<暴风雨>与殖民叙事》(论文,复旦大学“莎士比亚与中国”研讨会2004年12月)
《京剧与布莱希特》(英语讲座工作坊,耶鲁大学戏剧学院2005年2月)
《导演的理念和流派》(讲座,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戏剧研究生课程班,2005年7月)
《社会表演学和中国的戏剧教育》(论文,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研讨会2005年7月)
《美国的戏剧教育与社会表演学》(英语演讲,北京大学外语学院“美国戏剧与英语戏剧教育”研讨会2005年8月)
《全球化与上海的跨文化戏剧》(论文,上海“白玉兰国际戏剧论坛”,2006年3月)
《戏剧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刍议》(论文,中央戏剧学院“亚洲戏剧教育论坛”,北京,2006年5月)
《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学模式》(英语演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国际戏剧高校校长论坛,2006年5月,马尼拉)
《大戏剧观与人类表演学》(演讲,上海戏剧学院国际戏剧高校校长论坛,2006年10月)
《创意经济与市场机会》(演讲,CFO上海论坛2006年会,上海国际会议中心,2006年11月)
《表演研究的四种范式》(英语演讲,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2007年1月30日)
《百年话剧与先锋戏剧》(演讲,江苏话剧百年庆典讲坛,南京大学,2007年5月22日)
《戏剧与教育:从独白到对话》(英语主旨演讲,四个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与香港政府联合组织的“世界创意峰会”,香港,2007年7月26日)
《抓住世博机遇,发展社区文化》(演讲,世博局“世博进社区”活动开幕式,2007年8月5日)
《舞台上中西文化的碰撞》(讲座,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10月11日)
《人类表演学的范式沿革》(论文,“13届美国戏剧研讨会”,上海大学2007年10月18日)
《戏剧·体验业·前景》(讲座,山东艺术学院,2007年11月16日)
《西方经典和戏曲的融合:中国化的<海达>和跨文化的<四川好人>》“Fusing Western Classics with Chinese Opera: Sinolizing Hedda and Contextualizing The Good Woman”(英文论文,加州大学亚洲表演艺术研讨会,尔湾加州大学2008年1月26日)
《大都市的公共文化布局:纽约与上海的比较》(论文,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美国都市传播基金会合办“上海、纽约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6月24日)
《跨文化时代的传统表演艺术》(英文主旨演讲,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70周年院庆“新亚洲想象”学术研讨会,2008年8月1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的构成及理念》(英语主旨演讲,国际戏剧院校校长会议,西班牙巴塞罗那,2008年9月13日)
20届开罗国际实验戏剧节评委,埃及开罗,2008年10月10-20日。
《社区文化与艺术教育》(演讲,“舞台无边界——社区艺术面面观”研讨会,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11月22日)
《“表演学”的五种范式》(讲座,南京大学人文社科高级研究院,2008年12月19日)
《探访现代戏剧的“桃花源”》(与金士杰对谈,上海“东方讲坛”2009年6月6日)
“A New Type of Creative Dram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论文,世界艺术教育高峰大会,英国纽卡瑟,2009年11月)
《中西比较中的社区文化》(讲座,武警政治学院文化干部高级培训班,2009年11月23日)
《中国喜剧的现状与未来》(与陈佩斯对谈,上海“东方讲坛”2009年12月2日)
《创造中国特色的创作性戏剧》(主旨演讲,香港华人世界戏剧教育研讨会,2009年12月)
“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Era of Interculturalism.” (论文,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掌握创造力”国际研讨会,2010年4月)
“Towards a New Paradigm of Educational Theat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论文,纽约东区学院“表演世界”国际研讨会Eastside Institute Conference, “Performing the World,”2010年9-10月)
《莎士比亚当下的跨文化解读》(讲座,北京大学百年讲堂2010年11月12日)
《社会表演学》(讲座,武警政治学院文化干部高级培训班,2010年11月17日)
“Social Performance Studies in China: Discipline vs Freedom.”(主旨演讲,以色列海法大学,“谢克纳与人类表演学”国际研讨会,2010年12月)
“Two Paradigms of Theatre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Third.”(印度国立戏剧学院,亚太戏剧院校校长论坛,2011年1月)
“Intercultural Theatre in China and in the West.”(演讲,洛杉矶,迪斯尼创意娱乐部头脑风暴会,2012年1月)
“From Professional to Amateurs: Theatre Projects for School Children.”(论文,英国利兹大学,第18届人类表演学国际大会,2012年6月30日)
“Traditions and the Modern: Three Paradigms of Theatre Education in Asia.”(论文,台北艺术大学,亚太戏剧院校学术论坛,2012年8月30日)
“Etudes as a Key in Theatre Education That Leaves No Child Behind.”(论文,纽约东区学院“表演世界”国际研讨会, 2012年10月)
“Intercultural Experiments Mix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Elements: Avant-garde Theatre and Beyond.”(韩国戏剧学会国际研讨会“后先锋以后戏剧的路径”,首尔韩国国家艺术大学,2012年10月20日)
《戏曲程式的文化信息》(论文,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表演新程式”学术研讨会,2012年12月)
《经典名剧的改编与创新》(讲座,台湾交通大学外文系,2013年5月1日)
《人类表演学:艺术表演与社会表演》(讲座,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5月15日)
《跨文化研究概貌:理念与途径》(讲座,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2013年5月28日)
《跨文化戏剧表演》(讲座工作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2013年6月3日)
《跨文化研究概貌:理念与途径》(讲座,台湾辅仁大学文学院,2013年6月4日)
“Surface and Substance: How to Enhance/Distort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US?”(主旨演讲,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与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等在上海举办的“美国文化交流中心2013年大会”,2013/6/18)
“Downloading Modern Classics and Reviving Ancient Conventions.”(论文,斯坦福大学,人类表演学国际19届大会,2013/6/29)
“Intro to the Shanghai Theatre Academy and PSi 20 at STA.”(演讲,斯坦福大学,人类表演学国际19届大会全体会议,2013/6/30)
《戏剧与人类表演学》(系列讲座,云南艺术学院,2014年9月3-5日)
“Dialogue with Schechner: Approaching the Broad Spectrum”(与谢克纳大会主题对话,上海戏剧学院,人类表演学国际20届大会,2014/7/6)
“Host-Move (主动Proactive) vs Guest-Move (客动Reactive):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f Social Performance Studies.”(讲座,耶鲁大学社会学系,2014/10/2)
“Innovation and Tradition in Chinese Opera.”(专题讨论,香港演艺学院30周年校庆国际研讨会“亚洲的蜕变”2014年11月20日)
《戏剧与跨文化交流》(讲座,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4年12月4日)
“Cultural Commodity vs Academic Subject: A Cycle of Dramaturgical Approaches to Presenting Shakespeare in China.”(演讲,“全球莎士比亚”研讨会,阿布扎比纽约大学,2015/4)
“Towards a New Paradigm of Educational Theatre for All Students.”(主旨演讲,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论坛,2015/5/2)
2003年4月,新加坡实践戏剧学院:布莱希特式表演。
2001年暑假、2003年寒假、2004年暑假,北岭加州州立大学:戏剧与演出,3学分课程。
2011年春季,纽约大学蒂诗艺术学院:从历史看跨文化戏剧,以亚洲视角表演布莱希特。
2013年春季,台湾艺术大学戏剧学院:中戏比较戏剧,跨文化表演方法与应用。
在塔夫兹大学指导通过三名博士生(一人后任耶鲁大学本科戏剧系主任,一人任加州大学正教授),两名硕士生;在上海戏剧学院指导通过15名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现正指导12名博士生,10名硕士生。
得奖及赞助科研项目
93年个人得塔夫兹大学研究奖金赴意大利参加尤金尼奥·巴尔巴的“国际戏剧人类学校”工作坊任戏剧编导顾问;
94年得纽约亚洲文化协会(洛克菲勒家族创办)资助在塔夫兹大学主持“莎士比亚与京剧”国际工作坊,请上海戏剧学院教师教授京剧基础并联合导演京剧风格《奥赛罗》,指导学生写研究论文,翌年率四博士生赴纽约首届“人类表演研究国际研讨会”发表总题为《亚洲戏剧的表意性》的系列论文;
95年个人得美国国家文科基金会研究(NEH)奖金回国研究“中国非国营剧团戏剧”,所得材料用于两篇论文《中国的“地下现实主义”戏剧》和《大众传媒时代的后布莱希特戏剧:一个跨文化的考察》分别发表于美英学术刊物;
97年个人得马开勒斯特学院研究奖金到中国戏曲学院主持戏曲与西方戏剧相结合工作坊。
2001年得中国国家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三年研究基金,写作专著《从西方跨文化戏剧看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及其现实意义》(《戏剧艺术》2001/1)获得“田汉戏剧奖”论文一等奖(2002年6月)。
剧本《中国梦》(《剧作家》2002第一期)获得“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2003年9月)。
2004年得上海哲学社科科研项目三年基金,写作专著《社会表演学研究:表演在非戏剧情景中的运用与滥用》。
2005年得上海市委宣传部省部级科研基金,进行“纽约和新加坡:特大型城市公益文化体系建设研究”。
《戏剧高等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戏剧艺术》2004/1)获得2005年7月教育部“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在人民大会堂颁发的艺术教育论文一等奖。
越剧《心比天高》获2006年中国越剧节银奖,2007年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巴黎中国戏曲节“最佳创新奖”,2007年浙江省戏剧节最佳剧目奖、最佳编剧奖,2009年德国罗拉赫戏剧节最佳编剧及最佳演出等四个大奖。
京剧《朱丽小姐》2011年7月获华沙国际戏剧院校戏剧节最佳演出奖。
京剧《王者俄狄》2014年4月在土库曼斯坦国际戏剧节获土库曼斯坦国家文化部颁发金质戏剧荣誉奖。
2020年11月14日,《戏剧专才与通才的培养之道——“欧阳予倩现象”的启示》获得首届国际戏剧“学院奖”( 理论奖)二等奖。
参考资料
孙惠柱.上海戏剧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0 09:41
目录
概述
主要履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