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姓,中国姓氏,出自康叔之后卫武公少子
季亹封邑在甯(今河南省获嘉县),后裔称甯氏。
历史发展
姓氏源流
宁(甯)氏源出有:
宁氏的远祖乃是周文王姬昌第九子姬封,因他初封于康,后人称他为康叔。
据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甯,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弟顷叔生跪,跪孙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又据史籍《潜夫论》引《世本》记载:“甯氏出自卫武公子季亹,食采于甯,因以为氏。”再有史籍《姓氏考略》中也记载:“甯,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甯成,史记作宁城。”到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宁俞后裔宁相、宁渝、宁喜等皆为史籍上卫国有名的大夫。其中一名宁戚者,从卫国迁去齐国的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居住,也当上齐国的大夫,后来世代为官。
据史籍《姓纂》、《急就篇》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
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襄公嬴开有一个曾孙,他去世后谥号为“宁”。在其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世代相传宁氏至今。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锡伯族、满族宁武图氏多冠汉姓为宁氏、钮氏、刘氏、武氏等。
水族、壮族、布依族、瑶族等民族均有宁姓。
蒙古族宁佳特氏、蒙古族俄格德格氏、蒙古族宁嘎德氏、蒙古族吉喇特氏,汉姓为宁姓。
得姓始祖
季亹。甯氏之先,本姬姓。相传,黄帝世居姬水,因以命氏。周人以后稷(名弃)为祖。本黄帝轩辕氏之后,亦姓姬。周文王姬昌乃黄帝十九世孙。周文王次子姬发伐纣建周,是为武王。周武王之九弟康叔受封于卫,乃西周卫之始祖。后十传至卫武公,武公传至季亹,受封于甯邑。于是食采于甯,因以为氏。
繁衍播迁
宁姓发源于春秋时卫国之宁邑,得姓不久,便风光显赫,见诸史册者有宁俞(宁武子)及其子宁相等,另有被放逐于秦的卫国大夫宁跪,这样宁跪子孙和秦宁公之支庶便在陕西相融合,另宁戚仕于齐,子孙便落籍山东。
战国时,有周威王师、赵国中牟(今属河南)人宁越,秦时有魏(今河北临漳)人宁昌,东阳(今安徽天长)人宁君,西汉时有东平亢父(今山东济宁)人宁寿,南阳穰(今河南邓州)人宁成,东汉有朝歌(今河南淇县)人宁季,广汉(今属四川)人宁叔。
这些史实表明,在两汉时宁姓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黄河中下游省份,并有进入安徽、四川等南方省份者。
魏晋南北朝时,宁姓曾繁盛于今山东济南一带,故后世宁姓有以济南为其郡望堂号的。
当然,这一时期的宁姓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有避乱南迁进入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者,就连祖国西南端的广西也有了宁姓人家的足迹。
隋唐两代,宁姓名人再次多见于史册,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沉顿的局面,使宁姓发展呈现新局面。
两宋以后,宁姓人南迁者渐渐多起来,并逐渐播迁于广东、福建。
明初,山西宁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河北、京津等地之宁姓进入山海关以北繁衍生息,并有四川、广西之宁姓入迁云贵。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宁姓填四川。
清康乾年间以后,山东、河北、河南之宁姓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辽宁、吉林等地,并有闽粤沿海之宁姓入居台湾,山西之宁姓入迁内蒙,陕西之宁姓进入甘肃。
字体变更
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辞典》载:宁、甯本一姓。甯姓与宁姓通。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宁姓主要郡望有齐郡。
宁姓主要堂号有“齐郡堂”、“达孝堂”、“笃亲堂”、“成德堂”等。
宗祠楹联
奇才霸国;史笔直书。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宁戚,想辅佐齐桓公,但又因穷困无法自荐,于是为商旅挽车到了齐国,住在齐都东门外为人喂牛。一次,他见桓公出东门,便扣牛角而歌道:“南山矸,白石烂,后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Gàn 音赣,意小腿),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听了,认为他是异人,便用为上卿,后迁国相。下联典指唐代宁悌原,累官至谏议大夫。修国史直刺王妃,玄宗欲易之,不从,遂以违旨名去官。
匡勷桓公;师事威王。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宁戚扣牛角而作歌,齐桓公用为大夫,遂成霸业。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人宁越,耕种之余,发愤读书,十五年后终成为西周威公(周考王所分封的小国西周国君)之师(一说为齐威王之师)。
严肃朝廷相;勤奋帝王师。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骨史宁成。宁成,南阳人。执法严峻,为宗室、豪强所畏惧。武帝时任内史。下联典指西汉赵国人宁越,原为中牟农民。因努力求学,十五年后即成为周威公之师。
礼贤下士称良将;博学鸿儒任大臣。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师职宁玉,礼贤下士,人称有古良将风。 下联典指清代实录总裁官宁完我,擢宏文院大学士,后授议政大臣。
修史直书全其节;辅君复国表其忠。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宁原悌,曾参与修国史,因违逆玄宗旨意而去官。下联典指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卫成公被晋国抓获时,他以忠辅君,终于复国。
祖德绵长光卫国;宗功赫爵耀齐邦。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宁氏宗祠齐郡堂通用联。全联典出宁氏先祖在春秋战国时代卫、齐两国的事迹。宁氏在卫国九世卿族,权重一时;后宁戚又在齐国任大夫,辅佐齐恒公。齐郡堂为宁氏之堂号。
福海恩深宗源远;鳌山德高世泽长。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新圩镇尧家村宁氏福海公支系祠堂联(1)
扣角兴歌,得为霸佐;读书发愤,终成王师。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宁戚为人挽车,至齐,于车下饭牛,扣牛角而歌,桓公闻而异之,拜为上卿,后迁国相。下联典指春秋时宁越苦耕勤读,卒为西周威公师(一说为齐威王师)。
勤学直书,应念先人之德;辅君佐霸,当弘乃祖之功。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宁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战国时赵国人宁越、宁原悌事典。下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宁戚、宁俞事典。
济水分流,千年尚识支派;鳌山肇启,百世难忘本源。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新圩镇尧家村宁氏福海公支系祠堂联(2)
奇才霸国,名高卫国无双士;史笔直书,吏列齐卿第一人。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宁氏宗祠齐郡堂通用联。
或智或愚,成保身济君宏业;且歌且挽,储为卿作相奇才。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宁武子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卫国卿士宁戚事典。
统系接闽江,由兹派别分支,数十世来绵两粤;祠堂归化县,此后宗联本根,五百年前证一家。
——佚名撰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广东省化州宁氏宗祠联。
家谱文献
家谱来源:
文物遗迹
宁姓始祖季亹墓,在获嘉县张巨乡李村东北300米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宁姓历代名人31名,占总名人数的0.0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二百零八位;宁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三十九位;宁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3%,排在并列第二百四十一位。
先秦秦汉
甯喜,又称宁子、宁氏,谥悼子,宁殖之子。春秋时期卫国卿大夫。
甯越:(生卒年待考),
中牟人(今河南中牟)。战国时期周朝大夫。
隋唐五代
宁赓: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唐代官吏。僖宗广明中黄巢起兵,赓与弟宁衮统乡兵拒之,守饶、歙二州。官至御史大夫。
宋元
宁时凤:饶州浮梁(今属江西)人,
南宋官吏。进士出身,官蕲春主簿。金兵至,众皆惊惧,独时凤慷慨陈词,卒死于难。
宁玉: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元代将领。膂力绝人,从世祖渡江有功,授百夫。后攻襄樊、灭南宋,累官浙西道都元帅兼沿海上万户。
明清
宁正:凤阳府寿州(今属安徽)人,
明初将领。沉着有胆略,随朱元璋征讨四方,并屯田数万顷,兵农饶足,积功至四川都指挥使,后守云南。
宁钦:湖广衡阳(今属湖南)人,
明代官吏。正德时为御史,谏武宗南巡。又奏革吉王府渔税,定递马之制,减带征之数。
近代以来
宁贤文(1913—1994),湖北省大悟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宁调元:湖南醴陵人,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诗人。留日期间入同盟会,民国成立后,任广东三佛铁路总办。后因参加二次革命,被袁世凯所杀。有《太一遗书》。
宁泽涛:1993年3月6日出生于
河南郑州,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游泳队运动员。主攻短距离游泳,主项为自由泳。
宁静:1972年4月27日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模特进修班,中国女演员。
人口统计
先秦时,宁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北部地区。
宋朝时,宁姓人口稀少。宁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西、甘肃、江西等地。
明朝时,宁姓大约有8万1干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9%,为明朝第一百六十位姓氏。宋元明600年间,宁姓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这可能与南方土著宁姓的汉化加速有关。宁姓在全国主要分布于广西、福建、山东、湖南,这四省区集中了宁姓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山西、安徽等。广西为宁姓第一大省区,大约占宁姓总人口的29%。全国形成了以广两、闽赣湘、鲁冀为中心的三块宁姓聚集区。
2006年《
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数据表明:当代宁姓的人口大约有71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7%,排在全国第一百七十三位。从宋朝至今1000年中,宁姓人口增长率呈∧形的状态。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辽宁、湖南、河北、安徽、山西、广西,这七省区大约占宁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陕西、山东、黑龙江、江西、内蒙古、广东,这六省区又占了25%。河南为当代宁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宁姓总人口的12%。全国重新形成了以中原河南为中心,北连河北与辽宁,南接湖南和广西的宁姓分布区。
宁姓在人群中分布在豫陕、河北东北、山西大部、甘肃东部、新疆西北、山东西段、湖北大部、重庆北部、安徽南端、江西、湖南南部、福建西部、广东南部、海南、广西大部、云南西段、黑吉辽、内蒙古东北,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2%以上,有的达到0.3%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8.8%,居住了大约57%的宁姓人群。在粤湘大部、广西北部、贵州南部、云南东端、福建南部、浙江西部、皖鲁大部、江苏西北、河北大部、京津、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宁夏、甘肃大部、四川北段、重庆中部、湖北东部和南部,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0.12%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1.9%,居住了大约31%的宁姓人群。
当今全国自然村用“宁”冠名者甚多,经初步统计近700个,其中山东112个,河南85个,大多以甯姓村民为主,只有个别宁村现已无甯氏居住。但也有很多甯姓聚居村,其村名并不戴“宁”,如湖南隆回县7万/邵东县4万甯氏,却无宁庄村,山东宁阳县、陕西武功县、河南漯河市、河北清河县等地,虽是甯姓大村也未冠“宁”字。
附: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宁姓村庄数量(部分地区未做统计,数据截至2015.3.10):
山东省 112、河南省 85、湖北省 82、陕西省 40、河北省 38、安徽省 38、广西壮族自治区 34、山西省 26、辽宁省 26、四川省 21、湖南省 19、江西省 18、浙江省 17、云南省 16、广东省 15、江苏省 13、黑龙江省 12、青海省 11、重庆市 9、内蒙古 8 、天津市 8、福建省 7、吉林省 7 、甘肃省 7 、贵州省 7、北京市 5、海南省 1
史籍记载
《潜夫论·志氏姓》:宁氏,“襄卄五年《左传》杜注,宁氏出自卫武公。
《氏族略》三云,卫武公生季亹,食采于宁,因以为氏。”
《元和姓纂》卷九,宁为“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宁。弟顷叔,生跪,跪孙速,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
《古今姓氏辨证》七,所谓宁:“《元和姓纂》曰:出自姬姓,卫康叔之后,卫公生季亹,食采于宁,其地怀州修武县是也。季亹弟顷叔生跪,以邑为氏,跪生速谥庄子,庄子生武子俞,俞生惠子殖,殖生悼子喜,代为卫卿,谓之九世卿族。齐桓公之相有宁戚,周威王之师有宁越。”
《世本》(秦嘉谟辑补本):“宁氏,出自卫武公子季亹,食采于宁,因以为氏。”而且该本所列谱系为“武公生公子季亹,亹生顷叔,顷叔生文仲跪,跪生穆仲静,静生庄子速,速生武子俞,俞生成子相,相生惠子殖,殖生悼子喜。”
《通志·氏族略》三,则有“宁氏,杜云汲郡修武县。按修武,今属怀州武陟,然获嘉有宁城,晋有宁嬴。”又据《姓觽》卷八:“甯,乃定切或作宁。
《姓源》云,卫武公子季亹,食采于宁。
《左传》:卫有宁速、宁俞、宁相、宁殖、宁喜、宁跪,皆其后也。《千家姓》云,齐郡族。《史记》有周威烈王师宁越,齐桓公师宁戚。《汉书》有酷吏宁成。
《唐书》有宁嘉、宁勋、宁原悌。《宋史》有宁子仪、宁智。”《姓解》三十七,“宁,《春秋公子谱》:宁氏出自卫武公之后。古有宁越为周成王师,卫有大夫宁武子。《列仙传》有宁封,后周河阳令宁诩。”而在《姓氏急就纂》中,则有“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之孙谥公,支庶以国为氏。
《吕氏春秋》:楚有宁国,一曰甯、寍、甯本一姓。卫宁俞之后,《史记》甯成,作寍成。”
《获嘉县志》载:《姓源》甯姓,卫康叔之后,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按春秋时卫人甯戚以饭牛于齐桓公,卫甯俞有道则智,无道则愚,皆甯氏之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