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波(1911-1972),字铭思,
河南光州(今
潢川)人。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甲骨文专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教育家,诗人。
早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和
北平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研究生,获史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1942年任北平师范大学秘书长。历任北平私立
中国大学、
东北大学、国学书院、沈阳长白山师范大学、昆明五华学院等校教授,以及
云南大学教授和文史系主任。1951年调任重庆
北碚西南师范学院图博科教授。1955年调往河南开封第一师范学院(1956年改名为开封师范学院)任三级教授。
早在中学时期,孙海波就对
古文字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即以
甲骨文字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一生乐此不疲。生前曾将所藏考古、甲骨、金文、历史等类书籍1700余册,字画24幅,文物图片416张,甲骨文残片、古钱等107件,全部捐献给河南省历史研究所。孙海波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甲骨文研究中写出数以百篇计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以及《甲骨文编》《古文声系》《中国文字学》等专著。还写了许多
甲骨学方面的书评,如《评殷墟书契续编校记》《评甲骨地名通检》《评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等。在先秦史和甲骨文的教学科研方面长期与该系另一位著名教授朱芳囿先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中国科学院院长
郭沫若先生曾对他的教学科研水平做出了很高评价。著名的古文字学家
商承祚也称他的《甲骨文编》一书“其释字既谨严,而于商代用字之例,尤为易检,其有功于学人非浅鲜也”。
《古文声系》(北平来薰阁书店出版,1933年)、《甲骨文编》(北京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34年)、《续殷文存》(北平来薰阁书店出版,1935年)、《新郑彝器》、《濬县彝器》(均由河南通志馆出版,1936年)、《三字石经集锦》(考古学社出版,1936年)、《甲骨文录》(河南通志馆出版,1937年)、《诚斋殷墟文字》(北平修文堂出版,1938年)、《河南吉金图誊稿》(考古学出版社,1940年)
孙海波教授在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学院任教授时与
吴宓、
凌道新等学者交往密切,1954年参加了吴宓、凌道新等学者为欢迎
周汝昌先生举行的小型《
红楼梦》
学术研究会,即学界称之为的“红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