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石姓祖先为北宋文学家石曼卿,原籍河北省(今北京一带),其后裔石文庄居住江西泰和鹅颈塘,元末明初因官由赣迁湘,开基于湖南宁远县石安乡石家洞,族人分布于祁阳金刚渡、祁东洪桥、江华石围塘及本县白虎营等地。
石氏始迁祖
石文庄(1342-1384),又名文蔚,行八郎,谥文庄,江西
太和县人,汉族,宁远石氏始迁祖,
都指挥使司,新田大观堡创始人。早年跟随
朱元璋打天下,大明洪武初年,明都指挥使司石文庄受明太祖
朱元璋之命率大军从江西入永州平定宁远、新田瑶乱,明太祖钦赐御劄驻军镇守东堡(
大观堡),屯田新田县,住在宁远
鲤溪镇大观岭上,其孙石午荣于明永乐年间从
大观岭再迁居石家洞,明洪武十七年(1384) 病卒大观堡官舍。
家族字辈
午志德思应,忠宣钰可邦;万世光天象,崇启兆家祥;
循先敦本业,诒训秉义方;明延徽哲士,建树辅隆昌。
【 注:永州祁阳、江华、新田石氏字辈都不一样,以上为
宁远石氏字辈,选自于民国《石氏宗谱》】
石氏氏族登记
(1948年,上交湖南文献委员会原稿)
敬启者,敝族始祖石文庄公,系於明朝由江西省
太和县鹅井塘,因官迁湘,开基于宁远县石安乡石家洞,族人分布于祁阳金刚渡、江华石围塘、本县白虎营等处,迄今已遗传二十余代,另男女丁总计约五千余人,宗祠在石家洞族立学校等处,兹特填具申请书一式两份,连同谱序及各种文献、图表、字暨、石氏专版九疑图、石氏历代官绅备录等件,连同氏族概况表一份,先行寄奉,宁远县政府鉴印行寄上。
贵会外敬请於编纂湖南省志(氏族)项目时,将敝族基祖名及各项序字图案表提前列位,俾免遗漏为裱。
此致!
石氏代表人:石锺英、石友秋、石忠玉 (分别盖印) 通讯处:宁远县石安乡石家洞
宁远县石安乡乡长:石友秋(盖印)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上报湖南文献委员会
【注:1948年,
湖南文献委员会要求湖南各地上交氏族登记资料,编写《湖南氏族志》,以上资料为宁远县石家洞族人填写的上交原稿文字,分别有石氏代表人:石锺英(黄埔军校教官,上校军衔)、石友秋、石忠玉等三人盖章签名,宁远县石安乡乡长石友秋上呈宁远县政府鉴印寄上,宁远石氏考等资料来自于此处,上报资料包括:石氏谱序一本、石氏序字图表六张、石氏历代官绅备录一本、石氏各种文献资料一本(其中包括来鹤书院名人题字四张)、石氏专版九疑图一部、石崇汉湖南乡试朱卷一本。原稿存长沙湖南图书馆】
远祖石曼卿
石曼卿祠
民国石家洞人尊北宋文学家
石曼卿石曼卿,更纪念宁远石氏前代先人。
石延年(992—1040),字曼卿,,一字安仁,别号葆老子,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祖居
幽州(今 北京一带),晋代以幽州遗契丹,其祖举族南走,后家迁居宋城(今 商丘市睢阳区)南 (今 鹿邑境)。
石曼卿累举进士不中, 宋真宗时录为三举进士,以为三班奉职,石曼卿耻不就。张知白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耶?”不得已就命。 宋仁宗时,任山东省金乡县知县。因政绩卓著,升永静军,为大理评事、馆阁校勘,历光禄、 大理寺丞。
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四日卒于京师开封,年四十八岁。石曼卿尤工诗,善书法,著有《石曼卿诗集》行世。
【注:民国《宁远县志》称:“
石家洞有三元宫祠宋石曼卿有碉堡”。民国时石家洞三元祠里建有石曼卿祠,供奉有石曼卿的菩萨,香火不断。今遗址位于石家洞明德小学周围。民国《石氏文献各种资料》中记载:“北宋石曼卿是宁远石氏先人,宁远石氏出自北宋文学家石曼卿之后。”民国石家洞人尊石曼卿为祖先。今特设石曼卿网上祠,以祭祀之!】
宁远石氏名人
石文庄
石文庄(1342-1384),又名文蔚,行八郎,谥号文庄,江西泰和县人,汉族,宁远石氏始迁祖,
都指挥使司,新田大观堡堡主。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大明洪武初年,明都指挥使司石文庄受明太祖
朱元璋之命率大军从江西入
永州平定宁远、新田瑶乱,后受明太祖朱元璋之命驻军镇守东堡(
大观堡),
屯田新田县,其孙石午荣于明永乐年间从宁远鲤溪镇
大观岭再迁居
石家洞 ,明洪武十七年(1384) 病卒
大观堡官舍。
石玉生
石玉生(1366-1394),江西泰和县人,汉族,宁远石氏二世祖,衡永郴桂参将,新田大观堡堡主。石玉生幼年随父由江西宦游永州,明初以
都指挥使司(简称
都司)镇守东堡(今
大观堡),屯田新田县,住在宁远鲤溪镇
大观岭上,明洪武年间,湘南瑶民和杜回子的起义军数万人联合叛乱,石玉生上奏朝廷永州告急,皇帝
朱元璋派杨瑃10万大军入驻
道州,石玉生负责辅佐杨瑃处理军务,八年未能平定,于是石玉生建议招抚,并以身为质,晓以大义,义军心悦诚服,放下刀兵归顺朝廷,从此地方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明洪武二十七年,石玉生觐见皇帝的时候卒于
京城(今南京金陵)。
石玉生被皇帝册封的封地九溪十八洞四十八源以及舂陵地区(位于今零陵、
常宁、
宁远、
新田、
桂阳、
双牌、
道县、
祁阳、广西等地交界处,经蓝山县档案馆资料显示,在永州和广西境内),所以石玉生事迹涉及到
永州、
郴州、衡阳三个市(湘南地区)和
广西省,跨越较广。石玉生为维护湘南地区和平付出一生的代价。
特别是新田古堡群(大观岭古堡在内)的18个古堡重大发现,石玉生参与了
新田古堡群包括大观古堡建立,大观堡的建设材料大的一块达4000多斤,显示了古堡主人超凡的领导能力,他是历史见证人,石玉生对研究永州古堡群军事工地极为重要。
石光陛
石光陛(1782—1835),字阶九,号琼州,晚号连舫,宁远东乡人(今
鲤溪镇人),汉族。七岁丧父,侍母至孝。清嘉庆九年(1804),考入府学。道光元年(1821),举为孝廉方正,不赴。又按例准备授以知县之职,仍托辞拒受,隐居家中,埋头读书和练习书法。他读书不限于八股文,对经济、历史、天文、地理、医学、心性等学,无不钻研。为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筹资在村南林石间,建造一座公园式的来鹤书巢。书巢内凿有水池,水池内用异石砌成莲瓣,取名为石莲花舫,空地上建有楼台亭榭。光陛在书巢主讲,治学严谨,不收学费,求学者云集。后感知识不足,赴岳麓书院求学,每有所得,即笔诸日记。大量购求古籍,先后积书万余卷。归后,全部储藏于来鹤书巢。
除“书巢”外,光陛一生还为家乡办过许多好事。平易近人,主持公道,百姓中如有是非争执,多求他公断,有时由早到晚,求者不断,从不厌倦。他动员大家集资兴办石氏家塾,带头集巨资在村南修建镇龙、仙源两座石拱桥,仙源桥上还加盖长亭,供人休息。里北自银坑源起,两山夹溪,有七、八里路因地势低洼,常年遭水淹,交通不变,他组织村民把道路改修到半山腰间,改善了交通条件。为导人向善,济人于危,他挑选右贤名言20卷,合为《仁寿编》,刻印出来,广为发放。
道光十二年(1832),
赵金龙率领瑶族义军经过
宁远,石光陛组织团练前往阻截。新田瑶族首领赵文凤发动新田、宁远两县交界瑶民起义响应,光陛上乌鸦岭劝阻,不少人受影响,不战而散。赵金龙洋泉兵败后,宁远北境参加起义的瑶民纷纷散回,官兵团勇四处捕杀,光陛极力制止。参与起义瑶民的房屋、衣被、器具多被官兵烧光、抢光,他动员瑶汗两簇群众捐助价值2000余白银的物资给予救济,使部分起义人员受到安置。此举获得湖广总督卢坤的嘉奖,清廷因此赏给他六品军功,赠奉直大夫。
光陛对诗文、书法有较高的造诣,著述有《经史日钞》、《莲舫诗文》等集,其中尤以《游九嶷山诗》及该诗的草书最为著名。其子石焕章后在刊刻该诗的草书时,两江总督
刘坤一、湖南巡抚
陈宝箴、书法家何绍基都为其作序,刘坤一称“诗的神化足以曲尽山之胜境”。
石焕章
石焕章(1815—1879),家名天瑞,字麟祥,号玉成,宁远东乡人(今
鲤溪镇人),汉族,国学生。咸丰元年(1851)至同治十一年(1872),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军和苗族起义。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占全州,永州危急,石焕章奉令从长沙回乡招募乡勇1000人,组建疑勇营开赴永州守城。咸丰四年(1854),将组建的疑勇营改为鸟勇,布防
石家洞,先破义军于小茗洞和柏万城,继则协同王鑫镇压萧元发义军。咸丰九年(1859),石达开率太平军入
宁远,
石焕章于石家洞设计用滚木、石块打死方银林部700余人。同治二年(1863),又为席宝田往赣皖镇压太平军。同治六年(1867),协助
席宝田往贵州镇压苗族起义,累官至花翎三品衔补用道,赠
荣禄大夫。嗣后,退职还乡,常于书法家
何绍基来往,著有《莳花堂诗集》。他所辑《九嶷山诗图》,留有何绍基诗及书法,为宁远文物珍品。又于县人黄习溶等,倡首主持重修文庙,为期10年竣工。[1]
【注:以上名人选自民国、1993年版《宁远县志》】
石树勋
石树勋(1901—1972),字策名,国民党总统府少将高参,宁远石安乡人(今鲤溪镇人),汉族。1928年3月考入中华民国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队炮科,毕业后进入中华国民革命军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三期、中央训练党、政训练班第十二期学员。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五十三师少校军官、中校参谋长、军令部上校参谋,第十六军督军团长,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别动军少校最高参谋总长,
忠义救国军少将参谋长,总指挥长等职。
明代石玉生墓
湖南永州宁远县
石家洞村民发现明代石玉生墓,当地村民发现古墓时,墓碑已被人打断,断碑上刻有“申里坪蛇形大路边”的字样 ,并找到宁远明代军事工地大冠堡最早的历史记载为
东堡的资料,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宁远《石氏宗谱》记载明洪武初,
石玉生镇压杜回子之乱和瑶民起义,当年驻军镇守
东堡军事工地。清嘉庆十六年的《宁远县志》以及历代县志、历史资料均有记载石玉生是东堡的主人。专家认为,
东堡是指大观岭所在的古堡群。东堡的东是东边的意思,在宁远县东乡(
鲤溪镇明朝属于东乡管辖)的东部是大观岭古堡,大观堡东门为主门也证实了这一点,除此外新田和宁远其他的地方并无古堡,这是发现
大冠堡最早的历史记载。